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联机血液透析滤过治疗尿毒症的临床应用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联机血液透析滤过(On-line hemodiafiltration,On-line HDF)对尿毒症患不同分子量物质的清除率、患耐受性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伴有血透并发症及不适症状的尿毒症患行后稀释法On-line HDF 231例次,并与23例仍行常规血液透析(HD)治疗的患(887例次)进行比较,观察Kt/V,血清肌酐(Scr)、尿素氮(BUN)、血磷(SP)、β2-微球蛋白(β2-M)下降率及治疗中患血透常见并发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患对联机HDF治疗效果和耐受性显优于HD,透析并发症和不适症状发生率显低于HD(P<0.01),联机HDF治疗后血清Scr、BUN、SP、β2-M水平显降低,KT/V明显增高。结论:后稀释法联机HDF能有效清除尿毒症患血中大、中、小分子物质,透析效果显提高,患对该法治疗的耐受性明显提高,适用于易出现血透并发症及不适症状的尿毒症患。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血液透析滤过(HDF)和血液透析(HD)对尿毒症患者不同溶质的清除和常见并发症的发生率.方法 45例规律透析患者前6个月行HD治疗为自身对照组.后6个月间歇行HDF治疗为实验组.对照组采用F6聚砜膜透析器,每周透析2~3次,每次4小时;实验组采用F60s聚砜膜透析器,每周透析2~3次,每次4小时,每2周HDF 1次.观察两组透析前后溶质:血尿素氮(Bun)、肌酐(Cr)、β2微球蛋白(β2-MG)清除及透析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 两组透析前后Bun、Cr、均明显下降(P<0.01).HDF组透后β2-MG明显低于透前(P<0.01),HD组透析前后β2-MG差异无显著性(P>0.05).HDF组并发症的发生率较HD组明显降低(P<0.05).结论 HDF较HD能明显清除中分子物质,能明显降低透析相关并发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血液透析滤过(hemodiafiltration,HDF)对老年尿毒症患者不同分子量物质的清除率、患者耐受性及临床疗效。方法选择38例行维持性血液透析(maintenance hemodialysis,MHD)的老年尿毒症患者,依经济状况随机分为HDF组和血液透析(hemodialysis,HD)组。HDF组行前稀释HDF 1次/周,HD 2次/周;HD组患者行HD 3次/周。2组HD方案一样,且观察时间均为3个月;观察2组尿素清除指数(Kt/V)、血清肌酐(SCr)、尿素氮(BUN)、血尿酸(uric acid,UA)、β2-微球蛋白(β2-microglobulin,β2-MG)、全段甲状旁腺素(immunoreactive parathyroid hormone,iPTH)、血钾、血钙、血磷、二氧化碳结合力(carbon dioxide combining power,CO_2-CP)下降率及治疗中的并发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老年尿毒症患者对HDF治疗效果和耐受性显著优于HD,HDF组的HD并发症和不适症状发生率显著低于HD组(P0.01),HDF治疗后血清β2-MG、iPTH水平显著降低,Kt/V明显增高。治疗前后2组血清BUN、SCr、UA均明显下降,但下降幅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前后2组血钾、血钙、CO_2-CP及酸碱平衡失调均明显改善或纠正(P0.01),但2组间比较其变化幅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前稀释HDF、结合HD的方案与单纯HD治疗相比,能有效清除尿毒症患者血中大、中、小分子物质,透析效果显著提高。患者对该法治疗的耐受性明显提高,适用于易出现HD并发症及不适症状的老年尿毒症患者。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不同血液净化方式对尿毒症皮肤瘙痒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70例尿毒症规律性血液透析伴皮肤瘙痒患者,分为血液灌流串联血液透析(HP/HD组)、血液透析滤过(HDF组)、高通量透析(HFD组)、普通血液透析(HD组)进行治疗。观察皮肤瘙痒等临床症状缓解情况及血清甲状旁腺素等指标变化。结果HP/HD组、HDF组、HFD组治疗前后,血清PTH水平下降,皮肤瘙痒明显缓解;与HD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结论血液灌流串联血液透析和血液透析滤过、高通量透析较普通血液透析能更有效的清除PTH,可有效缓解皮肤瘙痒等症状。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不同血液净化方式对维持性血透(maintenance hemodialysis,MHD)患者尿毒素清除的效果。方法:选择我院血液净化中心符合入选标准的60例MHD患者,随机分为血液灌流联合血液透析(HP+HD)组,血液透析滤过(HDF)组,血液透析(HD)组,各组均为20例。于单次治疗前后分别测定血清尿素氮(BUN)、β2-微球蛋白(β2-MG)、甲状旁腺激素(PTH)、同型半胱氨酸(Hcy)、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应用Daugirdas公式计算单次透析充分性(KT/V)。记录患者治疗中出现的与治疗相关的不良反应。结果:(1)各组患者治疗后血清BUN水平均显著下降(P<0.01),KT/V均超过1.3,但各组间BUN下降率及KT/V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β2-MG水平在HDF组显著下降(下降率66.23%),但在HD组及HP+HD组其治疗后水平反而较治疗前有所增加,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尤其在HD组增加更为明显(-16.26%VS-0.83%,P<0.05)。(3)HDF及HP+HD均能显著降低血清PTH水平(P<0.01),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下降率55.94%VS51.76%,P>0.05)。HD组治疗前后PTH水平无明显变化。(4)HDF、HP+HD及HD均能显著降低血清Hcy水平(P<0.01),但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各组治疗后血清hs-CRP水平均较治疗前有所增加,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间hs-CRP增加率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各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治疗,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以活性炭为吸附剂的血液灌流联合血液透析能够有效清除尿毒症小、中分子毒素(BUN、PTH)及蛋白结合毒素(Hcy),对β2-MG的清除优于常规血液透析,但次于血液透析滤过。单次透析充分性好。无明显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不同血液净化方式清除终末期肾病(ESRD)患者血清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3(FGF-23)的效果,为ESRD患者选择合理血液净化方式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择我院2013年4月~2015年2月收治的60例行维持性血液透析的ESRD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血液透析(HD)组、血液透析+血液透析滤过(HD+HDF)组和血液透析+血液灌流(HD+HP)组,每组各20例。治疗12周后比较三组患者的血清FGF-23、血肌酐(Scr)、尿素氮(BUN)、β2微球蛋白(β2-MG)、血钾、血磷、血钙、甲状旁腺素(PTH)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IL-1β水平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后HD+HDF组、HD+HP组FGF-23、β2-MG、PTH、血磷均显著低于治疗前,Hb均显著高于治疗前(P0.05);HD组治疗前后各项指标变化不明显(P0.05)。三组患者治疗后血钾、血钙、BUN、Scr、Alb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HD+HDF组、HD+HP组TNF-α、IL-1β、IL-6均显著低于HD组(P0.05),HD组治疗前后无明显变化(P0.05);三组患者感染、出血、心衰竭及内瘘阻塞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D+HDF及HD+HP对ESRD患者血清FGF-23等中大分子物质均有较好的清除效果,并能改善患者机体炎症反应程度。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高通量血液透析对维持性血液透析的尿毒症患者血清β2-微球蛋白(β2-MG)及血磷浓度的影响.方法:将60例维持性血液透析的尿毒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即:高通量透析组和低通量透析组,每组各30例,进行维持血液透析1年,每周透析2~3次,每次4.5 h,并对两组患者的透析效果进行对比观察.结果:两组患者透析后BUN、Scr比较无统计学差异,高通量透析组透析后血清β2-MG、血清磷比低通量透析组明显下降(P<0.05);透析1年后血清β2-MG、血磷浓度均明显降低(P<0.01).结论:高通量透析可明显降低透析患者血清β2-MG、血清磷浓度,透析效果优于低通量透析,透析膜的通量是影响清除血液透析患者血清β2-MG及血磷浓度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联机血液透析滤过(HDF)对慢性肾衰竭患者瘦素(leptin)和胆微球蛋白(β2-MG)的清除效果。方法将57例行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的慢性肾衰竭患者随机分成Ⅰ、Ⅱ和Ⅲ组,各19例,分别接受血液透析(HD)、HDF和联机HDF治疗。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检测血清leptin和β2-MG的浓度,比较各组治疗前后血清leptin及β2-MG浓度及各组单次治疗对leptin及β2-MG的清除效果。结果①与治疗前相比,Ⅰ组患者治疗后血清leptin及β2-MG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Ⅱ组和Ⅲ组治疗后血清leptin和β2-MG浓度均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与Ⅰ组相比,Ⅱ组和Ⅲ组leptin和β2-MG浓度的下降率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Ⅱ组和Ⅲ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联机HDF能够有效清除大分子毒素,是一种安全、快捷、高效的血液透析方式.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不同残余肾功能状态及不同血液透析方式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β2-微球蛋白(β2-MG)血清浓度的影响。方法:将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60例,按透析方式分为血液透析(HD)组和血液透析滤过(HDF)组,检测透析前后血清β2-MG值,比较组内透析前后的差异及透前组间的差异;按透析间歇期平均尿量以300 ml/24 h为界,分为残余肾功能(RRF)阳性组和RRF阴性组,比较组间β2-MG的血清浓度的差异。结果:HDF组透前β2-MG浓度为(10.4±2.98)μg/ml,透后为(7.6±1.78)μg/ml,前后对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HD组透前β2-MG为(11.8±2.49)μg/ml,透析后为(10.1±3.14),透析前后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透析前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RRF阳性组β2-MG浓度(9.78±3.4)μg/ml,RRF阴性组β2-MG浓度(12.27±2.7)μg/ml,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液透析对β2-MG的清除差,血液透析滤过对β2-MG的清除效果良好,但是透析前HDF患者血清β2-MG水平与HD患者无统计学差异,可能与行HDF治疗的时间不足有关。残余肾功能不同对透析患者β2-MG的血清水平差异明显,提示残余肾可有效清除β2-MG,残余肾的作用是任何透析方式均无法完全替代的。  相似文献   

10.
高通量血液透析对维持性透析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血液透析对慢性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39例长期血液透析的终末期肾衰竭患者,高通量组19例,常规透析组20例,分别测定两组患者研究开始第1次治疗前、后治疗2周和12个月时透析前血清β2-MG浓度,同时观察生活质量.结果:两种透析方式清除小分子毒素BUN、Cr无差异,但治疗12个月后H-HD清除中大分子尿毒物质,如β2-MG的能力较CHD提高;H-HD组患者血清白蛋白、血Hb水平明显高于HD组;高通量透析能够明显减少感染发生,改善长期血液透析患者的营养状况,改善贫血、减轻和缓解关节痛、皮肤瘙痒症状,生活满意度明显优于HD组,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高通量透析能够明显提高长期血液透析患者的生活质量,这与高通量透析有效清除并持续降低患者血清β2-MG浓度有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尿毒症患者血清晚期氧化蛋白产物水平,对比不同血液净化方式对其清除效果,探讨其与心血管疾病的关系。方法将60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随机分为单纯血液透析(HD)组、血液透析联合血液透析滤过(HD+HDF)组和血液透析联合血液灌流(HD+HP)组,每组20例;另设健康对照及尿毒症未透析组,观察12个月。结果尿毒症未透析组血清晚期氧化蛋白产物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透析后进一步升高(P〈0.05);12个月后,HD+HDF组及HD+HP组血清晚期氧化蛋白产物水平及心血管并发症发生率低于HD组(P〈0.05)。结论①尿毒症患者HD后血清晚期氧化蛋白产物水平升高;②HD+HDF或HD+HP血液灌流能降低尿毒症患者血清晚期氧化蛋白产物水平,改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心血管预后。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血液透析联合血液灌流治疗尿毒症皮肤瘙痒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我院72例维持性血液透析伴皮肤瘙痒患者,采用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HD+ HP组)和对照组(HD组),每组各36例.对照组采用单纯血液透析(HD)治疗,每周3次,每次4小时;观察组在常规血液透析基础上加用2~3次/月的组合型人工肾治疗[血液透析(HD)联合血液灌流(HP)治疗].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前后β2-微球蛋白(β2-MG)、甲状旁腺激素(PTH),并观察两组患者皮肤瘙痒改善情况.结果 治疗2个月后观察组患者血β2-MG、PTH比对照组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皮肤瘙痒的程度明显减轻.结论 血液透析联合血液灌流可有效的清除血液中大分子毒素;有效缓解长期血液透析患者皮肤瘙痒症状,改善预后,提高了尿毒症患者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血液透析(hemodialysis,HD)联合结肠透析(colon dialysis,CD)对尿毒症患者心血管疾病(cardiovascular disease,CVD)相关蛋白同型半胱氨酸(Hcy)、硫酸吲哚酚(IS)、硫酸对甲酚(PCS)的影响。方法:入选尿毒症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50例,其中单纯性血液透析组(HD组)25例,血液透析联合结肠透析组(HD+CD组)25例;HD组每周3次血透,每次4 h,HD+CD组在HD组基础上加用每周2次,每次1 h的结肠透析;总疗程为12周。分别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BUN、Scr、UA、Hcy、IS、PCS等变化。结果:HD组治疗前后BUN、Scr、UA、Hcy、IS、PC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D+CD组透析前后BUN、Scr、U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cy、IS、PCS明显下降(P0.05);HD+CD组较HD组治疗后Hcy、IS、PCS水平显著降低(P0.05)。结论:HD联合CD能够减轻尿毒症患者CVD相关蛋白Hcy、IS、PCS水平,为尿毒症患者清除此类毒素提供了新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血液透析滤过与低通量透析对尿毒症皮肤瘙痒的疗效。方法:选择尿毒症皮肤瘙痒患者38例,随机分成观察组(HDF组)及对照组(HD组),在德国Fresenuise 4008 S透析机上分别行血液透析滤过与低通量透析治疗,每周3次,每次4h,共观察12周;检测血尿素氮(BUN)、肌酐(Cr)、磷、β2微球蛋白(β2-M);计算尿素清除指数(Kt/V值);用可视模拟评分法评估瘙痒程度。结果:两组透析后BUN、Cr下降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磷的下降率观察组为(52.64±7.82)%,优于对照组(41.20±12.17)%,P〈0.05;β2-M的下降率,观察组为(41.6±10.25)%,优于对照组(1.60±0.94)%,P〈0.05,两组Kt/V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皮肤瘙痒与治疗前比较两组均有减轻(P〈0.05),观察组瘙痒程度评分为(2.83±1.07)分,显著低于对照组(5.65±1.71)分,P〈0.05。结论:间断血液透析滤过与低通量透析相比,在保证对小分子毒素充分清除的基础上,增加了对于大、中分子毒素的清除,可以明显减轻尿毒症患者顽固性皮肤瘙痒症状。  相似文献   

15.
不同置换液量血液透析滤过治疗尿毒症皮肤瘙痒疗效观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观察不同置换液量血液透析滤过(HDF)对尿毒症皮肤瘙痒的治疗作用。方法:将30例并发皮肤瘙痒的维持性血液透析尿毒症患随机分为三个组,分别接受高置换液量后稀释HDF(置换液20L)、低置换液量后稀释HDF(置换液10L)和高通量血液透析治疗。均使用F60透析器,隔日1次,连续3次,其余治疗条件相同。对皮肤瘙痒症状定量计分,比较三组病人治疗前后皮肤瘙痒症状积分的改变以及血磷和甲状旁腺激素(PTH)的变化。结果:高置换液量HDF组治疗后皮肤瘙痒积分明显下降,有统计学意义。其余两组无差异。以皮肤瘙痒积分下降50%为有效计算,高置换液量HDF组7例有效,有效率70%;低置换液量HDF组3例有效。有效率30%;透析组1例有效,有效率10%。三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三组透析后血磷均明显下降,有统计学意义;PTH亦有下降,HDF组有统计学差异,HD组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增加置换液量可以提高HDF治疗尿毒症皮肤瘙痒的疗效;HDF治疗尿毒症皮肤瘙痒疗效优于高通量血液透析;HDF清除PTH的效果高于HD。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胱抑素C下降率(cystatin Creductionratio,CyCRR)在终末期肾病(ESRD)患者中分子物质清除评估中的作用.方法 选择终末期肾病患者90例,按透析方式不同分为血液透析滤过(hemodiafitration,HDF)组和血液透析(hemodialysis,HD)组,每组各45例,于治疗前、后分别测定血清胱抑素C(CyC)、β2-微球蛋白(β2-MG)、全段甲状旁腺激素(iPTH)、瘦素(LP)、尿素氮(BUN)、肌酐(Cr)等指标,并根据上述指标计算胱抑素C下降率(CyCRR)、β2-微球蛋白下降率(β2-MGRR)、全段甲状旁腺激素下降率(iPTHRR)、瘦素下降率(LPRR)以及尿素清除指数(eKt/Vurea).对两组治疗前后血清CyC、β2-MG、iPTH、LP水平及下降率分别进行比较,同时对HDF组上述物质下降率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两组治疗前各项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DF组治疗后CyCRR 、β2-MGRR、iPTHRR、LPRR较HD组提高(P<0.05),两组KT/V未见明显差异(P>0.05).HDF组相关性分析显示,CyCRR不仅与β2-MGRR、iPFHRR、LPRR相关(P<0.05),且与eKt/Vurea相关(P<0.05).结论 HDF与HD相比较能有效提高CyC、β2-MG、iPTH、LP等中分子物质的清除率,而CyCRR可作为一种较准确反映终末期肾病患者中分子物质清除的评估指标.  相似文献   

17.
高通量血液透析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 :观察高通量透析 (HPD)对尿毒症患者血肌酐、β2 -微球蛋白 (β2 -MG)、血磷的清除作用及对血脂的影响 ,并与常规血液透析 (CHD)进行对比。方法 :将 2 5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HPD组采用F6 0滤过器 ,CHD组采用F6透析器 ,均每周透析 2次 ,每次 4h ,对两组患者进行 1年临床观察。结果 :两组患者KT/V及透析前后血BUN、Cr的下降率无显著性差异 ;CHD组透析后 β2 -MG较透析前增高 (2 3.32± 13.2 ) % ,HPD组透析后 β2-MG较透析前下降 (43.84± 14 .5 8) % ,P <0 .0 0 1;CHD组透析 1年后β2 -MG较透析前增高 (5 .17± 15 .0 9) % ,HPD组透析 1年后β2 -MG较透析前下降 (12 .0 2± 3.2 4 ) % ,P <0 .0 1;HPD、CHD两组血磷下降率分别为 (5 6 .4 4± 14 .83) %、(43.94± 17.96 ) % ,P <0 .0 5 ;CHD组 1年后甘油三酯 (TG)较透析前上升 (2 2 .4 2± 9.5 2 ) % ,HPD组 1年后TG较透析前下降 (2 3.81± 9.93) % ,P <0 .0 5。结论 :HPD能有效清除 β2 -MG ,对磷清除优于CHD ,对血脂代谢有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血液透析结合血液灌流在尿毒症皮肤瘙痒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2020年 4月-2022年6月收治的78例尿毒症且伴有皮肤瘙痒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 察组,每组39例。对照组进行血液透析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结合血液灌流治疗,比较两组血钙、 磷、甲状旁腺激素(PTH)水平、肾功能指标[血尿素氮(BUN)、血清肌酐(Scr)、血β2-微球蛋白 (β2-MG)]及皮肤瘙痒情况。结果 观察组治疗后1、3个月血钙水平高于对照组,血磷及PTH水平均低于 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1、3个月BUN、Scr、β2-MG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 疗后皮肤瘙痒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血液透析结合血液灌流在尿毒症皮肤瘙痒患者中的应用 效果确切,与单纯血液透析治疗相比,调节钙磷代谢、清除体内中分子物质的效果更好,还能有效改善患 者皮肤瘙痒症状,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联机血液透析滤过(HDF)和常规血液透析(HD)对尿毒症患者甲状旁腺素(iPTH)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血液净化中心2004年6月至2006年12月期间透析龄超过9个月且iPTH明显升高的尿毒症患者60例,其中男38例、女22例,平均年龄43.5岁,平均透析龄(18.6±9.3)月。将患者随机分为HDF组和HD组,每组30例。两组患者每周均透析三次,HDF组为1次HDF、2次HD,每次透析4h。HDF组使用F60滤过器;HD组使用F6HPS透析器,统一低分子肝素抗凝。检测透析前后患者血液血肌酐(SCr)、血尿素氮(BUN)及iPTH水平并计算其清除百分率。结果SCr与BUN清除率在HD组分别为(70.6%±3.2%)和(74.2%±4.0%),在HDF组分别为(71.8%±2.3%)和(76.2%±3.8%),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D组血iPTH值透析前后无显著差异,清除率仅为(1.7%±0.9%),而HDF组iPTH的清除率为(32.8%±7.8%),该组透析前后溶质浓度及清除率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两种血液净化治疗方式对小分子物质的清除效果无差异,但HDF对中分子物质(iPTH)的清除效果明显优于HD。定期HDF有利于iPTH的清除、防止iPTH异常导致的钙磷代谢紊乱、降低代谢性骨病等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血液灌流联合血液透析对尿毒症周围神经病变的疗效和机制.方法 将54例尿毒症周围神经病变的血液透析患者按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血液灌流+血液透析组(HD+HP)和常规血液透析组(HD).HD+ HP组行每周连续3次HD+ HP治疗;常规血液透析组(HD)行每周3次常规HD治疗.治疗4周,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患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症状、血PTH、β2-MG浓度和正中神经、胫神经、腓总神经的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CV)变化,分析PTH和β2-MG与SCV的相关性.结果 经过4周的治疗后,HD组患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症状、血PTH、β2-MG、感觉神经传导速度无明显改善,而HD+HP组患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症状、血PTH、β2-MG及SCV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其程度显著优于HD组(P<0.05),PTH和β2-MG与SCV有明显的相关性(P<0.05).结论 连续短期HD+ HP能有效清除PTH和β2-MG,且对治疗尿毒症周围神经病变有效;PTH和β2-MG在体内蓄积与尿毒症周围神经病变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