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4 毫秒
1.
目的探讨保留腮腺咬肌筋膜加胸锁乳突肌肌瓣对预防面部凹陷畸形及味觉出汗综合征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腮腺良性肿瘤的患者11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56例和对照组54例,治疗组保留腮腺咬肌筋膜并即刻行胸锁乳突肌肌瓣充填,对照组常规方法行腮腺肿瘤切除术,术后随访观察疗效。结果经术后3~24个月随访,所有手术均获得成功,保留腮腺咬肌筋膜加胸锁乳突肌肌瓣的手术方法在面部凹陷畸形的改善效果及味觉出汗综合征发生率均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保留腮腺咬肌筋膜加胸锁乳突肌肌瓣可作为修复腮腺术后畸形及预防味觉出汗综合征的优先选择。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耳大神经的应用解剖学,为颈腮区相关手术提供临床解剖资料。方法 选取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2010年11月—2013年10月45例(52侧)头颈腮腺区手术病例进行前瞻性研究,在手术中观察耳大神经出肌点的位置、行程、分支点、分支及其与颈外静脉之间的关系。其中全颈淋巴结清扫术25例(32侧)、腮腺恶性肿瘤手术4例、咽旁间隙肿瘤16例。结果 耳大神经多于胸锁乳突肌后缘中点上下10mm范围内穿出占94.2%(49/52),并多以单干形式上行,在胸锁乳突肌前缘、腮腺尾部以及下颌角下方10mm左右分成前、中、后3个终支。耳大神经伴行于颈外静脉的后方上行(间距不超过20mm)。结论 耳大神经解剖变异较大,其主干与颈外静脉关系密切,手术时尽可能避免耳大神经损伤。  相似文献   

3.
腮腺混合瘤属于良性上皮性肿瘤,经典术式为保留面神经,肿瘤位于腮腺浅叶应作肿瘤及浅叶切除;肿瘤位于深叶肿瘤应作肿瘤及全腮腺切除术,此术式虽可达到根治肿瘤的目的,但创伤大,并发症多。作者采用区域性面神经解剖及区域性腮腺切除治疗腮腺混合瘤70例,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为腮腺区手术能够有效地保护耳大神经的主干及分支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取常规固定头部标本20侧,取1张厚度为0.5mm的透明塑料膜,用圆规在塑料薄膜上建立直角坐标系,其最小刻度为0.2cm,将带有刻度的软塑料薄膜铺于标本的面侧区,坐标原点正对下颌角后下方的最凸点,Y轴垂直于该连线(颧弓向外的最凸点与外眦之间线段的延长线).用油画笔将耳大神经比较完整地描点到薄膜上.最后将薄膜平铺于玻璃上,测量得出坐标参数指标.结果:耳大神经常见的分支为腮腺支、耳前支、耳垂支、耳后支,其出现率分别为25%、50%、95%、85%,耳大神经主干的体表投影为胸锁乳突肌后缘中点与耳垂根部的连线.结论:外科医生熟练掌握耳大神经的位置、走行、层次、分支和分布,在行切除腮腺肿瘤、解剖面神经等步骤时可避免损伤耳大神经主干及分支.  相似文献   

5.
目的基于腮腺的解剖学和肿瘤影像学资料对人体腮腺进行体表解剖分区。方法基于腮腺肿瘤的CT影像学资料,本研究提出了腮腺解剖分区的方法,以鼻翼、口角、耳垂以及下颌支后缘等体表标志点,确定A、B两条线,将腮腺分为Ⅰ、Ⅱ及Ⅲ区。解剖观察腮腺区结构,并对影像学上腮腺肿瘤的发生部位进行分区分析。结果腮腺Ⅰ区内主要包括面神经分支、耳大神经、颈外静脉及下颌后静脉,Ⅱ区内主要包括面神经分支以及面横动脉,Ⅲ区内主要包括耳颞神经以及颞浅动、静脉。对照分析影像学资料,可以发现在不跨区生长的肿瘤中,Ⅰ区肿瘤的发生率较高(38.89%),肿瘤跨区生长不会发生在Ⅰ区/Ⅱ区内,发生跨区生长的肿瘤大部分为直径较大的肿瘤,其中62.5%肿瘤直径大于3 cm。结论本研究提出的腮腺解剖分区的方法,具有一定的解剖学和肿瘤生物学价值,可为腮腺肿瘤的临床手术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目的 基于腮腺的解剖学和肿瘤影像学资料对人体腮腺进行体表解剖分区。 方法 基于腮腺肿瘤的CT影像学资料,本研究提出了腮腺解剖分区的方法,以鼻翼、口角、耳垂以及下颌支后缘等体表标志点,确定A、B两条线,将腮腺分为Ⅰ、Ⅱ及Ⅲ区。解剖观察腮腺区结构,并对影像学上腮腺肿瘤的发生部位进行分区分析。 结果 腮腺Ⅰ区内主要包括面神经分支、耳大神经、颈外静脉及下颌后静脉,Ⅱ区内主要包括面神经分支以及面横动脉,Ⅲ区内主要包括耳颞神经以及颞浅动、静脉。对照分析影像学资料,可以发现在不跨区生长的肿瘤中,Ⅰ区肿瘤的发生率较高(38.89%),肿瘤跨区生长不会发生在Ⅰ区/Ⅱ区内,发生跨区生长的肿瘤大部分为直径较大的肿瘤,其中62.5%肿瘤直径大于3 cm。 结论 本研究提出的腮腺解剖分区的方法,具有一定的解剖学和肿瘤生物学价值,可为腮腺肿瘤的临床手术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沿下颌缘支逆向解剖面神经方法切除腮腺肿瘤的手术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折2002~2010年我科施行腮腺肿瘤切除术43例。腮腺浅叶切除31例,腮腺全切除12例。全部病例均采用下颌缘支逆行法解剖面神经。结果全组术后随访10~60个月,无肿瘤复发病例。2例术后腮腺瘘,14~23 d痊愈。无永久性面瘫、术后出血、感染等并发症。结论沿下颌缘支逆向解剖面神经的腮腺肿瘤手术方法解剖标志清楚,容易寻找,可有效降低面瘫的发生,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婴幼儿腮腺血管瘤摘除术相关应用解剖及临床应用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目的:为婴幼儿腮腺血管瘤摘除术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采用血管乳胶灌注、显微解剖的方法对婴幼儿腮腺血供来源及其与面神经的关系进行解剖学观察。结果:颈外动脉直接分支及耳后动脉、颞浅动脉、面横动脉等的分支旧腮腺主要的供血动脉;婴幼儿面神经分支类型与成人无明显差异,主干位置恒定,易寻找,各分支纤细。结论:婴幼儿腮腺血管瘤手术时,应先行颈外动脉中段结扎,然后寻找面神经主干,沿主干分离各分支,这样可降低手术难  相似文献   

9.
王占 《医学信息》2005,18(10):1354-1355
目的 探讨腮腺多行性腺瘤保留功能性的切除在腮腺浅叶中的应用。方法 选择位于腮腺浅叶的多行性腺瘤32例(2例双侧),另选30例作为对照组。在多行性腺溜瘤体包膜外0.5-1.0cm正常腮腺组织内,切除瘤体及腺体。比较术后并发症,复发率,面部畸形及残留腺体的功能。结果 观察组较对照组并发症少,术后畸形小,残留腺体有功能,随访1-9年无复发。结论 腮腺浅叶多行性腺瘤功能性切除较经典手术更有优越性。  相似文献   

10.
背景:近年来,脱细胞真皮基质的应用对于预防味觉出汗综合征取得较满意的临床效果。 目的:评价腮腺浅叶或部分切除后,采用HEAL-ALL(海奥)口腔组织补片植入腮腺咬肌筋膜和剩余腮腺组织之间,预防味觉出汗综合征的效果。 方法:选择腮腺良性肿瘤患者84例,分为2组。实验组在行腮腺浅叶或部分切除后,于腮腺咬肌筋膜和剩余腮腺组织之间植入组织补片;对照组按常规行腮腺浅叶或部分切除。术后通过电话回访对味觉出汗综合征发生情况评估,并且随机各抽取30例进行面部碘-淀粉试验。 结果与结论:电话回访:实验组1例、对照组27例出现味觉出汗综合征症状。碘-淀粉试验味觉出汗综合征发生率:实验组阳性2例,对照组阳性22例(P < 0.01)。提示腮腺浅叶或部分切除后,植入HEAL-ALL(海奥)口腔组织补片有预防味觉出汗综合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12.
前臂皮瓣筋膜血管的解剖学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系统并定量研究前臂皮瓣筋膜的血管,以补文献之不足并为临床应用提供形态学基础。对14例成人标本进行了巨微解剖,组织透明,切片观察和图像分析,前臂筋膜四种动脉来源以肌间隙皮动脉为主,肌间隔或肌间隔皮动脉吻合成链,各种源动脉在深筋膜有浅,深支而以浅支多而粗,深筋膜浅,深血管网也以前者较密,深筋膜血管组织面积比值大于浅筋膜。深筋膜血管特别是深筋膜浅血管网是前臂筋膜皮瓣的血供基础,筋膜蒂宜放在血管链状吻合处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远端蒂耳大神经营养血管筋膜皮瓣修复口腔颌面部软组织缺损的临床应用。方法:在5例(10侧)灌注红色乳胶标本上解剖观察耳大神经营养血管筋膜皮瓣的血供。对4例颌面部肿瘤手术后的软组织缺损应用远端蒂耳大神经营养血管筋膜皮瓣修复,评价其临床效果。结果:4例皮瓣全部成活,其中1例远端约l/4的皮肤坏死,随访3个月至1年,外形满意、语言及咀嚼功能良好。结论:远端蒂耳大神经营养血管皮瓣血供可靠,可应用于口腔颌面部软组织缺损的修复。  相似文献   

14.
带蒂筋膜瓣和骨膜瓣肘关节成形术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为肘关节成形术填充物的选用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在40侧经动脉灌注颜料的上肢标本上,解剖观测了臂内、外侧筋膜,前臂后筋膜和尺、桡骨前部骨膜的血管来源、分支分布;血管蒂长度及筋膜瓣、骨膜瓣的切取面积等。结果:观测了以尺、桡侧返动脉为蒂的臂内、外侧筋膜瓣;以骨间后动脉为蒂的前臂后筋膜瓣;以骨间前动脉为蒂的尺、桡骨前部骨膜瓣。这些瓣膜的血管蒂长,血供丰富,可取面积大,质地坚韧致密。结论:上述带血管蒂的筋膜瓣和骨膜瓣可作为肘关节成形术的填充物,讨论了临床应用解剖学要点  相似文献   

15.
面神经局部缺血对面神经核超微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为临床腮腺切除手术提供参考资料。方法:选用家兔,采用同体对照的方法,模拟人腮腺切除手术。实验侧于手术显微镜下,游离面神经并破坏其外血管系,切除腮腺。对照侧不破坏外血管系。术后2、3、4周分别取面神经核透射电镜下观察。结果:实验侧术后3周,面神经核细胞超微结构发生了明显的病理变化,而对照侧未见明显特异性变化。结论:游离面神经破坏其外血管系切除腮腺,可导致面神经核细胞超微结构发生明显的病理变化,这可能是腮腺切除术后患者发生面瘫的另一诱因。  相似文献   

16.
腹部皮瓣的动脉及血管网构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郭光金  陈尔瑜 《解剖学报》1992,23(2):113-117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从临床应用解剖角度重新认识甲状腺周围筋膜及筋膜间隙的解剖特点,为甲状腺癌中央区清扫术的手术范围、入路层面等提供可以借鉴的解剖依据。  方法 5具10侧标本,对甲状腺周围筋膜和筋膜间隙进行观察;10例甲状腺癌患者进行手术解剖验证观察。  结果 气管前筋膜分为前后两层,两层之间是脂肪淋巴组织及甲状腺下静脉等;气管前间隙是气管前筋膜后层与气管之间的无血管的间隙。气管旁脂肪组织与气管前脂肪组织相延续,甲状腺血管、淋巴系统走行其中。气管旁、气管前脂肪淋巴组织前后均有一层筋膜覆盖,前后筋膜在外侧与血管鞘相融合,并开口于甲状腺血管根部,内侧与甲状腺相连,其结构与功能均类似肠系膜。气管旁脂肪组织在前方与甲状腺之间存在一间隙,后方与椎前筋膜之间存在一间隙。  结论 甲状腺有系膜且呈“U”分布于气管前及气管旁。甲状腺系膜切除能达到彻底清扫中央区淋巴组织的目的。甲状腺系膜与脏器之间的筋膜间隙是进行手术操作的外科平面。  相似文献   

18.
背景:目前关于带蒂筋膜瓣促组织工程骨成骨是否以早期促血管化为核心的成骨修复方式的对比研究还缺少相关报道。 目的:通过带蒂筋膜瓣在修复骨缺损各时间段中促非细胞型组织工程化骨血管化及其对成骨作用影响组织学观察,论证带蒂筋膜瓣具有较好的促血管化作用及促成骨能力。 方法:制作兔尺骨长段骨-骨膜完全缺损模型及带蒂筋膜瓣,随机分为单纯植入组、无蒂膜瓣包裹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组、膜瓣包裹组4组,分别于骨缺损处植入相应材料。 结果与结论:组织学显示,在各时间点无论新生血管数量,还是新生骨小梁质与量,膜瓣包裹组均明显优其他3组。血管再生面积和新生骨小梁面积测定显示,第4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组、膜瓣包裹组明显多于单纯植入组、无蒂膜瓣包裹组        (P < 0.05);植入后第8,12,16周膜瓣包裹组骨修复区血管再生面积及对应的再生骨小梁面积明显多于其他3组(P < 0.05)。提示带蒂筋膜瓣具有显著促非细胞型组织工程化骨血管化作用,血管化增强有利于成骨作用,且可有效提高成骨质和量、缩短骨修复时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