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5 毫秒
1.
患者女 ,2 8岁。临床诊断 :足月妊娠。产前查体 ,心电图示 :窦性心律 ,P -P间期相等 ,频率 12 0次 /min ,R -R间期相等 ,频率 60次 /min ,P -R间期 0 0 6~ 0 11s ,QRS波时间正常。心电图诊断 :窦性心动过速 (ST) ,二度房室传导阻滞伴完全性干扰性房室脱节 ,房室交接区逸搏心律讨论 本例图示P波均未下传 ,心房率高于心室率 ,极易误诊为三度房室阻滞。三度房室阻滞心电图产生基础是交接区绝对不应期极度延长并占据整个心动周期 ,使在心动周期任何部位出现的室上性冲动均发生传导中断。而二度房室阻滞时交接区绝对不应…  相似文献   

2.
心电图诊断房室传导阻滞主要依据P波与QRS波群的关系.一度房室阻滞表现为PR间期延长:二度房室阻滞表现为部分P波不能下传心室;三度房室阻滞表现为所有P波均不能下传心室,心室为缓慢逸搏心律。但在下列两种情况下无法依P波与QRS波群的关系做出房室阻滞的诊断:①预激综合征旁路传导可掩盖正路的传导阻滞;②房颤时P波消失代之以350—600bpm的颤动波.这些情况如何诊断房室传导阻滞区心电图专著中尚未明确描述,现结合两例病例分析讨论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完全性房室阻滞伴双重及多重逸搏心律的心电图改变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通过常规心电图对10例完全性房室阻滞伴双重及多重逸搏心律患者的心电图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分析心电图表明:①3例逸搏心律分别起源于房室交界区及心室两个部位,逸搏QRS波呈宽、窄交替;②3例逸搏心律分别起源于左、右心室,交替出现左、右束支阻滞形逸搏QRS波;③3例心房颤动伴完全性房室阻滞,逸搏心律分别起源于左、右心室,交替出现左、右束支阻滞型的逸搏QRS波;④1例表现为两个以上起源部位的逸搏,可见多种形态逸搏QRS波;⑤5例伴不同程度室性融合波,出现中间形态的QRS波。结论确定双重及多重逸搏心律的心电图诊断,对估计阻滞病变的性质及部位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双重性室性逸搏伴正常化的室性融合波群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时志城 《心电学杂志》1997,16(3):162-163
患者男,68岁,因意识模糊、大小便失禁1天入院。有原发性高血压、冠心病史10余年。心电图(附图)见P波规律出现,频率115次/min,P波落于心动周期的不同时相,与QRS波群完全无关,为三度房室传导阻滞。QRS波群呈现3种形态:(1)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附图上行R_1、中行R_6、下行R_4);(2)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型(附图上行R_(2、4、6)、中行R_(1—4)、下行R_(1、2、5、6);(3)中间型(附图上行R_(3、5)、中行R_5、下行R_3),形态时限正常。上述3种QRS波群间断出现,R-R基本规则,频率58—65次/min,考虑为加速性室性逸搏心律,右束支传导阻滞型QRS波群提示冲动源于左心室,左束支传导阻滞型则来自右心室,形态正常的QRS波群为前二者同步激动心室所致的正常化室性融合波群。心电图诊断:窦性心律,双重加速型室性逸搏心律伴正常化的室性融合波群,三度房室传导阻滞。  相似文献   

5.
不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伴发逸搏心律所形成的双重心律,是指在房室交接区传导条件适合的情况下,房室传导延缓或部分下传受阻,导致低位潜在节律点发出逸搏冲动。当逸搏冲动能够连续发出三次或三次以上,就形成逸搏心律(一般只包括房室交接区逸搏心律和室性逸搏心律两种)。本文通过对7例具有上述特点的双重心律心电图进行分析介绍,说明能够伴发低位潜在逸搏心律的不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基本上应是二度和高度房室传导阻滞,通常一度房室传导阻滞不大可能伴发低位节律点逸搏。当此双重节律出现时,要重视对原发病的治疗,改善房室传导,保护逸搏心律,同时要密切注意心电图的动态变化。一旦房室传导阻滞程度加重,且出现相应的循环功能下降的症状,应当考虑安装人工心脏起搏器。  相似文献   

6.
低位房室传导阻滞体表心电图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体表心电图对低位房室传导阻滞的诊断价值。方法对5例房室传导阻滞的体表心电图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低位房室传导阻滞体表心电图的诊断线索为:①房室传导呈全有全无现象。②逸搏或夺获心室表现为窄QRS波群,呈二度Ⅱ型或高度房室传导阻滞。③阵发性房室传导阻滞。④心室夺获的QRS波群呈一侧束支或双束支传导阻滞型,并间歇出现心室脱漏。⑤二度Ⅱ型或高度房室传导阻滞的心室夺获波呈交替性不同束支或分支组合阻滞型,且伴心室脱漏。⑥心室波的逸搏灶低下,在束支或分支阻滞平面以下,逸搏频率慢。结论依据体表心电图并结合临床诊断低位房室传导阻滞是有可能的。  相似文献   

7.
临床心电图中所见到的缓慢规则出现窄QRS波群除见于窦性心动过缓外,还见于下列几种情况:①较长时间窦性停搏伴房室交接性逸搏心律;②未下传的房性早搏二联律;③房室传导比例固定且≥2:1的二度房室阻滞;④三度房室阻滞伴房室交接性逸搏心律等。现就仅限于以上几种窄QaS波群心律失常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8.
男,23岁,感冒3天,卧位时出现胸闷憋气。平卧位心电图:心房率112次/min,匀齐,心室率28次/min,窦性P波3:1至7:1下传心室,多为4:1或3:1下传。室率缓慢匀齐,酷似Ⅲ度房室传导阻滞的室性逸搏心律,P—R0.44s至0.48s,且固定,QRS0.11s。坐位心电图心房率112次/min,心室率56次/min,P—R0.40s,房室2:1传导,为典型Ⅱ度Ⅱ型房室传导阻滞。随体位变化而传导阻滞程度突然减轻的心电图少见。患者卧位时胸闷憋气,心室率28次  相似文献   

9.
加速性室性逸搏心律与窦性节律相近而略快于或慢于窦性心律时与窦性P波产生干扰性房室分离,可出现心室夺获和室性融合波,从而形成手风琴现象。但室性融合波同时出现正、负阶梯手风琴现象临床较为罕见。本例是在动态心电图中所遇到的一例先负、后正阶梯的手风琴现象,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2:1房室阻滞伴干扰性房室脱节的心电图诊断。方法回顾分析12例2:1房室阻滞伴干扰性房室脱节患者的心电图。结果酷似三度房室阻滞的12例心电图,根据三度房室阻滞诊断标准"房室分离且RR间期〉2倍PP间期,心室率〈50bpm,心房率〈135bpm"均可明确诊断为2:1房室阻滞合并干扰性房室脱节,交界性逸搏;伴发室性早搏8例,房室早搏2例,ST-T改变4例。结论伴有逸搏干扰的房室阻滞常使心电图复杂化,造成阻滞程度加重的伪象,易造成误诊,认真分析动态心电图有助于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1.
患者女性,78岁。因反复晕厥入院。心电图(图1)示:选自三通道的动态心电图,模拟V5、V1导联。可见P-P间距匀齐,频率115次/分,CMV1呈R型伴有切迹,似左兔耳状的R3、R5、R7节律整齐,频率为29次/分;呈QS型的R2、R4、R6、R8节律整齐,频率为29次/分。R1是偶见窦性下传,R2与其前T波重叠,心室被等频的两个室性节律点控制,构成双源性等频性室性逸搏心律。心电图诊断:①窦性心动过速;②几乎完全性房室阻滞伴双源等频性室性逸搏心律。  相似文献   

12.
患者男 ,6 8岁。高血压 ,冠心病。心电图示 :PP间期规则 (0 .83s) ,P1~ 6 连续被阻 ,继而发生逸搏心律 ,逸搏周期 1.6 4s(心室率 37次 min) ,逸搏与窦性激动下传的QRS波形态接近 ,提示为交接性逸搏 ;图中R4 宽大畸形、提前出现 (可能源于左心室 ) ,并使其后出现的窦性P波 (P7~ 1 1 ) 1∶1下传心室 ,PR间期 0 .16s,心室率 72次 min。心电图诊断 :窦律 ,交接区逸搏心律伴右束支传导阻滞 ,以上共同构成高度房室传导阻滞。室性早搏 (PVS)致交接区韦金斯基现象 (见图 1)。图 1 说明见正文讨论 本图窦性激动 1∶1传导…  相似文献   

13.
患者男性,40岁.因腹泻、腹痛3天,伴四肢乏力,胸闷入院.急查血钾2.03mmol/L.临床诊断:急性胃肠炎,低钾血症.入院时心电图(图1)示:窦性P 波规律出现,频率91次/分,P与QRS波无关,心室率40次/分,律齐,为房室交接区性逸搏心律.胸导联均可见明显U波,且V2~V6导联U>T.心电图诊断:①窦性心律;②三度房室阻滞;③交接性逸搏心律;④低血钾心电图改变.入院后经补钾、抗炎等治疗,5天后痊愈出院,出院时心电图正常(图略).  相似文献   

14.
张医师(主治医师) 本次教学查房患者男性,47岁。因反复意识丧失(阿-斯综合征)2天急诊人院。临床诊断病毒性心肌炎。人院时心电图为三度房室传导阻滞伴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和心室停搏(图略),紧急进行心脏起搏。插入起搏导管前的心电图(图1)示窦性心律伴房室交接区逸搏心律,房室传导呈阻滞性分离(三度A-VB),间有房室交接区性期前收缩;其偶联间期固定为0.54s,回归周期等于逸搏周期,由期前收缩构成四联律,即两个相邻显性期前收缩之间夹有3个房室交接区性逸搏。  相似文献   

15.
老年患者2例,既往有冠心病史。心电图均示:心房波与QRS波无传导关系。R-R间期不匀齐,频率分别约37次/min和44次/min。QRS波群呈3种形态:左束支阻滞型、右束支阻滞型和正常形态;Q-T间期延长。心电图诊断:完全性房室阻滞伴双源性室性逸搏节律及"正常化"室性融合波,Q-T间期延长。  相似文献   

16.
患者男性,17岁。图示窦性心律显著不齐,伴有频发早搏,有时呈二联律。并示:①多数早搏的R波前后有逆行P波,P波为交接性早搏即下传心室又逆传心房;②早搏的R波前后无逆行P波,为交接性逸搏只下传心室而未逆传心房,③仅有逆行P波而无R波,为交接性期前收缩(PJS)只逆行传至心房,未下传心室;④偶有窦性P波后无QRS波跟随为隐匿性交接性早搏所致。心电图诊断:窦性心律不齐。频发的PJS伴室内差异传导或未下传心室或未传至心房或隐匿发生,有时呈二联律,偶呈间位性,交接性逸搏。  相似文献   

17.
病毒性心肌炎根据病情的轻重可出现不同程度与形式的心电图异常改变,但都是非特异性的。本例重症心肌炎患者出现完全性房室阻滞,伴缓慢而不规则的心室逸搏心律,同时合并短暂的心室停搏,实属少见,与广泛心肌受损有关。  相似文献   

18.
<正>房室交接区通常是窦性或房性冲动传向心室的必经之路,其发放的异位冲动(期前收缩、加速的逸搏及逸搏)大多具有双向传导,前向传导产生QRS波群,逆向传导出现P波;当其冲动在异-肌交接区发生双向性传出阻滞时,所形成的不应期会影响下一个窦性或房性冲动的下传,出现不同程度"房室传导阻滞"的心电图改变,严重者则会出现短暂性心室停搏甚至阿-斯综合征发作。现将我们所遇到的5例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9.
<正>患者,男性,77岁。临床诊断:高血压,冠心病,三度房室阻滞?患者入院心电图(图1A):P波规律出现,PP间期0.70s示窦性心律;QRS呈RBBB型,规律出现,RR间期1.32s;P与QRS无关。提示三度房室阻滞,交界区逸搏心律(频率40次/min)并右束支阻滞(RBBB)。入院当日在心电监护中出现QRS不同改变时描记心电图,见图1B、C、D。图1B:窦性PP间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正常化"室性融合波的诊断和发生机制。方法回顾分析1993年1月至2011年10月间在我院住院和门诊心电图有束支阻滞特征伴融合波正常化的12导联心电图和动态心电图65例,分析患者的临床特点。结果 65例患者中完全性右束支阻滞图形39(60%)例,呈完全性左束支阻滞图形23(35.4)例,同时呈现两种束支阻滞图形3例(4.6%),完全性房室阻滞伴双重室性自主心律3(4.6%)例。高度房室阻滞伴室性自主心律12(18.5%)例,窦房阻滞伴室性逸搏3(4.6%)例,室性并行心律45(69.2%)例,房性早搏伴室性逸搏2(3.1%)例。结论束支阻滞时出现室性融合波正常化有多种机制,提示存在与束支阻滞同侧心腔起源的心室异位灶。掌握这些心电现象的机制,有助于进一步分析并准确诊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