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观察润降益胃汤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CAG)阴虚络瘀证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自拟润降益胃汤治疗CAG阴虚络瘀证30例,对照组30例服用胃复春片,疗程3个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6.6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0.0%,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提示润降益胃汤对CAG阴虚络瘀证有缓解临床症状,杀灭幽门螺杆菌,改善胃黏膜病理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阴虚湿热证,属本虚标实证,是临床较常见的证型之一。阴虚与湿热是一对矛盾,它们往往相互纠缠,形成恶性循环,如湿热稽留不去,热伤阴液,则阴虚愈甚;阴虚生内热,湿热内蕴,致湿热越重。因其病机复杂,累及多个脏腑,临证难识难辨。文章通过对慢性泄泻、口腔溃疡2个临床常见病证的治疗分析,体会到临床用药如过于清利刚燥则伤阴,而养阴过于滋腻则助湿,治疗较为棘手。对于湿热重者,笔者根据邪在上焦、中焦、下焦选择用方,常用甘露消毒丹、龙胆泻肝汤、三妙丸或香连丸等加减治疗。滋阴方药常选用如益胃汤、一贯煎、沙参麦冬汤等,旨在开拓中医诊疗阴虚湿热证的辨证思路。  相似文献   

3.
王凤霞 《中医学报》2011,26(5):610-611
目的:观察滋阴活血汤治疗阴虚血瘀型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疗效.方法:75例确诊的阴虚血瘀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根据就诊先后顺序,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采用维酶素片,16 g/次,3次/d,口服;治疗组采用滋阴活血汤,1剂/d,水煎服.2组均以90 d为1个疗程.结果:①两组疗效比较,经两独立样本非参数检验,...  相似文献   

4.
[目的]梳理总结朱丹溪与张景岳的滋阴理论,探讨二位医家对阴虚的认识以及滋阴治法的异同。[方法]通过文献学研究方法,研读朱丹溪和张景岳主要著作中与“阴虚”有关的内容,查阅相关文献,分析两者滋阴理论、阴虚分类、滋阴治法的异同之处。[结果]朱丹溪治疗阴虚之证以“阳有余阴不足论”及“相火论”为理论基础,以相火妄动为阴虚证产生的主要病机,治法上重视苦寒降火,善用知母、黄柏等苦寒之品,补阴与降火并重。而张景岳以“阴阳一体”“真阴为阳气之根”为理论基础,认为真阴不足既可导致阴虚,又可阴损及阳而致阳虚,并提出阴虚有二,阴中水亏与阴中火衰,治疗上重视纯补真阴,重用熟地黄等甘温填精之品,提倡阴阳互济之法。[结论]无论是滋阴思想还是具体治法方药,张景岳对朱丹溪既有继承又有突破,进一步完善了中医学的滋阴理论及温补学说,并创制了一系列以填补真阴为基础的方剂。研究两者思想理论与临床证治的异同,对于梳理滋阴治法的发展脉络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滋阴润肠汤治疗阴虚肠燥型结肠黑变病(melanosis coli,MC)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证属阴虚肠燥型的结肠黑变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给予滋阴润肠汤治疗,对照组给予乳果糖口服液加小麦纤维素治疗,疗程3个月,治疗期间不使用其他通便药物,治疗结束后,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症状和肠镜改善的情况。结果治疗组临床症状疗效总有效率(96.7%),明显高于对照组(76.7%),治疗组结肠镜下临床疗效总有效率(90.0%),对照组(63.3%),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滋阴润肠汤治疗阴虚肠燥型结肠黑变病临床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滋阴润肠汤治疗阴虚肠燥型结肠黑变病(melanosis coli,MC)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我院门诊就诊的60例证属阴虚肠燥型的结肠黑变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观察组给予滋阴润肠汤治疗,对照组给予乳果糖口服液加小麦纤维素治疗,疗程3个月,治疗期间不使用其他通便药物,经治疗后,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症状和肠镜改善的情况。结果观察组临床症状疗效总有效率(96.7%)明显高于对照组(76.7%),观察组结肠镜下临床疗效总有效率(90.0%)也明显高于对照组(63.3%),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滋阴润肠汤治疗阴虚肠燥型结肠黑变病临床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7.
加减益胃汤治疗小儿脾胃阴虚厌食症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小儿厌食症的发病机理及养阴益胃法防治小儿脾胃阴虚厌食症的作用机制.方法采取小鼠胃排空、小肠推进试验以及检测幼龄厌食模型大鼠胃液酸度、胃蛋白酶活性和血浆胃动素(MTL)、神经降压素(NT)含量等.结果加减益胃汤能显著促进小鼠胃排空和小肠推进功能,明显提高厌食模型大鼠胃蛋白酶活性,调节胃酸分泌;改善厌食模型大鼠MTL、NT紊乱状态,从而达到治疗小儿脾胃阴虚厌食症的目的.结论加减益胃汤证明了养阴益胃方药对脾胃阴虚小儿厌食症的治疗作用可能与其能调节血浆MTL和NT含量从而使失调的功能恢复至生理平稳状态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白虎汤类证未必大汗”及“桂枝汤去桂缘于阴虚”的机理.方法:从《伤寒论》第16条、第26条、第28条入手对白虎汤类证和桂枝汤证进行分析.结果:①“大汗出”不是白虎汤证的必备症状,更不是白虎加参汤证的常规症状.身大热与大汗出同时共存于一个患者身上的可能性很小,因为大汗出的同时散发体表热量,体温自然就不会太高;若体温很高的时候会蒸发大量的体表水分,自然也就不会出现大汗淋漓,所以说白虎汤证大汗出和身大热同时出现的说法是错误的.②桂枝汤中的主药桂枝有“和阳”的功能,而芍药具有“滋阴”的功能.因此,仲景在桂枝汤加减法应用中,既有桂枝汤减芍药,又有桂枝汤加芍药;既有桂枝汤加桂枝,就应该有桂枝汤减桂枝.这种将桂枝和阳、芍药滋阴功能相互对用的规律,符合临床上疾病变化的客观实际.所以桂枝汤化裁就有苓桂术甘汤和苓芍术甘汤,以对应临床所见的脾阳虚水湿停滞和脾阴虚水湿停滞;还有桂枝甘草汤和芍药甘草汤,以对应临床上的阳虚和阴虚,否则就违背了临床实践中阴阳兼顾的治疗特点.结论:白虎汤类证及桂枝汤证若失治误治则变证百出,观其脉证随证治之则可取效.  相似文献   

9.
赵军 《当代医学》2022,28(4):182-184
目的 探讨滋阴解毒养肺汤联合GP化疗治疗Ⅲ、Ⅳ期肺癌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2020年7月至2021年10月接收的58例Ⅲ、Ⅳ期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属于阴虚内热肺癌晚期.将采用GP化疗治疗的患者纳入参照组(n=30),将采用滋阴解毒养肺汤联合GP化疗治疗的患者纳入研究组(n=28),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肿瘤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滋阴敛阳法治疗老年人失眠属阴虚阳亢证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滋阴敛阳法治疗老年人失眠属阴虚阳亢证者32例,观察治疗前后入睡时间、睡眠质量及睡眠时间的变化.结果治疗后较治疗前入睡时间缩短,睡眠质量改善,平均睡眠时间明显延长(P<0.01),总有效率为87.5%.结论滋阴敛阳法对老年人失眠属阴虚阳亢证者有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提高皮革胃的早期诊断水平并探讨其临床疗效。方法 (1)以病理活检为金标准,对2001年1月~2009年1月确诊的38例皮革胃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胃镜、B超、钡餐X线及螺旋CT在皮革胃诊断的优缺点。(2)通过术后随访评价其疗效。结果 38例中胃镜确诊为皮革胃6例(15.79%),31例(81.58%)经B超检查提示皮革胃改变,X线钡餐28例(73.68%)患者提示皮革胃,CT检查29例(76.32%)提示皮革胃改变。胃镜诊断皮革胃明显低于X线、B超及CT。本组手术探查31例81.58%,手术切除21例切除率为58.06%,未手术切除7例18.42%。随访30例78.95%,手术切除者1~5年内复发死亡,平均16.5个月,手术探查未切除和未手术者在1~9个月内死亡,平均4.7个月。结论 (1)皮革胃是进展期胃癌的一种特殊类型,大体分型属BorrmannIV型。因其具有特殊的生物学行为,病程发展迅速,临床表现隐匿的特点,故早期诊断困难,疗效不佳,预后不良。目前提倡联合诊断方法,提高皮革胃检出率。(2)一旦诊断明确应尽早手术治疗,可以延长生存期。  相似文献   

12.
分析了1979年10月至1984年10月间,经手术切除病理证实的31例早期胃癌。对早期胃癌的诊断和手术治疗进行了讨论。提出早期诊断胃癌的措施和意见。对提高早期胃癌手术疗效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13.
本文对45例胃癌急性穿孔进行了分析。对误诊和治疗进行了讨论。作者认为当患者局部和全身情况允许时,不要放弃根治切除术,本组45例中有两例患者根治切除术后已4年和15年,至今仍健在。  相似文献   

14.
P53蛋白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①目的 探讨P53蛋白在胃癌组织中表达的意义。②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和原位杂交技术,检测45例胃癌及21例胃溃疡组织中P53蛋白的表达。③结果 P53蛋白在胃溃疡组织中无表达,在胃癌组织中表达阳性率为33.3%,两者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X^2=8.03,P〈0.01)。④结论 P53蛋白在胃癌发生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526例胃手术切除标本回顾性研究表明:1.慢性胃溃疡病可癌变,其癌变率为3.8%,与胃癌患者比较其病史长、发病年龄轻(女性尤显)、女性病例所占比率偏高。2.慢性胃溃疡癌变以溃疡边缘部分粘膜上皮或腺体为癌变起点,组织类型多为低分化胃型胃癌。  相似文献   

16.
胃一点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总结1989年1月至1996年12月收治的409例胃癌,发现胃一点癌6例。其中管状腺癌2例,低分化腺癌2例,印戒细胞癌2例。3例行R1手术,3例行R2手术。结合文献分析认为,外科、内镜和病理三方合作对胃一点癌的诊断至关重要;手术切除是主要治疗方法,分化差的癌,特别是有淋巴结肿大者,应行R2手术;中、高分化癌,在无淋巴结肿大的情况下,可行R1或R1+手术。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胃癌根治术后功能性胃排空障碍(FSED)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回顾分析23例胃癌根治术后FSED的临床资料。结果:术前合并幽门梗阻的患者,FSED发生率高达17.1%(13/76),显著高于术前未合并幽门梗阻患者2.2%(10/457)(P<0.05)。行毕Ⅱ式胃肠吻合术患者FSED的发生率5.4%(17/312)显著高于毕I式2.7%(6/221)(P<0.05)。23例患者者确诊FSED后,给予非手术综合治疗8d-63d,平均23.1d治愈出院。随访22例,6个月无复发。结论:FSED是胃癌根治术后早期常见并发症,术前合并幽门梗阻及行毕Ⅱ式吻合术为易发因素。通过上消化道造影及胃镜检查一般能明确诊断,确诊后采用非手术综合治疗多可治愈。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对吻合口瘘与胸胃瘘的比较分析,探讨胸胃瘘的临床特点、治疗以及预防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1998至2010年24例消化道瘘患者的临床资料,对胸胃瘘的可能原因、诊断及治疗做进一步分析。结果该组24例消化道瘘中有5例胸胃瘘,其中仅1例确诊,4例误诊为吻合口瘘,1例经胸腔引流、胃肠减压、肠内营养后痊愈,4例行二次开胸,死亡1例。结论胸胃瘘多因术者操作不当导致胃壁局部血液循环障碍所致,误诊率极高,关键在于预防。  相似文献   

19.
青年人胃癌35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总结青年人胃癌的临床特征,探讨提高外科治疗效果的方法。方法:对我科1996~2001年间收治的35岁以下的青年人胃癌35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临床病理学特征,以指导治疗。结果:青年人胃癌根治性切除率低(62.9%),淋巴结转移率高(88.6%),病理组织分化差,以差分化腺癌最多见。青年人胃癌发病部位以胃窦最多,具有胃壁浸润深、组织生长方式弥漫、淋巴结转移率高、女性患者相对较多等特点。结论:加强对青年人胃癌的认识,提高早期诊断率,减少晚期患者。主张以根治术为主的综合治疗。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