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 了解南通市≥60岁老年人的主要死亡原因.方法 按国际疾病分类标准ICD-10进行死因分类编码,计算≥60岁老年人死亡率、老年保健效益指数(GEI)等指标,分析主要死因.结果 南通市2011-2012年老年人平均死亡率为3 550.75/10万,死亡率随年龄增加呈上升趋势(P<0.01).男性死亡率(3 865.46/10万)高于女性(3 264.22/10万),各年龄组男性死亡率均高于女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死亡率居前5位的死因依次为循环系统疾病、恶性肿瘤、呼吸系统疾病、损伤和中毒、内分泌营养代谢疾病等.60~ 75岁组恶性肿瘤死亡率最高;≥75岁组循环系统疾病死亡率最高.男性全死因GEI为0.560、女性为0.636,其中呼吸系统的GEI均居首位.结论 循环系统疾病、恶性肿瘤、呼吸系统疾病应作为该市老年人疾病预防与控制工作的重点.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南通市60岁及以上老年人的全死因变化趋势,为政府制定公共卫生政策和预防控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死亡率、标化死亡率、老年保健效益指数(GEI)等指标对1999—2008年南通市老年人的死亡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1999—2008年南通市老年人平均死亡率是3 747.75/10万,标化死亡率3 234.82/10万。10年来标化死亡率呈下降趋势,平均下降速度2.00%。前5位死因不变,依次是循环系统疾病、恶性肿瘤、呼吸系统疾病、损伤和中毒及消化系统疾病,男性的标化死亡率高于女性,但女性GEI普遍高于男性。呼吸系统GEI最高(男性0.625,女性0.676),损伤和中毒GEI较低(男性0.485,女性0.533)。结论循环系统疾病和恶性肿瘤是南通市老年人预防保健工作的重点,同时还要加强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损伤和中毒及内分泌代谢疾病的防治,以提高老年人群(尤其是老年男性)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3.
宁波市城区老年人1987~2001年病伤死亡原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程志华 《中国公共卫生》2002,18(10):1160-1162
目的 探讨影响宁波市城区老年人健康的主要死亡原因及其变化情况,为制定卫生政策和预防控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15年间(1987-2001)宁波市城区老年人的病伤死亡原因年报表进行了分析。结果 老年人因病伤致死的标化死亡率为3438.63/10万,男性死亡率是女性的1.64倍。男性前3位死因顺位分别为肿瘤、循环系统疾病和呼吸系统疾病;而女性分别为循环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和肿瘤。分年龄组分析发现,70岁及以下年龄组老年人中肿瘤所致标化死亡率为最高;75,80年龄组中因患循环系统疾病所致标化死亡率为最高;而85岁及以上年龄组老年人中则因患呼吸系统疾病所致标化死亡率为最高。结论 加强我市城区老年人预防保健工作的重点应放在循环系统疾病、肿瘤、呼吸系统疾病及伤害上。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金山区 60岁以上老年人死亡原因 ,探讨疾病防治对策。 [方法 ]应用金山区居民死亡医学证明书 ,按ICD 9进行编码 ,统计分析 1990~ 2 0 0 0年的死亡数、全死因构成比、死亡率。 [结果 ] 60岁以上死亡人数占全部死亡的比例 ,男性为 73 88%,女性为 81 42 %;男性死亡率高于女性 ,随着年龄的增长死亡率呈上升趋势 ;前 3位死因 60岁以上是呼吸系统疾病、循环系统疾病、恶性肿瘤 ,男性是呼吸系统疾病、恶性肿瘤、循环系统疾病 ,女性是呼吸系统疾病、循环系统疾病、恶性肿瘤。 [结论 ] 60岁以上老年人的主要死亡原因是慢性非传染性疾病 ,应加强对慢性病的防治  相似文献   

5.
1990~2000年上海市金山区60岁以上老年人死亡原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金山区60岁以上老年人死亡原因,探讨疾病防治对策。[方法]应用金山区居民死亡医学证明书,按ICD-9进行编码,统计分析1990~2000年的死亡数、全死因构成比、死亡率。[结果]60岁以上死亡人数占全部死亡的比例,男性为73.88%,女性为81.42%;男性死亡率高于女性,随着年龄的增长死亡率呈上升趋势;前3位死因60岁以上是呼吸系统疾病、循环系统疾病、恶性肿瘤,男性是呼吸系统疾病、恶性肿瘤、循环系统疾病,女性是呼吸系统疾病、循环系统疾病、恶性肿瘤。[结论]60岁以上老年人的主要死亡原因是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应加强对慢性病的防治。  相似文献   

6.
1992~2001年湘潭市城区60岁以上老年人死亡原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分析湘潭市城区60岁以上人群死亡原因及特征,探讨防治重点和对策。方法 按ICD—9的标推统计分析死亡原因,采用老年效益指数(EGI)分析比较主要死因病种的防治现况。结果 10年期间死亡15149人,死亡率4792.70/10万,男性高于女性。前三位死因依次为循环系统疾病、肿瘤、呼吸系统疾病,占84.65%。循环系统、呼吸系统疾病所致年死亡率有下降趋势,肿瘤、内分泌疾病呈上升趋势。心血管病、脑血管病、肿瘤、肺炎、支气管炎及哮喘、糖尿病、结核病是威胁较大的7个病种,男、女性各病种GEI值大部分在0.5以上,女性普遍高于男性。男性肿瘤、糖尿病、结核病及女性脑血管病GEI值较低(0.40—0.46)。结论 防治老年性疾病和延续老年人寿命应引起关注,抓住前三位主要死因及主要病种,采取有效措施,加强防治。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三门峡市湖滨区2007的人口死因情况,为疾病预防控制提供研究信息.[方法]死因编码采用ICD-10分类,用Excel 2003对全人群死因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用现时寿命表计算期望寿命.[结果]三门峡市湖滨区2007年总体死亡率为604.55/10万,男性死亡率648.41/10万,女性死亡率552.56/10万,死因居前3位的分别是循环系统疾病、恶性肿瘤和呼吸系统疾病,人群期望寿命为74.75岁,去肿瘤人群期望寿命为78.11岁.[结论]循环系统疾病、恶性肿瘤和呼吸系统疾病以及意外伤害死亡是三门峡市湖滨区2007年的主要死因.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兰州市65岁及以上老年人的主要死因及顺位,为加强老年人卫生保健计划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的人口死亡信息登记管理系统,选取兰州市2015年65岁及以上老年人死因监测数据。死亡率的标化采用2010年的全国标准人口。采用SPSS 18.0统计软件包进行χ~2检验和趋势χ~2检验。结果 2015年兰州市65岁及以上老年人死亡率为2 645.52/10万人(标化死亡率为3 075.43/10万人);男性死亡率明显高于女性,死亡率随年龄增大而升高(P<0.05);前5位死因疾病依次是循环系统,肿瘤,呼吸系统,内分泌,营养和代谢疾病,损伤、中毒和外因,其中前3位占总死亡的84.74%;前3位死因疾病中,循环系统疾病死亡比例女性高于男性,与年龄呈正相关,冬春季较高;肿瘤死亡比例男性高于女性,与年龄呈负相关,夏秋季较高;呼吸系统疾病死亡比例与年龄呈正相关(P<0.05)。结论循环、肿瘤、呼吸系统疾病是威胁兰州市65岁及以上老年人的主要死因疾病,死亡比例存在性别、年龄和季节差异,应针对性别、年龄和季节变化加强老年人卫生保健工作。  相似文献   

9.
1991~2005年济南市历下区居民死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了解济南市历下区居民的死亡水平、死亡的变化趋势以及死因模式的变化。[方法]运用死亡率、标准化死亡率、死因别死亡率、死因构成、期望寿命等指标对1991-2005年历下区居民死因监测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991~2005年历下区居民年均粗死亡率为491.72/10万,标化死亡率为297.75/10万。男性标化死亡率(300.71/10万)高于女性(280.89/10万)(χ2=9.558,P=0.002);0~14岁、15~64岁和65岁及以上年龄组年均死亡率分别为27.07/10万,176.98/10万、4161.45/10万。前五位的主要死因为循环系统疾病、肿瘤、呼吸系统疾病、损伤和中毒以及内养代免(内分泌,营养和代谢疾病及免疫疾患)。15年年均期望寿命为76.61岁,其中男性75.42岁,女性77.97岁。对居民寿命影响最大的死因为循环系统疾病,去除该死因后,期望寿命可提高15.71岁,增长了20.37%。[结论]慢性病尤其是心脑血管疾病仍是今后预防控制的重点,男性的健康问题以及老年问题应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和重视。  相似文献   

10.
[目的]摸清寿光市农村居民全死因死亡水平及死因构成,掌握死因变化趋势,为疾病预防控制工作指明方向。[方法]对寿光市1993~2007年农村居民死亡进行分析。[结果]1993~2007年,累计监测2491042人次,死亡17071例,死亡率(/10万)为685.29(男性765.57,女性为603.14,各年为644.85~819.35);标化死亡率(/10万)为491.94(男性为527.15,女性为451.88,各年为410.76~729.17)。1993~2007年。粗死亡率上升的死因是内分泌营养代谢类疾病、损伤与中毒、恶性肿瘤、循环系统疾病,下降的死因是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先天畸形、围产期疾病、泌尿生殖系统疾病、神经和精神疾病、血液和造血系统疾病。居民平均期望寿命,全部居民由1993年的70.12岁上升到2007年的77.96岁。其中男性由68.43岁上升到76.17岁,女性由71.89岁上升到80.21岁。去掉循环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恶性肿瘤和损伤与中毒死亡后,1993年的期望寿命分别为73.81岁、72.90岁、72.78岁、71.76岁,2007年分别为86.68岁、80.25岁、80.91岁、79.63岁。[结论]15年间寿光市农村居民的粗死亡率基本持平,标化死亡率明显下降.前4位主要死因1993年为循环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恶性肿瘤和损伤与中毒,2007年为循环系统疾病、恶性肿瘤、损伤与中毒和呼吸系统疾病。  相似文献   

11.
目的为了解和掌握保定市3个区居民的死亡率、主要死因和疾病负担,以便合理制定卫生事业发展规划和有效的预防控制对策和措施。方法对保定市3个区2009—2010年居民死亡信息进行调查整理。结果 2009—2010年保定市3个区居民男性死亡率(385.3/10万)高于女性(283.4/10万);前4位死因依次为心脏病、脑血管病、肺癌及意外死亡。结论循环系统和呼吸系统疾病是保定市3个区居民死亡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南通市人口老龄化和老年人死因现状,预测未来变化趋势,为合理制定老年人卫生保健计划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2006-2009年的人口资料和居民死亡资料进行分析,建立灰色预测GM(1,1)模型,对南通市人口老龄化和老年人死因变化趋势进行预测。结果 2006-2009年,南通市平均老年系数为17.63%;预测2013年老年系数将超过20%,2030年将超过30%;≥60岁老年人死亡率为37.17‰;前5位死因依次是循环系统疾病(13.19‰)、恶性肿瘤(8.85‰)、呼吸系统疾病(5.56‰)、损伤和中毒(0.96‰)及消化系统疾病(0.78‰)。结论预测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老年人循环系统疾病、恶性肿瘤的死亡率将持续上升。循环系统疾病、恶性肿瘤等疾病是老年人疾病预防与控制工作的重点,社会和政府有关部门应给予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3.
林红  孙巍 《职业与健康》2011,27(20):2285-2287
目的了解大连市区居民死亡率、死亡原因、减寿情况,为开展进一步健康教育和综合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减寿分析指标对2002—2010年的死因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大连市区2002—2010年居民死亡数为123 667例,死亡率为635.33/10万,标化死亡率为399.83/10万。男女死亡率性比值为1.30∶1(χ2=2 108.50,P=0.00)。前5位死因为循环系统疾病、肿瘤、呼吸系统疾病、损伤与中毒和内分泌疾病。潜在寿命损失年数(YPLL)前5位为肿瘤、循环系统疾病、损伤、先天畸形和消化系统疾病。早死指数(AYLL)前5位为围生期疾病、先天畸形、妊娠分娩、损伤中毒和肌肉结缔组织疾病。结论循环系统疾病、肿瘤为大连市主要死因,应加强全民健康教育,降低死亡率及疾病负担。  相似文献   

14.
广东省四会市2004-2010年居民死因监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广东四会市2004-2010年居民死亡趋势、死因谱,掌握四会市居民主要疾病谱和变化趋势,为卫生政策制定和资源配置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2004-2005年四会市第3次死因回顾调查资料以及2006-2010年居民常规死因监测资料,采用国际疾病分类ICD-10进行编码,运用Excel和SPSS13.0进行统计分析,计算人群粗死亡率、标化死亡率、死因构成、平均期望寿命等指标。结果2004-2010年四会市居民年平均死亡率为581.51/10万(标化死亡率为470.80/10万),其中男性平均死亡率为610.28/10万(标化死亡率为667.89/10万),女性平均死亡率为550.93/10万(标化死亡率为321.72/10万),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前5位死因依次为呼吸系统疾病、循环系统疾病、肿瘤、损伤和中毒、消化系统疾病,前5位死因合计占全死因构成的89.78%。起源于围生期的某些疾病是0—4岁组居民的首位死因,损伤和中毒是5~19岁组居民的首位死因,肿瘤是20-59岁组居民的首位死因,呼吸系统疾病、循环系统疾病、肿瘤是60岁及以上居民的前3位死因。结论起源于围生期的某些疾病、损伤和中毒、慢性病是四会市居民的主要死亡原因,育龄妇女应加强产检,预防婴幼儿围生期疾病,儿童青年应着重加强损伤和中毒的预防,中老年人应加强呼吸系统疾病、循环系统疾病、肿瘤等慢性病的防治。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烟台市居民死亡率和主要死因分布情况,为制定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防制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对烟台市3个死因监测点2004-2005年监测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04~2005年监测点报告死亡21878例.年均死亡率为644.80/10万,男性为710.64/10万,女性为579.45/10万;年均标化死亡率为626.27/10万.男性为701.82/10万,女性为559.53/10万。前5位死因为循环系统疾病(9373例)、恶性肿瘤(5539例)、伤害(2689例)、呼吸系统疾病(1749例)、糖尿病及其他内分泌疾病(637例),占全死因的91.36%(19987/21878)。[结论]以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呼吸系统疾病为代表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以及伤害成为严重威胁烟台市城乡居民生命和健康的主要疾病。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某矿业集团1963—2012年尘肺病及尘肺结核死亡病例的死亡特征,为尘肺结核防治及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对某矿业集团1963—2012年9月所有尘肺病及尘肺结核死亡病例(1 977例)进行分析。结果尘肺病例死因前5位分别为呼吸系统疾病、肿瘤、循环系统疾病、死因不明及其他;尘肺结核病病例死因前5位分别为呼吸系统疾病、循环系统疾病、肿瘤、死因不明及其他;肺结核仍为尘肺结核病患者最主要的死亡原因;单纯尘肺与尘肺结核病患者的死亡尘肺病期别、尘肺病类型及工龄分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单纯尘肺和尘肺结核病患者的死亡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尘肺病及尘肺结核病患者死亡原因以肺结核等呼吸系统疾病为主。应进一步加强呼吸系统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加强对离退休职工的医学随访和职业健康监护。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福建省人群死因构成和主要疾病的地区与人群分布特征。[方法]收集2009年我省疾病监测系统信息,用ICD-10进行死因分类和根本死因编码。[结果]居民死亡率5.30‰(城4.84‰,乡5.46‰)。年龄别死亡率曲线呈"√"形,慢性非传染病占81.8%。恶性肿瘤、脑血管病、心脏病、呼吸系病、损伤和中毒居前5位,占死亡总数的83.9%。前3位死因儿童组为围生期病、先天异常、损伤和中毒(74.7%);青壮年组为损伤中毒、恶性肿瘤和心脏病(79.0%);中年组为恶性肿瘤、脑血管病和损伤中毒(74.9%);老年组为脑血管病、恶性肿瘤和呼吸系病(62.2%)。[结论]福建省慢性非传染病为当前防控重点,应针对不同年龄段采取相应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比较上海市1990—2010 年不同时期人群期望寿命变化趋势,探讨疾病谱变化对期望寿命的影响,确定疾病干预的优先领域。 [方法] 利用1990—2010 年上海市居民死亡登记系统的死亡数据和上海市公安系统的人口数据,应用简略寿命表法、期望寿命分解法、死因分解法,比较年龄和不同死因对期望寿命的影响。 [结果]1990—2010 年上海市男性和女性期望寿命分别增加了6.91 岁和6.94 岁,年均增寿均达0.35 岁。65 岁以上老年人口对期望寿命增长的贡献最大,男女分别占增寿总量的52.97%和51.44%。呼吸系统疾病、循环系统疾病和肿瘤死亡率的降低是期望寿命增加的主要原因,他们对男女性期望寿命的贡献分别为2.13 岁和1.98 岁、1.42 岁和1.89 岁、1.35 岁和0.67岁。 [结论] 上海市现阶段,居民的死亡大部分是疾病造成,提高人群期望寿命,重点是关注中老年人健康状况。近20年慢性病死亡率虽大幅下降,但仍是上海市主要死因,建立健全慢病防治体系,提高慢性病防治效果,是进一步提高上海市人口健康水平,增加上海市居民期望寿命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居民死亡的构成比及死亡原因,为制订卫生事业发展规划和卫生政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2007年12月至2008年5月潍坊市的寿光市、高密市死亡的3 081例居民资料进行分析。[结果]3 081例死亡居民中,男性占55.24%,女性占44.76%;寿光市占61.21%,高密市占38.79%;7089岁占58.78%(1 811例);前3位死因分别是循环系统疾病(占44.14%)、呼吸系统疾病(占21.81%)、恶性肿瘤(占17.14%)。[结论]循环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恶性肿瘤是寿光市、高密市居民的主要死因。  相似文献   

20.
张敏  熊斌 《职业与健康》2011,27(20):2357-2359
目的了解五峰土家族自治县(简称五峰县)人群死亡水平、主要死亡原因及特点,分析影响居民健康的主要疾病,为制定疾病预防控制策略提供依据。方法全县人群死亡信息查自网络直报系统,数据统计分析采用Deathres 2005死亡医学登记系统。结果 2007—2010年,五峰县居民的粗死亡率为6.08‰,标化死亡率为8.60‰。男女死亡比为1.42∶1。居民前5位死因分别为循环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损伤中毒、恶性肿瘤及消化系统疾病。结论慢性病和意外伤害是危害人民生命健康的主要原因,应有针对性地开展疾病预防以及健康教育、健康促进工作,提高居民对慢性病的预防保健意识,减少疾病和意外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