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铮  张融碧 《河北中医》2004,26(4):260-261
胆汁反流性胃炎又称为碱性反流性胃炎,是由于含有胆汁的十二指肠内容物异常地反流入胃引起的胃黏膜炎症。据报道,随着胃镜的普遍使用,胆汁反流性胃炎的检出率明显升高,占慢性胃炎的24.20%^[1]。近来,国内外资料显示胆汁反流入胃与胃黏膜恶变有显著相关性^[2]。防治胆汁反流性胃炎的途径在多方面探索之中,由于胆汁反流性胃炎的发病机制复杂,选择有效的药物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2001-02~2003-11,我们采用浙江省名老中医张融碧老师的经验方和胃汤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32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正胆汁反流性胃炎(BRG)是由于幽门括约肌功能不全导致胆汁反流入胃,削弱或破坏胃黏膜屏障功能,消化液作用于胃黏膜,产生炎症、糜烂、出血和上皮化生的病变[1]。非手术的胆汁反流性胃炎为原发性胆汁反流性胃炎,而胃幽门手术后过多胆汁反流引起的胃炎为继发性胆汁反流性胃炎[2]。BRG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约占胃炎总数的12.3%[3]。现将中医及中西医结合治疗  相似文献   

3.
中西医结合治疗胆胃食管反流病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笔者自 1 997年 3月~ 2 0 0 1年 3月 ,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胆胃食管反流病 ,并与单纯西药治疗进行对照 ,现将结果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所有病例均为第一军医大学附属南方医院中医科门诊病人及中医科、消化科住院病人。诊断标准参照文献[1~ 3 ] 拟定 :(1 )有典型的反流性食管炎或胆汁反流性胃炎的症状 ,如明显的烧心、反酸、胸骨后灼痛 ,或胃脘部灼痛、胀满、恶心呕吐 ,便秘或便溏等。 (2 )胃镜检查 :幽门口有胆汁反流或胃粘膜有黄染 ;或见浅表性胃炎、胃粘膜充血糜烂或萎缩 ;或伴食管下段粘膜条状充血、糜烂、部分融合 ,或呈全周性。 …  相似文献   

4.
正胆汁反流性胃炎(BRG)是临床消化系统常见疾病之一,又叫碱性反流性胃炎,它是指由含胆汁的十二指肠液返流入胃,腐蚀胃黏膜,从而造成胃黏膜充血、糜烂、水肿等病变的慢性胃炎~[1]。本病归属于中医的"胃脘痛""痞满""呕胆""呃逆"等范畴,多因肝失疏泄,致胆液不循常道,脾胃气机逆乱,肝脾升降失调,胆汁倒流入胃而发病。西医则认为本病因胆汁在十二指肠异常蠕动或幽门口开放而反  相似文献   

5.
胆汁反流在胃炎的发病中占有重要地位[1].胆汁反流性胃炎是消化系统常见病,是由于胆汁反流入胃引起胃黏膜充血、水肿、糜烂、溃疡或呈萎缩样变,且与胃癌癌前病变有关[2].它严重影响人们的正常工作和生活,因而在临床医学上受到高度重视,笔者自2003年以来应用加味半夏泻心汤治疗该病75例,取得了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正胆汁反流性胃炎是临床消化系统的多发病和常见病,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多因胃肠压力梯度、胃肠运动等改变,促使十二指肠碱性肠液向胃反流所致[1]。胃黏膜表现为炎性细胞浸润、充血,进而造成固有腺体萎缩、破坏,显著降低患者生活质量[2]。中医将本病归属于"胆胀""胃脘痛"等范畴,应用中医药治疗效果显著,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选取2014年10月至2015年10月河南省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收治的胆汁反流性胃  相似文献   

7.
正胆汁反流性胃炎是指胆汁反流入胃所引起的胃黏膜炎症性病变[1],其反流的十二指肠液可导致胃黏膜腺体萎缩,向胃黏膜肠化生、不典型增生甚至癌变进展[2],胆汁反流性胃炎约占慢性胃炎的22.6%[3]。现将王仁强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经验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8.
现代医学认为,胆汁反流性胃炎是由于幽门功能不全引起胆汁反流入胃,导致胃黏膜充血、水肿、糜烂等炎症病变.胆汁反流性胃炎占慢性胃炎发病的24.2%[1].近年来,笔者跟随导师采用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本病33例,取得了较满意的疗效,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9.
慢性胃炎伴胆汁反流是由于幽门括约肌功能失调使含胆汁酸的十二指肠液反流入胃,破坏胃黏膜屏障而引起的胃黏膜充血、水肿、糜烂等炎性病变。临床以胃痛、呕吐、痞满、嘈杂、嗳气、泛酸等为主要表现。现代医学对慢性胃炎伴胆汁返流的治疗仍停留在对症处理阶段,主要采用胃动力药和黏膜保护剂[1],目前临床研究较多的使用多潘立酮或莫沙比利配合铝碳酸镁治疗,除了常有口干、食欲缺乏、腹泻等不适,仍存在治疗后易复发特点。临床观察显示,  相似文献   

10.
杨万期 《河北中医》2011,33(4):548-548
反流性食管炎是一种胃食管反流病,由胃和十二指肠内容物,主要是酸性胃液或酸性胃液加胆汁反流至食管所引起的食管黏膜的炎症、糜烂、溃疡和纤维化等病变,是临床常见病,病情难愈,常反复发作[1]。2007-03—2010-12,笔者运用小半夏加茯苓汤合香砂六君子汤加减治疗反流性食管炎46例,结果如下。  相似文献   

11.
加味金铃子散治疗反流性食管炎60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牛豫洁 《河北中医》2010,32(10):1492-1493
<正>反流性食管炎(reflux esophagitis,RE)是一种胃食管反流病,由胃和(或)十二指肠内容物,主要是酸性胃液或酸性胃液加胆汁反流至食管引起的食管黏膜炎症、糜烂、溃疡和纤维化等病变。临床表现为烧心、胸痛、吞咽困难、反胃、胃胀、多涎、出血及贫血等[1]。2006-06—2009-  相似文献   

12.
姚立群 《河北中医》2011,33(5):704-705
胆汁反流性胃炎属中医学胃脘痛、嘈杂、呕苦、痞满等范畴,是由多种原因引起胆汁、胰液和肠内碱性液体向胃内反流引起胃黏膜充血、水肿等炎性病变。2004-08—2009-03,笔者以甘露消毒丹加减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脾胃湿热型60例,并与西医常规治疗60例对照观察,结果如下。  相似文献   

13.
利胆和胃汤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75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莫天栩 《光明中医》2005,20(4):61-62
胆汁反流性胃炎是自胃镜检查开展以来,逐渐明确的一种以组织病理学上的区域性改变为主的常见消化道疾病,单纯西药治疗效果不佳,笔者于1992年6月~2002年7月,以自拟利胆和胃汤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75例,收到较满意的效果,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150例病人均经纤维胃镜检查确诊,诊断参照文献[1]的标准,胃镜见胃粘膜充血水肿,糜烂,粘膜上有黄绿色胆汁附着或幽门口有大量胆汁反流入胃。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75例,男性44例,女性31例,年龄21~65岁,平均37.4岁,病程9月~8年,平均2.6年。对照组75例,男性45例,女性30例,年龄20~6…  相似文献   

14.
许春龙 《河北中医》2006,28(8):580-581
胆汁反流性胃炎是临床常见病,约占胃炎的24.2%[1]。其临床表现为:脘腹胀满疼痛,口苦泛酸,纳差便秘,久则可见体重减轻等。是由于原发性或继发性幽门功能紊乱或胃切除术后引起的胆汁和碱性肠液反流入胃,反复刺激胃黏膜所致,根据临床症状及胃镜检查即可确诊。2002-06~2005-04,笔者  相似文献   

15.
胆汁反流性胃炎系幽门功能不全,或胃切除术后,也可无上述病因,胆汁反流入胃,胆酸破坏了胃黏膜屏障,导致胃黏膜充血、水肿,发生炎症、糜烂和溃疡的一种胃炎.近年来,胆汁反流性胃炎有增多趋势,患者主要表现为上腹部疼痛或痞胀或有灼热感、泛酸、口苦、嗳气、呕吐、纳呆、心烦等.笔者采用疏肝健脾降逆法施治胆汁反流性胃炎患者36例,疗效较为满意,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6.
胆汁反流性胃炎研究近况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胆汁反流性胃炎 (BileRefluxGastritis ,BRG)是一种临床常见的胃部疾病 ,约占胃炎的 2 4 2 % [1] ,亦与胃粘膜恶变有显著相关性。近年来 ,其发病机制、诊断、治疗等多方面的研究报道取得一定的进展 ,现综述如下。1 病因乔培堂等[2 ] 认为胆汁反流性胃炎的病因主要分为两类 ,一是由胃次全切除术 ,胃空肠吻合术和幽门成形术后所致 ;二是非手术引起的自发性胆汁反流性胃炎。认为胆汁反流性胃炎的发病主要是因为胃、十二指肠的运动功能紊乱所致 ,而影响运动功能的主要因素 (如精神紧张、情绪不稳、生活无规律、过度吸烟、饮酒 ,患有胃肠、…  相似文献   

17.
胆汁反流性胃炎是幽门功能不全或胃切除后胆汁反流人胃,胆酸破坏了胃粘膜屏障,导致胃粘膜充血、水肿、糜烂的一种浅表性胃炎。笔者自1988年以来,应用半夏厚朴汤合左金丸加味并用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40例,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8.
陈婕 《河北中医》2007,29(11):1016-1016
胃食管反流病是幽门括约肌功能失调或胃肠吻合术后,含胆汁酸的十二指肠液反流入胃、食管,破坏胃黏膜屏障引起的胃黏膜充血、水肿、糜烂等炎性病变。目前西医尚缺乏满意的治疗方法。2003—2006年,笔者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胃食管反流病72例,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诊断标准参照《实用消化病诊疗学》[1]确定诊断标准。且经胃镜检查可见胆汁反流入胃,胃黏膜充血水肿或糜烂,黏液湖呈黄绿色混浊,同时经B超排除肝、胆、脾、胰等器质性病变。1.2一般资料本组72例均为我院消化科门诊患者,男40例,女32例;年龄最大65岁,最小16岁,平均41岁;病程3个月…  相似文献   

19.
胆胃食管反流病是一种较为常见的疾病,笔者采用中西药结合治疗该病40例,取得一定疗效,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诊断标准 参照文献[1~2]拟定.(1)有典型烧心、胸骨后烧灼感,口反酸水或苦水;(2)胃镜检查幽门口有胆汁反流或胃粘膜有黄染;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胆汁反流性胃炎的发病分布规律。方法:对2017年1月-2018年12月符合胆汁反流性胃炎的患者进行调查,调查内容包括性别、年龄、主要临床症状、胆汁反流程度、胃黏膜相及中医证候分布情况。结果:①从性别上女性多于男性,其中以31~50岁年龄段发病最多。②主要临床症状分布:胃痛胃痞烧心嗳气纳呆口苦。③反流程度Ι度反流最多见,其次是Ⅱ度反流,胃黏膜相主要表现为充血、水肿和糜烂。④中医证候与胃黏膜关系:肝郁气滞证:水肿糜烂红斑充血;肝胃郁热证:水肿糜烂红斑充血;脾胃湿热证:水肿红斑糜烂充血;脾胃虚弱证:水肿糜烂红斑充血;胃阴不足证:糜烂=红斑充血=水肿;寒热错杂证:水肿糜烂红斑充血。结论:胆汁反流胃黏膜情况以水肿和糜烂多见,随着反流程度加重,黏膜糜烂发生率升高;中医证候以肝胃郁热证、寒热错杂证及脾胃虚弱证多见;中医证候和胃黏膜相之间无统计学意义(P 0.0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