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制成了纯钛两段式筒状光面和筒状螺旋种植体,将两种种植体种植在狗的下前磨牙区,观察5个月。结果表明,在观察期间内牙龈无炎症,种植体稳固;X片显示种植体与牙槽骨间没有间隙;镜下可见牙和种植体间形成上皮附着样结构,骨组织与种植体表面大多呈骨性愈合,简内为骨组织所充满,壁孔处有骨小梁将内外骨段相连。这为临床应用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构建兔下颌前牙即刻种植后种植体周围炎动物模型。方法:选取12只健康雄性新西兰大白兔,麻醉后拔除兔下颌左侧前牙,在拔牙窝中即刻植入锥柱状纯钛种植体。待种植体植入8周后,随机选择3只实验兔处死,采用Micro-CT观察种植体骨结合状况。剩余实验兔随机分为3组:空白组不加刺激,对照组种植体周围注射磷酸盐缓冲溶液,实验组注射细菌内毒素溶液。加刺激2周后处死实验动物,取含种植体的下颌骨标本,采用Micro-CT观测骨量;取种植体周围牙龈标本,采用HE染色,观察牙龈组织病理学改变。结果:即刻种植8周后,种植体骨结合良好,牙龈健康。加刺激2周后,空白组和对照组牙龈健康呈粉红色,质地坚韧,种植体骨结合良好,种植体顶部骨组织无明显吸收,牙龈组织中见散在炎症细胞;实验组牙龈红肿,质地软,种植体顶部牙槽骨明显吸收,骨密度和骨体积分数显著降低,牙龈组织中见大量炎症细胞弥散性浸润。结论:种植体周围局部注射细菌内毒素可快速构建兔种植体周围炎原位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3.
刘丽  何福明 《浙江医学》2000,22(8):468-470
目的 观察国产羟基磷灰石涂层钛基种植体(HACI)在即刻与延期种植后植入区骨组织反应。方法 模拟临床延期和有或无羟基磷灰石颗粒(HAG)充填即刻种植术,在狗股骨植入HACI,种植后1,2,3,4个月时制作植入区骨组织不脱钙标本切片,进行组织学观察,显微X线摄影及计算机辅助种植体-新生骨接触率测量。结果 新生骨组织在种植后1月时即已覆盖了种植体的大部分表面;3种种植方法在种植后的同一阶段新生骨与种植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在口腔环境下,种植体的软组织界面为非牙龈粘膜时,龈沟液(GCF)的量及其中天冬氨酸转氨酶(AST)和碱性磷酸酶(ALP)含量与种植体周围炎症的关系。方法 选择4只狗,按标准方法在狗的下颌磨牙区相应牙槽骨上以唇舌侧方向穿过牙槽黏膜植入一阶段式钛种植体,形成种植体与牙槽黏膜界面的情况。共植入种植体7枚。分别观察1、2.4、6周。每1~2周收集龈沟液及相应处自然牙龈沟液,定量后用生化分析仪检测其中ASF、ALP含量。结果 实验期间种植体均稳定,种植体周围黏膜组织均有不同程度炎症表现;整个实验期间,自然牙的GCF、ASF、ALP含量分别波动在0.9~1、27~30、1~9u/L之间,这三项指标很低且稳定;而种植体的这三项指标波动范围分别是2~11、50~306、5~55u/L。结论 当口腔内种植体周围软组织为非牙龈粘膜时,其GCF的量及其中ASF、ALP含量变化与软组织炎症程度可能一致。  相似文献   

5.
低弹性模量纯钛种植体的骨内植入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新研制的低弹性模量纯钛种植体的生物相容性。方法 将弹性模量为53GPa,78GPa,110GPa的种植体各6枚分别植入3只狗的两侧下颌骨内,3个月后取下标本,行X线检查,制作不脱钙牙种植体切片,观察种植体-骨界面形成情况。结果 X线检查:种植体与骨质紧密接触,其间无阴影,种植体颈周骨组织未见吸收。不脱钙牙种植体切片的组织学观察:种植体与骨组织紧密接触,无间隙,均形成了骨整合界面。结论 本实验中所研制的53GPa,78GPa低弹性模量纯钛种植体材料生物相容性好,为进一步的生物力学测试提供了实验基础,为开发新的种植材料提供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6.
[摘要】 目的 探讨含种植体硬组织骨计量学研究采用不脱钙塑料包埋技术的运用技巧与优点。方法 选取含钛种植体骨组织块,采用甲基丙烯酸甲酯进行塑料包埋,包埋后经Leica SP1600硬组织切片机切锯成200μm厚切片,手工磨至70μm,染色后进行观察。结果 制成切片在显微镜下观察钛种植体与骨组织界面,可见到界面及其周围骨组织矿化过程,种植体骨结合良好,其周围新骨荧光双色标记间距为(8.4±0.61)μm。结论 塑料包埋技术适用于不脱钙硬组织包埋,制作含金属硬组织切片,可以广泛应用于含金属硬组织的组织形态学研究和口腔种植体的骨整合界面研究。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将种植体平台转移理念应用于天然牙龈下牙体缺损修复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0-2021年于惠州口腔医院修复科就诊的11例患者,12颗冠折至龈下3 mm达牙槽嵴顶,难以常规进行冠修复的残冠为研究对象,模仿平台转移种植体的修复平台和基台连接部位与牙槽嵴顶的接触形式,设计冠修复体边缘与天然牙龈下断端的连接形式,进行冠或桩核冠修复。先行垂直向牙龈切除术暴露患牙断面,然后根据缺损大小树脂核或纤维桩核充填缺损,充填物距离断面边缘1~2 mm;设计冠边缘不与基牙断面对接,而是形成内凹的微小肩台,冠边缘离牙槽嵴顶有微小的距离,类似种植体平台转移;术后1个月、6个月从患牙的牙周状况和功能两个方面评估修复效果。结果:11颗患牙修复1个月、6个月后牙周健康,牙龈无明显退缩,咬合稳定,患者自诉功能良好;1颗患牙术后1个月因口腔卫生不佳龈边缘略有红肿,经洁治处理后牙龈恢复健康。结论:将种植体平台转移理念应用于天然牙,通过垂直向牙龈切除术加冠(或桩核冠)修复龈下缺损残冠的方法,简化了临床操作,修复效果良好,增加了残冠的保留机会。  相似文献   

8.
口腔正畸微种植体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研究微种植体在即刻的正畸力影响下的支抗能力和组织学特征。方法:16枚钛合金微种植体,放置于狗上下颌颊侧根间区,愈合在开放的环境下,立即承担约200g左右的持续的水平力。9wk后,测量相互受力的微种植体的稳定性,种植体周边袋及组织学检查。结果:绝大部分种植体稳定性良好,能承担即刻的矫治力。有1枚微种植体松动,周围X线阴影等种植失败症状。上下颌骨种植体均有轻度的移位现象,上颌种植体移位多于下颌种楚体。突出,倾斜可见于上下颌前面的微种植体。组织学分析显示成功的种植体与骨组织形成良好的骨性结合,中间没有纤维结缔组织干扰。松动的种植体被植入到牙根中,周围有炎性细胞,纤维结缔组织,无骨组织可见。结论:微种植体是一种非常可靠的正畸支抗源,与骨组织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并可即刻施力。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置骨法重塑种植牙牙间乳头的稳定性,探讨种植牙牙间乳头重塑的可行性方法。方法:选取102例牙周骨质较好、两颗及以上连续缺失的种植病例,分成两组,每组51例。置骨组在植入种植体时,其顶部高于骨皮质0.51.0 mm。在种植体之间的骨皮质处打微细滋养孔,取邻近牙槽骨或回收自体骨与Bio-oss骨粉混合,置于种植体间和唇侧牙龈不饱满处,将Bio-Gide膜剪孔,严密覆盖种植体周围,固定。将龈瓣以L型转瓣分别缝于种植体间,或者在种植同期用"split-finger"技术恢复重建龈乳头。共修复种植体间乳头76个。另一组则在完成常规种植体植入后,将牙龈转瓣缝合,在唇侧不饱满处,取上腭黏膜垫入。共修复种植体间乳头67个。在12个月时分别测定两组牙龈乳头指数(papilla index score,PIS)和主观美观指数以及种植体周围袋的深度,进行比较。结果:置骨组种植体间乳头的PIS 3级(P〈0.01)和主观美观指数Ⅰ级数量(P〈0.05)明显高于常规组。置骨组比常规组更能达到最佳的龈乳头修复。结论:置骨法重塑种植体牙间乳头,在多颗种植牙时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即刻种植技术在上颌前牙区的临床应用,并对近期效果进行评价。方法:10例患者,13颗种植体,拔除患牙清创后同时植人BEGO种植体。所有永久修复均在术后6个月进行,定期复诊。观察种植修复体负重1年后的成功率,测量种植体周骨组织水平改变情况。结果:有1例1颗种植体于2周内因松动而拔除,其余病例临床效果良好。种植体累积留存率为91.67%,平均种植体周骨组织吸收为(0.80-0.44)mm,牙龈乳头指数达到Ⅲ级。结论:即刻种植在掌握适应证、处理好技术要点的情况下,可以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1.
为探讨羟基磷灰石(HA)涂层钛种植体作为正畸支抗的可行性,将HA涂层钛种植体植入狗颌骨内,施以150g正畸力,采用X线照片定位测量及种植体周围临床指征的动态观察,了解支抗种植体的稳定性、颈部软组织健康状况及颈部骨量变化。结果显示:种植体无松动、脱落,不移动;颈部软组织存在轻微炎症,但对颈部骨组织无影响,骨量未发生改变。提示HA涂层钛种植体可作为支抗用于短期的口腔正畸治疗。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种植术中使用医用胶原膜对术后骨融合期引导骨再生的影响。方法:对31例种植术中发现骨量不足的骨缺损区和即刻种植术中种植体与拔牙创间骨间隙较大区域采用医用胶原膜覆盖并严密缝合,术后1周,1个月,2个月,4个月连接种植体上部结构时摄X线片,对新骨生长情况进行连续性临床和X线的观察分析。结果:31例患植入种植体47枚,其中39枚种植体植入后使用了胶原膜,二期手术时种植体均已与骨组织形成理想的骨融合,顺利完成种植义齿修复。39枚种植体中有15枚种植体于术后2个月的X线片可见到种植体封闭螺帽上方骨密度增高影,4个月后二期手术切开牙龈时可见到新骨覆盖种植体表面,用骨凿等去除新骨后方可见到封闭螺帽。结论:医用胶原膜在种植术中有较好的引导骨再生利用,有利于种植术后骨融合期新骨的形成。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不同种植位点联合翼上颌种植对上颌无牙颌种植体与骨组织生物力学影响,为临床选择符合生物力学原则的种植设计方案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1例上颌后牙骨量不足的无牙颌锥形束CT扫描数据,完成上颌骨三维实体模型的建立,利用冠修复体和种植体数据,分别建立冠修复体和种植体-基台一体三维实体模型,设计5组不同种植位点的三维有限元模型,以单侧200 N的垂直载荷和100 N斜向载荷分别在双侧后牙区加载,应用ANSYS有限元分析软件计算种植体和周围骨组织表面的应力分布,采用SPSS 26.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 5组模型均显示最大应力集中在种植体颈部和颈部皮质骨处。(2) 5组模型在斜向载荷下的种植体最大应力值大于垂直载荷(P<0.05),骨组织周围最大应力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不同种植位点联合翼上颌种植模型间种植体及骨组织最大应力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上颌无牙颌种植固定修复,双侧对称性植入翼上颌种植体,改变前部种植体位点不会影响整个设计的应力分布。  相似文献   

14.
种植体周围疾病主要是由牙龈卟啉单胞菌、中间普氏菌和伴放线放线杆菌等相关致病菌所引起的感染性疾病,是目前导致种植义齿修复失败的主要原因。在种植体植入后以及发生病原微生物感染时,补体系统被激活并随之引发一系列免疫反应。本文就发生种植体周围疾病时补体系统对致病菌、种植体周围软组织和骨组织的作用进行综述,为临床防治种植体周围疾病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不同的纯钛种植体表面形貌对牙龈软组织界面的影响,寻找一种有利于牙龈软组织附着的种植体颈部表面形貌。方法:采用电化学方法使纯钛金属种植体形成4种表面,即酸蚀组(AE组)纳米表面、电化学腐蚀1和2组(ECE1和ECE2组)的微米表面、电化学腐蚀加酸蚀组(ECA组)的微米-纳米表面,并以光滑组(S组)光滑表面作为对照,将5种试件即刻植于犬下颌骨中,术后20 d及3个月分别处死各组犬,制作标本后采用扫描电镜观察牙龈软组织与种植体表面结合界面的情况。结果:各组犬牙龈上皮与种植体表面连接紧密,组间比较未见明显差异;去除软组织后种植体表面未见上皮组织残留。S组胶原纤维平行黏附于种植体表面,与种植体表面大部分开裂分离,去除软组织后种植体表面残留胶原纤维较少;其他各组胶原纤维均垂直扎向种植体表面,牙龈组织面与种植体表面形成复杂的微米-纳米镶嵌结构,与种植体表面开裂较少;ECE2组和 ECA组去除软组织后种植体表面残留的胶原纤维多于AE组和ECE1组。结论: 通过电化学方法处理得到的微米和微米-纳米表面的种植体可明显改善牙龈软组织与种植体表面的黏附。  相似文献   

16.
含种植体硬组织骨计量学不脱钙塑料包埋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含种植体硬组织骨计量学研究采用不脱钙塑料包埋技术的运用技巧与优点。方法选取含钛种植体骨组织块,采用甲基丙烯酸甲酯进行塑料包埋,包埋后经Leica SP1600硬组织切片机切锯成200μm厚切片,手工磨至70μm,染色后进行观察。结果制成切片在显微镜下观察钛种植体与骨组织界面,可见到界面及其周围骨组织矿化过程,种植体骨结合良好,其周围新骨荧光双色标记间距为(9.4±0.61)μm。结论塑料包埋技术适用于不脱钙硬组织包埋,制作含金属硬组织切片,可以广泛应用于含金属硬组织的组织形态学研究和口腔种植体的骨整合界面研究。  相似文献   

17.
低弹性模量纯钛种植体的骨内植入试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目的]评价新研制的低弹性模量纯钛种植体的生物相容性。[方法]将弹性模量为53 GPa、78 GPa、110 GPa的种植体各6枚分别植入3只狗的两侧下颌骨内,3个月后取下标本,行X线检查、制作不脱钙牙种植体切片,观察种植体—骨界面形成情况。[结果]X线检查:种植体与骨质紧密接触,其间无阴影,种植体颈周骨组织未见吸收。不脱钙牙种植体切片的组织学观察:种植体与骨组织紧密接触,无间隙,均形成了骨整合界面。[结论]本实验中所研制的53 GPa、78 GPa低弹性模量纯钛种植体材料生物相容性好,为进一步的生物力学测试提供了实验基础,为开发新的种植体材料提供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8.
本文报告了12例外科二期完成的柱状二段式钛蕊羟基磷灰石涂层牙种植体修复前牙单个或多个缺失的近期临床疗效。详细阐述了其适应症、牙种植体外科植入手术操作步骤及其成功的评价标准;并对其与周围骨组织界面问题、牙龈袖口问题及手术中的一些注意事项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9.
目的:揭示中间种植体基牙天然牙-种植体联合固定桥种植体周围骨组织应力分布规律,为临床设计天然牙-种植体联合桥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采用三维有限元法建立模型,利用有限元分析软件Super-SAP 93计算受载后种植体周围骨组织应力值。 结果:种植体周围骨组织应力水平以其颈部皮质骨处为高,集中斜向载荷下种植体周围骨组织最大应力是集中垂直载荷下应力的2.5倍,集中垂直载荷时颈部最大拉应力出现在舌侧皮质骨边缘处,集中载荷下种植体周围骨组织压应力峰值高于拉应力峰值。 结论:设计中间种植体基牙天然牙-种植体联合固定桥时不仅需消除咬合高点,而且应减小颊舌向力。  相似文献   

20.
本研究观察并比较了两种可吸收膜和一种不可吸收膜作为引导组织再生(GTR)膜应用于牙种植体即刻种植的引导成骨能力。结果表明:防止术后创口感染和膜暴露是GTR应用于即刻种植取得成功的关键;e-PTFE膜和胶原膜具有较好的引导成骨能力,并能促进种植体与周围骨组织间骨性结合的形成;由于胶原膜不引起明显炎症反应,并具有可吸收性而无需在植入后作二次手术取出,其可取代目前普遍使用的e-PTFE膜应用于临床,而polyglactin910膜因其具有较高的水后感染率和较低的引导成骨能力,似不宜作为GTR膜应用于牙种植体的即刻种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