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CRP)的变化及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对91例脑梗死患者(脑梗死组)、32例腔隙性脑梗死患者(腔梗组)N53N健康体检者(对照组)血清CRP含量进行测定,计算其异常率并进行比较。结果:脑梗死组CRP含量高于腔梗组,腔梗组高于对照组(均P〈0.01);脑梗死组中CRP异常率高于腔梗组(P〈0.05),CRP异常的患者NDS评分的改善低于CRP正常组,且CRP异常者预后中无变化和死亡明显高于正常对照者组(均P〈0.01)。结论:CRP水平是临床评价脑梗死严重程度和预后的一个重要的生物学指标。  相似文献   

2.
陈锋 《现代医药卫生》2007,23(3):329-330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CRP)浓度的变化及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随机选择87例脑梗死患者(脑梗死组)、28例腔隙性脑梗死患者(腔梗组)和5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进行血清CRP含量测定,计算其异常率并进行比较。按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NDS)对患者评分。结果:脑梗死组CRP含量高于腔梗组,腔梗组高于对照组(均P<0.01);脑梗死组的CRP异常率高于腔梗组(P<0.05);CRP异常的患者NDS评分的改善低于CRP正常组,且CRP异常者预后中,无变化和死亡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正常组对照者(均P<0.01)。结论:CRP水平是临床评价脑梗死严重程度和预后的一个重要的生物学指标。  相似文献   

3.
脑梗死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检测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郑秀霞 《中国基层医药》2005,12(10):1326-1327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CPR)浓度变化及对其预后的影响。方法对85例脑梗死,毫者、26例腔隙性脑梗死患者和30名健康体检者(对照组)进行血清CPR含量检测,计算异常率,并按照脑梗死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CNFDS)标准进行评分。结果脑梗死组CRP含量高于腔隙性脑梗死组,腔隙性脑梗死组高于对照组(P均〈0.05)。脑梗死组CRP异常率高于腔隙性脑梗死组。CRP异常的患者CNFDS评分的改善低于CRP正常组,且CRP异常者预后中无变化和死亡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结论CRP水平是反映脑梗死预后的一个重要标志物。  相似文献   

4.
11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的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ACI)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含量的变化及其与疾病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对112例ACI患者(包括轻型38例、中型39例、重型35例)和40例健康体检者的血清hs.CRP含量进行测定分析。结果①治疗前ACI患者hs-CRP含量为(13.28±2.39)mg/L,治疗两周后为(2.91±1.08)mg/L,正常对照组hs·CRP含量为(2.58±0.65)mg/L。经统计学处理,ACI患者治疗前hs.CRP含量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叭),治疗两周后与正常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②轻型脑梗死组hs.CRP含量为(6.974-3.98)mg/L,中型脑梗死组hs-CRP含量为(15.12±7.98)mg/L,重型脑梗死组hs—CRP含量为(21.31±11.27)mg/L。各组间血清hs-CRP含量两两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hs.CRP含量与其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呈正相关(r=0.676,P〈0.01)。结论hs—CRP含量与脑梗死病情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对于急性脑梗死的诊断、病情监测具有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CRP)的水平与病情及预后的关系。方法测定70例脑梗死患者及70例同期健康体检者的血清CRP含量,并分析其与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的相关性。结果急性脑梗死组血清CRP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P〈0.01),且重症脑梗死CRP水平明显高于中,轻型,脑梗死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含量与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呈正相关。结论血清CRP检测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评估脑梗死患者病情及预后。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在急性脑梗死的诊断、病情监测和预后判定中韵应用价值。方法采用胶乳增强免疫比浊法对11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和38例健康体检者的血清hs-CRP含量进行测定比较。结果①脑梗死患者临床病情分型与血清hs-CRP的关系:轻型脑梗死组3.83±1.31mg/L,中型脑梗死组5.95±1.68mg/L,重型脑梗死组8.38±1.85mg/L,正常对照组1.28±0.79mg/L。脑梗死各组间血清hs-CRP含量两两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脑梗死患者hs-CRP含量与其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呈正相关(r=0.683,P〈0.01);②急性脑梗死患者治疗前后血清hs—CRP含量比较:治疗前为5.81±1.78mg/L,治疗两周后为1.52±1.28mg/L。急性脑梗死患者治疗前hs.CRP含量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1.28±0.79mg/L)(P〈0.01),治疗两周后与正常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hs—CRP能反映脑梗死病情的严重程度,对于急性脑梗死的诊断、病情监测和预后判定具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7.
脑梗死患者急性期TNBNP与CRP浓度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血浆脑钠肽前体(NTBNP)与C-反应蛋白(CRP)在脑梗死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酶联免疫分析法测定40例脑梗死急性期患者和40例亚急期患者血浆NTBNP与CRP浓度,并以30例健康自愿体检者作对照。结果脑梗死组急性期血浆NTBNP、CRP含量显著高于亚急性期(P〈0.01),且两者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大面积脑梗死组血浆BNP、CRP含量显著高于非大面积脑梗死组(P〈0.01)。结论脑梗死患者急性期血浆NTBNP和CRP水平明显升高,提示二者在脑梗死的发病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可能机制。方法将6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予以一般治疗。治疗组加用依达拉奉。结果两组治疗前CSS评分、BI评分、血清MDA、SOD含量基本一致(均P〉0.05)。治疗后,两组CSS评分均有降低(P〈0.05或P〈0.01),但治疗组下降更明显(P〈0.05);治疗后,两组BI评分均有升高(P〈0.05或P〈0.01),但治疗组升高更明显(P〈0.05)。治疗后。两组血清MDA含量均有降低(P〈0.05或P〈0.01)。但治疗组下降更明显(P〈0.05);治疗后.两组血清SOD含量均有升高(P〈0.05或P〈0.01),但治疗组升高更明显(P〈0.05)。结论依达拉奉通过调节内源性SOD的浓度,阻断或抑制了细胞膜脂质过氧化反应。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显著,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丹红与脑心通胶囊联合用药对脑梗死患者血清TNF—α和hs—CRP水平的影响,并探讨其部分作用机制。方法:将14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脑心通和丹红联用,74例)和对照组(74例),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和免疫散射比浊法分别测定发病后第14天血清TNF-α和hs—CRP含量的变化。在治疗前和治疗后第14天进行中国脑卒中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CSS)及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评分,比较两组间CSS评分和ADL评分的差异性,从而判定疗效。结果:治疗前两组血清TNF-α和hs—CRP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4d,治疗组血清TNF—α和hs—CRP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治疗前及治疗后2周两组之间CSS评分、ADL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组CS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治疗组ADL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丹红与脑心通联合用药可减少脑梗死患者血清TNF-α和hs—CRP水平,减轻炎症反应,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依达拉奉联用巴曲酶在急性脑梗死治疗中的疗效。方法:120例脑梗死的患者分为联用组(巴曲酶加依达拉奉)、巴曲酶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观察治疗后神经功能改善情况。结果:联用组治疗后各时期NDS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及巴曲酶组(P〈0.05).结论:依达拉奉与巴曲酶联用能显著提高急性脑梗死的疗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冠心病(CHD)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测定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冠心病患者96例(冠心病组)及健康体检者35例(对照组),其中冠心病又分为稳定型心绞痛(SAP)亚组36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P)亚组28例和急性心肌梗死(AMI)亚组32例。分别对冠心病组及对照组进行血清hs.CRP水平的测定。结果冠心病患者血清hs-CRP含量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冠心病患者各亚组间hs—CRP水平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AMI〉UAP〉SAP,P均〈0.01)。CHD患者治疗后血清hs—CRP水平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结论血清hs—CRP水平的测定,对冠心病的发生、发展、病情及预后判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C-反应蛋白(CRP)在急性脑梗死(ACI)临床诊治中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2年2月至2013年2月在该院就诊的ACI患者80例作为观察组,另选择同期在该院门诊体检的健康人60例作为对照组。应用免疫比浊法对两组人员血清CRP进行测定,并在ACI患者入院当天进行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NDS)评定,观察比较两组人员的CRP水平,判断CRP与ACI病情轻重程度的相关性。结果观察组患者的血清CRP水平[(14.31±1.73)mg/L]明显高于对照组[(1.40±0.39)m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NDS重度患者的血清CRP水平[(11.32±7.05)mg/L]明显高于中、轻度患者[(9.22±5.22)、(6.19±3.08)m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度患者的血清CRP水平显著高于轻度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CRP水平与ACI病情轻重程度呈正相关(相关系数=0.36、0.42、0.46,P〈0.05)。结论 CRP是临床判断ACI的重要指标,并与ACI患者病情轻重程度相关。  相似文献   

13.
松龄血脉康胶囊用于脑梗死恢复期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洪  周敏 《中国基层医药》2011,18(22):3049-3050
目的评价松龄血脉康胶囊用于脑梗死恢复期的临床疗效。方法109例脑梗死恢复期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54例)应用常规治疗,治疗组(55例)应用常规治疗加松龄血脉康胶囊口服。治疗前及治疗后60天分别对两组临床疗效、Barthel指数评分、血液流变学、血脂及血清c反应蛋白(CRP)进行比较。结果治疗组总显效率(70.9%)显著高于对照组(55.6%)(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相比,治疗组治疗后血脂中TC、TG、HDL—C和LDL-C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治疗后治疗组血清CRP、纤维蛋白原和Barthel指数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用药后两组患者均未发现明显不适反应。结论松龄血脉康胶囊能显著改善脑梗死恢复期患者的临床疗效和日常生活能力,无不良反应,其机制可能与其调节患者血脂、改善血液流变学和减轻缺血组织的炎性反应有关。  相似文献   

14.
三七总皂苷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陈熙鸣 《中国基层医药》2009,16(9):1691-1692
目的探讨三七总皂苷(PiNS)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的影响。方法8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PNS组和对照组,采用免疫散射比浊法测定治疗前后血清CRP变化及进行中国卒中评分(CSS)。结果两组治疗后血清CRP水平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且治疗后PNS组血清CRP水平(14.8±5.3mg/L)明显低于对照组(16.5±5.9mg/L)(P〈0.05);CSS评分改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NS可降低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CRP水平,明显改善缺损神经功能。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和白细胞介素6(IL-6)浓度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分析9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脑梗死组)和40名健康人(对照组)血清hs-CRP和IL-6的含量,并按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NDS)标准对患者进行分组比较。结果急性血栓性脑梗死患者血清中hs-CRP和IL-6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血清中hs-CRP和IL-6含量与NDS呈正相关。结论血清中hs-CRP和IL-6可作为评价老年脑梗死病变程度的重要指标,对评估病情和预后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依达拉奉治疗急性大面积脑梗死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启升  李英芬  王晓红  高涛 《中国医药》2012,7(12):1530-1532
目的观察依达拉奉治疗急性大面积脑梗死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急性大面积脑梗死患者144例,完全随机分为依达拉奉组和对照组,各72例。2组患者入院后均给予脑梗死常规治疗,依达拉奉组再给予依达拉奉30mg加入生理盐水100ml静脉滴注,30min内滴完,2次/d,连用14d。治疗后对2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NDS)、血浆纤维蛋白原(Fib)、PT、APTF、凝血酶时间(1Tr)、国际标准化比率(INR)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水平进行检测。结果依达拉奉组和对照组治疗后NDS比治疗前均有明显降低[(5.3±4.7)分比(15.6±7.9)分、(8.74-5.6)分比(17.2±8.5)分,均P〈0.05]。2组治疗前后血浆Fib含量、PT、APq"Y、1-r、INR检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依达拉奉组的显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87.5%(63/72)比45.8%(33/72),P〈0.05]。对照组治疗后血清SOD水平明显低于治疗前[(136±18)U/m1比(149.4-25)U/ml,P〈0.05],依达拉奉组治疗后血清SOD水平高于治疗前[(157±26)U/ml比(150±22)U/ml,P〈0.05];治疗后依达拉奉组血清SOD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对照组治疗后血清丙二醛水平高于治疗前[(6.1±2.3)μmol/L比(5.6±2.0)μmol/L,P〈0.01],依达拉奉组治疗后血清丙二醛水平低于治疗前[(4.1±1.3)μmo]/L比(5.5±2.0)μmol/L,P〈0.01],治疗后依达拉奉组血清丙二醛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依达拉奉组中出现轻度转氨酶升高2例,尿素氮升高2例,经相应治疗,短期内均恢复正常。结论依达拉奉治疗急性大面积脑梗死的疗效较好,可清除急性大面积脑梗死患者体内过多的丙二醛,对SOD有明显的保护作用,无明显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7.
奥扎格雷钠联合川芎嗪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奥扎格雷钠联合川芎嗪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方法将6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应用常规内科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奥扎格雷钠与川芎嗪注射液静脉滴注,疗程14d。观察并对比两组治疗前后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和疗效。结果两组治疗前后NDS均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治疗后治疗组NDS改善较对照组更明显(P〈0.01);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奥扎格雷钠联合川芎嗪是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阿司匹林与硫酸镁治疗脑梗死的效果及对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 hs-CRP )及白介素-6(IL-6)水平影响。方法将170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85例。在常规治疗、护理并联合低分子肝素钠治疗的基础上,给予试验组患者硫酸镁治疗,对照组给予阿司匹林治疗,比较2组临床疗效、NDS评分以及血清hs-CRP、IL-6水平变化。结果试验组总有效率为91.76%高于对照组的63.5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治疗前ND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ND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且试验组下降幅度大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治疗前hs-CRP、IL-6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血清hs-CRP、IL-6水平均下降,且试验组下降幅度大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硫酸镁治疗脑梗死的效果优于阿司匹林,对脑梗死患者血清hs-CRP及IL-6的降低效果较阿司匹林显著。  相似文献   

19.
史晶晶 《中国基层医药》2011,18(23):3228-3229
目的探讨桂哌齐特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的调节作用。方法120例经CT/MRI确诊的急性脑梗死患者,按入院顺序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桂哌齐特进行治疗,均治疗2周。同时检测治疗前、治疗后患者血清hs.CRP水平的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1.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8.3%(χ2=4.183,P〈0.05)。两组治疗后hs—CRP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t=42.040、18.001,均P〈0.01),观察组比对照组降低更明显(t=13.836,P〈0.01)。结论桂哌齐特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明显,并能有效下调血清hs-CRP水平,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银杏达莫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的可能机制。方法将6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3例,除常规治疗外,治疗组予以银杏达莫注射液治疗,对照组予以复方丹参注射液。观察急性脑梗死治疗过程血清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含量的变化及神经功能缺损量表(CSS)评分、巴氏指数(BI)评分的变化。结果治疗前两组CSS评分、BI评分、MDA、SOD含量基本一致(均P〉0.05)。1个疗程后,CSS评分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BI评分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MDA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SOD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银杏达莫注射液通过调节急性脑梗死患者血循环中MDA、SOD的浓度,从而促进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神经功能的康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