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目的 探讨MRI在先天性肛门直肠畸形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搜集2002年5月至2004年5月经手术治疗的先天性肛门直肠畸形患者24例,术前均行MR检查。结果 24例患者中5例肛门高位闭锁,直肠盲端均在耻骨尾骨线(PC线)以上,其到肛门窝的距离〉25mm,其中2例骶尾椎发育畸形、1例合并肾脏发育畸形,2例尿道直肠瘘,1例膀胱直肠瘘;5例肛门括约肌均不对称。7例肛门中位闭锁,直肠盲端与PC线基本平齐,其到肛门窝的距离平均15mm,其中5例合并尿道瘘,2例合并前庭瘘。12例低位闭锁,直肠盲端均在PC线以下,其到肛门窝的距离〈10mm。其中3例会阴部瘘。19例中低位肛门闭锁患者在T1SI加抑脂序列显示10例肛门括约肌发育良好,9例发育稍不对称。结论 MRI在先天性肛门直肠畸形术前诊断准确率高,并可清晰显示瘘管及肛门括约肌,为手术方式的选择、术后并发症的预测及预后评估提供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先天性肛门直肠畸形(ARM)患儿横纹肌复合体(SMC)发育状态及其与排便功能的关系。方法64例患儿进行盆腔MRI检查,其中对照组25例,为无直肠肛管疾病,因其他疾病需进行盆腔MRI检查者,ARM组39例。应用不同序列体部相控阵列线圈或头部线圈MRI对SMC从多个层面进行观测及定量分析,评估其发育状态与排便功能的关系。术后39例ARM患儿均进行1~6年的随访,对30例5岁以上患儿进行主、客观排便功能的检查。结果对照组SMC宽度绝对值为(3.63±0.22)mm,与年龄有相关性(r=0.998,P〈0.01);SMC宽度相对值为0.50±0.02,与年龄无相关性(r=0.265,P〉0.05)。低、中位ARM患儿肌肉发育指数(MI)分别为0.49±0.05和0.47±0.05,发育良好;高位ARM患儿MI为0.28±0.06,仅部分SMC发育不良。30例5岁以上的随访患儿中,当MI≤0.18时,直肠肛管收缩压差较MI〉0.18时明显降低[分别为(0.85±0.20)、(2.24±1.02)kPa,t:3.55,P〈0.01],肛管高压区长度明显缩短[分别为(10.88±3.64)、(20.26±4.34)mm,t=5.18,P〈0.01],直肠肛管角〉100°,7例中5例ARM术后出现肛门失禁。当MI〉0.18时,直肠肛管角〈90°,23例中21例ARM术后排便功能好。结论MRI检查能清楚地显示对照组和ARM组患儿SMC发育状态,MI可以作为SMC发育的量化指标,并可用于评估ARM患儿SMC的发育状态,当MI≤0.18时可作为SMC发育不良的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MRI直肠阴道造影在直肠阴道瘘分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4例确诊的直肠阴道瘘患者的MRI资料,分析内口位置、主瘘管数目及阴道侧内口距离,结果用于评估直肠阴道瘘的高、中、低位分类。以手术结果为金标准,计算各项诊断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绘制ROC曲线,评价MRI的诊断准确率。结果:44例中,高位瘘32例,中位瘘8例,低位瘘4例。2位医师对距离的测量结果一致性较好(ICC=0.962)。MRI定位阴道侧内口至处女膜缘距离平均(3.9±1.3)cm,与手术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MRI诊断直肠侧内口、阴道侧内口、主瘘管数量及直肠阴道瘘分类均有较高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与阴性预测值,诊断价值高(AUC分别为0.904、0.932、0.955、0.932),2位医师对各项诊断的一致性较好。合并肛瘘、肛周脓肿4例,肛管内括约肌及会阴肌损伤6例。结论:MRI直肠阴道造影可直观显示直肠阴道瘘的瘘管、内口,并准确分类,且能发现脓肿、肛瘘、肌肉损伤等并发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三维超长回波链采集(3D CUBE)T2WI抑脂序列联合常规3.0 T MRI检查对肛瘘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证实的30例肛瘘患者的术前MRI检查资料,比较3D CUBE T2WI抑脂序列联合常规T2WI抑脂序列加T1WI FS增强扫描(研究组)与常规T2WI抑脂序列加T1WI FS增强扫描(对照组)对肛瘘整体、瘘管支数、内口总数的显示情况,并与手术结果对照。结果:30例中,1例高位复杂性肛瘘术后肛周感染,3例单纯性肛周脓肿;26例高位肛瘘,其中14例复杂性(4例合并肛周脓肿),12例单纯性。瘘管支数44个,内口39个。研究组与对照组瘘管支数显示率分别为95.5%(42/44)和81.8%(36/44),内口显示率分别为87.2%(34/39)和56.4%(22/3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3D CUBE T2WI抑脂序列联合常规3.0 MRI检查对瘘管整体、瘘管支数及内口总数的显示优于常规3.0 MRI检查。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估术前MRI检查对湿热下注型肛瘘的主瘘管、内口、分支及相关脓肿的诊断准确性。方法:收集311例湿热下注型肛瘘的临床及MRI资料,观察MRI影像上主瘘管的数目及走行、内口的数目及位置、分支的数目及形态,以及相关脓肿等影像学特征,并与手术结果进行严格对照,分析诊断灵敏度,评价分型准确性。结果:(1)311例湿热下注型肛瘘,男性267例,平均年龄(40.00±12.14)岁,女性44例,平均年龄(39.75±10.83)岁,体重指数(BMI)为(25.14±3.83)kg/m2,113例有过脓肿切开引流史。(2)311例湿热下注型肛瘘中,单纯性肛瘘195例(62.70%),复杂性肛瘘116例(37.30%),共有主瘘管371个,内口374个,分支82个(马蹄形分支14个,非马蹄形分支68个),脓肿53个,外口370个;MRI显示主瘘管、内口、分支及相关脓肿的灵敏度分别为94.61%、90.37%、93.90%和100%。(3)参考Parks分型,371个主瘘管中,窦4个,黏膜下瘘/括约肌间型205个,经括约肌型150个,括约肌上型11个,括约肌外型1个,MRI诊断分型与手术结果具有较...  相似文献   

6.
目的:初步评价自制可调节肛肠水囊在肛瘘患者术前普通MRI分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使用Philips 1.5 TAchievaDual MR扫描仪和体线圈对18例经手术证实的肛瘘患者在放置自制可调节肛肠水囊前、后均各行一次MRI检查。序列包括TSE的T_1WI及T_2WI SPAIR横断位和冠状位。放置水囊前后比较瘘管末端位置,并且对瘘管、分支及脓腔进行计数。结果用于评估肛瘘临床术前分型,同时与手术结果相对照。结果:18例肛瘘患者MRI检查共发现瘘管31根、分支19根、内口22个以及脓腔10个。使用水囊前后,MRI对瘘管末端位置的显示有显著不同(x~2=5.56,P0.05)。使用水囊前,MR显示1例为低位单纯型、2例为低位复杂型、2例为高位单纯型、8例为高位复杂型肛瘘,5例无法确定;使用水囊后,相应数据分别为1、2、3、11例,1例无法确定。使用水囊前后,MRI对肛瘘的分型与手术的相符率分别为72%(13例)和94%(17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8)。结论:通过使用自制可调节肛肠水囊,普通MRI能够提供更多有关瘘管及其走行的信息,有助于肛瘘患者的术前分型。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普通MR成像中使用自制可调节肛肠水囊在肛瘘患者分级中的应用价值.方法:18例经手术证实的肛瘘患者于使用自制可调节肛肠水囊前、后均各行一次MRI检查.序列包括T_1 WI横断位和冠状位、T_2 W SPAIR横断位,冠状位及矢状位.放置水囊前后比较瘘管末端位置,并且对瘘管、内口、分支及脓腔进行计数,同时观察瘘管走行.所获结果被用于评估肛瘘MR诊断分级,并同时与手术结果相对照.结果:18名肛瘘患者MRI检查共发现瘘管31根、内口22个、分支19根以及脓腔10个.使用水囊前后MRI对瘘管末端位置的显示有显著不同(χ~2=5.56,P<0.05).使用水囊前,MR显示1例1级低位单纯线形括约肌内肛瘘,1例低位和2例高位2级括约肌内肛瘘伴脓肿或分支,1例3级高位经括约肌肛瘘,6例4级经括约肌肛瘘伴脓肿或分支,其中5例为高位,1例为低位,2例5级高位肛提肌上和经肛提肌肛瘘,另有5例无法确定;使用水囊后,2级高位括约肌内肛瘘伴脓肿或分支上升为3例,4级低位经括约肌肛瘘伴脓肿或分支上升至2例,高位上升至7例,另有1例无法确定,余小变.使用水囊前后,M RI对肛瘘分级与手术的相符率分别为72%(13例)和94%(17例).结论:通过使用自制町凋节肛肠水囊,普通M RI能够获得更多有关瘘管及其走行的信息,有助于肛瘘患者的分级.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直肠阴道瘘(RVF)的MRI成像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经临床确诊的16例RVF患者的MRI资料。结果:16例中,直肠癌术后6例、宫颈癌根治术及放疗后4例、产伤5例、先天性巨结肠术后损伤1例。其中低位瘘6例,中位瘘5例,高位瘘5例;瘘口直径 2.5 cm 2例,1.0~2.5 cm 3例,0.5~1.0 cm 9例,0.5 cm 2例;T_1WI呈低信号;T_2WI、STIR呈粗细不等的线状或管状低、高或高低信号影,沟通直肠前壁与阴道后壁;DWI呈低、高或高低信号。结论:MRI可清楚显示RVF瘘口位置、大小、分型及瘘管走行,并可显示肛周肌群的情况,为临床手术个体化方案的制订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9.
磁共振成像对胎儿异常及妊娠并发症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MRI对胎儿发育异常、畸形及妊娠并发症的显示,研究MRI对该异常的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对44例中,晚期孕妇行MRI检查,观察和分析胎儿各脏器及母体附属结构的形态、信号变化。结果:胎儿的大多数脏器及母体的附属结构(如胎脑、胎心、胎肝、胎盘、子宫等)显示良好。发现2例前置胎盘、12例脐带绕颈、1例胎儿宫内发育迟缓及1例葡萄胎等异常。结论:MRI能较好地显示胎儿的发育异常、畸形及妊娠并发症,较超声优越,对胎儿生长发育状况的研究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0.
磁敏感加权成像在脑静脉畸形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高光峰  龙淼淼  夏爽  祁吉   《放射学实践》2010,25(8):839-841
目的:探讨磁敏感加权成像(SWI)在脑静脉畸形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9例脑静脉畸形的常规MRI及SWI表现。结果:19例常规MRI均可显示引流静脉,其中9例可显示髓静脉汇入引流静脉;19例磁敏感加权成像均可清晰显示引流静脉及髓静脉,呈现特征性的"海蛇头"或"蜈蚣"征。结论:SWI较常规MRI更能清晰和精确地显示脑静脉畸形的影像特征,可作为脑静脉畸形诊断常规序列的重要补充。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MRI中使用直肠球囊双腔导管(BRDCC)在肛瘘患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36例经手术证实的肛瘘患者于术前行MRI,其中18例使用BRDCC,另18例未使用.对36例患者瘘管、内口、分支及脓腔进行计数.所获结果被用于评估肛瘘MR诊断分型,并同时与手术结果相对照.采用Microsoft Office Excel处理软件分析数据,根据MRI图像对36例瘘管末端位置、内口、分支及脓腔分别进行计数和分型,与手术结果对照计算准确率及运用Chi-square检验观察有无统计学意义.结果 18例使用BRDCC的肛瘘患者MRI上共发现瘘管20支、内口21个、分支10支以及脓腔9个.Park,s分型中8例为括约肌间型,9例为经括约肌型,1例为括约肌外型.与手术结果比较,分型与手术结果一致,瘘管(20/21)、内口(21/22)、分支(10/10)和脓腔(9/9)的准确性分别为95.24%、95.45%、100%和100%;没有1例高低位误诊.18例未使用球囊导管的患者,MRI共发现瘘管26支、内口21个、分支15支以及脓腔6个,Park,s分型中6例为括约肌间型,10例为经括约肌型,1例为括约肌外型,1例为括约肌上型.与手术结果比较,瘘管(26/28)、内口(21/27)、分支(15/16)和脓腔(6/6)的准确性分别为92.86%、77.78%、93.75%和100%,有4例高低位误诊.使用BRDCC对肛瘘患者高低位的显示要显著优于未使用BRDCC者(x2=15.9,P=0.033).结论 通过使用BRDCC,MRI能够获得更多有关瘘管及其走行的信息.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三维肛肠超声扫描结合瘘管造影定位诊断肛瘘的准确性。方法选择31例经手术确诊的肛瘘病人,术前应用三维肛肠超声扫描和瘘管造影的资料进行分析。结果三维超声检查,单纯型、复杂型、低位型肛瘘分别为16例、15例、11例,均与手术结果符合,15例高位肛瘘中经括约肌13例、括约肌间1例、括约肌外1例,有13例与手术结果符合。31例肛瘘患者三维肛肠超声后,其瘘管的形态和走行特点、瘘管内口均能完整清晰显示。超声结合瘘管造影三维重组对肛瘘内口检查的准确性为93.55%。结论三维肛肠超声结合瘘管造影可以对肛瘘进行定位诊断。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MR直肠阴道造影对于直肠阴道瘘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 由两位放射科医师回顾性分析27例MRI诊断为直肠阴道瘘患者的MRI资料,记录直肠侧内口个数、位置及瘘管支数,以手术、肠镜结果为金标准分析MRI结果的准确性.结果 27例中22例行手术、肠镜检查,发现直肠侧内口21个,直肠阴道间瘘管22支,MRI显示内口的准确性为95.5% (21/22),瘘管显示准确性为100%(22/22).MR定位直肠侧内口到肛缘距离与手术及肠镜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508,P>0.05).合并脓肿和肛瘘1例,肛门内外括约肌及会阴深横肌损伤者2例.结论 MR直肠阴道造影能够直观、准确评估直肠阴道瘘,指导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CT、MRI在复杂性肛瘘诊断中的优劣互补性,以为手术提供更详细、准确的资料,避免肛瘘的复发。方法 :对30例无其他肛肠疾病的成年人行MRI和MSCT。结果:30例肛瘘内口在CT和MRI图像上能完全显示;5例微小的瘘管、2例隐藏的小囊肿在CT上完全显现,而MRI未显示;4例在CT图像上能清晰区别瘘管腔和瘘管壁,MRI图像上无法区别;6例MRI清晰显示了肉芽组织的扩张范围,但显示较模糊;3例阻塞的瘘管在MRI图像上显示出来,CT未显示。结论:CT与MRI对复杂性肛瘘的诊断各有优势,两者结合能取长补短,为制订手术方案、一次性根治肛瘘提供更详尽信息。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体外相位阵列线圈高分辨MRI对肛瘘检查的准确性及其价值。方法经手术证实的肛瘘患者20例,全部行体外相位阵列线圈高分辨MRI检查,检查序列主要包括高分辨轴面、矢状面和冠状面T2 WI和轴面抑脂T2 WI序列。结果20例肛瘘共27个原发瘘管、24个内口,28个外口,10个肛周脓肿。高分辨MRI对原发瘘管、肛周脓肿、内口显示的敏感度分别为92.6%(25/27)、100.0%(10/10)和91.7%(22/24),特异度分别为92.3%(12/13)、96.3%(26/27)和85.7%(12/14)。结论体外相位阵列线圈高分辨MRI可较准确地判断肛瘘的分型、瘘管走行及有无脓肿形成,对正确的手术治疗非常必要。  相似文献   

16.
多层螺旋CT对先天性冠状动脉瘘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总结并探讨先天性冠状动脉瘘的CT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27例经手术(20例)和临床确诊为冠状动脉瘘的患者,均行超声及MSCT检查,1例行冠状动脉血管造影(CAG),分析每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及MSCT表现,并与术后结果进行对照。结果:27例共栓出右冠状动脉瘘14例,左冠状动脉瘘10例,左右冠状动脉瘘3例.本组中超声检出21例,CT检出26例,1例经CAG检查确诊。MSCT可以清楚显示冠状动脉瘘的起源、管腔形态,瘘口的大小、数量以及汇入心腔的准确解剖位置。CT诊断7例患者合并其它心内外畸形,1例合并肺动脉栓塞。结论:MSCT对先天性冠状动脉瘘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尤其对诊断并发动脉瘤和心内外畸形的冠状动脉瘘更有价值,是无创性诊断本病的可靠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讨论磁共振成像(MRI)检查在肛瘘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7例经手术证实为肛瘘的患者,术前均进行MRI检查,其中18例行增强扫描,扫描序列主要包括轴位T1加权成像,轴位、矢状位、冠状位脂肪抑制T2加权成像,轴位弥散成像,增强轴位、矢状位、冠状位脂肪抑制T1加权成像。将MRI检查诊断结果与手术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27例患者中,术前MRI检查发现瘘管30条,支管8条,外口29个,内口25个,并发肛周脓肿2例。MRI对显示主瘘管和支管的准确率分别为96.8%(30/31)和88.9%(8/9),对外口显示的准确率为96.7%(29/30),对内口显示的准确率为92.6%(25/27),对脓肿显示的准确率为100%(2/2)。结论 MRI检查可准确显示肛瘘,特别是复杂性肛瘘的数目、瘘管走行、支管形成及内口的位置和瘘管与周围肌肉(肛管括约肌、肛提肌)关系、有无脓肿形成,为临床手术治疗提供重要的指导信息,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复杂性肛瘘的MRI表现,以提高对复杂性肛瘘的诊断价值。方法:对20例临床初诊为复杂性肛瘘患者行矢状位T2WI、横轴位T1WI、T2WI抑脂、冠状位T2WI抑脂、DWI序列,3例行增强扫描,分析MRI表现,明确各型瘘管的走行、分支及内外口,并与手术结果对照。结果:MRI检查发现内口25个,诊断准确率89.3%(25/28),18例内口T2WI抑脂表现高信号、T1WI与肌肉信号相似,15个DWI呈高信号;瘘管及分支27支,瘘管分支T2WI抑脂序列表现高信号21支,6例瘘管壁纤维组织T1WI、T2WI均呈低信号;脓肿、肛周间隙蜂窝组织炎5例,与手术结果一致,呈条索状、团块状,T1WI均呈低信号,T2WI及DWI均呈高信号;3例增强扫描内口呈环形强化。结论:MRI可准确显示复杂性肛瘘的类型、瘘管走行、分支、内口位置、瘘管与周围肌肉关系以及有无脓肿形成等。  相似文献   

19.
【摘要】目的:探讨部分型Poland综合征的CT表现特征,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9例Poland综合征患儿的CT原始图像及VR重组图像,分别观察胸肌、肋骨、肋软骨、乳房、肺部、心脏等情况。结果:9例患儿中,累及右侧5例(55.56%),左侧4例(44.44%)。所有病例胸大肌胸肋部缺如,其中1例累及全部胸大肌。全部患儿胸小肌缺如,7例肋间肌缺如(77.78%),2例肋间肌菲薄(22.22%),4例前锯肌变薄(44.44%),2例背阔肌变薄(22.22%),2例斜方肌变薄(22.22%)。全部患儿患侧胸廓均小于对侧,胸骨向患侧倾斜。3例患儿患侧乳芽缺如(33.33%),6例发育不良并低位(66.67%)。肋骨缺如或发育不良6例(66.67%),肋软骨缺如或发育不良8例(88.89%),高位肩胛2例(22.22%)。4例可见心脏向健侧移位或旋转(44.44%),全部患儿未见肺疝。结论:Poland综合征是一类少见的先天畸形,特征为单侧胸壁发育不良、同侧手部畸形并伴随多种其他畸形。部分型Poland综合征由于不合并手部畸形的表现,临床易漏诊。MSCT可对患儿胸壁肌肉、乳房、骨骼、肺部、心脏及合并畸形进行一站式检查,早期诊断及评价对手术治疗具有重要帮助。  相似文献   

20.
艾松涛  朱文静  余强  王平仲   《放射学实践》2010,25(3):301-304
目的:评价舌和口底鳞状细胞癌(SCC)和脉管畸形的MRI动态增强扫描(DCE-MRI)的特点。方法:对治疗前行常规MRI和DCE-MRI检查的39例舌和口底SCC及9例脉管畸形(均经手术病理证实)患者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病变的时间-信号强度曲线(TIC)和最大斜率值,采用统计方法比较其在舌和口底SCC与脉管畸形之间的差异。结果:48例中TIC曲线可分3型:Ⅰ型35例(SCC34例,脉管畸形1例),Ⅱ型12例(SCC5例,脉管畸形7例),Ⅲ型1例(为脉管畸形),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舌和口底SCC与脉管畸形的TIC类型之间差异有极显著性意义(χ^2=15.74,P〈0.001)。舌和口底SCC及脉管畸形的TIC最大斜率平均值分别为42.08和37.02,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以最大斜率值38.6为阈值,其鉴别舌和口底SCC与脉管畸形的敏感度、特异度和符合率分别为87.1%、66.7%和81.6%。结论:结合TIC曲线类型和最大斜率对舌和口底部SCC与脉管畸形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