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目的探讨老年人颅脑损伤的诊断与治疗方法。方法选择老年颅脑损伤患者45例为观察组,50例老年颅脑损伤患者为对照组。所有患者均接受CT检查,在常规处理的基础上,观察组患者静脉滴注神经节苷脂,对照组患者静脉滴注胞磷胆碱。结果观察组患者中,CT图像显示发生颅骨骨折36例,硬膜外血肿19例,硬膜下血肿8例,脑组织挫裂伤13例,脑内血肿7例,脑白质剪切伤5例。对照组患者中,CT图像显示颅骨骨折39例,硬膜外血肿18例,硬膜下血肿9例,脑组织挫裂伤14例,脑内血肿7例,脑白质剪切伤3例。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为82.22%(37/45),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4.00%(32/5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老年颅脑损伤的诊断中,CT有重要的价值,应用神经节苷脂可以提高患者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颅脑损伤后精神障碍的影像学表现。方法选取2014年8月至2016年9月我院收治的颅脑损伤后精神障碍患者63例为研究对象,均行CT及MRI检查,分析CT及MRI对颅脑损伤异常部位的检出率及影像特点,对比CT及MRI的诊断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同时评价Rotterdam CT评分在判断颅脑损伤预后中的价值。结果 MRI共检出116处部位异常,CT检查显示87处部位异常,MRI对异常部位检出率80.0%高于CT60.0%(P0.05);CT检查显示中型颅脑损伤患者脑严重挫裂伤及脑水肿肿胀,见外侧裂及脑池积血、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右侧额颞少量硬膜下血肿及左侧脑室后角积血,MRI显示颅板骨质断裂者在T2WI线处见信号影,头皮损伤检查中显示等T1、长T2信号影,脑部受力同侧或对侧发生挫伤者MRI显示皮质下片状异常信号影,T1WI见低信号影,T2WI为高信号影,信号均匀;CT诊断颅脑损伤后精神障碍的灵敏度、特异度与MRI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但其准确度61.90%低于MRI 79.37%(P0.05);Rotterdam CT评分为轻、中、重型患者的死亡、中残及重残人数差异较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T及MRI对颅脑损伤后精神障碍均有一定诊断价值,且MRI在准确性方面占优势,Rotterdam CT评分可用于预后评估,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重度颅脑损伤继发的迟发颅内血肿的临床特点、治疗方法和预后情况。方法回顾性总结我院收治的重度颅脑损伤患者98例临床资料。结果老年人(〉60岁)术后出现迟发性颅内血肿并发症比例为52.1%,脑部挫伤和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术后出现迟发性颅内血肿并发症比例分别为41.7%、37.5%,高血压患者术后出现迟发性颅内血肿并发症比例为79.2%,均明显高于未出现并发症患者相应比例(P〈0.05)。结论重度颅脑损伤患者在开颅手术治疗后存在较高的颅内血肿发生率,发病危险因素包括年龄、高血压、蛛网膜下腔出血和脑挫伤,对于存在危险因素的重度颅脑损伤患者治疗过程中应密切监视,提高治疗预后效果。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CT影像学特征结合改良早期预警评分(MEWS)评估重症监护室(ICU)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预后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8年5月我院86例ICU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病例及影像学资料,收集所有患者MEWS评分、影像学资料和预后情况,并比较不同预后患者中MEWS评分和分析其影像图像表现。结果整理86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临床病例资料显示,86例患者至出院时存活72例,存活率为83.72%,死亡14例,死亡率为16.28%;死亡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MEWS评分较存活者显著高,而GCS评分较存活组明显降低(P0.05);MSCT检查+ MEWS评分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预后评估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5.86%和92.4%,均显著高于MSCT检查和MEWS评分单一评估灵敏度和特异度(P0.05)。在MSCT检查中,其中14例死亡患者中,仅2例基底池正常,有8例出现基底池受压,4例出现基底池消失,颅内压明显升高,而中线结构仅有1例显示正常,7例出现轻度移位,6例出现重度移位。结论 MSCT检查结合MEWS评分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预后的评估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性,且MSCT检查对颅脑损伤患者病变部位、形态以及其与周围组织结构关系等均可清晰显示,结合MEWS评分分析患者临床症状体征更有利于评估患者预后情况。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析急性颅脑损伤患者用核磁共振、CT检查方式诊断的临床效果。方法本研究对象范围来自所在医院2017年间收治确认急性颅脑损伤患者群体,从中随机抽取100例并对其数字编序,随机以各组50例分为共振组与CT组,对应接受核磁共振诊断、CT检查诊断。通过对两种诊断方式的前瞻性研究并归纳核磁共振及CT检查在急性颅脑损伤患者中的应用价值。结果共振组与CT组诊断准确率对应为96.0%、84.0%,数据存在差异且有统计学意义(P0.05);核磁共振方式下对血肿厚度的评估掌握程度优于CT检查方式,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急性颅脑损伤患者用核磁共振手段检测无论在准确率或者对病情的评估方面相对于CT检测均有显著优越性,对患者的预后提供更好保障,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在急性颅脑损伤患者中CT检查、MRI检查的鉴别诊断和应用价值。方法选2018年6月至2019年6月在我院诊治的急性颅脑损伤患者(42例)进行研究,患者均进行CT检查以及MRI检查,总结两种检查方法的诊断准确性、病灶诊断结果以及影像学表现。结果 MRI检查急性颅脑损伤的准确率高于CT检查,差异显著,P0.05。对于蛛网膜下腔出血来说,CT检查的诊断准确率高于MRI检查,差异显著,P0.05。对于脑叶挫裂伤和脑深部挫伤来说,MRI检查的诊断准确率高于CT检查,差异显著,P0.05。对于硬膜外血肿、颅骨骨折、硬膜下血肿来说,两种方法的诊断准确率间差异不显著,P 0.05。结论在急性颅脑损伤患者中,CT检查和MRI检查均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但MRI检查的准确性要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MRI对重症颅脑损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我院近2年内104例重症颅脑损伤患者MRI表现。90例有CT检查资料,其中19例CT检查无阳性发现。结果104例患者MRI检查表现为脑挫裂伤/脑内血肿53例,硬膜外/碡E膜下血肿49例,蛛网膜下腔出血17例,弥漫性轴索损伤15例。19例CT检查无阳性发现患者中MRI显示脑挫裂伤倔内血肿7例,弥漫性轴索损伤12例。结合CT检查,28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有11例在MRI显示不佳。结论MRI在重症颅脑损伤诊断中与CT相比有优势也有不足,在临床应用中可作为CT的重要补充,尤其要重视CT检查无阳性发现或表现轻微而临床症状严重患者的MRI检查。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外伤患者的CT表现与临床预后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我院96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CT影像表现及相关临床资料,分析不同CT影像表现与临床预后的关系。结果 96例患者中,急性硬膜下血肿33例,死亡9例,病死率27%,较其他颅内血肿明显增高(P<0.05)。颅内血肿容积>30 mL者,其病死率明显高于<30 mL患者(P<0.05);>50 mL者,其病死率71%。中线结构移位>10 mm的患者病死率明显高于<10 mm者(P<0.05),>15 mm者,其病死率达75%。环池、四叠体池重度受压闭塞患者病死率高达82%。结论 CT显示重型颅脑损伤后的颅脑改变与临床预后有关,这有利于临床医生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9.
螺旋CT对颅脑外伤的临床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金芬 《河北医学》2006,12(10):993-994
目的:评价单层螺旋CT对颅脑外伤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96例颅脑外伤患者的单层螺旋CT扫描资料。结果:96例颅脑外伤患者中脑挫裂伤35例,蛛网膜下腔出血39例,硬膜下血肿35例,硬膜外血肿4例,颅脑内血肿8例,硬膜下积液48例,弥漫性轴索损伤2例,颅骨骨折51例。结论:单层螺旋CT能清楚、准确的显示颅脑外伤情况,对颅脑损伤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有重要价值。单层螺旋CT是颅脑外伤患者临床诊断的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应用闪光视觉诱发电位(FVEP)无创颅内压(ICP)监测结合头颅CT在治疗颅脑损伤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用ICP监测仪对80例中、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进行ICP监测,伤后3 d内重点监测,每次监测后行头颅CT检查并计分,分析CT演变过程,与ICP值对照。结果患者的ICP值和同期头颅CT计分比较,重型患者高于中型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CP值与头颅CT计分呈显著相关(r=0.93,P<0.05)。经CT证实的21例迟发创伤性颅内血肿(DTIH),比较入院24 h ICP值,发现颅内血肿增大或一侧脑挫伤加重时,压力差也随之加大。结论 FVEP无创ICP监测结合头颅CT检查可以简单、无创、较准确反映ICP,对早期判断病情进展,指导治疗及评估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熊军 《河北医学》2014,(1):82-84
目的:对引起脑出血( ICH )血肿扩大的原因分析,并探讨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2010年以来接诊的经头颅CT确诊的脑出血患者248例,依据患者病情和脑部CT检查结果的变化,将所有患者分为血肿扩大组56例和稳定组192例。分析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特点及其生化指标,得出导致血肿扩大的因素。对两组患者进行适当治疗后6个月按格拉斯哥结果分级( GOS)来评估患者预后。结果:血肿扩大组的长期饮酒、凝血功能异常、肝功能异常和肾功能异常在组中所占比例显著高于这些因素异常在稳定组中的比例,提示上述因素是引起血肿扩大的原因。预后发现,血肿扩大组的死亡率和重残率显著高于稳定组。结论:长期饮酒、凝血功能异常、肝功能异常和肾功能异常是影响血肿扩大的因素,血肿扩大后患者的预后受到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持续颅内压(intracranial pressure,ICP)监测在高龄对冲性额叶挫裂伤伴迟发性脑内血肿的意义,指导临床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3月~2013年2月于沈阳军区总医院治疗的对冲性额叶挫裂伤伴迟发性脑内血肿的患者27例.所有患者均为年龄大于70岁的高龄患者.15例患者于受伤24~72 h后进行ICP监测,作为A组,平均时间(5.4±1.5)d.12例患者未进行ICP监测,作为B组.A组患者ICP监测持续升高>20 mm Hg(1 mm Hg=0.133 kPa),甚至>25 mm Hg,应用脱水药物控制不理想,且患者意识进行性下降、连续头部CT平扫提示脑内血肿增加或脑水肿进行性加重的患者建议手术治疗.B组未应用ICP监测的患者出现以上症状也建议手术治疗.比较AB两组的预后:治疗后3个月随访,预后情况采用GCS评分分级进行比较.结果 A组预后良好8例,中残4例,病死3例.B组预后良好3例,中残2例,重残2例,病死5例.A组较B组预后良好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持续ICP检测可判断和预测病情变化、提高早期手术的机会,值得在颅脑损伤颅内出血的治疗过程中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急性颅脑损伤术后,对侧迟发性血肿发生的预见性因素、早期CT征象、临床表现及早期诊治。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7月~2009年7月期间43例在术中及术后继发对侧迟发血肿患者临床资料,就其致伤原因,致伤部位与迟发血肿部位,原发血肿清除与迟发血肿形成的关系,临床特点与治疗结果进行分析。结果:本组43例患者,手术治疗38例,保守治疗5例。痊愈21例,轻残5例,中残3例,植物生存2例,自动转院3例,死亡9例,死亡率为20.9%。结论:急性颅脑外伤血肿清除术中及术后继发对侧迟发性血肿形成有可预见性因素和明显临床特点,术前作出预测并能早诊、早治,可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迟发性外伤性颅内血肿的危险因素。方法:将133例脑外伤患者分为两组,按GCS评分、影像学表现、凝血指标等因素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2例发生迟发性颅内血肿的患者年龄大,GCS评分低,发生时间多在伤后24 h内,院前经甘露醇治疗及CT表现为挫裂伤、颅骨骨折的患者易发生迟发性颅内血肿。外伤凝血障碍患者是引起迟发性颅内血肿的重要因素。结论:颅脑外伤后迟发性颅内血肿的发生与诸多危险因素相关,动态复查CT能早期发现。  相似文献   

15.
王和梅 《中国医药导报》2010,7(34):95-95,98
目的:探讨老年重型颅脑外伤患者有效的围术期护理措施,尤其是术后并发症的预防措施。方法:对50例老年重型颅脑外伤患者的围术期护理及并发症的防治进行回顾及总结。结果:本组治愈29例,死亡15例,致残6例,其中12例死于术后并发症。结论:老年重型颅脑外伤患者术后因多种原因易并发肺部感染、急性应激性溃疡及术后多发血肿而危及生命,必须提早预防。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颅脑损伤急性期患者头颅CT图像计分与血清中MMP-2、MMP-9表达的关系.方法 收集我院2010-06~2011-06间收治的颅脑损伤患者86例,所有患者均行CT扫描,并于伤后第2 d检测血清中MMP-2和MMP-9的表达,分析CT评分与蛋白表达的关系及对病情程度的判断价值.结果 本组86例研究对象中发生颅内血肿77例,占89.5%;脑挫裂伤9例,占10.5%.研究对象头颅CT图像均有特征性表达,且头颅CT图像计分越低,MMP-2和MMP-9的表达越高.CT图像计分及血清中MMP-2和MMP-9的表达均与患者预后相关.结论 针对颅脑损伤急性期患者在临床上给予CT检查的基础上加用MMP-2和MMP-9指标共同判断患者的临床特征,对早期判断病变程度及预后可能更有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老年脑外伤的临床特点。方法:选择30例脑外伤患者,根据年龄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其中16例中青年脑外伤患者为对照组,14例老年脑外伤患者为观察组。比较两组患者的颅内血肿发生率、GCS评分、病死率和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结果:观察组患者颅内血肿发生率为57.1%(8/14),显著高于对照组的37.5%(6/16)(P〈0.05);观察组GCS评分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病死率和并发症发生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老年脑外伤病情重,并发症多,病死率高,及时处理颅内情况和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8.
尹宏 《中外医疗》2013,(29):197-198
外伤性迟发性颅内血肿的概念最早于1977年由French提出,现在学者们将颅脑外伤后首次CT扫描无颅内血肿,经过一段时间后再次重复CT检查或手术或尸检发现的颅内血肿统称为外伤性迟发性颅内血肿[u.其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主要有脑挫裂伤、减速性损伤、填塞效应、高血压病、创伤性颅内动脉瘤等多种因素相关,伤后24~72 h为血肿形成高峰,若不及时发现和正确处理,预后较差.及时进行外科手术是DTIH的首选治疗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9.
探讨颅内消淤汤在颅脑外伤治疗中的价值。方法:选取60例轻中型颅啮外伤患者,分为冶疗组和对照组。利用TCD监测颅内主要血管血流动力学变化的客观数据,CT监测血肿吸收时间,GOS评分对比两组的效果差异。结果:治疗组的血管痉挛及血流动力学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血肿吸收时间明显少十对照组,GOS评分优f对照组,三项指标对比均统计学意义。结论:颅内消淤汤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颅脑外伤后血流动力学改变听致的继发性损伤,加快颅内血肿的吸收,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颅脑外伤后进展性出血性损伤发病机制及早期诊断。方法:按血肿发生的部位、发生的时间、与GCS及原发颅脑损伤的关系、对收集本院脑外科63例颅脑外伤后进展性出血性损伤进行回顾分析。结果:63例颅脑外伤后进展性出血性损伤,其中硬膜外血肿12例,硬膜下血肿15例,脑内血肿29例,多发性血肿7例。发生时间多在伤后24h内76%(48/63)。按入院时格拉斯哥昏分级(GCS)评分以9~12分为多57%(36/63);伤后低血压,缺氧,凝血障碍,术后颅压下降失去填塞效应、是进展性出血损伤发生的重要因素。结论:颅脑外伤首次CT有脑挫裂伤、蛛网膜下腔出血、颅骨骨折均有进展性出血性损伤发生的可能,GCS评分9~12分为多(57%)。大多发生在伤后24h内,细致观察及颅内压监测,每4~6h复查CT多能早期发现,提高治疗效果,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