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急性脑血管病患者死亡时间分布规律初探(附150例报告)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脑血管病患者死亡时间的昼夜节律变化特点和规律.方法回顾性分析脑血管病死亡患者临床资料,重点分析死亡时间,利用圆形分布的统计方法,计算出死亡高峰时刻和24h内95%的死亡时间集中时段.结果脑血管病患者死亡高峰时刻为清晨5时59分,24h内95%的死亡时间发生在前一日20时21分至当日15时37分;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死亡高峰时刻为6:20,95%的死亡时间发生在1时40分至11时01分;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死亡高峰时刻为清晨5时59分,24h内95%的死亡时间发生在凌晨1时04分至当日上午10时54分.结论脑血管病患者死亡时间有一定的昼夜节律分布特点,清晨通常为死亡的高峰时段,与机体血栓性病理状态恶化或血压的昼夜波动有关,但对于死亡时间的认识还要结合患者个体差异和治疗情况.工作中应注意加强夜间和凌晨患者的管理和监测,必要时改变投药时间,最大限度地减少死亡率.  相似文献   

2.
李华  张文记 《农垦医学》2005,27(3):172-174
目的:评价尿激酶对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治疗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17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用尿激酶100-150万U溶于生理盐水150ml中,30分钟内滴完。24小时后用肝索静脉滴往3天,并同时口服华法令抗凝治疗一个月。于溶栓治疗前及治疗后的24h、48h、7天、14天对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根据神经功能缺损积分值减少比和患者总的生话能力状态病残的程度评定疗效。结果:17例溶栓治疗有效率,于24小时为58.8%,48小时为70.6%,7天为76.5%,14天为88.2%。其中5例发病3小时内接受溶栓治疗者效果明显优于其余12例于3-6小时内接受溶栓治疗者。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及早进行溶栓治疗,效果较为明显。  相似文献   

3.
Gustavo  Saposnik  Bryan  Young  Brian  Silver  Silvia  Di  Legge  Fiona  Webster  Vadim  Beletsky  Vivek  Jain  孙伟平 《美国医学会杂志》2005,24(5):271-276
背景:急性脑卒中溶栓治疗关注的焦点为3个月时神经功能的改善。很少研究分析24小时结局。早期准确预测不良预后可以影响临床治疗和出院计划。目的:评价重组人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rt—PA)治疗后24小时神经功能无改善的预测指标及其与3个月时不良预后的关系。设计、地点和参试者:对一所大学医院1999年1月至2003年3月连续收治的接受rt—PA治疗的急性脑卒中患者进行前瞻性队列研究。参试者来源于安大略省一个主要城市的2个学术中心和7个县的33家附属医院。主要观察指标:神经功能无改善定义为在24小时时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较基线水平改善≤3分。3个月时不良预后定义为改良Rankin量表评分3~5分或死亡。结果:216例接受rt—PA治疗的急性卒中患者中,111例(51.4%)在发病24小时神经功能无改善。在校正年龄、性别和卒中严重程度因素后,人院时基线血糖水平(血糖〉144mg/dL[8mmol/L]的优势比[OR],2.89;95%CI,1.40~5.99)、皮层受累(OR,2.66;95%CI,1.36~5.20)以及治疗开始时间(治疗每延迟1分钟的OR,1.01;95%CI,1.0~1.02)是24小时神经功能无改善的独立预测指标。3个月时,43例患者(20.2%)死亡;在170例幸存者中,75例患者(44%)预后不良。在校正年龄、性别和卒中严重程度因素后,24小时神经功能无改善是不良预后(OR,12.9;95%CI,5.7—29.6)和死亡的独立预测指标(OR,7.5;95%C1,2.9~19.6)。24小时神经功能无改善的患者住院时间延长(14.5天比9.6天,P=0.02)。结论:对于接受溶栓治疗的急性脑卒中患者,24小时神经功能无改善与3个月时预后不良和死亡相关。高血糖、开始溶栓治疗时间和皮层受累是24小时神经功能无改善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4.
目的:回顾性探讨739例患者急性心肌梗塞(AMI)后心律失常、死亡的时间分布特征.试图从中找出各种节律变化的规律,用以指导临床实践。方法:将24小时分为4个时段0:00~5:59、6:00~11:59、12:00~17:59、18:00~23:59,分别统计4个时段AMI后心律失常发生率及死亡率;分析24小时内心律失常、死亡发生的集中趋势。结果:AMI后心律失常的发生率以6:00~11:59为最高(41.8%).与其他时段相比差异显著(P<0.05).心律失常在24小时内围绕9:22呈单峰分布(r=0.1929,P<0.05);四个时段内AMI死亡率无差异(P>0.05).AMI后死亡在24小时内无集中趋势(P>0.05).而心律失常引起的死亡24小时内围绕8:40呈单峰分布(r二0.4025,P<0.05)。结论:AMI后心律失常以及由此引起的死亡均有上午发生率增高的节律变化。  相似文献   

5.
急性有机磷中毒有两个死亡高峰:中毒后24小时内为第1个高峰;中毒后2—7天为第2个高峰。近年由于改进了洗胃和其他抢救措施,死亡第1个高峰的人数不断下降,而因为反跳死于第二高峰者有所上升,其中医源性反跳是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6.
我们分析了我院90例脑出血急性期患者病后72小时内血糖的变化(糖尿病患者除外)。90例患者均满足以下条件:①入院时间在急性发病24~48小时内;②在急性发病48~72小时内,输液前空腹采血;③CT证实为脑出血。根据CT表现及有无意识障碍分为两组:重症组63例;男35例,女28例,平均年龄59.5岁;轻症组27例;男15例,女12例,平均年龄56.9岁。再根据血糖高低分为两组:一组50例(血糖〉6.7mmol/L);二组40例(血糖正常)。结果:一组存活18例(36%),死亡32例(64%);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治疗发病6小时内的急性脑梗死病人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分析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2005年1月~2007年12月收治的40例发病6小时内静脉r—tpA溶栓的急性脑梗死病人,记录溶栓前、溶栓后24小时NIHSS(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stroke)评分、3个月、1年的改良Rankin评分(Modifeed Rankin scale),评价r—tpA治疗急性脑梗死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结果:40例病人男性27例,女性13例,年龄40~79岁,年龄中位数62岁。9例(22.5%)病人3小时内溶栓,31例(78.5%)病人3—6小时内溶栓。溶栓后24小时NIHSS评分变化大于4分者30例(75%),其中13例(30.3%)患者症状完全消失(改良Rankin评分0分)。3个月和1年后完全恢复以及生活可以自理(改良Rankin评分〈3分)分别为28例(70%),25例(62.5%),其中1例溶栓后完全恢复,11个月后再次发生大面积脑梗死亡。3小时内和3~6小时内溶栓的患者1年后完全恢复以及生活可以自理(改良Rankin评分〈3分)分别为4例(44.4%)和21例(67.4%)。2例(5%)溶栓后脑出血自行恢复。结论:脑梗死患者6小时内行静脉r—tpA溶栓治疗是安全有效的,其1年的疗效与3个月的疗效相似。急性脑梗塞静脉r—tpA溶栓3~6小时与3小时内的疗效可能相似。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索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静脉应用尿激酶(UK)及尼莫通治疗6小时内急性颈动脉系统脑梗死30例,并与既往应用低分子右旋糖酐加丹参注射液治疗同样时间内发病的急性颈动脉系统脑梗死患40例进行比较,结果:治疗组溶栓治疗后2小时出现神经功能显改善6例,24小时主要神经功能缺损改善(欧洲脑卒中评分较溶栓前>10分)18例,表现血管再闭塞3例,合并症状脑脑出血2例。出血性梗死2例,随访6个月,基本痊愈12例;轻微神经功能损害7例;中重度神经系统后遗症8例,死亡3例,其中1例死亡为脑出血,而对照组基本治愈8例,轻微神经功能损害7例,中重度神经系统后遗症19例,死亡6例,结论:发病6小时内静脉应用UK溶栓及静滴尼莫通治疗急性脑梗死安全,有效,其疗效优于传统的低分子右旋糖酐加丹参注射液。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急性脑血管病时高钠血症产生的原因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采用深圳越华生产的YIKMI-921系统E5A^TM钠钾氯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患者入院后24小时内,3天及1周时血钠浓度。结果:268例急性脑血管病患者中发生高钠血症者46例,发生率17.16%,死亡19例,死亡率41.30%。结论:高钠血症是急性脑血管病病情轻重、预后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尿激酶早期溶栓治疗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92例发病12小时以内的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尿激酶溶栓治疗组(55例)和对照组(37例),疗程14天,治疗前后经临床表现和CT扫描进行对比分析,观察其疗效。结果:溶栓治疗组总有效率90.9%。症状出现后3小时内进行溶栓治疗效果最好,有效率94.73%。对照组总有效率75.7%。结论:早期尿激酶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1.
高血压病合并脑梗死的动态血压特点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观察高血压病合并脑梗死患者的动态血压特点。方法 :对 70例高血压病合并脑梗死患者和 1 0 2例单纯高血压病患者进行 2 4h动态血压监测。结果 :84 %高血压病合并脑梗死患者血压昼夜节律消失 ,而单纯高血压病患者 5 8%消失 (P <0 .0 1 ) ;高血压病合并脑梗死组 85 %出现晨峰 ,而单纯高血压病组 5 5 %出现晨峰 (P <0 .0 1 )。结论 :血压的昼夜变化和晨峰与高血压病合并脑梗死密切相关。高血压病合并脑梗死患者晨峰明显增加 ,昼夜节律消失明显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320排容积CT全脑灌注成像(CTPI)对发现良性脑缺血的作用。方法 3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进行全脑CTPI检查,分别重建灌注参数图,包括脑血容量(CBV)、脑血流量(CBF)、平均通过时间(MTT)、达峰时间(TTP)、延迟(Delay)图像。根据TTP与CBF图上异常范围的不相匹配区域定为良性脑缺血区,并分别测量各灌注参数图参数绝对值。本组全部病人治疗后48 h内均进行CTPI复查。结果 30例首次接受CTPI检查患者中,27例显示TTP延长,其中24例可见CBV/CBF减低,20例可见TTP/CBF不相匹配区存在;治疗后复查CTPI病例中,8例良性缺血区有不同程度的改善,14例未见明显变化。结论 CTPI除能发现脑梗死区、半暗带外,还可诊断出良性脑缺血区,为临床提供早期诊断、及时干预治疗的依据。  相似文献   

13.
Acutecerebrovasculardiseasecommonlyoccurringinthehumannervoussystemhasbeenincreasinginincidenceandmortalityandseverelyaffectsthehealthoftheafflictedandthelivesoftheirfamilymember Since 6 7%to 80 %ofcerebrovascularcasesareacuteischemiccerebrovasculardisease (AICVD) ,itisextremelyimportanttodiagnoseAICVDcorrectlyatearlystage ,sothattherapycanbeadministeredtimely Presently ,withthedevelopmentofneuroimagingtechnology ,theapplicationofcomputedtomographyperfusionimaging (CTPI)todetectacuteische…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nirfuSion—weighted imaging DWI)在急性缺血性脑梗死中的临床应用。方法对8O例发病3—24小时,疑似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患者进行DwI及常规MRI扫描,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栗发病时间〈6小时,超急性期脑梗死7倒,常规T2WI及FLAIR上无明显异常信号改变,DWI呈高信号,ADc图上呈低信号。发病时间6—24小时,急性期脑梗死73例,DWI信号改变较T2WI、FLAIR序列明显,显示部位、范围更加准确。结论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对急性缺血性脑梗死较常规MRl序列敏感,检查时间短,能为临床提供早期治疗的证据,应作为常规序列开展。  相似文献   

15.
研究脑卒中与时辰、围周日及季节的发病规律.昼夜按6~12时、12~18时、18~24时、24~6时4个时间段;围周日分周一至周日;发病季节按春(3~5月)、夏(6~8月)、秋(9~11月)、冬(12~2月)统计.时辰6~12时间段为发病高峰,共计179例占43.7%,266例缺血性卒中,有124例(46.6%)发生于此期间,显著高于其它间期(P<o.05);而脑卒中24~6时间段发生率明显低于其它大量睡眠时间段,P<0.05;周日及周六为出血性卒中高发日,周二及周一为缺血性卒中高发日,冬季为出血性卒中高发期,而夏季为缺血性卒中高发期.  相似文献   

16.
脑卒中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的机制及治疗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莉  张敏  孙洪斌 《医学综述》2009,15(8):1206-1208
消化道出血是脑卒中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发病机制不清。急性脑出血并发上消化道出血(UGH)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急性脑梗死组,病变累及脑干时尤为突出。伴意识障碍的患者并发UGH的发生率较高。脑卒中并发UGH发生时间多在发病后24h内出现,亦可发生于病程10d左右。并发UGH的脑卒中患者病死率明显高于未并发UGH者。脑卒中并发UGH预后不良,早期应采取措施,积极预防。  相似文献   

17.
摘要: 背景和目的:住院期间内科并发症与急性脑梗死患者的预后密切相关。然而,在我国,很少有研究报道住院期间内科并发症对急性脑梗死患者死亡的影响。多中心﹑前瞻性中国急性脑血管病事件登记研究(CNSR)调查了住院期间内科并发症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病后住院期间﹑3月﹑6月﹑和12月的死亡的影响。 方法:从2007年9月到2008年8月,CNSR研究覆盖了全国132家医院,连续入选年龄大于18岁的急性脑血管病患者,由经培训的临床研究者将患者基线、内科并发症、药物应用及功能预后等资料信息登记在病例报告表中。本研究从CNRS数据库中抽取最终诊断为缺血性脑梗死患者资料信息形成子数据库;对目标人群应用多因素回归分析,去除可能的混杂因素,探索住院期间内科并发症对急性脑梗死患者死亡的影响。 结果:入选39741例患者,14526例为急性脑梗死,11560例完成12月随访, 1826(15.80%)例发生并发症。与无并发症的患者相比,有并发症的患者在住院期间﹑3月﹑6月和12月的死亡风险增加。住院期间﹑3月﹑6月和12月的死亡风险分别是: 6.946(95% 可信区间:5.181 -9.314)、3.843(95% 可信区间:3.221 -4.584)、3.492 (95%可信区间: 2.970- 4.106)、3.511(95%可信区间:3.021 - 4.080)。多发并发症患者的死亡危险性进一步增加。 结论:本研究结果表明住院期间内科并发症与患者12月内死亡具有相关性。肺炎﹑尿路感染﹑消化道出血﹑褥疮﹑深静脉血栓形成及肺栓塞均增加患者死亡的危险性。因此,监测和管理住院期间的内科并发症可以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8.
杨仍新 《当代医学》2009,15(17):264-266
目的探讨使用动脉内机械性碎栓和溶栓治疗相结合的方法治疗急性缺血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53例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患者,均在发病1~6小时内进行脑血管造影,对靶血管采用微导丝机械破碎血栓、微导管接触性血栓内灌注尿激酶。结果采用中国脑卒中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量表进行评估:53例患者基本治愈27例(50.9%),显著进步18例(34.0%),进步4例(7.5%),无变化5例(5.7%),恶化后死亡1例(1.9%)。结论动脉内机械性碎栓和溶栓治疗相结合治疗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可明显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9.
秦克秀  俞凤 《中外医疗》2009,28(26):4-5
目的探讨进展性脑梗死的主要危险因素,以便临床早期诊断并及早予以纠正和降低进展性脑梗死的死亡率和致残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3月至2009年3月收住我院的60例进展性脑梗死病例,并与非进展性脑梗死组进行比较。结果进展性脑梗死患者各观察值与对照组比较,2组患者动脉血压,血糖和血脂等间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是进展性脑梗死的重要危险因素,感染等也是相关因素。  相似文献   

20.
降纤酶对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预防作用的探讨   总被引:9,自引:7,他引:2  
目的探讨降纤酶对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的预防作用.方法将起病在72 h内的203例脑梗塞患者随机分成降纤酶治疗组及常规治疗组.降纤酶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降纤酶,治疗前后检测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同时对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进行评分.结果降纤酶组10例发生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常规治疗组24例,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降纤酶组发生的进展性脑卒中的进展的严重程度比常规治疗组轻(P<0.01);近期预后较常规治疗组好(P<0.05);降纤酶治疗能明显降低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结论降纤酶治疗能降低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率,有利于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