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应用尿激酶介入性治疗急脑血栓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评价急性闭塞性脑血管病所致的缺血性脑中风经选择性脑动脉内溶栓治疗后血管再通及神经功能障碍恢复效果,本文通过股动脉穿刺,采用Seldinger's法将导管选择性插至脑动脉造影并溶栓治疗19例急性脑梗塞患者,尿激酶用量25万单位至100万单位。结果:本组19例急性脑梗塞病例闭塞血管影像学再通89.5%(17/19),神经功能障碍恢复主89.5%(17/19),其中治愈率36.8%(7/19),显效4  相似文献   

2.
尿激酶溶栓治疗急性脑梗塞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讨急性脑梗塞应用国产尿激酶(UK)溶栓治疗的疗效,对189例发病12h内的急性脑梗塞患者随机分为溶栓组和常规治疗组。溶栓组UK剂量为100~150×104IU,个别病例为175~200×104IU,基本痊愈率为60.4%(61/101),总显效率为88.1%(89/101),病死率为3.0%(3/101);常规治疗组基本痊愈率为6.8%(6/88),总显效率为37.5%(33/88),病死率为9.1%(8/88)。再梗塞率溶栓组为1.0%(1/101),常规对照组为9.1(8/88)。出血性并发症常规对照组为1.1%(1/88),系脑内出血,预后良好;溶栓组为18.8%(19/101),脑外出血为9.9%(10/101),预后良好;脑内出血为8.9%(9/101),其中脑栓塞患者8例,77岁高龄1例,死亡3例。提示UK100~150×104IU静脉溶栓疗效好,但脑栓塞、高龄患者脑出血并发症较高,溶栓治疗需慎重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脑梗塞脑动脉内溶栓治疗的疗效、时机以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62例不同发病时期脑梗塞患者采用Seldinger穿刺法,介入性超选择插管至脑动脉内,用尿激酶(Urokinase,UK)25~100万IU溶栓治疗,观察闭塞血管再通和神经功能障碍恢复程度。结果:闭塞血管再通率达91.9%,临床总有效率达87.1%。发病时间<6h组基本治愈80.0%,显效20.0%;基本治愈、显效、有效、无效在其它各组分别为:6~24h组33.4%、37.5%、21.9%、6.2%;24~72h组18.2%、27.3%、27.3%、27.2%;3~21d组0%、50.0%、25.0%、25.0%。发病时间<6h组的基本治愈率加显效率与其它各组比较P值均<0.05,有显著性差异。结论:脑梗塞患者脑动脉内溶栓治疗是一种非常安全、有效的方法,对急性超早期患者疗效十分显著,对亚急性或慢性患者亦具有一定疗效。患者预后与脑动脉内溶栓治疗开始时间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4.
尿激酶深栓治疗急性脑梗塞临床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探讨急性脑梗塞应用国产尿激酶(UK)溶栓治疗的疗效,对189例发病12h内的急性脑梗塞患者随机分为溶栓组和常规治疗组。溶栓组UK剂量为100 ̄150×10^4IU,个别病全炙175 ̄200×10^4IU,基本痊愈率为60.4%(61/101),总显效率为88.1%(89/101),病死率为3.0%(3/101);常规治疗组基本痊愈率为6.8%(6/88),总显效率为37.5%(33/88),病死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急性脑梗塞96小时内介入性溶栓治疗效果及其并发症。方法:对我院1996年10月~1997年10月住院的17例急性脑梗塞患者于发病6~96小时采用Selding’s技术,经皮穿刺股动脉插管,将介入导管置入病发侧颈内动脉,然后在导管内缓慢注入尿激酶(40~80万u)或精制蝮蛇抗栓酶(5.0u)。治疗前后分别行DSA脑血管造影,并在治疗前、治疗后1小时、2周、一年分别行神经功能评定。结果:血管完全再通6例(35.3%),部分再通5例(29.4%),血流量增加6例(35.3%)。治疗后1小时运动改善14例,感染改善11例,言语改善6例。2周临床疗效判定:基本痊愈3例(17.6%),显著进步11例(64.8%),进步3例(17.6%)。一年后随访16例,其中基本痊愈8例(50%),显著进步8例(50%)。并发症  相似文献   

6.
经局部动脉内溶栓治疗急性脑梗塞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作者报告经血管内选择性溶栓治疗5例发病在6h内的急性脑梗塞。均经股动脉入路,由全脑血管造影确认脑梗塞区的病变特点,再选择性将导管插入患侧颈内动脉并注入天普洛欣尿激酶行区域性溶栓治疗。5例在溶栓后于3周内神经损害体征基本恢复正常。溶栓的指征和方式取决于术前脑CT扫描和脑实质血管造影的结果,在脑梗塞后尽快行患侧颈内动脉区域的局部动脉内溶栓有益于闭塞血管再通和侧支循环的建立。  相似文献   

7.
介入性灌注尿激酶治疗急性脑梗塞(附11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通过对11例急性脑梗塞介入溶栓治疗分析,就药物注入剂量、速度、治疗时机及相关并发症进行讨论。 方法 经选择性动脉内灌注尿激酶溶栓,血管造影证实阻塞血管开通情况。 结果 阻塞血管完全再通3例,部分再通6例,开通率81.8%,未开通2例;临床治愈5例,显效4例,有效1例,死亡1例。 结论 介入性溶栓方法是治疗急性脑梗塞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介入溶栓时机越早越好。在限定的时间窗内,控制溶栓药注入剂  相似文献   

8.
陈子龙  李先锋 《广西医学》2013,(12):1649-1651
目的观察应用尿激酶超选择性动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并发症及预后。方法将6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按住院单双号随机分为两组,研究组30例采用超选择性动脉溶栓,对照组30例采用静脉溶栓治疗。两组分别于溶栓前及溶栓后2h、24h、7d、14d按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评分(NIHSS)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并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研究组N1HS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14d后研究组患者总有效率为73.3%(22/30),高于对照组的36.7%(11/30)(P〈0.05)。结论超选择性动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可再通闭塞的血管,重建血流,从而挽救缺血半暗带,明显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塞患者的动脉内接触性溶栓治疗。方法分析150例急性脑梗塞患者,男98例、女52例、平均(60+10)岁,治疗时间为起病1—24小时。根据闭塞部位超选择性接触性溶栓,DSA下全脑血管造影,尿激酶以微量泵持续泵人,过程中经导引导管造影,了解闭塞血管再通情况。结果颈内动脉系统血管闭塞88例、椎一基底动脉系统血管闭塞58例、脑血管造影元明显异常4例。溶栓后颈内动脉闭塞再通10例、大脑前动脉闭塞再通25例、大脑中动脉及分支闭塞再通27例、椎一基底动脉系统闭塞再通38例、有一例因合并明显血管狭窄行球囊扩张及支架置人术。结论动脉内接触性溶栓治疗急性脑梗塞是可行的,随着介入放射技术进展及经验的增加显示出临床应用优势。  相似文献   

10.
急性脑梗死介入治疗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林志霞  闫海霞  刘大城 《当代医学》2009,15(17):262-263
目的观察急性脑梗死患者行动脉内溶栓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41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采用超选择脑动脉内溶栓方法,起病距溶栓时间3~24h,尿激酶以1.0万U/min持续泵入,总量为120万U,辅助其它常规治疗,治疗14d后评价其临床疗效。结果溶栓有效率为87.8%,显效率68.3%,血管再通率为80.48%,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较前显著降低(P〈0.01)。结论动脉内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可使大部分患者闭塞动脉再通,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1.
脑栓塞急诊溶栓与颅内支架成形术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目的:探讨脑栓塞急诊溶栓与支架联合应用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方法:全部选择2001年5月-2002年8月急诊溶栓后行支架治疗的19例病例患者。其中大脑中动脉9例,基底动脉10例。先行大脑中动脉或基底动脉溶栓,然后用心脏支架,行溶栓后血管狭窄段的支架成形术。结果:19例溶栓术后显示血管狭窄,平均狭窄85%;术后影像学显示血管形态良好,无残留狭窄,临床症状好转或消失。1例术后24h支架内血栓形成。余18例再无TIA发作,TCD复查血流正常。结论:急诊溶栓后进行 支架治疗可有效的预防血管的再度闭塞,降低TIA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及研究经导管选择性脑动脉内介入溶栓术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方法:本院2014年6月至2016年5月期间采用经导管选择性脑动脉内介入溶栓术治疗的4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为观察组,同时期采用静脉溶栓治疗的48例患者为对照组,将两组患者的治疗后不同时间的总有效率与治疗前后的神经功能指标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后1周、2周与4周时的总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治疗后1周、2周与4周时的神经功能指标血清表达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均<0.05,两组间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经导管选择性脑动脉内介入溶栓术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更好,对患者神经功能的改善作用更为明显,因此认为其在急性脑梗死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更高.  相似文献   

13.
脑梗死超早期动脉溶栓62例治疗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张涛  张猛  王琳  许志强  周华东 《重庆医学》2008,37(8):855-857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的动脉内超早期溶栓治疗疗效。方法对2001年10月~2007年10月用尿激酶进行超早期动脉内溶栓治疗62例急性脑梗死病例进行分析,观察闭塞血管再通和神经功能障碍恢复情况。结果62例患者血栓位置分别为:大脑中动脉主干7例,大脑中动脉分支49例,椎-基底动脉6例。溶栓后血管再通41例,成功再通率为66.13%。54例临床表现改善,治疗前欧洲脑卒中评分量表(ESS)评分47.30±12.78;治疗后ESS评分83.5±24.6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超早期的动脉内尿激酶溶栓是急性脑梗死治疗的比较安全有效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缺血性脑梗死急性期溶栓治疗的疗效。方法98例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患者,病程为2~7h。行脑血管造影明确栓塞血管及部位。尿激酶以1.0万U/min持续泵入,总量为100万U,辅助其它常规治疗,治疗14d后评价其临床疗效。结果基本痊愈14例,显著进步30例、进步39例、无变化11例、死亡4例,有效率为84.7%,显效率为44.8%,血管再通率为73.5%,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较前显著降低(P〈0.01)。结论急性缺血性脑梗死的溶栓治疗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可明显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早期气压治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溶栓治疗后下肢深静脉栓塞形成的预防效果.方法 选取2012年1月至2015年6月我科应用阿替普酶溶栓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63例,对脑梗死患者溶栓后24 h进行评估,符合入选标准的患者按治疗方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78例,观察组85例.对照组行溶栓后常规康复护理,观察组在常规康复护理基础上行肢体气压治疗,治疗14 d后比较2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2.35%)低于对照组(10.26%)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急性脑梗死溶栓患者早期行肢体气压治疗,能有效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16.
缺血性脑血管动脉病溶栓介入治疗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尚君  王济良  龙继发  游箭  邹辉 《西部医学》2009,21(11):1912-1913,1915
目的探讨动脉介入溶栓治疗缺血性脑血管动脉病(ICVD)的临床应用。方法对34例ICVD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与常用的静脉溶栓药物治疗组进行对照。结果术后1年内再次发生中风的7例,动脉溶栓组2例;病情稳定的21例,其中静脉溶栓组5例,动脉溶栓占13例,其中2例动脉溶栓患者30 d后完全恢复正常生活,无神经缺陷;6例患者神经功能都有不同程度改善,生活能自理,动脉溶栓占4例。与静脉溶栓药物治疗组对照,再次中风发生率低,术后功能恢复好。结论动脉介入溶栓治疗急性脑血管疾病较静脉溶栓药物治疗可以更有效发挥药物局部作用,减少药物副作用对各系统影响,减轻大脑神经功能缺损。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应用尿激酶动脉溶栓治疗急性颈内动脉系统脑梗死的疗效及并发症.方法 对20例发病小于6 h的急性颈内动脉系统脑梗死患者行超选择性动脉尿激酶溶栓治疗.其中颈内动脉主干闭塞5例,大脑中动脉M1段闭塞10例,大脑前动脉闭塞2例,另3例未见明显责任血管,考虑为穿支动脉闭塞.结果 经溶栓治疗后血管完全再通9例,完全再通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脑梗死急性期超选择性动脉内溶栓的治疗效果。方法:对13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全脑血管造影术,用尿激酶进行超选择性动脉内溶栓,观察疗效及其安全性。结果:13患者颈内动脉狭窄5例,治疗后再通5例;大脑中动脉狭窄3例,治疗后再通1例;椎-基底动脉狭窄4例,治疗后再通1例;1例颅内动脉未见异常,总再通率为69.2%。临床症状明显好转或好转7例;病情加重4例;2例无明显变化。结论:选择合适的急性脑梗死患者,急诊行动脉内溶栓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能最大限度减少临床并发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局部动脉溶栓联合机械碎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可行性、安全性及疗效。方法:通过对1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实施局部动脉内尿激酶溶栓联合机械碎栓治疗,其中,颈内动脉闭塞5例,大脑中动脉闭塞9例,大脑前动脉闭塞4例。从发现症状到溶栓治疗时间均为6 h以内,全组均经CT证实无脑出血。结果:18例颈内动脉系闭塞患者中16例血管完全或部分再通,2例未通。结论:超选择性局部动脉溶栓联合机械碎栓治疗6 h以内急性脑梗死,能使闭塞血管尽快开通,是一种比较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