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目的:探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双下肢不等长的原因及其相应的预防和处理方法.方法:对在我院接受单侧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48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术前通过-临床检查及骨盆标准正位x线片测量评估患者肢体长度差异程度,采用模板测量预测假体型号大小及植入位置,确定股骨颈截骨平面及患肢所需延长的长度;参考术前的测量结果,术中通过测试假体试模、平衡软组织张力,比较标记间距离变化等多种手段综合评估,以获得术后双下肢基本等长.结果:术前肢体长度差异为0-5 mm的患者比例占25.0%;差异为5-10 mm的占43-8%;差异为10-20 mm的占29.2%;差异为>20 mm的占2.1%.通过平衡肢体长度差异,术后双下肢长度差异为0-5 mm的比例提高到60.4%.差异为5-10 mm和10-20mm的比例分别降为31.3%和8.3%,术后无肢体长度差异>20 mm.结论:人工全髋置换术后肢体长度的恢复对于提高手术成功率有着重要的意义.术前测量评估,术中采用有效方法评价肢体长度恢复情况,反复测量验证,可有效的保持术后双下肢基本等长,获得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2.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THA)后出现双下肢不等长是髋关节置换术后经常出现的问题[1.2]。据统计,THA术后出现双下肢不等长的概率为50%~80%.下肢不等长超过1.5cm,患者可出现跛行、行动障碍、腰腿疼痛等问题[3~5]。对于THA如何有效防止双下肢不等长问题的出现,国内外的专家各有对策,方法多样,各家均提出自己的见解。本文就目前THA下肢长度控制方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非股骨短缩截骨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CrowⅣ型髋关节发育不良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2002年1月至2008年2月,采用非股骨短缩截骨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CrowⅣ型髋关节发育不良患者20例21髋,均为女性.年龄36 ~58岁,中位数42岁.单侧19例19髋,双侧1例2髋.Trendelenburg征均为阳性.术前均行双侧髋关节正侧位X线及CT检查,确诊为CrowⅣ型髋关节发育不良.所有患者均表现为髋关节疼痛、行走困难,均经非手术治疗无效.术前Harris评分25~60分,中位数45分.术后随访观察并发症发生、肢体短缩纠正及髋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6年,中位数4年.3例3髋术中发生骨折,其中2例2髋股骨小转子轻微骨折,行钢丝环扎固定后股骨假体稳定,骨折愈合良好;1例1髋股骨大转子不全骨折,行钢丝“8”字固定后股骨假体稳定,骨折愈合良好.l例出现坐骨神经刺激症状,1例出现股神经刺激症状,均于术后1个月自行恢复正常.均无感染、髋关节再脱位、假体松动及深静脉血栓形成等并发症发生.肢体短缩均得到满意纠正,基本达到肢体等长或短缩小于2 cm.患者无跛行或仅有轻度跛行.术后Harris评分79 ~96分,中位数85分.髋臼杯外展36°~60°,中位数41°.重建的髋关节旋转中心向内移位0~5 mm,中位数3 mm;向上移位0~5 mm,中位数2 mm.结论:采用非股骨短缩截骨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CrowⅣ型成人髋关节发育不良,能基本恢复肢体长度,纠正肢体短缩,有利于患肢功能的恢复,并发症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并探讨髋关节后侧入路用于于人工全髋关节置换在基层医院中应用的价值。方法 2015年11月—2018年11月,该院采用髋关节后侧入路对38例患者进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统计分析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下地活动时间等,所有手术均取得较好的疗效;术前Harris评分平均45分,术后Harris评分平均94分。结果切口长约9~15 cm(平均12 cm),手术时间90~150 min(平均120 min),术中出血量100~400 m L(平均150 mL),术后引流管引流时间48 h,术后引流量100~150 mL(平均120 mL),术后下地活动时间2~10 d(平均4.5 d)。结论髋关节后侧入路用于人工髋关节置换在基层医院中应用具有操作简捷安全、显露充分其不损伤髋关节的外展装置、髋部稳定性好、康复快、手术医生容易掌握手术技巧、学习曲线短等优点。  相似文献   

5.
探讨组配式假体在全髋关节翻修术中的应用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2008年6月至2011年6月采用非水泥型组配式翻修假体对23例患者行人工全髋关节翻修术。男12例,女11例。年龄52~85岁,平均年龄63岁。首次髋关节置换术至翻修术时间15月至17年,平均7年。初次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前诊断股骨颈骨折10例,股骨头缺血性坏死10例,髋关节先天发育性不良3例。翻修的原因:其中无菌性松19例,髋关节感染3例,假体周围骨折1例。23例患者均为首次翻修。术中并发症:骨干皮质穿孔1例,大转子部分劈裂1例。结果23例患者手术后刀口均为I期愈合,无下肢DVT及肢体不等长,术后髋关节脱位等并发症的发生。23例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8~36个月。随访期间未出现假体松动下沉,假体周围感染周围骨长入良好。术前Harris评分平均为为48,末次随访平均86分。与手术前比较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组配式翻修假体行人工全髋关节翻修术效果明显,可以调节长度,偏心距,前倾角可以独立匹配远近端股骨,达到初期与长期的假体稳定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后路椎间盘镜单纯减压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疗效,并探讨CT在疗效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03例采用后路椎间盘镜下单纯减压治疗的腰椎椎管狭窄症患者的病例资料,男54例,女49例.年龄53~ 78岁,中位数69岁.术前腰背痛者101例,下肢痛者102例,下肢肌力减退、小腿痛觉减退麻木者47例.所有患者术前均拍摄腰椎正侧位、过伸过屈位X线片,并行腰椎CT和MRI检查,确定病变节段椎管狭窄合并椎间盘膨出或突出,未合并腰椎不稳.单节段病变57例,双节段病变46例,其中L3~4狭窄41例,L4~5狭窄59例,L5S1狭窄49例.中央型狭窄43例,侧隐窝型狭窄49例,混合型狭窄57例.病程6个月至10年.由3位影像科医生在影像工作站上调取患者术前1d、术后3个月、6个月和12个月的CT图像,测量病变节段椎管面积和侧隐窝外口矢状径;同时比较患者术前1d、术后3个月、6个月和12个月采用腰背痛JOA评分法评定的JOA评分.结果:①椎管面积.手术前后不同时点L3~4椎管面积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63.26±10.05) mm2,(407.56±16.98)mm2,(407.57 ± 15.42) mm2,(407.62±16.23)mm2,F=336.094,P=0.000];术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L3~4椎管面积均大于术前1d的L3~4椎管面积(P=0.000,P=0.000,P=0.000).手术前后不同时点L4~5椎管面积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87.69±12.09) mm2,(426.37±15.62) mm2,(428.37±15.33)mm2,(428.24±16.11)mm2,F=623.528,P=0.000];术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L4~5椎管面积均大于术前1d的L4~5椎管面积(P=0.000,P=0.000,P=0.000).手术前后不同时点L5S1椎管面积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93.18±16.45)mm2,(447.25±16.86)mm2,(447.25±16.69) mm2,(451.21±15.32) mm2,F=634.391,P=0.000];术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L5S1椎管面积均大于术前1d的L5S1椎管面积(P=0.000,P=0.000,P=0.000).②侧隐窝外口矢状径.手术前后不同时点L3~4侧隐窝外口矢状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65±0.51)mm,(6.46±1.35)mm,(6.46±1.33)mm,(6.46±1.45) mm,F=106.042,P=0.001];术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L3~4侧隐窝外口矢状径均大于术前1d的L3~4侧隐窝外口矢状径(P=0.000,P=0.000,P=0.000).手术前后不同时点L4~5侧隐窝外口矢状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14±0.49)mm,(6.87±1.29)mm,(6.87 ±1.13)mm,(6.87 ± 1.45)mm,F=114.826,P=0.000];术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L4~5侧隐窝外口矢状径均大于术前1d的L4~5侧隐窝外口矢状径(P=0.000,P=0.000,P=0.000).手术前后不同时点L5S1侧隐窝外口矢状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89±0.37) mm,(5.74 ± 1.02) mm,(5.75±1.33) mm,(5.77 ±1.58) mm,F=122.337,P=0.000];术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L5S1侧隐窝外口矢状径均大于术前1d的L5S1椎侧隐窝外口矢状径(P=0.000,P=0.000,P=0.000).③JOA评分.本组患者手术前后不同时点JOA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8.87±3.04)分,(23.64±2.13)分,(23.89±2.45)分,(24.22±2.38)分,F=156.428,P=0.001].术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JOA评分均大于术前1d的JOA评分(P=0.000,P=0.000,P=0.000).结论:后路椎间盘镜单纯减压可有效解除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病变部位对脊髓、神经根的压迫,改善腰椎功能.CT测量椎管面积及侧隐窝外口矢状径能够很好地反映后路椎间盘镜手术的减压效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究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THR)中应用高髋中心技术治疗CrowelⅡ、Ⅲ型髋关节发育不良(DDH)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21年6月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的64例(78髋)CroweⅡ、Ⅲ型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患者进行随访,按照髋臼杯位置及Crowe分型分为3组,H2组(高位Ⅱ型)、H3组(高位Ⅲ型)、A组(解剖Ⅱ型)。比较3组Trendelenburg征、Harris评分、步态情况、术后双下肢长度差。结果:所有患者术后步态良好,无跛行,高位组术中出血量与手术时间均优于解剖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术后1年Harris评分、术后引流量、下地时间、双下肢长度差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髋中心技术是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CroweⅡ、Ⅲ型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髋臼重建的一种有效的选择,能获得良好的临床疗效,可缩短手术时间,简化手术过程,减少术中出血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抗生素骨水泥间隔器在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感染中的治疗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自2010年3月至2017年6月,共收治13例全髋关节置换术感染患者,其中男5例,女8例;年龄48~71岁,平均56.3岁。术前10例细菌培养阳性,其中革兰阳性菌7例,包括金黄色葡萄球菌3例,表皮葡萄球菌3例和溶血性链球菌1例;革兰阴性菌中大肠埃希菌2例,鲍氏不动杆菌1例。细菌培养阴性3例。分别用万古霉素、庆大霉素骨水泥制成间隔器,3~6个月后行髋关节翻修术。对比患者入院时、翻修术后6个月和术后12个月的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对数据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全部病例获得随访6~25个月,平均16个月,所有病例伤口均一期愈合,无一例复发。术后6个月和12个月髋关节功能评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髋关节功能明显改善。结论: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感染采用抗生素骨水泥间隔器治疗,能有效控制感染,恢复髋关节功能,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应用自设计臼杯倾角测量器来辅助提高全髋关节置换术(THA)中髋臼臼杯置入角度(外展角和前倾角)的精准度。方法:选择2021年9月至2023年5月30例因髋关节疾病行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的患者,按随机分组法分为观察组(术中采用臼杯倾角测量器来测量髋臼臼杯所置入的外展角和前倾角,15例)和传统组(传统全髋关节置换术组,15例),两组术前规划其髋臼臼杯置入的外展角为40°、前倾角为20°,术后X线片测量两组臼杯假体的外展角和前倾角与术前规划的差异。结果:观察组术后髋臼臼杯外展角和前倾角与术前所规划角度之间的误差明显小于传统组,且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全髋关节置换术中,采用臼杯倾角测量器对髋臼臼杯置入的外展角和前倾角进行测量与校正,能提高髋臼臼杯置入角度(外展角和前倾角)的精准度。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人工髋关节翻修术中应用金属垫块修复PaproskyⅢ型髋臼骨缺损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2016年1月至2018年11月,采用人工髋关节翻修术治疗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后假体无菌性松动患者34例,术中均采用金属垫块修复髋臼骨缺损。男21例,女13例。年龄53~84岁,中位数68.5岁。左侧19例,右侧15例。髋臼骨缺损根据Paprosky分型,ⅢA型28例、ⅢB型6例。初次THA距本次翻修手术时间6~16年,中位数8年。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采用Harris髋关节评分、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评价临床疗效。测量术前与术后1年髋臼中心的垂直距离与水平距离。观察治疗及随访期间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34例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手术时间(141.88±9.14)min,术中出血量(571.88±60.91)mL。单纯髋臼翻修12例,全髋关节翻修22例。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45个月,中位数26个月。Harris髋关节评分,术前(46.55±10.28)分、术后3个月(65.71±11.25)分、术后6个月(76.04±9.35)分、术后1年(84.19±6.81)分。髋关节疼痛VAS评分,术前(4.11±1.04)分、术后3个月(1.05±0.21)分、术后6个月(0.94±0.17)分、术后1年(1.02±0.24)分。髋臼中心垂直距离,患侧术前(33.68±4.19)mm、术后1年(23.31±2.17)mm,健侧(15.31±2.24)mm,患侧术后1年较健侧上移(8.27±2.65)mm;髋臼中心水平距离,患侧术前(26.47±3.92)mm、术后1年(33.01±3.15)mm,健侧(33.46±1.97)mm。末次随访时,金属垫块与骨面紧密接触,骨长入良好;均未发生金属垫块移位、螺钉断裂、骨溶解、感染及假体周围骨折等并发症。结论:人工髋关节翻修术中采用金属垫块修复PaproskyⅢ型髋臼骨缺损,能够恢复髋关节解剖结构,改善髋关节功能,且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益气活血通络法预防髋关节置换术后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效果,提供临床预防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有效的预防手段。方法:本项目观察益气活血类中药方剂药预防髋部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效果,阐明益气活血法预防骨科术后深静脉血栓的机制,提高骨科相关静脉血栓栓塞症的预防水平、丰富其预防方法。结果:根据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彩色超声诊断标准,86例患者中术后共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4例,血栓均发生在患侧肢体,发生率为4.7%。结论:益气活血通络法能对全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有一定预防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加味补阳还五汤配合手法按摩伤肢预防老龄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效果。方法:74例55岁以上人工髋关节置换病例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使用内服加味补阳还五汤配合手法按摩伤肢,对照组使用低分子量肝素钠皮下注射配合空气梯级加压治疗伤肢的预防措施。测量两组患者术前、术后3d、10d、12d血小板,凝血酶原时间和伤肢肿胀情况,并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探查术前、术后12d伤肢深静脉血流情况。结果::两组患者血小板较术前有升高,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术后凝血酶原及部分凝血活酶时间较术前有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研究组延长时间短于西医对照组;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6例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每组各3例,占8.3%。结论:内服加味补阳还五汤配合手法按摩伤肢的方法能达到与标准的西医措施同样的预防DVT的效果,且中医措施具有口服药物安全方便和不需要特殊设备的优势。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对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分别采用全髋置换术以及半髋关节置换术完成治疗的效果。方法将鞍山市立山区人民医院于2017年6月~2020年5月收治的80例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作为实验对象,数字奇偶法分组,分别设为全髋组(40例)以及半髋组(40例),对比手术治疗结果。结果全髋组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肢体缩短长度短于半髋组、Harris髋关节评分高于半髋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半髋组明显(P<0.05)。结论同半髋关节置换术比较,全髋置换术可使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髋关节功能显著恢复。  相似文献   

14.
目的:总结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护理经验。方法:对76例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术后予以病情观察、体位护理、并发症预防、功能锻炼、健康教育等护理措施。结果:所有患者均康复出院,其中一例发生下肢静脉栓塞,经抗凝等处理后康复出院。结论:制订行之有效护理措施和早期健康教育能缩短康复时间,提高病人舒适度和生活质量,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比观察采用丹参注射液预防人工全髋关节置换(THR)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临床效果。方法:将1998年1月至2004年8月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随机分为未用药组和用药组,其中未用药组56例,未预防性使用任何药物;用药组60例,围手术期给予丹参注射液预防性治疗。术后第7、14天,两组患者均行患肢彩色多谱勒超声检查,了解DVT形成情况及两组术后DVT的发生率。结果:未用药组中有23例DVT阳性,DVT的发生率41.1%,用药组中有11例DVT阳性,DVT的发生率18.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未用药组近端DVT的发生率为14.3%,用药组近端DVT的发生率为1.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用药组未发现术中术后出血增多以及药物不良反应。结论:丹参可显著降低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且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6.
王燕 《河北中医》2011,33(3):434-436
目的研究整体护理对髋关节置换围手术期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影响。方法对本院外一科2008-01—2009-08行髋关节置换术患者80例实施整体护理。观察术后发生DVT情况。结果本组80例,围手术期无1例发生DVT、肺动脉栓塞(PE)。结论对髋关节置换患者采取整体护理的方法能够显著减少DVT,是改善预后、减少并发症发生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骨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的发生率及应用多模式预防DVT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根据入选标准选择101例下肢骨折内固定术,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参加该项研究,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为52例和49例。结果:手术前后血红蛋白、血小板、凝血酶原比值及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变化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下肢DVT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模式预防方案可以有效预防下肢骨折内固定及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索一种简便、有效的手术进路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股骨颈骨折。方法:在采用髋关节后外侧手术进路基础上,不通过切断臀中、小肌及股外旋肌群来显露术野,而是仅切断股方肌后,利用股骨颈骨折形成假关节异常活动,采取回旋手法,来充分显露股骨大、小粗隆及髋关节。作者从2009年1月-2013年6月采用此入路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股骨颈骨折22例。结果:全组患者无手术死亡及术后感染、骨折与血管神经损伤等并发症,术后随访6-12个月,总优良率为95.4%,其中3例患者术后发生轻度跛行,1例患者患肢短缩达到2cm,1例下肢静脉血栓形成,无术后髋关节脱位病例。结论:作者认为此手术进路有操作简便、安全、微创、缩短手术时间、出血少、术后功能恢复快等优点,是一种可行的手术方法,可供同道参考。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高龄骨质疏松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闯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我科2009-2011年应用人工关节置换治疗22例高龄骨质疏松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对22例采用人工髋关节置换治疗的高龄骨质疏松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进行6~12个月(平均7.5个月)的随访,年龄最小70岁,最大91岁,平均82.73岁。术后开始负重行走时间为3天~7天,平均5.2天。未出现髋内翻、深静脉血栓、感染、松动、脱住等并发症。根据Harris评分,优,18例,81.82%,良,3例,13.64%,可,1例,4.54%,差0例。结论:该手术能缩短手术时间,降低手术风险,迅速恢复患肢功能,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但仍应严格掌握适应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