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8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耳鼻咽喉   6篇
基础医学   2篇
口腔科学   13篇
临床医学   5篇
外科学   11篇
综合类   9篇
药学   2篇
肿瘤学   2篇
  2013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 毫秒
1.
目的 分析评价INTRAFLOWTM麻醉释放系统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12 0例患者随机分成 2组 ,实验组 6 0例应用INTRAFLOWTM麻醉释放系统注射麻醉 ,对照组 6 0例采用局部浸润麻醉 ;注射后记录麻醉起效时间、患者血压、心率变化 ;麻醉效果采用患者自评 (视觉模拟标尺表法 ,即VAS法 )及医生评定相结合。结果  2组的麻醉效果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 ,麻醉后的血压、心率记录差异亦无显著性 (P >0 .0 5 ) ,但实验组麻醉起效较对照组快 (P <0 .0 1) ;实验组麻醉 1颗或相邻的 2颗牙齿只需要注射 1个部位 ,对照组视牙位及治疗目的的不同需要注射 1~ 3个部位。结论 INTRAFLOWTM麻醉释放系统具有良好的麻醉效果和安全性 ,麻醉起效快、操作方便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兔耳大神经营养血管蒂皮瓣的成活情况,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方法:以15只健康新西兰白兔作为实验对象,随机分为3组:实验组、随意皮瓣组及对照组。于兔耳背中央形成1.5cm×8cm的矩形皮瓣,实验组于蒂部结扎并切断中央动、静脉,随意皮瓣组于蒂部结扎并切断中央动、静脉及耳大神经,对照组保留中央动、静脉及耳大神经,皮瓣原位缝合。术后2周测定皮瓣的成活长度,数据作统计学处理。结果:实验组皮瓣全部成活,随意皮瓣组远端部分坏死,对照组组皮瓣全部成活。组织病理学检查,坏死部分为静脉栓塞引起的干性坏疽。结论:以兔耳大神经营养血管作为皮瓣的供血血管是可靠的。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颌面部皮肤基底鳞状细胞癌(BSC)的病理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5例颌面部皮肤BSC资料.结果 5例均手术切除病灶.M期邻近皮瓣修复,并经病理检查均诊断为混合型BSC,术后伤口Ⅰ期愈合,皮瓣成活100%.随访1~6年.1例复发再次手术;其余病例未发现肿瘤转移及局部复发,面部外形及功能满意.结论 BSC临床表现同基底细胞痛,病理切片检查是唯一的诊断方法.采用术中快速病理监控下的病灶根冶,同期邻近皮瓣修复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4.
淋病在我国性病传播中占首位。但发生在口腔内的淋病极为少见。笔者收治 1例幼儿腭部淋病性溃疡 ,报道如下 :患儿 ,女 ,2个月 ,汉族。因进母乳时哭闹发现腭部溃疡 7天 ,来院就诊。系统检查无明显异常发现 ,口腔检查见腭部正中软硬腭交界处有一约 8mm× 8mm浅溃疡 (见附图 ) ,表面被覆黄白色粘液样分泌物 ,周围黏膜轻度充血 ;血、尿常规 ,肝肾功能检查均无异常 ,RPR阴性 ,TPHA阴性 ;溃疡区分泌物涂片找到大量细胞内、细胞外G-肾形双球菌 ,分泌物淋球菌培养见奈氏菌生长。患儿父母同时作尿道或阴道涂片及培养也得到相同的结果。诊…  相似文献   
5.
持续强负压吸引治疗颈乳糜瘘的模拟实验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 研究持续强负压吸引在治疗颈乳糜瘘中的作用。 方法 采用YBDS13 型微电脑输液泵、新鲜离体静脉与肌肉及废弃输血袋为材料,进行持续负压吸引治疗颈部乳糜瘘的模拟实验 结果 实验组Ⅰ( 静脉含肌肉者) 的侧支流速随着负压从0 上升至5 kPa 和60 kPa 绝对值时,侧支流速从每3 min 的1.4 ml 升至5.04 ml 和9.30 ml,而负压袋引流量从每3 min 的8.6 ml 减少至4.96 ml 和0.70 ml。 结论 持续强负压吸引不同于一般负压吸引;它不但具有后者的引流作用,还具有后者没有的间接对瘘口加压、堵塞、促进胸导管侧支循环的双重作用。  相似文献   
6.
在用微电脑输液泵替代人工注射进行软组织扩张的动物实验及初步临床应用中。证明在扩张过程中“人工推注”时腔内压呈急骤上升,而微电脑泵灌注时腔内压呈缓慢上升;在同样腔内压力下后者的扩张容量明显大于前者。经初步临床应用,修复头皮、额部、鼻等6例不同部位的软组织缺损,平均疗程仅为16.8天。并且明显减轻甚至完全避免了扩张过程中的疼痛。就作用机制进行探讨,认为应用微电脑输液泵进行快速软组织扩张是安全、有效的方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索一种治疗体表脂肪瘤及局部脂肪堆积的新方法.方法自1998年10月以来笔者对12例患者在局麻下采用耳鼻咽喉科的鼻内窥镜系统及旋转切削刀具治疗体表脂肪瘤及局限性脂肪堆积.结果随访6个月至2年所有病例均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结论该手术方法操作简便、安全、疗效可靠,也符合美容外科的原则.是治疗体表脂肪瘤及局限性脂肪堆积值得推广的手术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8.
应用旋转切削技术治疗体表脂肪瘤及局限性脂肪堆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索一种治疗体表脂肪瘤及局部脂肪堆积的新方法。方法 自 1 998年 1 0月以来笔者对 1 2例患者在局麻下采用耳鼻咽喉科的鼻内窥镜系统及旋转切削刀具治疗体表脂肪瘤及局限性脂肪堆积。结果 随访 6个月至 2年所有病例均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结论 该手术方法操作简便、安全、疗效可靠 ,也符合美容外科的原则。是治疗体表脂肪瘤及局限性脂肪堆积值得推广的手术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9.
59例单侧唇裂术后畸形分为鼻翼部与唇部畸形各3型,按分型设计术式。术式关键是鼻翼部三方位外形及唇人中部立体的修复。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索一种客观、准确地测量耳廓夹角的方法。方法 于30例成人正常耳廓(共60只),采用CT作经眶—耳平面的断层扫描,绘制成图后测量常用的3个夹角的角度,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显示成年人正常耳廓的颅—耳角为(45±14)度,颅—耳甲角为(83±13)度,耳甲—耳舟角为(92±4)度。左右对称。男女之间,女性的颅—耳角大于男性,颅—耳甲角、耳甲—耳舟角无显著差异。结论 用CT测量人类耳廓的相关夹角是一种无干扰、方便、准确的方法,对指导临床有一定的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