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4 毫秒
1.
目的 鉴于慢性胃炎是藏医优势病种且有较好的疗效,研究藏医治疗慢性胃炎的用药规律,为藏医临床与科研提供参考。方法 多中心收集藏医治疗慢性胃炎2613例有效临床医案,统一归纳藏医诊断确定归类分型,采用Gephi 0.9.2、SPSS Statistics 23、SPSS Modeler18等软件的描述性统计、Apriori算法、K-均值聚类分析方法,结合藏医“味性化味”药性理论进行分析,构建藏医治疗慢性胃炎的“方-药-性-效”复杂网络。结果 本研究涉及的慢性胃炎的藏医诊断可归纳为四种证型,其中隆型472例、赤巴型811例、培根型974例,其他证型356例。涉及藏药方剂共有137首,其中五鹏丸(1012次)、仁青芒觉(864次)、六味能消散(811次)等频次最高;关联规则分析发现,五味金色散和六味能消散关联最高。其中隆型以六味木香散等平隆助动、促进胃肠蠕动类方剂为主;赤巴型以五味金色散等清热凉血、消炎治疮类方剂为主;培根型以五味石榴散等平培根、助胃火类方剂为主。组方中诃子、木香、红花等使用频次最多,设置“支持度 ≥ 40%,置信度 ≥ 80%”时诃子、石榴子、木香等关联最强。药性分析发现,甘味、苦味、辛味等偏盛,十七效中以凉、钝、重、糙等为主,其中凉效、钝效可对治热、锐特性引起的胃热、胃肠糜烂等疾病,并分析方剂对治三因的比值,发现主要对治赤巴,其次为隆和培根。结论 通过构建“方-药-性-效”的研究模式,发现藏医对慢性胃炎的诊疗具有一定的规律可循,慢性胃炎在藏医诊断中可分为四种证型,总体治疗具有以“清血热-抑胃液-养胃火-通胃隆”四位一体的隐形用药规律,其中隆型以镇隆平气为主,赤巴型以清热凉血为主,培根型以平寒温胃为主,藏医临床治疗慢性胃炎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2.
目的 构建藏族医学(简称藏医)对治“年壬”方剂数据库,挖掘其方剂配伍规律和药性组合等隐形用药规律。方法 以《四部医典》《藏医临床札记》《秀多医学汇集》《零星方剂汇集》4部藏医文献中检索用于治疗“年壬”的方剂,在Python代码下构建数据库,运用Apriori算法、味性化味矢量结构模型等方法进行分析。结果 针对藏医方剂数据特点,以方名、组方、剂量、功效、出处、原文6个字段为核心建立了具有清洗、检索、导出等功能为一体的藏医对治“年壬”方剂数据库,数据库共收纳方剂7 602首,其中同时具有对治“年”病和“壬”病功效的方剂共有598首。配伍规律分析发现麝香、诃子、红花、穆库尔没药、铁棒锤、天竺黄、榜嘎等组方药物频次最高,药对中麝香-穆库尔没药、红花-天竺黄、麝香-诃子、麝香-铁棒锤等关联度最强,并在前十位关联中出现五味麝香丸的所有组方药味。对含高频组方药物的40首方剂进行药性分析,发现19首方剂苦味偏盛,其次为三臣散等9首方剂甘味偏盛,占比均>35%,甘味和苦味偏盛方剂合计占总方剂的70%;三化味中苦化味偏盛,十七效中以凉效、顿效、重效突出。结论 构建的藏医对治“年壬”方剂数据库可促进民族医药防治瘟疫研究的高质量发展;藏医治疗“年壬”以五味麝香丸的组方药味为核心,具有“凉-苦甘-苦化味-凉钝重”等为主的药性组合,主要对治“热锐轻-赤巴-热”等疾病特性,可为藏医药治疗瘟疫的方剂及其组方药物筛选提供数据基础和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3.
目的 总结藏医治疗跌打损伤外用方剂用药规律及药性研究。方法 收集《四部医典》中主治跌打损伤的外用方剂,构建藏医治疗跌打损伤外用方剂复杂网络数据集,计算网络的拓扑性质参数,分析跌打损伤外用方剂的核心药物、方药配伍规律及药性特点。结果 共筛选出符合条件的外用方剂223首,涉及药物286种,药物节点度靠前的药物有甜醅、酸奶、熊胆、鱼胆、面粉、秦艽等。常用组合药物中甜醅-面粉、甜醅-酸奶、冰片-熊胆等是藏医治疗跌打损伤的常用组合药物。药物六味分析发现,甘味与苦味占主要味道;同样三化味中甘化味与苦化味居多;药物十七效分析发现,软效、重效、钝效等排名靠前,结论 运用复杂网络方法可以发现藏医跌打损伤外用方剂的组方配伍规律,为总结和分析藏医外用药物提供更准确、更多维度的依据,进而或可有助于藏药新药开发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4.
目的 应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软件分析藏医药治疗中风(萨滞布病)的用药规律,研究用药模式特点,为临床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整理《四部医典》《藏药方剂宝库》《实用藏药宝库》等藏医药著作中治疗萨滞布病方剂,采用规则分析、改进互信息、熵聚类、无监督的熵层次聚类等数据挖掘方法,分析藏医治疗萨滞布病方剂中常用药物、组方规律、核心组合。结果 整理出藏医主治和兼治萨滞布病的方剂共80首方,单味药物231种,频次 > 10的药物35味,频次 > 6的药物62味,8种新方核心组合。核心药物为麝香、肉豆蔻、诃子等,常用药对为诃子-肉豆蔻、丁香-诃子、麝香-诃子等。结论 藏医治疗萨滞布病的用药规律揭示,核心药物功效皆以祛隆驱寒、开窍辟秽、协调三因为主。本文为藏医治疗萨滞布病的临床用药和新药开发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5.
目的 揭示《四部医典》所载治疗肺病药物的功能主治、组方,为临床治疗肺病提供参考,为传统医药在治疗和预防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感染的肺炎提供借鉴参考和用药思路。方法 收集《四部医典》中主治肺病的内服外用药,建立数据库,使用Excel等统计分析软件进行录入,并通过R version 4.0.3软件对其进行频次分析、药性分析、六味三化味分析、关联规则分析、聚类分析。结果 筛选后共纳入135首方剂,238味药物。治疗频次最高的前六位是天竺黄、红花、甘草、荜茇、檀香、诃子。关联性药对红花-天竺黄的出现频次和支持度最高。药物性能以清热药最多。药味化味中甘味和辛味、甘化味和苦化味最多。常用药物可聚类为三类。讨论 通过数据挖掘技术发现,《四部医典》中治疗肺病以敛肺止咳、清热泻火、除湿化痰药组合配伍使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应用数据挖掘技术和网络药理学方法分析国医大师治疗藏医“青乃丹吾”病的用药规律,预测潜在作用靶点。方法 收集和整理国医大师尼玛治疗“青乃丹吾”病的医案处方。运用SPSS Modeler 18.0和TBtools v0.66837软件进行藏药频数、关联规则、层次聚类等分析,利用BATMAN-TCM和R语言软件等预测高频药物治疗乙型肝炎的潜在靶点。结果 国医大师尼玛治疗“青乃丹吾”病的104首方剂中,使用频数最高的4首方剂依次是二十五味马宝丸(282次)、七味红花殊胜散(235次)、松石胶囊(233次)和甘露月晶丸(214次)。频数最高的4种藏药材依次是诃子(63次)、川木香(53次)、红花(50次)和豆蔻(38次)。关联规则分析显示置信度最高的藏药方剂组合为二十五味马宝丸-十三味红花丸→松石胶囊,药材组合为余甘子-毛诃子→诃子。择时用药中以二十五味马宝丸(清晨),七味红花殊胜丸(早上),十八味红花散(中午)和松石胶囊(晚上)为常用的时序方剂组合。方剂分类结果中清热解毒药和温胃消食药的使用频率最高。频数 ≧ 12的方剂药性以钝、凉、重、稀、糙为主,主治赤隆病。通过网络药理学预测到度值 ≥ 25的关键靶点,富集到13个GO功能和20条KEGG通路。结论 国医大师尼玛治疗“青乃丹吾”病以清热解毒和温胃消食药为主要的治疗原则,具有明显的择时用药规律,AKT1和TNF可能为其治疗“青乃丹吾”的潜在靶点。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藏医治疗疫病的用药规律及肺疫方剂药性。方法 收集和整理藏医古籍文献中治疗疫病的方剂,运用IBM SPSS软件进行藏药频数、聚类和因子分析,运用SPSS Modeler和TBtools软件分别进行关联规则分析和肺疫病方剂的药性聚类分析。结果 共纳入160首方剂,涉及219味藏药材,统计频次≥16的高频藏药材34种,多以清热、解毒祛瘟和消疫药材为主。关联规则分析得到28项药物组,体现出藏医消疫祛邪、调隆祛寒的用药特点。聚类分析得到8个药物组合,反应了泻疫解毒和除瘟镇痛的藏医治法特点。因子分析提出6个公因子,反应了驱虫止疠的藏医治法,并表明藏药五味麝香丸在治疗疫病方剂配伍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治疗肺疫经典方剂的藏药材主要以草本类药材为主。方剂药性聚类结果显示凉、钝、稀等治疗赤巴的药性值最高,符合藏医消疫、清热和调“隆”的治疗原则。结论 藏医治疗肺疫病主要采取消疫清热为主、调“隆”补益为辅的治疗原则。  相似文献   

8.
回药治疗脑卒中方剂配伍规律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在回医理论的指导下对香药性味归类并研究其组方的配伍规律,为回药治疗脑卒中的现代制剂开发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对前期筛选得到的101首回药治疗脑卒中方剂中香药按回药性味分类;运用Microsoft Excel 2003软件对单味香药、两味药以及三味药所组成的药物组合进行频数统计,将得出的数据进行组方配伍规律分析。结果: 按冷热干湿对47味香药的性味分类;单味药出现频次在10次以上有胡椒等;组方中两味药物组合出现频次以"胡椒+荜拔"最多,三味药组成的药物组合出现频次以"胡椒+荜拔+撒法郎"最高。结论: 治疗脑卒中的方剂均为复方方剂,且所使用的回族香药多为热、干性药物。  相似文献   

9.
目的 提出一种基于“外来药物-药理作用-传统中药-药性”关联网络研究外来药物药性的新方法,并以玛咖为例对其进行阐释与验证。方法 首先整理玛咖药理作用的综述类文献,建立玛咖与其药理作用的关联,并查找相关的用药规律分析文献,建立玛咖的药理作用与传统中药的关联,再以《中国药典》或《中药学》教材为依据获取传统中药与药性的关联,最终构建出“玛咖-药理作用-传统中药-药性”关联网络,进一步从该网络中解拆出每个药理作用的“药理作用-传统中药-药性”关联网络并进行网络拓扑分析,再通过处理相关数据计算玛咖的药性占比。结果 本研究的结果与现有研究基本一致,玛咖的药性应为:性微温,味甘、辛、苦;归肾、肝、脾经;功效是滋肾益精,疏肝止痛,健脾补气。结论 本研究所提出的方法有助于外来药物中药化的进程,为拓展中药新资源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基于“病-药-量”分析《中华医典》中含有丹参的中药方剂的用药规律,为丹参的临床应用及药品开发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从《中华医典》中收集含有丹参的中药方剂,采用Excel 2020建立丹参临证方药数据库,对其病症、证型、药物使用频次、功效类别、性味归经、剂型及用量等进行统计分析,运用SPSS Statistics 22.0、IBM SPSS Modeler 18.0软件进行关联规则、聚类分析等数据挖掘。结果 共收集含丹参方剂1 196首,主治病证分类共511种,其中高频病证(频次≥9)主要为“中风”“脚气”“虚劳”“痹痛”“腰痛”。治疗“中风”证型以阴虚风动为主,“脚气”证型以湿热蕴结为主,“虚劳”证型以肾阳虚为主,“痹病”证型以风寒湿痹为主,“腰痛”证型以寒湿腰痛为主。组方中使用频次≥150的药物有16味,使用频次较高的有当归、人参、茯苓等。药物功效种类以活血调经药、补气药、发散风寒药、补血药、利水消肿药较多;药性使用频次由高到低为温、寒、平;药味多选用苦、甘、辛味;药物归经以肝、肺、肾、心经为主。高频病症剂型及药物用量分析显示,治疗“中风”时,丹参常用剂量为41.31 g,剂型多为汤剂和散剂,核心药物配伍防风以祛风止痉;治疗“脚气”时,丹参常用剂量为123.93 g,剂型多为汤剂,核心药物配伍防风以除湿止痉;治疗“虚劳”时,丹参常用剂量为41.31 g,剂型多为散剂,核心药物配伍熟地黄以滋阴补血;治疗“痹病”时,丹参常用剂量为37.3 g,剂型多为酒剂,核心药物配伍肉桂以温经散寒;治疗“腰痛”时,丹参常用剂量为41.31 g,剂型多为酒剂,核心药物配伍牛膝以通血下行。结论 丹参可治疗多系统疾病,在诸多疾病中主要发挥活血化瘀、通经止痛功效。根据不同疾病特点,与其他药物相配伍时,丹参又被赋予“祛风”“壮骨”“祛湿”“止痉”等功效,为丹参临床应用及新药开发提供了理论参考及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周易》包括《易经》和《易传》,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个源头和精髓,而《内经》则奠定了中医学理论及中医学的发展方向。针对目前中医学术界认为的"医易同源"结论提出质疑,从《内经》中较为重要的天人相应学说、阴阳学说、五行学说出发,与《周易》的学术思想一一对比,得出二者间存在较大差异,二者同源或许言过其实。  相似文献   

12.
在络脉理论研究中,"络脉"这个核心概念与"脉络"经常混淆使用,甚至被"脉络"取代使用,导致不能正确对络脉理论进行表述。络脉与经脉、血脉等,都是全称的固有传统概念。络脉是经脉的分支,又是血脉的分支,络脉又简称"络"。故有经脉之络与血脉之络的区分。由于后人对概念认识混乱,以致经脉与血脉被经络与脉络取代使用,应予纠正。  相似文献   

13.
通过肿节风植物基源、源流考释,为更名草珊瑚提供依据。考查古今有关文献,分析以“草珊瑚”作为本草正名的依据。现代有关中药著作中“肿节风”既未遵照古代本草命名原则,也未依据植物分类命名,以“肿节风”命名欠妥。根据植物分类命名原则,依据《中国中医药主题词表》,并结合临床及生活实际需要、中医药文化发展及时代需求,应将其更名为“草珊瑚”更为妥当。“草珊瑚”应替代“肿节风”作为本草正名。  相似文献   

14.
辨"丁"     
“高梁之变,足生大丁”之“丁”字看似简单,实则复杂,其字形音义在不断发展变化。本文加以考证,展示其意义丰富的一面。  相似文献   

15.
"大丁"小议     
张正社 《中医药导报》2004,10(12):51-51
文章就<内经>原文"膏梁之变,足生大丁"中之"大丁"提出了新的见解,认为"大丁"应释为"薄厥",即"中风病".  相似文献   

16.
“合谷”、“三阴交”下胎机制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睿  李惠  张鸥 《天津中医药》2009,26(1):41-42
针灸下胎在中医古籍中记载丰富,其中"合谷"、"三阴交"使用频率位列第-.补"合谷"、泻"三阴交,,的下胎机制有三:1)泻"三阴交"泻肝之阴血,补"合谷"可补气,使妇女机体处于气旺血衰的状态,不利于胎元生长导致下胎.2)泻"三阴交"使冲任失调,胎失所养;补"合谷"行气而导胎下行,而至下胎.3)泻"三阴交"使肝、脾、肾3脏功能失调,胎元不固;补"合谷"可补肺,肺主气降,气降太过终至下胎.  相似文献   

17.
痧症释义     
结合历代医家对痧症的论述探讨痧字的含义,痧字含义宽泛,大致可归纳为5种;一指病因,二指证候名,三指刮痧后皮肤出现红色斑点的病症,四指患有痧筋的病症,五指病症名。  相似文献   

18.
从虚毒瘀论治干燥综合征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指出:虚、毒、瘀是干燥综合征发病的关键,病在肺、胃、肝、肾,以虚为本;病因可分为内外,燥毒为标;病久脉络阻滞,以瘀为果。宜采用治本的益气养阴润燥法,辅以活血化瘀散结通络法。  相似文献   

19.
《伤寒论》“几几”辨正@贾延利$山东中医药大学!山东济南250014~~  相似文献   

20.
雌雄何首乌本草考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展雪锋 《中草药》1995,26(8):431-432
从药材名称、原植物形态、药材性状及功用几个方面对中药何首乌有雌雄一说进行了考证。通过比较分析认为萝科植物大根牛皮消的块根即中药白首乌CynanchumbungeiDecne.就是雌首乌,蓼科植物何首乌PolygonummuleiflorumThunb.的块根为雄首乌,同时也对这种说法产生的历史原因作了简单的阐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