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杨淑敏 《中外医疗》2010,29(18):121-121
目的观察缬沙坦治疗轻中度高血压病(EH)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浆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的影响。方法对40例轻中度高血压患病者采取平卧位测收缩压/舒张压mmHg。每天口服缬沙坦50mg。在治疗前及服药4周后测血浆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结果服药4周后收缩压/舒张压下降,P〈0.05。血浆肾素,血管紧张素Ⅱ升高。结论缬沙坦50mg治疗轻中度高血压病病人疗效确切,而血浆AngⅡ、PRA升高。  相似文献   

2.
高血压三项的实验室检查及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田嵩 《中外医疗》2010,29(11):172-172
高血压三项的实验室检查通常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浆中"肾素活性、血管紧张素Ⅱ和醛固酮"。人体血浆中肾素难以直接检测,通常以肾素活性表示肾素的水平。血浆中内源性肾素催化血管紧张素原产生血管紧张素Ⅰ的速率被称为血浆肾素活性。目前检测血浆中"肾素活性、血管紧张素Ⅱ和醛固酮"已成为原发性和继发性高血压诊断、治疗及研究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3.
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技术(RIA)分别检测34例子痫前期患者分娩前后血浆及脐血中肾素、血管紧张素Ⅱ、醛固酮水平,并与20例正常孕妇比较。结果表明,子痫前期患者分娩后血浆肾素、血管紧张素Ⅱ、醛固酮水平有不同程度的降低,与正常孕妇相似。与正常孕妇比较,分娩前子痫前期孕妇血浆血管紧张素Ⅱ明显升高、醛固酮显著降低,两者有统计学意义(P〈0.05),肾素/醛固酮比值升高1.75倍;分娩后,两组孕妇血浆肾素、血管紧张素Ⅱ、醛固酮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子痫前期患者脐静脉血中醛固酮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与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高血压发病机制的关系.方法 观察78例维持透析患者血压的控制状况,并测定透析前后RAS各组分的变化.结果 56例高血压组患者血浆肾素活性(PRA)水平、血管紧张素Ⅱ(Ang-Ⅱ)水平及血浆醛固酮(Ald)水平透析前均较22例正常血压组患者明显升高(P<0.05),高血压组血浆PRA 水平于透析后仍较正常血压组明显升高,而血浆Ang-Ⅱ水平及血浆Ald水平于透析后均较正常血压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肾素水平的升高及不易被透析过程清除是维持透析患者血压升高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5.
作者为研究慢性肺动脉高压患者的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与肺血液动力学参数之间的关系,探讨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在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肺动脉高压发生中的作用,对11例患者进行了右心漂浮导管检查,并测定了血浆肾素活性、血管紧张素Ⅱ及醛固酮浓度。静息时,血管紧张素Ⅱ与肺动脉平均压及肺血管阻力成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76(P<<0.01)和0.64(P<0.05).运动时,血管紧张素Ⅱ浓度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浆LOX-1、血管紧张素-Ⅱ、醛固酮的水平变化及相关性。方法选取124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根据原发性高血压分级进行分组:1级(36倒),2级(43例),3级(45例),同时选取健康对照40例。测定血浆LOX-1、血管紧张素-Ⅱ和醛固酮水平。结果1、2、3级组血浆LOX~1、血管紧张素-Ⅱ和醛固酮水平均高于健康对照组,且3级组LOX-1、血管紧张素-Ⅱ和醛固酮水平明显高于2级组,2级组明显高于1级组(P〈0.01);血浆LOX-1与血管紧张素-Ⅱ(r=0.902,P〈0.05)和醛固酮水平呈显著正相关(r=0.832,P〈0.05)。结论原发性高血压病与血浆LOx-1、血管紧张素-Ⅱ、醛固酮水平有密切关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新疆哈萨克族血管紧张素转移蛋白受体2基因(Angiotension Ⅱ Receptor 2,AGTR2)rs5194变异对阿替洛尔和卡托普利降压效果的影响。方法:284例哈萨克族原发性高血压(Essential Hyperten-sion,EH)患者随机分为阿替洛尔组(118例)和卡托普利组(166例),治疗3周,采用LDR-PCR测序分型技术进行基因分型,观察不同基因型治疗前后血压、血浆肾素活性、血管紧张素Ⅱ(Angiotension Ⅱ,AⅡ)、醛固酮(Aldo-sterone,ALD)水平变化。结果:卡托普利组AGTR2基因rs5194 GG、GA、AA基因型频率分布分别为40.7%、25.6%、33.7%,阿替洛尔组为41.4%、16.6%、42.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s5194位点各基因型组间治疗前后的血压、血浆肾素活性、血管紧张素Ⅱ、醛固酮水平变化亦无显著差异。结论:新疆哈萨克族高血压患者基因AGTR2基因rs5194变异与卡托普利、阿替洛尔降压效果无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8.
AT1R基因多态性与福辛普利降压疗效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血管紧张素Ⅱ受体1(AngiotensionⅡ Receptor 1,AT1R)A1166 C多态性与福辛普利降压效果及其对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的影响的关系。方法 对100例汉族原发性高血压(EssentialHypertension,EH)患者给予福辛普利10 mg/d治疗,并进行AT1R基因A1166C多态性分析,观察不同基因型组治疗前后诊所血压2、4 h动态血压、血浆肾素活性、血管紧张素Ⅱ(AngiotensionⅡ,AⅡ)、醛固酮(Aldosterone,ALD)水平的变化。结果 不同AT1R基因型组间的降压指标差异均不显著;血浆肾素活性、AⅡ、ALD变化亦无显著差异。结论 EH患者的AT1R基因分型对福辛普利的降压效果及其对RAAS的阻断均无影响。  相似文献   

9.
本文检测甲亢甲减实验大鼠血浆、心房心钠素(ANP),血浆肾素活性、血管紧张素Ⅱ和醛固酮含量,并与正常大鼠进行比较。发现(1)甲亢大鼠血浆 ANP 显著升高,心房 ANP 显著低下,甲减大鼠两者呈相反变化:(2)血浆 ANP 和血清 T_4呈正相关,(3)甲亢和甲减大鼠肾素活性和血管紧张素Ⅱ分别呈明显升高和降低;醛固酮水平则无明显变化。上述结果提示甲亢时心房释放 ANP 增加,甲减时释放减少;异常甲状腺功能状态下,血浆 ANP 与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相互作用对维持体液平衡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0.
《海南医学院学报》2019,(23):1776-1779
目的:探讨依普沙坦对中青年高血压患者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90例中青年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45例。对照组予以氨氯地平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依普沙坦治疗,治疗后比较两组血液流变学指标、血脂水平、血压水平、血管紧张素Ⅱ(AngⅡ)、血浆肾素(PRA)、醛固酮(ALD)水平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治疗前,两组纤维蛋白原、血浆黏度、全血黏度、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舒张压(DBP)、收缩压(SBP)、AngⅡ、PRA、ALD水平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纤维蛋白原、血浆黏度、全血黏度、TC、TG、LDL-C、DBP、SBP、AngⅡ、PRA、ALD水平均降低,且观察组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期间均未发生出血、肝、肾功能损伤等不良反应。结论:对中青年高血压患者采用依普沙坦治疗,可改善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活性,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降低血脂、血压水平,且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1.
黄泽波 《海南医学院学报》2010,16(9):1222-1224,1227
目的:探讨不同麻醉方法对机体的应激反应情况。方法:对2008年6月~2009年1月在我院择期行腹腔镜下子宫全切术45例患者,随机分为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组(A组)23例和全麻组(B组)22例,比较两组患者在麻醉前、麻醉后5min、术中、术毕等不同时间点的肾素、血管紧张素Ⅱ、醛固酮、皮质醇、胰岛素、血糖、生长素等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两组血糖均于麻醉5min后下降,与麻醉前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A组血糖恢复至麻醉前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B组则较麻醉前显著增高(P<0.05);术毕两组血糖均较麻醉前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在术中及术毕的血糖变化与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麻醉前内分泌各指标(肾素、血管紧张素Ⅱ、醛固酮、皮质醇、胰岛素、生长素)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麻醉后A组患者的血管紧张素Ⅱ、醛固酮、皮质醇、胰岛素、生长素和B组的血管紧张素Ⅱ、醛固酮等指标在不同时间点的变化与与麻醉前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麻醉5min、术中、术毕时,A组患者肾素活性则均较麻醉前有所下降,而B组肾素活性则在术中时较麻醉前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皮质醇、生长素则于术中、术毕较麻醉前显著升高,胰岛素则在术中、术毕时较麻醉前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A组肾素、皮质醇、胰岛素、生长素水平与B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麻醉方法均引起应激反应,但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较单纯全麻引起的应激反应轻,利于患者术后转归。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3种镇痛模式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肛肠术后镇痛及应激反应的效果,寻求更为合理的镇痛方法。方法择期行肛肠科手术的高血压患者60例,随机分为3组:左旋布比卡因局部浸润与可乐定口服组(Ⅰ组);静脉应用芬太尼与可乐定自控镇痛PCIA组(Ⅱ组);硬膜外应用左旋布比卡因与可乐定自控PCEA组(Ⅲ组)。记录VAS评分,同时监测血浆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与血糖。结果三组VAS术后10h内无统计学差异(P〉0.05),其后Ⅰ组评分明显高于Ⅱ组和Ⅲ组(P〈0.05),Ⅱ组评分明显高于Ⅲ组(P〈0.05)。与术前比较,Ⅰ组术后SBP和HR明显升高(P〈0.05),Ⅱ组、Ⅲ组术后SBP和DBP均下降(P〈0.05)。Ⅰ组血中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明显上升(P〈0.05),Ⅱ组和Ⅲ组均显著下降(P〈0.05);与术前比较,Ⅰ组血糖上升(P〈0.05),Ⅱ组、Ⅲ组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可乐定与芬太尼PCIA和可乐定与左旋布比卡因PCEA用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肛肠术后镇痛效果均佳,尤其PCEA镇痛效果更明显,两者抑制应激反应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不同年龄组冠心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CHD)患者的临床及冠状动脉造影(CAG)特点。方法:将148例CHD患者,根据年龄分为中青年组(年龄<60岁,n=52)、普通老年组(年龄60~74岁,n=74)和高龄老年组(年龄>74岁,n=22),对三组患者一般资料、血生化指标及CAG结果进行分析,并经统计学处理。结果:中青年组高血压并发率低于高龄老年组(P<0.05)。中青年组以单支病变为主,而普通老年组和高龄老年组以多支病变较多(P<0.05),高龄老年组右冠状动脉病变高于中青年组(P<0.05),三组ACC/AHA积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普通老年组和高龄老年组弥漫长病变多于中青年组(P<0.05)。结论:不同年龄组CHD有不同的临床和CAG特点,不同年龄人群应采取有针对性的CHD防治措施,对合理防治冠状动脉病变的发生和发展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连豆清脉方对ANGⅡ诱导内皮细胞凋亡模型ATlR、AT2R、caspase8和caspase9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大鼠动脉内皮细胞株(RAOEC),不同浓度梯度连豆清脉方煎剂干预ANGⅡ诱导RAoEC凋亡,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ANGⅡ诱导凋亡改变,RT—PcR荧光相对定量检测ATlR、AT2R、caspase8和caspase9mRNA水平变化,组间差异统计性分析采用StudentsT—test。结果:ANGⅡ诱导模型组内皮细胞24h凋亡率为(3(1.4±5.2)%,连豆清脉方(1000μg)干预组内皮细胞24h凋亡率为(11.2±3.4)%,连豆清脉方能够部分抑制ANGⅡ诱导内皮细胞作用,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RT—PCR荧光相对定量显示ANGⅡ组ATlR、AT2R、caspase8和caspase9tuRNA水平显著升高(P〈0.05),连豆清脉方(1000μg)干预组ATlR和AT2RmRNA表达水平上调,caspase9mRNA水平显著下调(P〈005)。结论:连豆清脉方脉方能够干预caspase9mRNA表达,影响ClSDaSe9活化所导致的下游凋亡级联反应。抑制ANGⅡ诱导的内皮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辛伐他汀对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将40例EH患者分为两组:I组(口服辛伐他汀和利尿剂)、II组(口服利尿剂)各20例,治疗12周前后高频超声观察肱动脉内皮依赖性扩张(DIRH)及非内皮依赖性扩张功能(DING)。20例正常人作为对照组,不予任何治疗。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I、II两组患者的血压增高,而DIRH减小(%:5.83±2.44;6.43±3.05 VS 13.12±2.89,P<0.05),DING、年龄、血脂、血糖无显著性差异。治疗后I组患者DIRH增大(%:5.83±2.44 VS 12.58±2.65,P<0.05),而II组DIRH无显著性改变;两组患者的血压下降至正常。I、II两组相比,血压、血糖、血脂无显著差异。结论:辛发他汀可以改善高血压病患者受损的血管内皮功能。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不同年龄的全麻普通外科手术患者复合雷米芬太尼麻醉在同一麻醉深度下呼气末七氟烷浓度的区别。方法:125例行腹部手术的患者, ASA分级Ⅰ~Ⅱ,按年龄分为5组:组1为1~4岁,组2为5~18岁,组3为19~40岁,组4为41~65岁,组5为66~86岁,每组25例。静脉诱导后雷米芬太尼维持输注速度为0.1μg · kg -1· min-1和吸入七氟烷维持麻醉,调节七氟烷浓度使Narcotrend指数( Narcotrend index,NI)值稳定在64水平。手术结束后关闭七氟烷挥发罐,NI值逐步回升至85水平。记录术前、NI=64、NI=85时点的血压、心率、呼气末七氟烷浓度,对5组患者的生命体征及呼气末七氟烷浓度进行比较。结果:5组患者各项生命体征平稳,在同一麻醉深度下呼气末七氟烷浓度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组3在同一麻醉深度下,呼气末七氟烷浓度最低( P<0.05)。术后患者无苏醒延迟和呼吸功能异常,术后随访所有病例均无术中知晓。结论:不同年龄的全麻普通外科手术患者复合雷米芬太尼麻醉在同一麻醉深度下呼气末七氟烷浓度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临床麻醉中要根据患者的年龄选择合适的七氟烷浓度。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不同时间服药方案不同对高血压病患者降压平稳性的影响。方法 对500例2级以上高血压病患者,采用单盲、随机、平行对照设计随机分为三组:A组,共165例,男90例,女75例,于7时服坎地沙坦酯片8mg及非洛地平缓释片5mg;B组,共167例,男95例,女72例, 于7时服非洛地平缓释片5mg ,19时服坎地沙坦酯片8mg;C组,共168例,男96例,女72例, 于7时服坎地沙坦酯片8mg ,19时服非洛地平缓释片5mg。患者服药期间进行诊室血压测定,于服药前2周及服药后2周均进行动态血压监测。结果 服药2周后,三组24h平均收缩压、夜间平均收缩压、24h平均动脉血压及夜间平均动脉血压的下降值,B组大于A组(P〈0.01),C组大于A组(P〈0.01),均有统计学意义,而B、C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24h的平均收缩压、平均动脉压及夜间平均收缩压、平均动脉压的平滑指数,组间比较B组大于A组(P〈0.01),C组大于A组(P〈0.01),均有统计学意义,而B、C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夜间平均舒张压平滑指数B、C组大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C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联合使用坎地沙坦酯片和非洛地平缓释片降压效果良好,早晚分次服药较两种药物顿服更能使24 h血压下降平稳、改善血压昼夜节律,且降压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年龄因素对飞行员基本认知能力的影响程度。方法将499名来院体检飞行员按年龄分为三组:1组(117例),年龄22~25岁;2组(286例),年龄26~30岁;3组(95)例,年龄31~40岁。分别采用《基本认知能力测验》系统2.0版。结果不同年龄组中数字拷贝随着年龄的增长,呈减退趋势,三组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F=5.61,P〈0.05);总分得分成绩3组显示了明显的优势,其次是1组。三组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F=3.82,P〈0.05);三组间均数比较,项目数字拷贝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随着年龄增长有明显的减退趋势(P〈0.01);相反心算能力组间比较随着年龄增长有明显的提升趋势,有统计学差异(P〈0.05);汉字比较、汉字旋转、双字词再认、无意义图形再认组间比较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数字广度1组与2、3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3组成绩占有明显优势(P〈0.05),总分成绩1组与2、3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2组与3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年龄在22~40岁范围内,飞行员除项目数字拷贝随着年龄增长呈减退趋势外,综合总分成绩31~40岁组段的认知能力有明显的优势。  相似文献   

19.
目的:帝视内窥镜用于高血压患者气管内插管时的观察与比较。方法:选择择期手术合并高血压患者40例,年龄40~72岁,ASAⅡ~Ⅲ级,其中原发性高血压38例,继发性高血压2例。高血压程度介于109.5/180~100/120 mmhg,平均170/105 mmhg。随机分为帝视内窥镜组(Ⅰ组)和普通喉镜组(Ⅱ组)。记录患者麻醉诱导前(T1)、麻醉诱导后(T2)、插管成功(T3)及插管后1 min(T4)的hR、MAP、BP,心率与收缩压乘积(RPP)。结果:Ⅰ组诱导后的BP与诱导前比明显下降,hR轻度上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插管即刻的BP、hR轻度上升,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Ⅱ组于诱导后的BP及hR均较诱导前明显下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于插管即刻、插管后1 min的BP及hR均高于Ⅰ组的同期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帝视内窥镜、普通喉镜气管插管对血流动力学均有影响,帝视内窥镜在高血压患者气管插管时对血压、心率的影响较轻,不会引起血压、心率的剧烈波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