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目的分析早产儿听力结果,探讨影响其听力筛查的可能因素。方法采用瞬态诱发耳声发射(TEOAE)对NICU中病情稳定的早产儿进行听力诊断,分析不同胎龄早产儿294例[根据体质量分组,Ⅰ组(〈1.5kg)、Ⅱ组(1.5~2.5kg)、Ⅲ组(〉2.5kg)]、不同出生体质量早产儿305例[根据频率A组(〈30周)、B组(30~34周)、C组(〉34周)]的听力筛查结果,采用χ^2分割法对不同胎龄及不同出生体质量的早产儿听力筛查结果分别进行比较,探讨影响听力筛查的可能因素。结果胎龄〈30周(A组)、胎龄30-34周(B组)、胎龄〉34周(C组)3组之间筛查未通过率差异有显著性,且胎龄相差越大,差异性越大;出生体质量〈1.5kg和体质量1.5~2.5kg(Ⅱ组)、体重〉2.5kg(Ⅲ组)组间未通过率差异有显著性,而Ⅱ组与Ⅲ组组间未通过率差异无显著性。结论胎龄和出生体质量是影响听力筛查结果的重要因素,应对胎龄小、出生体质量低下的早产儿作为听力监测的重点对象。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新生儿听力筛查结果,探讨影响新生儿听力的危险因素.方法 对NICU586例新生儿[其中新生儿窒息85例,早产儿216例,新生儿肺炎80例,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82例,足月小样儿64例,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59例]及同期产科出生的1583例正常新生儿行瞬态诱发耳声发射(TEOAE)检查,同时登记新生儿的出生史等资料,采用χ2检验进行听力筛查通过率的比较,采用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进行危险因素分析.结果 NICU新生儿,听力筛查通过451例,通过率76.96%;同期正常新生儿,听力筛查通过1411例,通过率89.13%,两者通过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新生儿窒息组、早产儿组、新生儿肺炎组、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组、足月小样儿组、NRDS组通过率分别为80.00%、74.54%、71.25%、89.02%、84.37%、64.41%,早产儿组、新生儿肺炎组、NRDS组的通过率明显低于正常新生儿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5);新生儿窒息组、高胆红素血症组、足月小样儿组的通过率与正常新生儿的通过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05).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胎龄、Apgar评分、肺炎、NRDS与听力筛查结果有相关性,是新生儿听力损伤的危险因素.结论 NICU新生儿听力筛查通过率较正常新生儿低,是听力损伤的高危人群;影响新生儿听力的因素有胎龄、Apgar评分、肺炎、NRDS,NICU新生儿最终的听力情况,常常是多个因素作用的结果;采取有效的早期干预措施,可以降低新生儿听力损伤.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早产儿限制性输血与非限制性输血策略对早产儿输血情况及一系列临床指标恢复的影响,为早产儿输血策略提供一定的临床依据。方法根据2008年美国早产儿输血指南,回顾性分析进行输血的胎龄 < 37周的早产儿171例,分为限制性输血组(A组)78例和非限制性输血组(B组)93例,根据胎龄又分为胎龄 < 34周和≥34周,比较2组早产儿在输血总量、输血次数、首次输血日龄、体质量恢复、喂养情况、脱离氧气时间、达出院标准时间、早产儿脑损伤(脑白质软化/颅内出血)发生率等方面的差异。结果胎龄 < 34周,A组输血次数少于B组(P < 0.01),首次输血日龄、脱氧时间、恢复出生体质量所用时间和脑损伤发生率均为A组高于B组(P < 0.05~P < 0.01);胎龄≥34周,首次输血日龄和奶量达足量(150 mL/kg)时间A组均高于B组(P < 0.01和P < 0.05);达完全经口喂养时间和住院时间在胎龄 < 34周和胎龄≥34周早产儿均为A组长于B组(P < 0.05~P < 0.01),输血总量A组与B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较于限制性输血,非限制性输血策略不增加输血总量,可能更有利于早产儿的临床恢复,有利于缩短早产儿住院时间、促进喂养及进体质量增长、缩短用氧时间、减少早产儿脑损伤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为了研究在早产儿中使用不同的喂养方式对其今后生长发育的影响。方法选择2011年4月-2013年4月在我院住院的早产儿120例,按照喂养方式不同,分为A组、B组、C组,每组共有早产儿40例,为A组早产儿提供早产奶喂养,为B组早产儿提供母乳喂养,为C组早产儿提供母乳和早产奶混合喂养,对比3组早产儿生长发育情况。结果胎龄纠正40周时,B组早产儿的重量、体重增加量、头围、身长等数值高于A组与C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A组早产儿身长增加量低于B组与C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年龄纠正1个月时,A组早产儿身长增加量高于B组与C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B组头围增加量与体重增加量高于A组与C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年龄纠正2个月时,A组身长、体重、头围增加量、体重增加量都高于B组与C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B组身长增加量低于A组与C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胎龄纠正40周时,使用母乳喂养有助于早产儿生长发育,之后使用早产奶有助于早产儿成长发育。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早产儿胎龄、体重与低血糖的关系,以及早产儿低血糖与脑损伤发生率的关系。方法对129例早产儿进行血糖监测及头颅B超检测,根据胎龄、体重、血糖分组,对其低血糖、脑损伤发生情况进行χ2检验,并比较分析。结果①胎龄<31周和31~33周早产儿比较,低血糖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前两组均比34~36周早产儿低血糖发生率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体重<1500g和1500g~1999g早产儿低血糖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前两组分别与2000~2800g早产儿比较,低血糖发生率均高于后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低血糖组脑损伤发生率高于正常血糖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胎龄<34周及体重<2000g的早产儿低血糖发生率高,低血糖可导致早产儿脑损伤发生率增高,应注重早产儿的血糖早期动态检测,及时发现、纠正低血糖,减少脑损伤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孕周及分娩方式对早产儿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126例早产单胎产妇临床资料,根据其孕周分成28~32周组(A组,n=60)和33~36周组(B组,n=66)两组。比对不同孕周的不同分娩方式早产儿出生体重、新生儿阿氏评分(Apgar)及围生期死亡率差异。结果 B组早产患儿出生体重及Apgar评分均显著高于A组患儿(P<0.05);孕周相同的情况下,不同分娩方式的早产儿在出生体重及Apgar评分对比上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早产患儿围生期死亡13例(21.7%),显著高于B组患儿的6例(9.1%)(P<0.05);孕周相同的情况下,剖宫产早产儿围生期死亡率略低于阴道顺产早产儿,但差异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胎龄越小的早产儿围生期死亡风险越高、预后越差;对存在高危征象的早产儿予以剖宫产终止妊娠能有效改善其预后质量,降低围生期死亡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究并分析早产儿胎龄和体重对儿童糖尿病的预测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0例早产儿的临床资料。按照早产儿的胎龄分为A1、A2、A3、A4组,根据出生体重分为B1、B2、B3、B4组,根据喂养方式分为C1、C2、C3组。跟踪随访15年后,记录早产儿儿童糖尿病的发病率。结果28~30周胎龄组早产儿儿童糖尿病发病率为80.0%,明显高于其他胎龄组;出生体重≤999 g早产儿发病率为80.0%,较其他组早产儿高;人工喂养组早产儿发病率为60.8%,明显高于其余两组(P均<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儿童糖尿病的发病率与早产儿胎龄和出生体重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口腔运动干预联合面部特定穴位刺激对改善新生儿经口喂养困难的影响。[方法]将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eonatal Intensive Care Unit,NICU)380例存在经口喂养困难的新生儿纳入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和B组各190例,A组(干预组):口腔运动干预联合面部特定穴位刺激。B组(对照组):仅进行非营养性吸吮(non-nutritive sucking,NNS)。观察并记录两组新生儿出生体重、出生胎龄、经口喂养过渡时间、完全经口喂养天数、住院天数、完全经口喂养时纠正胎龄、出院时纠正胎龄、住院时体重增长情况。对早产儿经口喂养困难进行早期干预组(C组)与晚期干预组(D组)对比,观察两组结果差异。[结果] A组在经口喂养过渡时间、完全经口喂养天数、住院天数、完全经口喂养时纠正胎龄少于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B组对比,新生儿在入科体重、出生胎龄、达出院时纠正胎龄、住院期间体重增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早产儿中把干预时纠正胎龄35周为早期干预组(C组),干预时纠正胎龄≥35周为晚期干预组(D组)。C组在出生胎龄、管饲喂养天数、经口喂养过渡时间、住院天数及住院期间体重增长均少于D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完全经口喂养时纠正胎龄和达出院时纠正胎龄差别更明显(P0.001)。C组与D组在入科体重和机械通气时间上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口腔运动干预联合面部特定穴位刺激较非营养性吸吮在提高新生儿经口喂养困难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可明显缩短新生儿尤其是早产儿住院时间,减少住院费用,其中早期干预比晚期干预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系统保健对胎龄小于32周早产儿及极低出生体重儿(VLBWI)校正胎龄12个月时体格发育的影响。方法将2011-2012年度在深圳市龙岗区妇幼保健院出生的胎龄<32周早产儿和VLBWI共60例,分为接受系统保健(A组)和未接受系统保健(B组)各30例,并随机选择在该院同期出生的足月儿30例为对照组(C组)。A组婴儿在新生儿科出院后至纠正胎龄6个月每月体检1次,纠正胎龄7个月至12个月每2个月体检1次;B组婴儿未接受系统保健;C组婴儿出生后每3个月保健1次;在纠正胎龄12个月时对三组婴儿做体格发育检查,比较其体格发育指标及营养不良的发生率。结果校正胎龄12个月时:A组与C组婴儿体重、身长及头围均高于B组婴儿(P<0.05),A组婴儿消瘦的发生率低于B组婴儿(P<0.05);A组婴儿体重、身长及头围与C组婴儿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岁以内对胎龄32周以下早产儿及VLBWI实施系统保健可促进其1岁时体格发育,降低营养不良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影响早产儿出院时宫外发育迟缓(EUGR)发生率的相关因素,为制定预防早产儿发生EUGR的策略提供临床依据。方法:以本院2012年2月至2013年2月出生的早产儿为研究对象。对不同胎龄及出生体重的早产儿进行比较,并分析发生EUGR的相关因素。结果:体重≤1 500g的早产儿组EUGR发生率为66.2%,体重>1 500g的早产儿组EUGR发生率37.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胎龄<34周的早产儿组EUGR发生率为71.3%,胎龄≥34周的早产儿组EUGR发生率为44.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宫内发育迟缓(IUGR)、感染、生后体重下降时间是发生EUGR的危险因素。结论:胎龄及出生体重越小,发生EUGR的可能性越大。导致EUGR的因素是多重的,其中IUGR及感染、生后体重下降时间对EUGR影响最大,应积极预防及治疗并发症,重视早产儿早期营养,缩短患儿的体重下降时间是避免EUGR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廖文君 《海南医学》2014,(19):2845-2848
目的探讨胎龄≤32周低出生体重早产儿宫外发育迟缓(EUGR)发生率及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纳入126例胎龄≤32周低出生体重早产儿,记录胎龄(超声或出生时成熟度分析数据)、出生时体重、身长、头围、性别、是否低于胎龄儿、是否存在呼吸窘迫综合征、最大生理性体重减少率、恢复出生体重的天数、起始肠内喂养时间、完全肠内喂养时间(每天奶量〉100 ml/kg·d),37~42周时测定早产儿体重、身长、头围,以体重、身长和头围计,分析EUGR发生率、其危险因素以及适于胎龄儿(AGA)和低于胎龄儿(SGA)EUGR发生率。结果 EUGR组胎龄、出生体重、出生身长、出生头围均低于非EUGR组(均P〈0.01),而体重下降率(%)、恢复出生体重时间、起始肠内喂养时间以及完全肠内喂养时间均大于非EUGR组(均P〈0.01),SGA比例明显大于非EUGR组(均P〈0.05)。以体重、身长、头围计,所有新生儿EUGR发生率分别为47.6%、39.7%和4.8%。总体上SGA宫外发育迟缓率明显高于AGA(均P〈0.01)。胎龄、恢复出生体重时间、完全肠内喂养时间与EUGR发生密切相关。结论胎龄、宫内发育迟缓、营养摄入差及呼吸窘迫综合症仍是胎龄≤32周早产儿EUGR发生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2.
月的探讨微量肠内喂养降低胎龄28-32周及体重≤1.5kg的早产极低体重儿及超低体重儿胃肠外营养相关性胆汁淤积(PNAC)发病率的效果。方法60例胎龄28-32周及体重≤1.5kg的早产极低体重儿在生后即分配到微量喂养组(持续喂养组)或静脉营养输注组(静脉营养组)研究其PNAC发生率。结果微量肠内喂养组早产儿PNAC发生率20.7%;静脉营养组早产儿PNAC发生率46.7%,两组早产儿PNAC的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微量肠内喂养较静脉营养组能降低胎龄28~32周及体重≤1.5kg的早产极低体重儿PNAC发生率。  相似文献   

13.
《中国现代医生》2017,55(36):58-60,63
目的分析妊娠期糖尿病孕妇围生期母婴结局。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6年1月在本院分娩的121例妊娠期糖尿病孕妇(A组)与同期121例正常孕妇(B组)围生期母婴结局。结果 A、B两组患者的羊水情况比较,其羊水过多、羊水过少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B两组产妇产后出血进行比较后,产后出血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B两组胎膜早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将A、B两组顺产及剖宫产率比较,其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B两组早产儿的发生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新生儿窒息、肺炎、黄疸等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GDM孕妇更易发生巨大儿及新生儿低血糖,同时低体重儿发生率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GDM孕妇胎膜早破、巨大儿、新生儿低血糖、低体重儿较正常孕妇发生率高。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早产儿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的高危因素,探讨防治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新生儿科2005年10月-2010年11月期间收治的胎龄≤32周且出生体质量≤1500g,存活时间>28d的早产儿110例的临床资料,需要应用机械通气治疗75例,其中14例诊断为早产儿支气管肺发育不良(为BPD组),61例为非BPD组。比较分析患儿的胎龄、出生时体质量、生前应用糖皮质激素、生后应用肺表面活性物质、窒息史、胎膜早破史、机械通气时间、吸氧时间、动脉导管未闭、反复肺部感染等临床资料。结果:早产儿支气管肺发育不良的发生率占所有住院早产儿的12.73%(14/110).BPD组患儿生前应用糖皮质激素、生后应用肺表面活性物质、窒息史,与非BPD组比较无明显差异性(P>0.05);而BPD组患儿的胎膜早破、动脉导管未闭、反复肺部感染与非BPD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BPD组患儿的胎龄、出生时体质量、机械通气时间、吸氧时间与非BPD组比较差异有明显显著性(P<0.01),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避免早产及低出生体质量儿、尽量缩短机械通气时间及氧气吸入时间、防止及减少反复肺部感染,积极早期综合治疗是预防早产儿支气管肺发育不良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5.
蒙丹华  李燕  覃柳菊 《当代医学》2011,17(23):47-49
目的探讨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etinopathy of prematurity,ROP)的发生率及危险因素。方法对2008年1月~2009年6月在新生儿科住院的244例孕周〈36周,出生体重〈2000g的早产儿生后4周行眼底检查。根据ROP国际诊断分期法诊断和分期。结果 244例患儿之中,有不同程度的ROP患儿有49例(其中ROPI期有37例患儿,Ⅱ期有10例患儿,Ⅲ期有2例患儿),ROP的发生率为20.08%。吸氧、出生体重、孕周、呼吸暂停、酸中毒、机械通气、PO2变化及感染、母亲妊娠并发症对ROP的发生具有明显影响;且孕周越短、出生体重越小,ROP发生率越高。结论 ROP的发生和吸氧、出生体重、孕周、呼吸暂停、酸中毒、机械通气、PO2变化及感染、母亲妊娠并发症等因素有关。孕周、出生体重、吸氧、呼吸暂停是ROP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6.
妊娠肝内胆汁淤积症对胎儿结局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妊娠肝内胆汁淤积症(ICP)对新生儿出生体重及胎儿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调查2001年3月~2003年12月在我院分娩的4112例孕产妇,对其中的237例ICP患者的血清苷胆酸浓度、孕龄、胎儿体重、围产儿宫内窘迫、窒息及死亡等,与同期分娩的非ICP孕妇(3875例)的围产儿结局进行了比较。结果ICP发病率约为5.75%。ICP组平均孕龄和出生体重均明显低于正常组,有统计学意义(P〈0.001)。但两组间的新生儿体重差别主要表现在孕龄37周以上者。双胎和孕龄〈37周者。ICP组与正常组无明显差别。除双胎妊娠外,ICP组和非ICP组巨大儿发生率无明显差别,但ICP组早产儿和足月(≥37周)低体重儿发生率明显高于非ICP组。相关分析结果显示新生儿出生体重与孕龄呈显著正相关,r=0.44,P〈0.0001。而新生儿体重与孕妇血清的苷胆酸浓度无相关性。同时,ICP组剖宫产率明显高于非ICP组,分别为77.22%VS46.33%,有统计学意义P〈0.001。此外。新生儿窒息及新生儿死亡率(分别为3.51%和0.88%)明显高于非ICP组,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ICP组胎儿宫内窘迫发生率却明显低于非ICP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宫内死胎率在两组间无明显差别。结论ICP对围产儿的影响主要是早产儿、剖宫产儿增加及新生儿体重降低,新生儿窒息率和死亡率也可能增加。ICP患者血清苷胆酸水平对新生儿出生体重无明显影响。出生体重降低和早产率增加可能主要与医源性提前终止妊娠有关。通过有效处理和适时终止妊娠,可能降低胎儿宫内窘迫和死亡的发生并改善围产儿结局。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不同胎龄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ronchopulmonary dysplasia,BPD)的临床特征及危险因素,为各个胎龄阶段的BPD患儿提供针对性的诊疗指导。方法 收集2017年2月至2022年2月入住河北大学附属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诊断为BPD的241例早产儿的临床资料,按胎龄分成3组:胎龄<30周组(105例),胎龄30~32周组(83例),胎龄>32周组(53例)。比较3组患儿在一般情况、母体高危因素、治疗情况及并发症方面的差异。结果 发生BPD的早产儿中,不同胎龄组性别、分娩方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生体质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母体高危因素中胎膜早破、胎盘异常、Apgar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产前子痫、妊娠期糖尿病、产前激素应用、绒毛膜羊膜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中生后糖皮质激素应用率及枸橼酸咖啡因应用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机械通气时间、氧疗时间及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发症中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eonatal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NRDS)、败血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肺炎、颅内出血(intracranial hemorrhage,ICH)、脑室周围白质软化(periventricular leukomalacia,PV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不同胎龄的BPD患儿在临床特点及危险因素上存在差异。应根据胎龄不同而展开相应有效的诊疗,避免长时间机械通气、积极控制机械通气中可能引发的肺部感染,可减少该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宋俊 《蚌埠医学院学报》2016,41(9):1155-1157
目的:探讨早产儿贫血的影响因素。方法:选择140例出现贫血的早产儿,根据胎龄、出生体质量、出生时血红蛋白(Hb)、有无机械通气等因素分组,比较各组患儿贫血出现时间及Hb最低值。结果:随着胎龄增大、出生体质量增加,患儿贫血出现时间延迟,贫血程度减轻(P < 0.05~P < 0.01);与出生时Hb>145 g/L组相比,出生时Hb≤145g/L组患儿贫血出现时间明显提前,Hb最低值显著降低(P<0.01);与非机械通气组相比,机械通气组患儿贫血出现时间较早,Hb最低值较低(P<0.01);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胎龄、出生体质量和出生时Hb值均是早产儿贫血出现时间的影响因素(P < 0.05~P < 0.01),而胎龄和出生时Hb值均是Hb最低值的影响因素(P<0.01)。结论:胎龄越小、出生体质量越低、出生时Hb值越低,早产儿贫血出现时间越早,贫血程度越重。应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早产儿贫血,提高早产儿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早产儿低血糖与胰岛素、C肽、胰高血糖素的关系。方法将89例早产儿分为低血糖组(34例)和正常血糖组(55例),50例足月儿(血糖正常)作为正常对照组,记录出生体重、胎龄、同步血糖,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检测生后24h内、7天血清中胰岛素(Ins)、C肽(C-ep)、胰高血糖素(Gc)含量,进行统计分析;用逐步线性回归和Bivariate相关分析低血糖的影响因素以及其与各个激素水平的关系。结果新生儿血糖水平与出生体重、胎龄呈正相关。3组间各时段Ins、C-ep以及7天Gc含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生后24h内Gc含量,早产儿正常血糖组明显低于足月儿组(P<0.01),早产儿低血糖组低于早产儿正常血糖组(P<0.05),生后24h内Gc含量与胎龄、出生体重呈正相关。结论早产儿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功能基本成熟,而早产儿胰岛α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功能尚未完善;早产儿易发生低血糖除与胎龄、出生体重相关外,可能与Gc激素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