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慢性泄泻是临床常见的疾病,往往病程迁绵,反复发作,疗效难以巩固。吾师著名老中医朱良春先生素对久泻悉心研治,辨证用药有独到之处,爰作简要介绍如下。脾虚为本重在益火补土泄泻论治,一般以暴泻、久泻为纲。朱师认为,暴泻责之湿盛,久泻咎于脾虚,因此久泻必须从脾论治。不仅要明确“脾虚则健运无权,湿浊内生,泄泻以成”。而且还要掌握脾病及肾,或他脏之病及脾,相互影响,相互兼夹转化的特点。如“久泻脾虚,累及肾阳,命火式微。釜底无薪,火不暖土。脾病及肾,肾病及脾,如此互为因果,恶性循环,泄泻焉能瘥耶?”久泻虽有轻重程度的不同,脾肾病变的区别。但若久治缠绵不愈者,往往脾肾同病,临床上难以截然区分,恒以久泻不止,水谷不化,肠鸣腹胀,腹部隐痛,甚则五更泄泻,舌淡苔薄,脉象沉细作为辨证的依据。朱师指出,“脾旺不受邪”,“脾虚为本,重在益火补土”,故治疗上多从健脾运中为主,佐以温肾益火。用药时参、术、苓、蓣量宜加大,旨在脾旺方能磨  相似文献   

2.
1.脾虚型 证见泄泻,脘腹冷痛,少食纳呆,倦怠乏力,面色不华等症。治宜健脾止泻。食疗方用薯蓣粥:山药15g,芡实15g,扁豆10g,粳米100g。将前三味药加水煮沸15~20分钟,然后取汁,以汁煮粳米为粥。方中山药益气养阴,补脾肺肾。用于脾虚气弱,食少便糖或泄泻。本品即补脾气,又益脾阴,且兼涩肠,能止泻。芡实补脾去湿,益肾固精。用于脾虚泄泻,日久不止。扁豆”健脾化湿,用于脾虚有湿,体倦乏力,食少便溏或泄泻,本品补脾不腻,除湿不燥,故为健脾化湿良药。 2.寒湿困脾型 证见肠鸣腹泻,脘腹冷痛,畏寒肢冷,面白倦怠等。治宜温中、健脾、燥湿。食疗方可用:白术厚朴肉蔻粥:白术10g,厚朴10g,肉蔻7g,粳米100g。制作方法与1相同。方中白  相似文献   

3.
《脾胃论》自成书以来一直被视为治疗脾胃病之圭臬。由于脾胃病自身的特点,东垣在《脾胃论》中运用了多种相反相成的用药方法,如治气虚发热,益元气与泻阴火并行;治暑湿伤气,补脾气与除暑湿并用;治脾虚泄泻,升清阳与降浊阴同用;治虚人感冒,补正气与散邪气兼顾。  相似文献   

4.
鹿血中的无机元素和氨基酸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贾晓光  陈敏 《中药材》1999,22(10):492-493
据古书记载,鹿血味甘、咸、热,有起“阴痿”、“补虚、止腰痛”、“治肺痿吐血及崩中带下”、“大补虚损,益精血”之功效。鹿血的保健功效已得到国内外广泛认可。本文对鹿血中无机元素和氨基酸的分析测定,为鹿血  相似文献   

5.
文章介绍杨旭红教授运用补中益气汤加减治疗进行性肌营养不良患儿的案例1则。该病归属于中医“痿证”,辨证为脾肾亏虚证。治宜健脾益气、补肾强筋,方选补中益汤加减,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6.
五、粥饮服药法下利病篇中,用“粥饮和服”诃梨勒散治虚寒性肠滑气利证,证下利泄泻,滑脱不禁,大便随气而出,病由中气下陷,气虚不固所致。用“粥饮和服”,取米粥性温和、益肠胃而健中气,与诃梨勒同用,可补虚敛肺涩肠、止利固脱。妇人产后病中,用麦粥和服枳实芍药散治产后气血郁滞成实的腹痛证。其特点为腹痛而烦满不得卧,为产后气郁血滞成实、气机痹阻不通所致。用枳实芍药散破气散结、和血止痛,用大麦粥目的在于和胃安中。  相似文献   

7.
泄泻一证,其致病原因,多种多样。治泻方法,大要言之,暴泄不可骤用补涩,久泄不能漫投分利。因病制宜,随证施治,这是治疗泄泻的大法。笔者于1982年7月间治一郑姓老农,77岁,因久泻正虚,脾虚阴火病证。患者泄泻已达4月之久,迭经中  相似文献   

8.
田建奇 《陕西中医》1994,15(2):80-80
温针灸足三里、关元、天枢,具有温补脾肾,益肠止泻之功能。用于治老年慢性泄泻244例,总有效率91%。  相似文献   

9.
泄泻一病,临床不外解表和中、消食导滞、温中健脾、补火温土、涩肠止泻等法为治,然笔者临证根据两例患者除泄泻外,尚有小便异常之症,故变通采用调气利尿和补中缩  相似文献   

10.
本文运用四神温脐散贴敷神阙、天枢等穴治疗慢性泄泻,与口服补脾益肠丸对照比较,疗效较好,有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1.
中医认为,小米味甘、成,性凉,入肾、脾、胃经,有清热解渴、健脾养胃、补益虚损、和胃安眠等功效。《本草纲目》亦记载,小米“煮粥食,益丹田,补虚损,开肠胃”,适用于脾胃虚热、反胃呕吐、消渴、泄泻等病症,常可作为“健脾、和胃、安眠”的食疗佳品.  相似文献   

12.
黄芪建中汤出自《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篇》,由小建中汤加黄芪组成,功能温中补虚,原主治“虚劳里急,诸不足”,后世以用于治疗虚寒胃痛、脾虚泄泻等证著称。兹举病案2则如下: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参苓白术散加减治疗脾虚泄泻的临床疗效,为脾虚泄泻的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2012年4月-2013年4月本院收治的90例脾虚泄泻患者并分为两组,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5例。对照组采用补脾益肠丸治疗,观察组采用参苓白术散加减治疗。结果: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7.8%,较对照组的80.0%明显提高(P0.05)。结论:参苓白术散加减治疗脾虚泄泻具有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4.
痛泻要方原名白术芍药散,因张景岳称其为“治痛泻要方”而有今名。该方由白术、白芍、陈皮、防风组成,功具泻肝补脾、调和气机。前人运用此方,强调必以“腹痛泄泻,泻后痛不止”为据,但笔者在临床中谨守病机,  相似文献   

15.
《辽宁中医杂志》2015,(10):1860-1861
作者采用跨年度样本方法,对运用中医五行辨证治疗泄泻124例进行回顾性临床分析,得出泄泻病的中医五行辨治特色是:1临床泄泻病的整体性;2五行辨证模式集中在脾、肝、心、胃、胃(肠)脏腑的母子乘侮辨证上;3五行治法用药在于损有余,补不足恢复脏腑五行制化关系。由此可完善泄泻的五行辨治系统。  相似文献   

16.
李乾构教授认为,引起泄泻的常见病因有外邪侵袭、情志失调、饮食所伤和阳气亏虚。诸因损伤脾胃,纳运失职,饮食停滞,清浊不分,相混而下,而致泄泻。治泻需健脾除湿,以四君子汤为治泻的基础方;暴泻不可骤涩;久泻不可纯补,宜先消后补;治泻宜配合运用祛风药,顾护胃气,同时配合药膳食补,可取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17.
薯蓣论选     
薯蓣即今山药,因唐代宗名豫,避讳改为薯药;又因宗英宗名曙,避讳改为山药。山药气味甘平,始出中岳,得中土之专精,乃补太阴脾土之药,故主治之功皆在中土。治伤中者,益中土也。补虚羸者,益肌肉也。除寒热邪气者,中土调和,肌肉充足,则寒热邪气自除矣。夫治伤中,则可以补中而益气力。补虚羸,则可以长肌肉而强阴。强阴,则耳目聪明。气力益,则身体轻健。土气有余,则不饥而延年。  相似文献   

18.
蒋仰三治疗泄泻重视调理脾胃,治分虚实两端。寒、热、湿、食为患,治以散寒、清热、化湿、消食;脾气虚弱,肾阳不足,治以温阳补气,健脾补肾。  相似文献   

19.
肠易激综合征(IBS)以腹痛、泄泻或泄泻与便秘交替出现,反复发作,不易根治为临床特征,属中医学“腹痛”、“泄泻”、“便秘”等范畴。笔者探源求本,肝脾并重辨治本病,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20.
脾胃受纳腐熟水谷,运化转输精微,为“后天之本”。历代医家十分重视脾胃理论,调理脾胃是中医治疗体系中的独特大法。兹就调理脾胃法临床治验举隅如次。1健脾导滞愈久泄“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脾脏喜燥而恶湿,湿邪最能引起泄泻。临床上泄泻日久,脾胃功能障碍,常可见腹胀而痛,食欲不振,形瘦乏力,大便稀塔或夹粘液,苔厚腻,脉儒软或缓滑等虚实夹杂之证。治疗单纯补脾止泻,难收其功,须补聘、化湿、导滞诸法并施。方选健脾丸(白术、木香、黄连、甘草、在等、人参、神曲、陈皮、砂仁、麦芽、山植、山药、肉豆宏)易丸作汤,消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