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目的探讨心电图方法辅助定位重症患儿PICC导管尖端位置的敏感度和特异度,提高PICC导管尖端正位率。方法对60例行PICC置管的重症患儿采用自身对照方法,观察置管中心电图P波特征性高尖改变与置管后X线胸片显示的导管尖端位置的关系。结果60例PICC置管患儿中49例患儿心电图出现特征性的高尖P波,X线胸片显示45例导管尖端位于上腔静脉,11例患儿心电图未出现特征性的高尖P波,X线胸片显示10例导管尖端不在上腔静脉。结论心电图引导PICC尖端定位技术可以方便、实时确定导管尖端位置,对导管尖端异位者可及时调整,减少患儿X线暴露风险,值得在儿科病人PICC置管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在心内心电图(IVECG)技术引导下置入PICC导管的可行性。方法:选取符合入组标准的患者88例,配合心内心电图技术引导置入PICC导管,与胸片结果进行对照,观察心内心电图技术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并计算在胸片上测出的导管头端位于理想位置时的导管长度(L-j)与心电定位方法 P波达峰值时的导管长度(L-max)的差值,为指导导管后撤长度提供参考数据。结果:88例患者PICC穿刺后胸片证实导管头端位于上腔静脉84例,心内心电图出现特征性P波者72例,无P波变化16例,经及时调整导管位置后,14例出现特征性P波,2例始终未出现特征性P波变化,胸片显示导管尖端仍位于同侧颈内静脉;与胸片结果比较,心内心电图技术引导诊断导管尖端位于上腔静脉的敏感度为97.67%,特异度为100%;PICC头端理想位置时的导管长度与P波达峰值时的导管长度的差值为(2.7±0.8)cm。结论:应用心内心电图引导技术辅助置管,敏感度和特异度高,可有效监测PICC导管深度的变化,而且对导管未进入上腔静脉的情况也可提供有价值的信息,此方法操作简单易行、安全有效,不增加额外创伤和费用,无放射性污染,可替代传统X线检查来确认导管的位置,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自制心电连接器在经外周穿刺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置管尖端定位中的应用。方法:选取2017年1-12月本院接受PICC的患者60例。在对患者成功导管穿刺之后,对其采用心电定位技术实施PICC尖端定位,之后进行X线胸片检查,与其结果进行比较。观察自制心电连接器在PICC置管尖端定位中的应用效果。结果:患者均实施了PICC置管,穿刺后进行X线胸片检查发现患者导管头端均位于上腔静脉(SVC),55例心电图出现特征性P波,5例未出现P波变化,在及时进行导管调整之后,4例患者均出现P波特异性变化,1例未出现。自制心电连接器的特征性P波对导管头端位置在SVC中的灵敏度为100%(59/59),特异度为0。PICC头端处于最佳位置时的导管长度与P波位于峰值时的导管长度的差值为(2.8±0.7)cm。结论:自制心电连接转换器使用效果明显,在临床治疗过程中的效果与专业心内连接器相当,能够采用心房内心电图(ECG)Ⅱ导联P波的形式,明确PICC尖端位置,且无需要求较高的材料和制作手段,制作过程简单,取材便捷,在为患者进行临床治疗时具有较高的使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腔内心电图P波的变化在引导经颈外静脉置入单腔中心静脉导管中导管头端定位中的作用。方法:99例肿瘤患者,在经颈外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过程中,用导管内导丝的尾端直接连接监护仪的右上电极,通过观察导丝拾取的心电图波形,引导导管头端定位,并与X线胸片定位结果进行对照。结果:所有患者通过导管内导丝介导均能获得心电图波形,首次获得P波高耸87例,经调整导管后获得P波高耸6例,X线胸片示93例导管头端均在上腔静脉内;腔内心电图P波振幅无改变,且调整无效6例,X线胸片示3例在颈内静脉,1例在锁骨下静脉内反折,2例在上腔静脉内。结论:通过导丝引出的特征性P波变化可以判断中心静脉导管头端的位置,正确引导置管。  相似文献   

5.
《中国现代医生》2021,59(12):159-162
目的 探讨PICC 置管中腔内心电图P 波形态改变与临床价值。方法 选择2017 年10 月至2019 年12 月于本院行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术治疗的80 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接受腔内心电引导PICC 尖端定位技术引导送管,观察患者的心电监护仪Ⅱ导联,并分析出现特征性高尖P 波、双峰P 波以及双向P 波的引出率和定位准确率。结果 80 例PICC 置管患者均为实体或血液恶性肿瘤,排在前三位分别为急性髓系白血病、淋巴瘤及肺癌,分别占21.25%、13.75%和12.50%。80 例患者均完成PICC 置管,且患者置管后均完成腔内心电图检测,结果表明腔内心电图P 波变化,排在前两位的分别为Ⅱ导联有特征性高尖P 波和双向P 波,分别占93.75%和60.00%。结论 双峰P 波与双向P 波、特征性高尖P 波可作为定位导管尖端的重要依据,联合双峰P波能较为准确地反映导管尖端进入上腔静脉部位,能准确地定位右心房连接部位,对PICC 置管中腔内心电准确引导导管尖端定位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新型静脉内心电图(NVECG)的波形变化辅助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尖端准确定位的效果.方法 60例ICU接受PICC置管的成年患者,采用NVECG法引导PICC置管,通过特征性的P波变化,辅助PICC准确定位,并与穿刺后X线胸片检查结果比较,计算敏感度和特异度.结果 60例患者中58例穿刺后床旁X线胸片证实导管尖端位于上腔静脉,2例导管尖端易位于颈内静脉.以X线胸片结果为“金标准”,NVECG法辅助PICC尖端定位的敏感度为98.3%,特异度为100%.结论 NVECG用于辅助PICC尖端定位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及安全性,可作为X线胸片的替代方法应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10%NaCl注射液导引心房内心电图变化,以辅助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准确定位。方法10%NaCl作为探测电极,拾取50例接受PICC穿刺的成年患者心房内心电信号,观察心房内心电图P波特征,判断PICC尖端是否位于上腔静脉,并与穿刺后X线胸片检查结果比较,计算敏感度和特异度。结果50例中45例X线胸片证实导管尖端位于上腔静脉(心房内心电图出现P波改变有43例),3例导管尖端位于颈内静脉,2例导管尖端位于腋静脉。以X线胸片结果为金标准,通过10%NaCl注射液导引心房内心电图辅助PICC定位的灵敏度为96%,特异度100%。结论以10%NaCl注射液引导心房内心电图,辅助判断PICC的定位可作为X线胸片检查的替代方法应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新生儿PICC静脉腔内心电图尖端定位P波大小与PICC导管尖端在上腔静脉位置的关系及其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入住NICU治疗的经上肢PICC置管新生儿184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92例。对照组采用常规体表测量和术后胸部X线片定位,观察组应用腔内心电图P波比例和胸部X线片定位,比较2组一次置管到位率及置管用时,并分析不同P波对应的导管尖端位置。结果:观察组新生儿PICC置管一次性到位率为95.65%(88/92),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1.52%(75/92)(P<0.01);观察组置管用时和穿刺点出血量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1/2~2/3 R波的导管尖端主要到达指南推荐位置,1/3~1/2 R波时导管尖端主要到达上腔静脉上2/3处,2/3~4/5 R波时导管尖端到达指南推荐位置或右心房,不同波段到达位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静脉腔内心电图P波比例有助于新生儿PICC尖端位置定位。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腔内心电图(ECG)定位导管尖端技术在新生儿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s,PICC)中的应用及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将2014年1月至2017年12月经下肢静脉置入PICC的39例新生儿设为对照组,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经下肢外周静脉置入PICC的42例新生儿设为观察组。对照组置管成功后固定PICC导管,拍摄X线片;观察组将导管送至比预定长度长2 cm时,患儿穿刺侧肢体呈外展屈曲位,连接心电监护仪,推注0.9%氯化钠溶液,心电监护仪上出现P波与QRS波之比40%~50%,再缓慢外拔导管至P波与体表心电图的P波一致,固定PICC导管,拍摄X线片。根据X线片结果,观察2组一次置管到位率、完成治疗率。结果观察组PICC导管一次置管到位率为95.23%(40/42),高于对照组的76.92%(30/39)(P < 0.05);2组完成治疗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ECG可用于辅助定位新生儿经下肢置入PICC导管尖端的位置,且操作简单,容易掌握,方法安全、可行,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腔内心电图定位技术在儿童完全植入式静脉输液港尖端定位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方法选择需放置输液港患儿50例。静脉复合全身麻醉,气管插管。腔内心电图定位法定位输液港导管尖端位置,术后行胸部X线片,研究心电图定位达标效果。 结果所有患儿均一次性植入成功,2例无典型P波,3例置管引出早搏,退管后消失,无其他相关并发症发生,心电图定位导管尖端位置均到达上腔静脉与心房交接处,置管术后行胸部X线片,导管尖端定位平第5~7后肋,均到达合适位置。 结论腔内心电图定位技术是一种定位准确、便捷、安全的导管尖端定位技术。既可避免患儿X线损伤,又可减少患儿家属的经济负担,可以在儿童静脉输液港植入术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利用模拟机对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PICC)导管进行位置验证的应用价值。方法用模拟机观察比较85例接受PICC穿刺的肿瘤患者的导管位置,并据此建议护士对PICC导管进行较位。结果导管尖端位于上腔静脉上段9例(10.59%),上腔静脉中段43例(50.59%),上腔静脉下段24例(28.24%),右心房2例(2.35%),颈外静脉3例(3.52%),其他部位4例(4.70%)。一次置管成功率为89.41%。二次置管成功率为100%。结论利用模拟机对PICC导管进行位置验证可以观察导管位置,并建议护士及时对导管进行较位,还可以对化疗患者的PICC导管位置进行跟踪观察,以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12.
唐仕芳  薛莹  朱恋  金小林  马娟 《当代医学》2021,27(11):98-101
目的探讨超声在早产儿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定位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8月至2019年6月大坪医院儿科收治的216例PICC置管超声定位早产儿的临床资料。所有PICC放置后的早产儿即行超声定位,如果PICC尖端位置位于下/上窦房结,则确认PICC放置成功。其中43例早产儿超声定位检查后立即行胸部X线定位,比较超声定位的准确性。结果216例患儿中,首次成功置入PICC者200例(92.6%),16例(7.6%)导管头端放置位置超出理想位置:导管头端过深(右心房)6例,导管头端过浅6例,导管头端定位不正确4例。超声诊断PICC尖部定位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均为100.0%。并发症发生率为6.5%。结论超声定位PICC导管头端位置是一种及时、准确、可靠的方法,能较准确地识别导管头端,值得推广应用于新生儿病房。  相似文献   

13.
目的X线检查对于儿童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尖端定位、尤其右心异位者具有一定局限性。本研究探讨超声心动图对于改善儿童PICC尖端右心系统异位显示的价值。 方法选择进行PICC置管的患儿96例,采用自身对照,分别行胸部正位X线检查及超声心动图检查确定PICC尖端位置,观察超声心动图对于PICC尖端右心系统异位评估的改善价值。 结果超声心动图与胸部正位X线检查的PICC尖端右心系统异位检出率分别为22.9%及7.3%。χ2检验离散性结果显示2种方法离散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13,P=0.003),超声心动图定位方法右心系统异位检出率高于胸部X线检查。Kappa检验一致性结果显示两种方法一致性较低(Kappa=0.16)。超声心动图定位方法右心系统异位检出敏感度为79%,ROC曲线下面积为0.830(P<0.05),95%置信区间为(0.692~0.968)。 结论超声心动图检查可明显提高儿童PICC尖端右心系统异位检出率,儿童进行PICC置管时,若胸部正位X线检查疑存在右心系统异位应常规补充超声心动图检查。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利用模拟定位机对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PICC)导管进行位置验证的研究。方法:用模拟定位机观察比较85例接受PICC穿刺的肿瘤患者的导管位置,并据此建议护士对PICC导管进行校位。结果:导管尖端位于上腔静脉上段9例(10.59%),上腔静脉中段43例(50.59%),上腔静脉下段24例(28.24%),右心房2例(2.35%),颈外静脉3例(3.52%),其他部位4例(4.70%)。一次置管成功率为89.41%。二次置管成功率为100%。结论:利用模拟定位机对PICC导管进行位置校证可以观察导管位置,并建议护士及时对导管进行校位,还可以对化疗患者的PICC导管位置进行跟踪观察,以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提高PICC体外测量准确性的方法,以及测量值是否与性别、年龄、身高、体重等因素相关。方法收集100份成人体检资料,根据X线胸片测量上腔静脉下段中点对应肋单元数据及上腔静脉下段中点至右锁骨内端下缘的垂直段距离。应用Pearson相关分析对测量值与相关因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前肋肋单元与研究对象的年龄、身高、体重、性别等因素无显著相关性(r=-0.198,P=0.052)、(r=0.129,P=0.201)、(r=0.017,P=0.945)、(r=-0.041,P=0.731),CD点垂直段距离与身高呈正相关(r=0.196,P=0.033),与性别呈负相关(r=-0.387,P=0.002),与年龄、体重无相关性(r=0.062,P=0.591)、(r=-0.075,P=0.523)。结论不能以性别、年龄、身高、体重等因素来预测PICC测量值,目前比较有效的提高PICC体外测量准确性的方法还是通过拍摄X线胸片进行测量。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分析颈内静脉中心静脉置管术中腔内心电图的P波变化特点,探讨心电图辅助技术在中心静脉置管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2013年8月至12月共876例行颈内静脉中心静脉置管肿瘤患者参与本研究。全部患者均在B超引导下穿刺置管,术中采用腔内心电监测技术引导送管,最终导管留置长度以“Peres’ formula”定位身高长度为准,术后行导管尖端位置X线定位。对腔内心电图P波特征性改变包括P波振幅升高、双相P波及双峰P波获得情况进行分析。结果876例患者置管过程中腔内心电图P波振幅升高率、双向P波和双峰P波获得率分别为94.2%、17.5%和54.6%,特征性P波获得率即获得P波振幅升高、双向P波或双峰P波其中任意一项的比例为97.8%。在P波振幅增高的825例中,置管到位时振幅增加值平均为(4.2±2.6)mv,其中62.8%的患者在送管至“Peres’fomula”定位长度时出现最高振幅P波,其余37.2%均提前出现最高P波;送管到位时P波的振幅与R波振幅之比P 50为0.4。结论不推荐将腔内心电监测技术作为X线诊断的替代方案用于中心静脉导管尖端位置的判断标准。但该技术在置管操作中对帮助判断导管异位具有重要临床价值,且经济、便捷、适用性强,可作为颈内静脉置管中一项重要的辅助技术应用。  相似文献   

17.
周荭  马玉 《当代医学》2014,(34):126-127
目的寻求对于头皮静脉、四肢外周静脉损毁严重或显露不清的危重患儿静脉通道建立的有效方法。方法对3例危重新生儿实施经颈外静脉置入外周静脉留置中心静脉导管(PICC导管)至上腔静脉。结果 3例患儿穿刺均成功,治疗过程导管通畅,无并发症发生。结论对于外周静脉条件差的危重新生儿可经颈外静脉置入PICC进行长期输液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