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5篇
  免费   20篇
  国内免费   18篇
妇产科学   27篇
基础医学   7篇
临床医学   40篇
内科学   15篇
皮肤病学   2篇
神经病学   6篇
特种医学   5篇
外科学   26篇
综合类   55篇
预防医学   13篇
眼科学   11篇
药学   36篇
中国医学   19篇
肿瘤学   1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17篇
  2019年   16篇
  2018年   16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21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26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2年   1篇
  196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老年人自我忽视在中国文化背景下的内涵。方法采用目的抽样法选取武汉市某三级甲等医院老年科20名护士为研究对象,采用焦点小组访谈法收集资料。结果运用主题分析法,归纳出老年人自我忽视的5个主题:社交孤立(孤岛状态)、不服老、不在意、囤积上瘾、警惕性降低。结论中国文化背景下老年人自我忽视的内涵有其特殊性,卫生保健提供者、老年人的照顾者以及社会公共系统应该作为一个整体来支持老年人,共同应对老年人自我忽视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林阳  彭超  张亚男   《四川医学》2021,42(7):748-751
<正>1 临床资料1.1 患者第1次住院情况:患者,男,73岁,因"全身皮疹1年"于2016年3月入住我院皮肤科。入院前1年,患者无明显诱因全身出现绿豆至鸽蛋大小丘疹、红斑,部分融合成片,上覆大量白色鳞屑,于当地医院治疗后全身红斑、丘疹消退,斑块变薄,鳞屑减少。8+个月前,患者皮损再次加重,全身出现潮红、肿胀,自行予"中药"口服(具体不详),未见明显好转,6+个月前患者再次于当地医院住院,诊断"泛发性神经性皮炎",予"复方甘草酸苷、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同步枸橼酸抗凝在高危出血患者连续性床旁血滤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对本院重症医学科2012年11月—2013年11月66例高危出血患者采用同步枸橼酸抗凝连续性床旁血滤治疗。观察血滤前后生理指标变化,输入枸橼酸抗凝液后血滤过程中酸碱平衡、血钙、各时间点全血活化凝血时间(WBACT)、出血事件发生率以及平均血滤时间。结果 72h血滤后患者各项生理指标均有改善,出血并发症少,治疗后无碱中毒、钙代谢紊乱出现。患者的平均血滤时间达到(60.8±16.3)h。结论同步枸橼酸抗凝法在高危出血患者连续性床旁血滤治疗中应用安全有效,操作容易,滤器及管路使用寿命明显延长,节约了医疗耗材。  相似文献   
4.
5.
本文报告我院自1960年10月以来应用对氨基水杨酸钠(以下简写为PAS-Na)静脉滴注治疗重度复治肺结核100例的疗效。选例标准:(1)病变范围广泛,分布在4~6  相似文献   
6.
背景: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多发性硬化症是一种被日渐关注的新型治疗手段。然而,间充质干细胞是通过穿越血脑屏障发挥细胞替代作用还是通过免疫抑制发挥治疗作用仍有待进一步验证。 目的:建立稳定有效的Y染色体原位杂交方法,观察间充质干细胞在多发性硬化症模型小鼠中的分布。 设计、时间及地点:观察性实验,于2007-09/2009-02在健康科学研究所分子免疫学实验室完成。 材料:C57BL/6小鼠30只,6~8周龄,体质量15~20 g,雌鼠用于建立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模型。 方法:用地高辛标记了针对Y染色体的DNA探针,进行原位杂交验证探针的特异性和敏感性。再将从雄鼠中分离的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到雌性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小鼠体内,进行原位杂交。 主要观察指标:光学和荧光显微镜观察间充质干细胞在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小鼠体内的分布情况。 结果:实验确立了探针的Y染色体特异性和敏感性,进一步建立了有效的原位杂交方法。追踪到间充质干细胞在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小鼠的脊髓内分布极少,而外周免疫器官内有一定数量的分布,表明间充质干细胞可能是通过外周免疫调节发挥治疗作用。 结论:在外周脾和淋巴结内有一定数量的间充质干细胞分布,而在中枢神经系统的脊髓内只有极少数的间充质干细胞。  相似文献   
7.
药物重定位(又称药物重使用或药物重配置)是将现有治疗方法应用于新的疾病的过程的一种药物研发方法。新药研发成本高、失败率高,使得对现有药物进行重新定位成为目前研究的热点。在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帮助下,许多有效的算法被提出并应用于药物的重新定位。目前用于药物和化合物重定位的算法可分为基于特征的方法、基于矩阵分解的方法、基于网络的方法3大类。分别对这3类常用方法进行综述,总结这些方法的优缺点,并对未来药物重新定位方法的发展方向进行剖析,以期达到帮助我国科研工作者开发更加有效的药物重定位算法,增加我国社会经济效益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背景: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是腰椎退行性疾病经典的治疗方法,目前大量研究表明,融合固定后的相邻节段会发生退变。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脊柱的非融合固定技术发展。
  目的:比较Dynesys动态稳定系统置入内固定和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临床疗效。
  方法:对2009年7月至2010年7月收治的56例退行性腰椎间盘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对比分析,其中采用Dynesys动态稳定系统置入内固定治疗28例,采用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治疗28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出血量、治疗后住院时间,应用目测类比评分进行疼痛评估,以Oswestry功能评分评价临床疗效。
  结果与结论:56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8-24个月。两组患者治疗后12个月随访时的Oswestry功能评分、目测类比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P<0.01)。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出血量、治疗后住院天数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Dynesys动态稳定系统组优于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组。Dynesys动态稳定系统组活动度优于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组(P<0.01)。随访期间Dynesys动态稳定系统组未发现钉绳系统和聚脂套管松动。提示与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相比,Dynesys 动态稳定系统置入内固定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近期随访具有安全性高、创伤小、可保留固定节段一定活动度的优点,在预防相邻节段椎间盘退变方面有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西藏地区下肢骨折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与血红蛋白(Hb)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6-07—2017-07行切开复位内固定的69例下肢骨折,根据术前Hb水平分为4组,A组17例Hb为120~160 g/L,B组21例Hb为160.1~170 g/L,C组18例Hb为170.1~180 g/L,D组13例Hb为180.1~190 g/L。记录4组术后3 d下肢DVT发生率。结果 A组术后3 d出现1例下肢DVT,发生率为5.9%;B组术后3 d出现8例下肢DVT,发生率为38.1%;C组术后3 d出现7例下肢DVT,发生率为38.9%;D组术后3 d出现6例下肢DVT,发生率为46.2%。A组术后3 d下肢DVT发生率明显低于B、C、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Hb水平是下肢骨折术后DVT形成的危险因素(P=0.015)。结论西藏地区下肢骨折术后DVT发生率与Hb水平相关,高Hb水平是术后DVT形成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