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探讨利用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技术评估与高血压脑出血病人上肢运动功能障碍相关的皮质脊髓束(corticospinaltract,CST)受损情况。方法运用DTI技术三维重建21例高血压脑出血病人病变侧CST,分析CST受损情况与病侧Brunnstrom上肢评分以及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之间的关系。结果DTI所显示的CST受损程度与Bmnnstrom上肢评分呈负相关(Rs=-0.83,P〈0.001),与NIHSS评分呈正相关(Rs:0.79,P〈0.001)。结论DTI可直观显示与脑出血病人上肢功能障碍密切相关的CST受损情况,有助于病情的客观评估。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技术评价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HICH)患者皮质脊髓束(CST)受损程度的意义及其与肌力恢复的关系.方法 徐州医学院附属医院神经外科自2006年11月至2009年5月行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单侧基底节区HICH患者35例,术后10 d应用3.0T磁共振DTI技术检测患者和10例健康志愿者CST,应用Functool软件进行图像分析观察CST损伤程度,HICH患者康复治疗2月后采用Brunnstrom标准进行肢体肌力检查,分析CST损伤程度与肢体肌力的相关性.结果 10例健康志愿者CST显示清晰.35例HICH患者CST受损的模式有3种:纤维束显示达正常侧的2/3或相仿(11例),患者肢体肌力恢复最好;纤维束显示小于正常侧的2/3(18例),患者肢体肌力恢复较好;纤维柬显示小于正常侧的1/3(6例),患者肢体肌力恢复最差.CST受损患者患侧的FA值均较健侧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种模式CST损伤患者患侧的FA值、肢体肌力不同,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0).患者CST损伤程度与肌力恢复水平存在负相关关系(r=0.931,P=0.000).结论 应用磁共振DTI技术可显示脑内白质纤维束的走形及分布,能够早期检测HICH患者CST的损伤程度,对患者肢体运动功能损伤的评估、判断预后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磁共振(MRI)弥散张量成像(DTI)对脑皮质运动区肿瘤患者偏瘫肢体术后运动功能的评估价值. 方法 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神经外科自2009年3月至2011年1月共收治脑皮质运动区肿瘤患者20例,手术前后均行DTI检查并应用Brunnstrom评分法评价偏瘫肢体 的运动功能,根据DTI结果将皮质脊髓束(CST)的受损级别分为4级:1级(CST完整);2级(CST完整,但轻度受压推移);3级(CST部分中断);4级(CST大部分至完全中断),比较患者手术前后CST受损级别和偏瘫肢体的运动功能,分析二者的相关性. 结果 患者患侧肿瘤实质的FA值(0.387±0.012)小于对侧正常脑组织的FA值(0.498±0.0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手术前后CST受损级别、偏瘫肢体运动功能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术前、术后6个月CST的受损级别与偏瘫肢体的运动功能均呈负相关(r=-0.901,P=0.000; r=-0.912,P=0.000). 结论 DT1能够显示脑皮质运动区肿瘤患者CST的损伤程度,反映患者术后偏瘫肢体的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利用纤维束成像技术预测针灸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手运动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 三维重建21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中央前回手结区域的皮质脊髓束(CST)纤维,分析在不同CST受损情况下,针灸康复治疗前后患者NHISS评分以及Brunnstrom手分级评分的变化差异.结果 CST未受损患者康复治疗后NHISS评分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但Brunnstrom手分级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ST部分断裂患者康复治疗后两项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而CST完全断裂患者康复治疗前后两项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纤维束成像技术能直观显示中央前回手结相关CST纤维受损情况,对于CST部分断裂的患者来讲,针灸能明显改善手的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对脑出血致皮质脊髓束(CST)损害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20例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急性期14例,亚急性期6例,均有偏瘫)进行DTI检查,分别测量患侧CST损害区及健侧相应区域的各向异性分数(FA)值、表观弥散系数(ADC)值.结果 DTI显示20例脑出血患者患侧CST受压、移位、变薄或显示不清,患侧CST受损区FA值(0.43±0.16)均较健侧(0.70±0.06)明显降低(t=9.11,P<0.01);14例急性期患者患侧受损CST区ADC值(0.60±0.11)较健侧(0.76±0.10)明显降低(t=7.03,P<0.01).6例亚急性期患者两侧CST区ADC值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DTI可以清楚地显示脑出血患者CST的损害状况,这对判断脑出血患者的病情和预后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弥散张量成像(DTI)观察皮质脊髓束(CST)受损对评估高血压性脑出血(HICH)预后的价值,以及微创治疗改善其预后的效果。方法 43例HICH(出血量20~40 ml)患者随机分为保守治疗组和微创手术组;微创手术组患者行神经导航下钻孔引流术。分别于患者发病时(术前)和发病3个月后进行DTI检查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用平均部分各向异性(FA)测量患侧血肿层面周围及对侧的CST,计算患侧/对侧的FA值比率。结果发病时,微创手术组与保守治疗组的FA值比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发病时与发病3个月后的FA值比率比较,保守治疗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微创手术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发病3个月后,两组的FA值比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如除去CST4级病例,两组CST1~3级患者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ST完整患者的NIHSS评分在各个时期均较CST中断的患者好。结论 HICH(中小量)患者微创治疗的效果大多优于保守治疗,但CST4级患者无论采取何种治疗的预后都不好;对CST1~3级患者早期微创手术治疗可以改善预后,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急性脑血管病患者皮质脊髓束的损伤状况,分析运动功能变化并对临床预后进行判定。方法对18例脑卒中患者(其中脑梗死患者16例,脑出血患者2例)进行磁共振弥散张量纤维素成像(DTI)检查纤维束的连续性及破坏情况。于患者入院时、发病后2周、1月及2月分别进行肌力判定和神经功能评分。结果皮质脊髓束受累情况分为2级,1级:皮质脊髓束完整,共5例;2级:皮质脊髓束中断,共13例。16例脑梗死患者不同时期肌力及NIHSS评分与皮质脊髓束级别明显相关(P<0.05),发病后2月NIHSS评分转归情况与皮质脊髓束级别有显著性差异(P=0.0202)。2例脑出血患者入院时肌力均为0级但DTI显示皮质脊髓束完整的其预后也较好。18例受试者均进入结果分析,不同时期NIHSS评分与皮质脊髓束级别明显相关(P<0.05),发病后2月NIHSS评分转归情况与皮质脊髓束级别有显著性差异(P=0.0269)。结论三维纤维束示踪成像图可以更立体直观的显示皮质脊髓束状况,并在脑血管病初期即可对其损伤情况进行判定,同时可以提示脑血管病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基底核区脑出血(basal nuclei cerebral hemorrhage,BNCH)行两种手术方法治疗后应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技术联合卒中患者运动功能评估量表(the motor assessment scale,MAS)评定法对术后患者肢体运动功能恢复差异的疗效评价,以选择两者中更优的BNCH手术方式,指导临床治疗。方法选取具有手术指征的BNCH患者48例,其中25例采用经侧裂-岛叶入路基底核区血肿清除术(A组),23例采用经颞叶皮层造瘘基底核区血肿清除术(B组)。所有患者术前及术后2周应用DTI检查,取得双侧皮质脊髓束(corticospinal tract,CST)的各项异性分数(fractional anisotropy,FA),应用rFA值(患侧FA值/健侧FA值)来反应两组的CST损伤和破坏情况,分别对比两组术后2周rFA值、△rFA值(术后2周与术前rFA值的绝对差值)、MAS评分及术后3个月MAS评分。结果术后2周,两组rFA值均较术前降低,其中A组rFA值高于B组(P0.05),A组△rFA值低于B组(P0.05),且A组MAS评分高于B组(P0.05);术后3个月,A组MAS评分高于B组(P0.05)。结论两种术式治疗BNCH术后运动功能恢复差异方面,经侧裂-岛叶入路血肿清除术能较经颞叶皮层造瘘基底核区血肿清除术术中对CST损伤更小,术后MAS评分更高,对患者肢体运动功能恢复疗效更佳。应用DTI技术联合MAS法可用于评价经侧裂-岛叶入路基底核区血肿清除术和经颞叶皮层造瘘基底核区血肿清除术两种手术方式治疗基底核区脑出血术后运动功能恢复差异,协助指导临床及康复治疗。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小骨窗微创治疗高血压脑出血与内科保守治疗相比,在缩短患者住院时间、降低住院费用方面的优势;并初步探讨DTI技术在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肢体功能预后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35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观察组)入院后6 h内行小骨窗微创治疗,与同时期行内科保守治疗的3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对照组)进行对照研究,比较平均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微创治疗组患者于术后第1 d、第7 d复查头颅CT了解血肿清除情况。术后1个月行DTI锥体束成像,通过锥体束损伤情况评估患者肢体功能预后。结果观察组35例患者小骨窗微创手术均顺利完成,无术后再出血及死亡病例;术后复查头颅CT,血肿清除率在70%以上。术后1个月行DTI锥体束成像显示锥体束均存在不同程度损伤。6例患者以锥体束受压为主,术后肢体功能明显改善;24例患者锥体束受压、破坏同时存在,术后肢体功能有所改善;5例患者以锥体束破坏为主,术后肢体功能无改善。结论小骨窗微创治疗与传统内科保守治疗相比,可以显著缩短患者平均住院时间、降低住院费用,且手术效果满意。DTI技术能够形象直观地显示锥体束损伤情况,对肢体功能预后进行评估。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纤维示踪技术(MR-DTT)在成人基底节脑出血内囊传导束中的改变情况及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分析2015-06—2016-10深圳市第九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高血压基底节急性脑出血患者42例,均只接受保守治疗,利用MR-DTT分析评估内囊皮质脊髓束损伤程度,并于发病后1个月、2个月、3个月分别进行患侧上下肢肌力评估、运动功能评分(FM量表)并分析其与CST损伤分级的关系,分析发病后1个月FA值的变化。结果 42例患者均得到完整的DTT图像,根据CST损伤程度分级,其中1级7例,2级16例,3级19例,患侧肢体肌力和FM评分均与CST损伤分级呈负相关;治疗1个月后患侧FA值得到明显提高。结论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纤维示踪技术能准确评估CST受损情况,且能预示脑出血患者肢体肌力预后情况。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DTT)对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远期肢体功能恢复的评估作用。方法2011年2月至2012年9月收治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患者23例,均行保守治疗。出血后7-10 d,均行DTT检查评估皮质脊髓束(CST)损伤程度,按其损伤程度由轻到重分为4级。比较不同分级患者出血后3个月和6个月肢体肌力变化。结果本组CST损伤1级4例,2级9例,3级7例,4级3例。出血后3个月和6个月,患者肢体肌力较入院时均显著改善(P〈0.05)。CST损伤级别越低,肌力改善越显著(P〈0.05)。结论DTT能够了解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患者CST的损伤程度,而CST损伤程度可以预测患者功能恢复程度。  相似文献   

12.
磁共振弥散张量及纤维束成像在急性脑梗死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病人梗死灶弥散张量的参数变化及对皮质脊髓束的影响,以早期判断病情、评估预后。方法急性脑梗死患者45例,入院及治疗后分别行NIHSS评分记为NIHSS1、NIHSS2,常规MRI、DWI、DTI/DTT检查,分析病灶FA值的变化及与皮质脊髓束的关系。结果①梗死灶FA值降低百分比和NIHSS1相关(r=0.411,P<0.01)。②45例患者中,皮质脊髓束完整(1级)者15例,病灶致使皮质脊髓束受压、移位(2级)者20例,皮质脊髓束中断(3级)者10例。皮质脊髓束的损伤程度与NIHSS2相关(r=0.894,P<0.01)。结论病灶FA值下降越明显,患者病情越重;皮质脊髓束破坏越严重,患者运动功能受损越重,预后越差。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卒中后抑郁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前瞻性录入65例急性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临床和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r tomography,CT)影像资料,评估患者发病14d和3个月卒中后抑郁发生情况及生存质量状况,对临床资料和CT影像特征与卒中后抑郁的关系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 65例患者中有57例完成14d随访,53例完成3个月随访。脑出血发病14d和3个月卒中后抑郁的发生率分别为35.1%和38.9%。单因素分析显示入院后首次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the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 NIHSS)与高血压脑出血发病后14d卒中后抑郁相关(P =0.027)。性别、出血部位和出血量与脑出血发病后3个月卒中后抑郁相关:与非抑郁组比较,抑郁组患者男性比例较低(P =0.038),基底节出血比例较高(P =0.031),平均出血量大(P =0.046)。多因素分析显示出血量是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发病3个月卒中后抑郁的风险预测因素(P =0.049)。结论 NIHSS评分和CT影像特征可作为高血压脑出血卒中后抑郁的评价指标,将CT影像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有机结合可为脑出血综合性治疗策略的建立提供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连续动态颅内压监测在脑出血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我院神经外科2012年2月至2013年2月收治的72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行头颅CT检查确诊,出血量在30~50 ml之间。单纯基底节部出血42例,随机分为监测组与对照组,每组21例。基底节部出血并破入脑室者30例,随机分为监测组与对照组,每组15例。监测组连续监测颅内压3~7 d;对照组采用传统方法评价颅内压。当发现有颅内压升高的情况两组均采取及时降压的措施。对比患者出入院前后格拉斯哥评分(GCS)以及平均住院时间。结果对于单纯基底节部出血患者,出院时颅内压监测组GCS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颅内压监测组住院时间少于对照组(P0.05)。对于基底节部出血并破入脑室患者,出院时GCS评分监测组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住院时间比较亦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连续动态颅内压监测在高血压脑出血治疗中可早期发现颅内压变化,进而指导采取相应合理的治疗措施,最终可以改善患者预后,降低死残率,具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卒中超早期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量表(NIHSS)评分与CT脑血管成像(CTA)对脑血管闭塞病变的预测价值。方法对93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在发病6h内进行NIHSS评分,根据NIHSS评分分为NIHSS评分≤6分组、NIHSS7~14分组、NIHSS≥15分组。同时进行CTA检查。分析NIHSS评分与CTA显示血管病变的关系。结果 93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NIHSS评分平均为9.57±5.10分。CTA显示脑动脉正常32例(34.41%),脑动脉狭窄23例(24.73%),脑动脉闭塞38例(40.86%)。CTA显示有脑动脉狭窄或闭塞患者的NIHSS评分(10.53±5.43)高于无脑动脉病变的患者评分(8.13±4.23,P<0.01),其中脑动脉闭塞患者NIHSS评分(12.14±4.99)明显高于无脑动脉病变患者评分(P<0.001)。NIHSS评分≤6分组的16例患者中CTA显示脑动脉狭窄4例(25%),脑动脉闭塞3例(18.75%);NIHSS评分为7~14分组共66例,脑动脉狭窄和动脉闭塞比例分别为24.24%(16/66)和43.94%(29/66);NIHSS评分15分以上组患者脑动脉狭窄和动脉闭塞的比例分别为27.27%(2/11)和54.55%(6/11)。NIHSS评分≥15者在CTA上显示血管狭窄或闭塞的阳性率达95%,根据NIHSS评分预测CTA上显示的血管闭塞的阳性预测值为84.3%。经Logistic回归分析,发病时NIHSS评分与CTA检出血管闭塞相关(r=0.22,P<0.05),超急性期NIHSS评分为预测CTA显示血管闭塞的独立因素(OR=1.1,95%CI=0.6~1.65,P<0.001)。结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超早期HIHSS评分与CTA显示脑动脉闭塞相关,急性缺血性卒中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较重往往提示CTA上存在大血管狭窄或闭塞的可能。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立体定向微创术与常规开颅手术对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研究对象选取2013年3月~2014年3月在我院神经外科诊断治疗的77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常规开颅组和立体定向组,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并发症。结果立体定向组患者手术时间(48.53±10.96)min,较常规开颅组(73.86±20.83)min明显缩短、术中出血量(26.75±9.36)ml较常规开颅组(147.39±30.42)ml显著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术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并发症较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立体定向微创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创伤小、疗效好、安全性高,可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在急性脑卒中患者运动神经损伤康复疗效预测中的价值.方法 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日常生活能力(ADL)量表、缺血性脑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风险评估(ESSEN)量表、缺血性脑卒中/TIA风险评估(ABCD2)评分量表挑选我院2009年3月~2011年12月中重度急性脑卒中住院患者17例,发病1周内完成头颅磁共振血管显影(MRI)、弥散加权成像(DWI)、磁共振血管造影(MRA)和DTI检查、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F-M量表)评分,发病2周后开始行物理康复治疗,发病10~12周复查头颅MRI和DTI、简化F-M量表评分.结果 急性脑卒中患者发病1周内病灶区平均各向异性分数(FA)值(0.39±0.10)较健侧相应部位(0.57±0.11)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康复治疗前、后DTI中病灶部位不同兴趣区(ROI)对应的FA差值变化和F-M量表评分差值变化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入院1周内DTI中ROI对应的健患侧FA差值同康复治疗前后F-M量表评分差值变化呈线性正相关关系(rs=0.497,P<0.05).结论 DTI中FA值改变与运动神经损伤程度、康复疗效存在关联性,急性期DTI对肢体功能障碍康复治疗疗效预测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