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构建新西兰兔上颌前牙即刻种植的实验动物模型,观察不同时间点的种植体骨结合特征。方法:准备16只新西兰兔,随机分为2周、4周、8周、12周组,每组4只。拔除兔的上颌前牙,在其新鲜拔牙窝内即刻植入纯钛实验种植体。术后分别在2周、4周、8周、12周采集含种植体的上颌骨标本,再通过大体观察、Micro?CT扫描、组织切片染色研究即刻种植后不同时间点的种植体骨结合特征。结果:①大体观察:各组实验兔的术后状态正常,食欲无明显异常,创口愈合良好,种植体均未松动脱落。②Micro?CT分析:随着种植体植入后愈合时间的延长,种植体螺纹处的骨质密度和厚度不断增加。③ 组织学检测:随着种植体植入后时间的延长,硬组织切片染色测算所得的种植体?骨接触率(bone?implant contact ratio,BIC)稳步增长,而脱钙颌骨切片染色显示种植体周围的骨质结构呈散在?岛状?条索状?板层状骨演化,提示骨结合形成良好。2周和4周组中存在大量的破骨细胞和炎症细胞,8周和12周组中则几乎未见这类细胞,但存在更多的红细胞和黄骨髓。结论:兔上颌前牙拔除后即刻植入种植体可构建即刻种植动物模型,为即刻种植后骨结合过程的观察以及钛种植体的动物体内研究提供新的选择和途径。  相似文献   

2.
梁俊威  林海燕 《浙江医学》2024,46(4):434-439
种植体周围炎是种植术后常见的并发症,表现为种植体周围软硬组织的炎性损伤和进行性边缘骨丧失,严重时可导致种植体松动、脱落。目前对种植体周围炎的治疗程序尚无标准,因此需要借助动物实验模型研究种植体周围炎的发病机制,为合理的治疗方案提供理论依据。本文围绕犬类种植体周围炎模型的优势,就模型构建的品种选择、种植体选择、植入时机和位点、诱导方法、检测指标及相关应用作一综述,为研究者构建合适的种植体周围炎动物模型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3.
种植体周围炎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骨内牙种植体是近几十年来才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义齿修复方式,随着理论和应用技术的日益完善,应用前景十分乐观,而同时存在的种植失败的现实对其进一步推广提出了挑战。失败原因过去常认为是力学创伤所致,现在发现还存在着一种种植体周围炎,亦是种植失败不可忽视的重要原因。这种疾病颇类似  相似文献   

4.
章编号:1004-437X(1999)04-0375-03近二十多年来,种植义齿已经成为牙科中发展最快、最令人兴奋的一个分支。现代种植义齿的发展,始于1978年,这一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ationalInstituteofHealth,NIH)与哈佛大学在Bethesda联合召开了一次研讨会,认真地讨论了种植义齿的和优点和并发症,第一次从专业的角度正面肯定了种植义齿。1982年,北美洲主要牙科院校的口腔外科和口腔修复科专家教授们在加拿大多伦多召开了“临床牙科中的骨结合问题(Osseointe…  相似文献   

5.
骨结合式牙种植体经过几十年的研究 ,目前已是修复牙体牙列缺失的理想方法 ,被誉为人类第三副牙齿。按外科植入方式可分为即刻种植和延期种植两种。延期种植是在拔牙后 3~ 6个月以上 ,有足够高度和宽度的牙槽嵴时植入种植体。即刻种植方式是指在拔除患牙的同时 ,将种植体植入新鲜拔牙创内 ,而无需等待拔牙创愈合。即刻种植方式近年研究较多 ,通过大量的动物实验和临床研究证实 ,只要掌握合适的适应证 ,采用适当的种植技术 ,即刻种植和延期种植一样可以达到骨结合 ,其愈合过程与种植体的延期种植无明显差异 ,是很有发展前景的种植方式。1 …  相似文献   

6.
卢丙伦  刘宝林 《医学争鸣》1997,18(4):378-379
骨融合式牙种植体的即刻种植*卢丙仑1刘宝林2孙庆妹2陈小文1(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学院:1颌面外科,2口腔组织病理科西安710033)关键词牙种植体即刻种植骨移植骨形成蛋白中图号R782.1牙种植体的即刻种植方式具有疗程短,能有效地防止颌骨吸收等优点[...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Frialit-2种植体在即刻种植中的应用及体会。方法对12例患者即刻种植15颗种植体,种植体周围间隙植入自体骨与骨粉的混合物并覆盖超薄钛膜,4-6月后义齿修复。结果全部种植体与骨结合良好,修复后龈缘外形较好,部分已行使功能8个月,复查X线片可见骨种植体结合,未见明显骨吸收。结论根型种植体可达到较好的初期稳定性及减少植骨量,为达到较好的美学效果,前牙区轻度骨量不足仍有必要植骨,多根牙的即刻种植应慎重。  相似文献   

8.
刘瑜 《实用全科医学》2007,5(12):1101-1102
临床应用牙种植体修复牙齿牙列缺失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按植入的方式可将牙种植术分为即刻种植和延期种植,延期种植是指在拔牙后3~6个月以后,在创口愈合良好、有足够高度和宽度的牙槽嵴上植入牙种植体。即刻种植是指在拔除患牙的同时,即将种植体植入新鲜拔牙创内,经过近20年的基础和临床应用研究,证明即刻种植是可行的,具有良好的近期和远期效果,是一种很有发展前景的植入方式。[第一段]  相似文献   

9.
HA涂层种植体即刻种植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东  林氢伟 《铁道医学》2000,28(1):20-21
观察HA涂层种植体即刻种植的治疗效果,探讨HA涂层种植体在即刻种植术中临床应用的前景。方法对26例因外伤,残酹,牙周病等原因需拔除患牙的思考,在拔除患牙的同时即刻植入36枚国产HA涂层种植体,种植体与拔牙创间较大的骨间隙用HA颗粒充填或胶原膜覆盖以引导骨再生,4-6个月后二次手术,连接上部结构并完成修复。修复后对种植体稳固性,牙槽嵴丰满度、骨吸收、骨融合情况等进行临床和X线的连续观察。结果26例3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HA涂层种植体即刻种植的治疗效果,探讨HA涂层种植体在即刻种植术中临床应用的前景。方法 对26例因外伤、残根、牙周病等原因需拔除患牙的患者,在拔除患牙的同时即刻植入36枚国产HA涂层种植体,种植体与拔牙创间较大的骨间隙用HA颗粒充填或胶原膜覆盖以引导骨再生,4~6个月后二次手术,连接上部结构并完成修复。修复后对种植体稳固性、牙槽嵴丰满度、骨吸收、骨融合情况等进行临床和X线的连续观察。结果 26例36枚HA涂层种植体连续观察1年~3年4个月,成功23例32枚,失败3例4枚,其中1例植入的2枚种植体中有1枚未形成骨结合,成功率88.9%。结论 即刻种植术具有保持牙槽嵴高度,有效防止骨吸收,缩短患者无牙期,尽快恢复美观和咀嚼功能等优点,有较高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建立兔下颌骨牵张成骨实验模型。方法:选用30只新西兰大白兔,右侧下颌骨行骨切开术,自制牵张器牵张固定,经过7天潜伏期后进行牵张,取标本行组织学观察。结果:实验动物手术后均成活,健康状况良好。全部动物右侧下颌骨被成功延长3mm。结论:自制牵张器符合牵张成骨动物实验的要求,兔作为牵张成骨模型具有可行性和可重复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不翻瓣即刻牙种植术治疗前牙或前磨牙缺损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90例行即刻牙种植术的牙缺损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5例。对照组给予翻瓣即刻牙种植术,观察组给予不翻瓣即刻牙种植术,比较两组美观程度、龈沟深度、牙槽嵴顶吸收水平、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种植成功率。结果:观察组术后6个月的红色美学指数高于对照组,术后3 d的视觉模拟评分低于对照组,术后1年的龈沟深度及牙槽嵴顶吸收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1个月的并发症发生率为4.44%(2/45),低于对照组的17.78%(8/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种植成功率为97.78%(44/45),高于对照组的82.22%(37/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翻瓣即刻牙种植术治疗前牙或前磨牙缺损患者可提高种植成功率,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视觉模拟评分和牙槽嵴顶吸收水平,减小龈沟深度,效果优于翻瓣即刻牙种植术。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设计及建立选择性失神经咬肌的动物模型,为临床外科提供实验资料和理论依据. 方法: 实验兔子共计105只,选取5只剥离咬肌,仔细解剖咬肌及神经,以明确其走行. 再将其余动物随机平均分为4组,1个正常对照组,3个试验组(离断咬肌神经干组、离断咬肌神经上分支组和离断咬肌神经下分支组),每只动物做自身对照,均以右侧咬肌为试验侧,左侧咬肌为对照侧. 建立选择性失神经咬肌动物模型,并行超声检测、质量测量,比较肌肉厚度及质量变化. 结果: 术后三组实验测咬肌厚度及质量均显著减小,分别减小至正常的50.77%, 75.97%, 79.11%及54.01%, 75.93%, 77.08%. 结论: 本实验解剖分离并选择性切断咬肌神经,首次成功建立了选择性切断咬肌神经的动物模型,离断不同的神经,咬肌的厚度及质量变化也不相同,但不影响实验动物的进食活动. 所以,本模型有效、可靠,适用于失神经咬肌的动物实验研究.  相似文献   

14.
目的:建立2型糖尿病合并动脉粥样硬化的大鼠模型。方法:选取48只成年雄性SD大鼠,其中38只制成T2DM模型,分成HD组(SD大鼠10只)、STZ组(T2DM大鼠15只)和STZ+HD组(T2DM大鼠23只),HD组和STZ+HD组喂以高脂饲料,STZ组喂以基础饲料,观察血糖、胰岛素、血脂水平和胰腺和胸主动脉病理变化。结果:第1、3、6个月末,STZ、STZ+HD组的FBG、BPG、胰岛素、血脂均明显高于H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3、6个月末,STZ+HD组的BPG、血脂明显高于STZ组,6个月STZ+HD组胰岛素水平较STZ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胰腺和主动脉病理学观察有显著改变。结论:腹腔注射STZ+高脂喂养可成功复制糖尿病合并动脉粥样硬化大鼠模型。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建立风湿性心脏炎动物模型 ,观察其心脏病理改变 .方法  73只家兔随机分为 组 (n=11)和 组 (n=6 2 ) , 组应用 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静脉感染并结合感染后青霉素肌肉注射 ,根据心肌病理结果将 组存活家兔分为 A风湿性心脏炎组和 B单纯感染组 ;观察各组外周血WBC,ESR,ASO,CIC,CRP的变化 ;应用促凝血活性试验测定感染后家兔外周血淋巴细胞的促凝血活性 (PCA) ;应用HE染色和透射电境观察各组心脏病理变化 .结果  A组家兔占 组存活家兔的 4 1.6 7% ,HE染色显示存在粘液样和纤维素样变性、风湿细胞浸润、类阿孝夫小体样肉芽肿和风湿性赘生物形成等病理改变 ,透射电境下所见与临床风湿性心脏炎心肌超微结构相似 ; A组 WBC,ESR,ASO,CIC,CRP增高较 B组明显且持续时间较长 ,其中 WBC,ESR,ASO变化呈明显的双峰改变 ,其 PCA值显著高于 组和 B组 ,(2 9.0 6± 12 .87) % vs(8.95± 3.2 2 ) %和 (12 .0 9±5 .96 ) % (P<0 .0 1) .结论 本研究建立的家兔风湿性心脏炎动物模型较为可靠 ,风湿性心脏炎的发病率较同类研究明显增高 ,心脏病理特点和实验室结果均证明家兔风湿性心脏炎的存在 ,可用于进一步的实验研究 .  相似文献   

16.
建立增生性瘢痕动物实验模型   总被引:60,自引:0,他引:60  
李荟元  刘建波 《医学争鸣》1998,19(6):655-657
建立增生性瘢痕动物模型,方法:选用大耳白兔23只的46个耳朵,产生如下伤口:兔耳腹面作6mm直径的圆形全层皮肤缺损创面100个;1.5cm*1.5cm方形创面12个;圆形全皮加去软骨创面12个;耳背圆形全皮缺损创面24个。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究下颌磨牙区即拔即种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江门市口腔医院收治的60例需进行下颌磨牙区种植的患者随机分为A、B组,A组给予即拔即种,B组给予延期种植,比较两组留存率、浅蝶形骨吸收率、种植12个月后PIS指标及满意度进行评价。结果 随访12个月两组留存率均为100%,浅碟形骨吸收率A组前磨牙为16.67%、磨牙为22.22%,B组前磨牙为10.00%、磨牙为25.00%,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植入30个种植体,60个牙间乳头,其中3度29个、2度24个、1度7个,B组植入30个种植体,60个牙间乳头,其中3度14个、2度24个、1度22个,A组牙间乳头PIS指标优于B组,且A组牙间乳头PIS评分(2.36±0.52)较B组(1.87±0.48)显著提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对治疗效果满意率为93.33%较B组66.67%显著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下颌磨牙区缺牙患者可采取即拔即种的方法修复,缩短缺牙时间,促进咬合和咀嚼功能恢复,舒适且美观,提高患者的满意度,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建立坐骨神经火器性震荡伤模型。方法 大耳白兔 2 6只分为A、B、C、D、E组 ,以右大腿后部坐骨神经体表投影线中点为靶点 ,致伤武器为 5 3式 7 62mm滑膛枪 ,致伤弹为 0 3 8g和 1 0 3g钢珠。测钢珠致伤速度 ,计算传递能量 ,观察坐骨神经病理变化。结果 A、B、D组表现典型坐骨神经火器性震荡伤 ,C、E组损伤程度较轻 ,B组致伤速度为(93 9 8± 16 0 )m s ,传递能量 (80 0± 8 5 )J。结论 B组用 0 65g药量驱动 0 3 8g钢珠 ,既能造成典型坐骨神经震荡伤 ,动物伤情较稳定 ,符合实验要求。  相似文献   

19.
目的近年来抗生素及免疫抑制药物滥用、器官移植等使得真菌感染的发生率逐渐增高。自然环境恶化也成为危险因素,其中包括紫外线照射。文中构建模拟日光照射导致皮肤光损伤动物模型及光损伤后须癣毛癣菌感染动物模型,研究模拟日光照射剂量与须癣毛癣菌感染情况的关系。方法利用SUV-1000日光紫外线模拟器照射豚鼠背部皮肤,测出其最小红斑量(minimal erythema dose,MED)。将实验豚鼠分为5组,第1、2、3、4组分别以0MED、0.5MED、1MED、4MED连续3 d照射其背部皮肤。照射完成后次日,将预先制备的须癣毛癣菌悬液均匀涂抹于照射部位皮肤,第5组为空白对照组,脱毛后不进行照射,背部涂抹等渗盐水以作对照。通过皮肤真菌镜检、培养和组织病理方法验证感染结果,给予感染后皮损评分,观察时间为4周。结果豚鼠背部皮肤模拟日光平均MED总剂量为1552 mJ/cm2,其中紫外线B(ultraviolet B,UVB)122mJ/cm2,相应紫外线B(ultraviolet A,UVA)1430mJ/cm2。模拟日光照射后第4组皮肤红斑反应最明显,第3组红斑程度较轻,第1、2组未见红斑。第1、2、3、4组豚鼠照射后真菌感染均成功,阳性率100%。第4组与1、2组皮损评分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第3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2、3组之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以≥MED的模拟日光照射后,豚鼠皮肤可发生日晒红斑反应;模拟日光照射剂量对真菌感染的发生率无影响,但对真菌感染后皮肤损害的严重程度及皮损自愈有显著影响。为模拟紫外线照射对皮肤真菌感染的形成作用机制研究成功建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