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珠海市学龄前儿童攻击性行为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学龄前儿童攻击行为问题发生现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中的攻击性行为分量表和自制的攻击性行为影响因素调查表 ,对 84 1名学龄前儿童攻击性行为及其影响因素进行调查。结果 学龄前儿童攻击性行为总检出率 11 .9% ,男女学前儿童攻击行为检出率分别为 14 . 2 %和 9 .2 % ,不同性别间攻击行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 . 0 5 )。而不同年龄、班级之间学前儿童攻击行为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经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 ,学龄前儿童攻击性行为问题的主要影响因素是儿童健康状况、停止尿床时间、父母教育一致、母子感情、周末相处时间、看电视时间、喜欢看动画片、喜欢玩仿制枪玩具等。结论 学龄前儿童攻击行为问题的影响因素较多 ,主要与个体生物学因素、家庭教育环境有关 ,需采取综合性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2.
上海市学龄前儿童攻击性行为与家庭因素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上海市学龄前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发生情况,并了解其与父母教养行为等家庭因素的关系.方法 采用儿童行为量表(CBCI)父母问卷攻击行为分量表、父母行为量表和一般情况问卷对上海市10所幼儿园1234名学龄前儿童进行调查.结果 根据CBCI量表攻击分量表,12.9%(95%CI:11.0~15.0)的学龄前儿童有攻击性行为,其中男童攻击性行为发生率为13.7%(93/680),女童为11.9%(66/554).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父母敌意/强制的教养行为(OR=2.396,95%CI:1.636~3.510),以及父母与祖父母对儿童不一致的管教态度(OR=1.867,95%CI:1.287~2.710)更能引起儿童的攻击性行为;相对于无睡眠困难者,经常存在入睡困难(OR=3.415,95%CI:1.901~6.135)或有时存在入睡困难(OR=2.147,95%CI:1.256~ 3.671)的儿童也具有更多的攻击性行为;此外,儿童看电视时间少于1 h/d(OR=0.252,95%CI:0.136~0.467)、父亲年龄大(OR=0.703,95%CI:0.503~0.983),儿童经常参加户外活动(OR=0.617,95%CI:0.399~0.955)是其攻击性行为的保护因素.结论 学龄前儿童的攻击性行为发生率较高,需要引起高度重视;在家庭中应注重父母对儿童的教养方式、家庭教育的一致性以及对儿童良好生活习惯的培养,以减少或预防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探讨学龄前儿童攻击性行为及其与健康状况的关系,为有针对性地开展预防工作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儿童行为量表(CBCL)攻击分量表和一般情况问卷,对整群抽取的上海市10所幼儿园1 234名学龄前儿童进行调查.结果 学龄前儿童攻击性行为发生率为12.9%,男孩攻击性量表得分显著高于女孩(P<0.05).目前健康状况好的儿童攻击性行为发生率显著低于健康状况一般或较差者,1岁内不适症状较多者攻击性行为发生率显著高于其他儿童,曾患疾病的儿童攻击性行为发生率显著高于未曾患疾病者,儿童存在入睡困难也显著增加攻击性行为的发生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学龄前儿童攻击性行为发生率较高,健康状况较差、1岁内不适症状较多或曾患疾病等与学龄前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发生密切相关.应采取有针对性的防范措施,预防和减少儿童的攻击性行为.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上海市学龄前儿童反应性攻击和主动性攻击行为的发生情况,及其与家庭环境的关系。 【方法】 采用攻击行为-教师核查表(Teacher's Checklist)、家庭环境量表中文版(FES-CV)和一般情况问卷针对上海市10所幼儿园1 234名学龄前儿童进行调查。 【结果】 学龄前儿童反应性攻击均分为2.12±0.92,主动性攻击均分为1.39±0.68,前者显著高于后者,反应性攻击和主动性攻击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683(P<0.01)。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男童、父亲文化程度低、母亲年龄小、家庭矛盾性高和成功性高是儿童反应性攻击行为的主要危险因素;男童、父亲文化程度低、母亲年龄小、家庭矛盾性高和看电视时间长是儿童主动性攻击行为的主要危险因素。 【结论】 学龄前儿童的反应性攻击性行为明显多于主动性攻击行为,二者具有显著相关性。男童两种类型的攻击行为均显著多于女童。家庭环境因素与学龄前儿童的攻击性行为密切相关,应根据儿童的攻击行为类型和相应的危险因素进行预防和干预。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乌鲁木齐市学龄前儿童心理健康进行现状调查,分析相关影响因素,为学龄前儿童心理健康干预措施的制定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抽取乌鲁木齐市的各个镇、区的幼儿园的854名学龄前儿童,采用儿童气质问卷、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CBCL)进行问卷调查,对变量进行χ2检验、t检验、Pearson相关分析与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854名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检出率为11.94%,男女童行为问题检出率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247,P0.01);儿童气质维度中情绪本质、趋避性、活动水平、适应性及坚持性与CBCL评分呈正相关(P均0.01);非父母抚养组及低收入组的CBCL外化性行为得分明显高于父母抚养组及中高收入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非家庭和睦组的CBCL各项评分均明显高于家庭和睦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家庭氛围是学龄期儿童发生行为问题的危险因素。结论乌鲁木齐市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检出率较高,家庭氛围是影响行为问题发生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影响因素分析及其干预措施。方法选择湛江市320例3~6岁在园儿童作为调查对象,采用Achenbach's儿童行为量表调查儿童行为问题,采用单因素分析以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影响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的因素。结果 320例儿童检出行为问题儿童67例,检出率为20.94%;经单因素以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教育方式、儿童睡眠时间、胎儿窘迫以及父亲抽烟程度为影响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的重要因素。结论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发生率较高,教育方式、儿童睡眠时间、胎儿窘迫以及父亲抽烟程度是影响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的独立危险因素,针对上述影响因素,应采取针对性的干预措施,以减少儿童行为问题发生的风险。  相似文献   

7.
目的 了解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的发生特点及相关因素.方法 采用Rutter儿童行为评定量表(父母问卷)及自编儿童行为发病相关因素调查表对镇江市城乡724名学龄前儿童进行家长问卷调查.结果 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检出率为24.2%,男女儿童检出率分别为28.4%和19.8%,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1.61,P< 0.01),男童A行为(违纪行为)明显多于女童(x2=9.45,P< 0.01),N行为(神经症性行为)及M行为(混合行为)未发现性别差异,农村儿童问题行为检出率高于城市(x2=10.87,P<0.05).单因素分析发现,影响儿童行为障碍的相关因素为母孕期情绪、分娩方式、分娩时异常情况、儿童性别、儿童年龄及城乡区别6个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母孕期焦虑或抑郁、分娩时异常情况、男童、农村与儿童行为发生显著相关.结论 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发生率高,农村儿童行为问题多于城市儿童.儿童行为问题与母孕期不良情绪及孕产期异常情况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沙井街道学龄前期的儿童心理行为特征,以便对儿童心理咨询提供科学根据。方法:编制儿童心理行为调查表,通过整群抽样对4024名学龄前儿童(其中男童2024名,女童2000名)进行儿童心理行为及影响因素的调查分析。结果:学龄前期儿童行为问题检出率为12.52%,男童行为发生率(14.62%)高于女童(10.40%),男女心理行为发生在性别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行为问题前三位因素男童依次为攻击、多动、抑郁,女生依次为攻击、分裂、体诉。儿童行为问题主要与家庭状况、父母教养方式等因素有关。结论:学龄前期儿童心理行为问题高发生率现状与多因素有关,家庭、学校、医院、社会等应共同关注,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9.
少年儿童行为问题与家庭、学校因素关系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目的 了解合肥市城区儿童少年行为问题的现状,分析儿童少年行为问题与家庭及学校社会环境因素的关系。方法采用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家长用表)对合肥市6~18岁的1978名儿童少年及其家庭和学校环境因素进行调查,并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检出有行为问题的儿童少年194名,检出率为9.8%。其中中学组检出率为10.5%,小学组为8.7%;男生检出率为10.1%,女生为9.4%,中、小学及男、女生间行为问题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检出率较高的行为是分裂样、交往不良、攻击性、违纪、多动等。影响儿童少年行为问题的家庭危险因素主要有:单亲抚养,家庭中其他孩子有行为、学业问题,父母有心理问题,家庭氛围差,家长对孩子学业不满意等;学校危险因素主要为:不喜欢上学、与同学关系不融洽、与成人相处有问题、孩子完成作业有困难等。结论家庭和学校环境中的多种因素与儿童少年行为问题相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澳门在学青少年攻击行为现状、特征以及物质滥用对攻击行为发生的影响。方法于2018年9—12月,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方法,对中国澳门地区中小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使用攻击行为调查量表和物质滥用测量方法,对澳门在学青少年的攻击行为和物质滥用状况进行评估。结果本次调查对象共3 664人,澳门在学青少年攻击行为平均总得分为(36.40±19.23)分,其中被动性攻击行为平均得分为(19.94±9.86)分,主动性攻击行为平均得分为(16.46±10.05)分,被动性攻击得分高于主动性攻击。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澳门在学青少年攻击行为得分的年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1),初中年级学生的攻击行为得分高于小学和高中年级;在学青少年攻击行为得分因学习成绩而异且有统计学意义(P 0.001),学习成绩较好的在学青少年攻击行为得分低于学习成绩差者;主观生活满意度与在学青少年攻击行为得分显著相关(P=0.005),生活满意度较高的在学青少年攻击行为得分更低。多因素线性回归结果显示,曾经饮酒次数(P=0.012)、最近1个月饮酒频率(P 0.001)、最近1个月吸烟频率(P 0.001)、最近1个月吸食毒品频率(P=0.027)是影响在学青少年攻击行为的重要因素。结论澳门在学青少年的被动性攻击行为水平高于主动性攻击行为,物质滥用是攻击行为衍生的风险因素,需要家庭、学校、政府和社会共同行动以预防和减少青少年攻击行为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家庭因素与儿童青少年攻击行为关系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与儿童青少年攻击行为明显相关的家庭因素,为预防儿童青少年攻击行为的发生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CBCL)、家庭环境量表中文版(FES-CV)对湖北省5个地区4010名中小学生进行调查。结果 母亲文化程度、父母职业、家庭类型、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态度、管教方式与儿童青少年攻击行为的发生有显著关系;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儿童青少年攻击行为的主要危险因素为父母教育态度不一致,孩子与同学、邻居关系不好,家庭矛盾性评分高。结论 家庭因素主要通过父母管教方式、家庭环境质量对儿童青少年攻击行为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了解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以下简称"新冠肺炎")流行期间居家幼儿的饮食行为及影响因素,为指导学龄前儿童健康饮食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20年3月18-20日,整群抽取深圳市5所幼儿园共1 829名学龄前儿童进行电子问卷调查,采用SPSS 19.0对饮食行为的影响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贵阳市学龄前儿童营养状况及其影响因素,为营养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对500名贵阳市学龄前儿童家长进行儿童生长发育的KAP问卷调查。儿童生长发育采用Z评分法评价,在单因素分析的基础上,采用多元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的方法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儿童生长迟缓率为11.3%,男女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郊区大于城市;超重和肥胖率为10.2%。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儿童居住地区、家长营养知识水平.家长文化程度是儿童生长迟缓的主要影响因素。结论郊区儿童生长迟缓率高于城市儿童,家长的营养知识水平尚需要提高。  相似文献   

14.
张建化 《现代预防医学》2020,(14):2555-2558
目的 了解长沙市部分学前儿童饮食行为问题状况以及影响因素。方法 对长沙市2 242名学龄前儿童进行饮食行为问题和监护人喂养行为问题的调查。结果 长沙市部分学龄前儿童饮食行为问题发生率为72.9%。各项饮食行为问题发生率由高到低依次为经历充沛胃口不好占53.5%、外因进食占48.6%、偏食挑食占40.1%、进食习惯不良占36.5%、父母过度关心占23.9%、情绪进食占10.1%、害怕进食占2.4%。饮食行为问题随着年龄的增长呈现降低的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187.1,P<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父亲学历高是学龄前儿童饮食行为问题的保护因素,OR值95%CI为0.81(0.71~0.93);家庭收入低、家庭成员有饮食行为问题、独生子女、存在不恰当的喂养方式、喂养时存在焦虑情绪是学龄前儿童饮食行为问题发生的危险因素,OR值95%CI分别为1.21(1.01~1.43)、1.94(1.49~2.49)、1.67(1.25~2.26)、4.28(2.52~7.29)、5.13(3.02~8.71)。结论 长沙市学龄前儿童饮食行为问题检出率较高,今后应加强家庭教育,促进儿童饮食行为问题干预。  相似文献   

15.
目的调查陕西省农村地区学龄前儿童不健康饮食行为特征,并分析影响因素,为培养学龄前留守儿童良好的进食习惯、提高营养状况和生存质量提供依据。方法利用"学龄前儿童饮食行为量表",选取陕西省3区县6所农村托幼机构512名学龄前儿童作为研究对象,并利用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影响因素。结果学龄前留守儿童最常见的不健康饮食行为是主动进食能力、挑食、过饱响应以及外因性进食等。经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可知,年龄(OR=0.69)、是否独生子女(OR=0.65)、家庭人均年收入(OR=0.64)、家庭人口数(OR=1.9)是影响儿童饮食行为的主要因素。结论农村学龄前留守儿童年龄越大、非独生子女、家庭人均年收入越高、家庭人口数越少儿童饮食行为表现越好。因此在学龄前留守儿童喂养的过程中,要将重点放在年龄较小的学龄前儿童和独生子女,家庭应该建立统一、科学的抚养观念,在提供良好抚养条件的同时,避免对儿童的溺爱,减少儿童挑食、过饱响应以及外因性进食,培养儿童自主进食能力。  相似文献   

16.
合肥市部分儿童零食行为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合肥市儿童的零食行为及其影响因素,为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整群抽取合肥市3所幼儿园和3所小学儿童进行零食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的问卷调查,经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有意义的影响因素。结果94.2%的儿童有吃零食的习惯,学龄前儿童和小学生喜欢的零食种类基本相同,零食主要准备人是妈妈;儿童少年在家中、幼儿园/学校和其他场所吃零食前不洗手的比例分别为30.3%,45.4%和63.1%;儿童选择零食时,考虑的主要因素是口味、包装、营养、卫生、奖品、品牌和广告;零食奖励、家中常备零食、零食的口味和包装是促进儿童少年零食行为的因素。结论家庭、学校和社会对儿童的零食行为影响很大。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究2 325例学龄前儿童缺铁性贫血患病情况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6年6月—2018年6月在河西学院附属张掖人民医院进行体检的2 325例儿童为研究对象,筛选出其中缺铁性贫血患儿,患儿及家属接受问卷调查,分析接受体检学龄前儿童缺铁性贫血患病情况,影响学龄前儿童缺铁性贫血患病单因素以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接受体检2 325例儿童中检出缺铁性贫血儿童198例,其中轻度、中度以及重度贫血分别60例、81例和57例,缺铁性贫血儿童患病率为8.52%;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影响学龄前儿童缺铁性贫血因素有年龄、出生时体质量指数、母亲妊娠期是否有贫血、是否早产、患儿肠胃消化能力是否正常、喂养形式、进辅食时间、父母学历、是否正常补充铁元素、家庭饮食习惯以及父母月收入(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小、母亲妊娠期贫血、早产、患儿肠胃消化能力不佳、进辅食时间晚、未补充铁元素以及家庭饮食习惯不佳等为导致患儿缺铁性贫血发生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预防学龄期儿童缺铁性贫血工作关键在于关注孕妇以及胎儿营养情况,调整儿童饮食结构,养成合适饮食习惯。  相似文献   

18.
探讨学龄前儿童视屏时间以及不同类型视屏暴露(电视、手机、其余电子产品)与心理行为的关联,为促进儿童心理健康发展提供参考.方法 采取随机整群抽样方法,选取徐州市城区10所幼儿园的2 582名在园儿童进行体检,并填写家长问卷,了解视屏时间及儿童心理行为问题,分析平均视屏时间以及不同类型视屏(电视、手机、其余电子产品)暴露时间与学龄前儿童心理行为的关联.结果 徐州市城区学龄前儿童内化行为、外化行为、亲社会行为异常检出率分别为3.8%,22.4%,20.9%.男童电视视屏时间、学习日平均视屏时间、一周平均视屏时间均高于女童,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校正年龄、性别后,学习日、周末、一周平均视屏时间与学龄前儿童内、外化行为问题呈正相关,而一周平均视屏时间与亲社会行为呈正相关(P值均<0.05);校正多个协变量后,学习日和一周平均视屏时间与儿童内、外化行为呈正相关(P值均<0.05).多重线性回归分析显示,校正年龄、性别后,各类型视屏时间暴露均影响儿童的内、外化性行为(P值均<0.05);校正多个协变量后,关联仍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校正年龄、性别后,各类型视屏暴露时间与儿童内、外化行为问题呈正相关(P值均<0.05);校正多个协变量后,各类型视屏暴露与内化行为问题呈正相关,且其余电子产品视屏时间与外化行为问题呈正相关(P值均<0.05).结论 平均视屏时间与儿童心理行为呈正相关,电视、手机等不同类型视屏暴露时间会增加儿童心理行为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