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目的探讨脑梗死急性期的中医辨证要素及证候分布规律。方法对108例脑梗死急性期患者的中医基本辨证要素及证候分布规律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中医基本辨证要素中病性证素分布呈痰浊血瘀热盛气虚阳虚气滞阴虚血虚的趋势;病位证素分布呈神(脑)心脾肾大肠肝的趋势。证型分布中实证呈现痰热瘀滞证痰瘀互阻证热盛血瘀证里实热结证的趋势;虚实夹杂证呈痰热炽盛,气阴耗伤证气虚血瘀证气虚痰阻证的趋势;虚证呈阳气亏虚证血虚证、气阴两虚证的趋势。结论脑梗死急性期中医病性证素是痰浊、血瘀、热盛、气虚等;病位证素是神(脑)、心、脾、肾等;证候分布是痰热瘀滞证、痰瘀互阻证、热盛血瘀证等。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脑梗死急性期中医证型辨证与血浆凝血指标变化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研究武汉市中医医院神经内科2007年9月-2010年1月的317例脑梗死急性期患者,按中医辨证分为风痰火亢证、风火上扰证、痰热腑实证、风痰瘀阻证、痰湿蒙神证、气虚血瘀证、阴虚风动证七型,并检测血浆凝血指标水平.结果 脑梗死急性期中医证型以风痰火亢证为主,其血浆纤维蛋白原(FIB)多集中在正常参考范围内偏高水平,凝血酶原时间(TT)则明显缩短且集中在正常参考范围的最小值以下.而以"痰"为主的痰热腑实证、痰湿蒙神证患者FIB显著高于气虚血瘀证、阴虚风动证(P〈0.05).与"火热"有关的风火上扰证、风痰火亢证及痰热腑实证患者TT值小于风痰瘀阻证、气虚血瘀证、阴虚风动证(P〈0.05).结论 FIB可能是脑梗死急性期不同证型的内在因素之一,FIB可能与中医的痰邪、实证有关,TT可能与中医的火热邪有关.  相似文献   

3.
黄赛忠 《江苏中医药》2017,49(10):40-42
目的:观察进展性脑梗死中医证候与危险因素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对150例进展性脑梗死患者进行中医证候分类,并同时观察发病危险因素、不同时期的NIHSS评分,比较证候分布比例、不同证候之间危险因素及NIHSS评分的差异。结果:进展性脑梗死中医证候分布比例为瘀血阻络痰瘀阻络肝阳上亢风痰阻络阴虚风动气虚血瘀,证候之间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肝阳上亢证、阴虚风动证患者的高血压病和糖尿病例数明显高于其他4种证候,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痰瘀阻络、瘀血阻络证患者的颈动脉斑块发生例数明显高于其他4种证候,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风痰阻络证、肝阳上亢证、阴虚风动证及瘀血阻络证4种证候治疗后不同时期NIHSS评分有统计学差异。结论:进展性脑梗死的常见中医证候为瘀血阻络证及痰瘀阻络证;痰瘀阻络证、瘀血阻络证与颈动脉斑块密切相关,而肝阳上亢证和阴虚风动证与高血压病、糖尿病密切相关;痰瘀阻络证、气虚血瘀证患者的预后差,而风痰阻络证、肝阳上亢证、阴虚风动证和瘀血阻络证的预后相对较好。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海南地区中风病患者急性期中医证候的分布规律。方法:采用前瞻性临床调查,选取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海南省琼中县(中部)、琼海市(东部)、儋州市(西部)、乐东县(南部)中医院近年来神经内科中风病急性期住院病例300例,所有病例患者在72 h内入院并自入院当天至发病14 d。参照《中风病辨证诊断标准》的六大基本证候因素,风证、火热证、痰湿证、血瘀证、气虚证、阴虚阳亢证加以辨证,同时进行单证及复证的分布分析。结果:海南地区300例中风患者急性期中医证候分布以风证、血瘀证、痰湿证、气虚证为主,其中3种证候组合表达为常见,复合证中以风痰瘀、风瘀虚证为多。结论:海南地区中风病急性期患者中医证候以单证为主,中医证候要素组合主要以3种证候要素组合表达的例数最为多见,发病主要以风痰瘀、风瘀虚所占比例为最高,火热证的出现多伴随有痰湿,阴虚阳亢证在急性期较为少见。证候体现了中风病传统病机,可以使复杂证候简单化,可以灵活准确的反映证候的动态、复杂、多变的特性,为证候的规范化和辨证的灵活性之间构筑一定的联系。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南雄地区中风患者急性期的中医证候特点及规律。方法:按标准纳入2006年1月-2015年6月收治的南雄地区中风病急性期患者741例,采用频数统计方法,总结分析中医证候的特点和分布规律。结果:741例患者经辨证核对,其证型频次由低到高排列依次为阴虚风动证、痰湿蒙神证、风火上扰证、痰热腑实证、风痰火亢证、风痰瘀阻证、气虚血瘀证,其中以气虚血瘀证309例(占41.7%)、风痰瘀阻证199例(占26.9%)、风痰火亢证74例(占10.0%)为主,3种证型共占全部证型的78.6%(582例)。741例患者中证素的分布由低到高依次为阳虚证、血虚证、阳亢证、火证、阴虚证、热证、风证、气虚证、痰证、瘀证。其中以瘀证、痰证和气虚证为主。在对不同病程和不同偏瘫肢体的证候分型统计中,其证候分型也有显著差异。结论:南雄地区中风病患者急性期的常见证候分布以气虚血瘀证、风痰瘀阻证、风痰火亢证为主;证素以瘀证、痰证和气虚证为主,其中痰证是南雄地区中风病发病过程中的重要证素。  相似文献   

6.
岭南地区近10年中风病中医证候规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岭南地区中风病的中医证候分布规律。方法对近10年岭南地区中医药治疗中风病的临床研究文献进行梳理,采用频数统计方法,总结分析证候分布的规律。结果证候病例频次由高至低排列依次为气虚血瘀证、风痰瘀阻证、风痰火亢证、痰热腑实证、风火上扰证、痰湿蒙神证、阴虚风动证;依证候频次依次为气虚血瘀证、风痰瘀阻证、阴虚风动证、痰热腑实证、风痰火亢证、风火上扰证、痰湿蒙神证。证素的病例频次由高到低依次为瘀证、痰证、气虚证、风证、热证、阴虚证、火证、阳亢证、血虚证、阳虚证;证素频次由高到低依次为瘀证、痰证、气虚证、风证、热证、阴虚证、阳亢证、火证、阳虚证、血虚证。结论岭南地区近10年中风病常见证候分布以气虚血瘀证、风痰瘀阻证为主;证素以瘀证、气虚证、痰证为主,其中痰证是岭南地区中风病发病过程中的重要证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糖尿病脑梗死证候、证候要素及靶位分布规律。方法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2003年1月-2013年10月的全部文献,从符合研究标准的22篇2550例文献病例中提取证候,并进行整理规范,分析糖尿病脑梗死的证候、证候要素及靶位。结果 2550例糖尿病脑梗死患者共有证候15种,其中痰瘀阻络659例(25.84%)、痰热腑实445例(17.45%)、风痰瘀阻366例(14.35%)、气虚血瘀341例(13.37%);共涉及证候要素10个,其中痰证1588例(62.27%)、血瘀证1026例(40.24%)、气虚证649例(25.45%)、阴虚证539例(21.14%);涉及靶位7个,主要病位为肝(2502例,98.12%)、脾(2194例,86.04%)、肾(2096例,82.20%)、脑(1026例,40.24%)。结论痰浊、血瘀、气虚、阴虚是糖尿病脑梗死主要的证候要素。痰瘀阻络、痰热腑实、风痰瘀阻、气虚血瘀是糖尿病脑梗死常见的证型。糖尿病脑梗死的病位主要在肝,涉及脾、肾、脑,其核心病机是气阴亏虚、痰瘀阻络。  相似文献   

8.
目的:以中医辨治脑梗死期刊文献的医案、验案为对象,探讨脑梗死中医证素分布与组合规律,以期为临床辨证提供参考。方法:检索2005—2015年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等有关脑梗死经验性诊治病案,建立医案数据库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脑梗死主要病位证素为经络、肝、心神,主要病性证素为痰、动风、湿、血瘀、阴虚。病位与病性证素可组成证名,中经络:肝阳上亢证、肝肾阴虚风动证、风痰瘀阻证、痰热腑实证、气虚血瘀证、气血两虚证、气虚阳脱证;中脏腑:风火闭窍证、痰火闭窍证、痰湿蒙神证等。证素聚类规律:经络、痰;肝、动风;肾、阳虚、气虚、血虚;热、阳亢、阴虚;心神、闭;湿;血瘀。结论:通过文献研究发现脑梗死中医证素分布特点、组合规律与临床实际相符,可作为临床辨证辅助的参考,有助于中医证型标准化的建立。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脑梗死静脉溶栓患者中医证候演变情况及其与临床疗效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180例接受静脉溶栓的脑梗死患者,分析其中医证候演变情况,并比较不同中医证候患者溶栓治疗疗效差异。结果溶栓治疗后风证、火证、痰证、瘀证患者明显减少,气虚证和阴虚证患者明显增加,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风证、火证、痰证、瘀证患者溶栓总有效率优于气虚证、阴虚证患者,经有序资料Ridit分析提示,风证、痰证、瘀证患者疗效较好;实证患者溶栓治疗疗效优于虚证患者(P0.05)。结论溶栓治疗后脑梗死患者中医证候改变明显,且不同中医证候患者溶栓治疗疗效不同。  相似文献   

10.
清脑宣窍滴丸治疗急性期腔隙性脑梗死66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清脑宣窍滴丸治疗急性期腔隙性脑梗死(Lacunar Infarction,LI)的临床疗效进行初步的观察。方法:采用前瞻、随机、平行对照的方法,将66例急性期LI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疗效评价指标采用改良NIHSS量表和中医临床证候计分法进行评价。结果:LI的中医证候诊断中以风证最为常见,其次依次为火证、瘀证、痰证、阴虚阳亢证、气虚证。通过对两组改善中风证候的疗效分析显示,具有熄风清热,化痰活血作用的清脑宣窍滴丸能够较西药组在改善风、火、痰、瘀证候方面疗效显著。因LI临床症状相对较轻,多符合中风中经络的中医诊断,依据《中风病诊断疗效评定标准》[1]中风病中经络诊断标准,观察发现LI患者以肝阳暴亢,风火上扰证最为常见,其次是风痰瘀血,痹阻脉络证、痰热腑实,风痰上扰证、阴虚阳亢证和气虚血瘀证。此外,清脑宣窍滴丸可明显改善肝阳暴亢、风火上扰证患者的临床症状,尤其治疗“善忘迟钝、头痛、眩晕、口苦咽干、烦躁易怒、大便秘结、舌苔黄”这七个症状上效果显著。结论:两组在总体临床疗效上均具有显著的意义,治疗组在改善中医证候方面优于对照组。  相似文献   

11.
目的:运用多重对应分析方法,研究中风病证候要素与急性大脑中动脉梗死部位的相互关系。方法:收集2010年至2013年新发大脑中动脉脑梗死患者的资料,ASPECTS方法进行分区,并对患者证候要素积分。以急性大脑中动脉梗死部位为行变量,以证候要素为列变量,进行简单对应分析数据处理,筛选出痰证、火证、血瘀证、热证、风证等变量,行多重对应分析。结果:急性大脑中动脉脑梗死M1、M2、M3、M4、M5、M6分区和中医证候要素痰证、火证、血瘀证、热证、风证的轻、中、重值积分值为变量,进行多重对应分析,2个维度的Cronbach'sα值分别为0.779和0.737,大于0.5,并且累积解释90.70%的变量。结论:急性大脑中动脉M1分区与中医证候要素中痰证轻型、火证中的中型相关联;急性大脑中动脉M2分区与中医证候要素中痰证中的中型、火证中的轻型相关联;急性大脑中动脉M3分区与中医证候要素中火证中的轻型相关;急性大脑中动脉M4分区与中医证候要素中的血瘀证轻型和风证的中型相关;急性大脑中动脉M5分区与中医证候要素风证中的轻型、热证中的中型、血瘀证中的轻型、火证中的重型相关联。急性大脑中动脉M6分区与中医证候要素中火证中的重型、血瘀证中的轻型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急性脑梗死患者中医证型与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MR-DWI)表现的相关性,为急性脑梗死的中医辨证分型提供客观依据。方法303例患者予以中医辨证分型及头颅MR-DWI检查,观察患者梗死病灶部位、大小及表现弥散系数(ADC)值。结果按照中医辨证分型分为风痰阻络证125例,风火上扰证49例,气虚血瘀证64例,阴虚风动证38例,痰热腑实证27例。不同梗死病灶部位与中医证型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梗死病灶在基底节区以风痰阻络证多见,梗死病灶在脑干部位以阴虚风动证、气虚血瘀证多见,梗死病灶在脑叶部位以痰热腑实证多见,梗死病灶在小脑部位以风火上扰证多见(P<0.05)。不同梗死病灶类型与中医证型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腔隙性脑梗死中风痰阻络证、风火上扰证、阴虚风动证居多,局灶性脑梗死中气虚血瘀证多见,大面积脑梗死中痰热腑实证多见(P<0.05)。不同中医证型梗死病灶ADC值之间,以及各组对侧正常脑组织ADC值之间均无显著差异(P>0.05),但不同中医证型患者梗死病灶ADC值明显低于对侧脑组织(P<0.001)。结论不同中医证型的急性脑梗死患者之间MR-DWI成像表现中梗死病灶部位及大小有显著差异,MR-DWI可作为诊断急性脑梗死的有效方式,可以为急性脑梗死患者中医辨证分型提供客观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3.
[主要目的]分析进展性脑梗死中医汪型。[资料来源]选取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内科2012年1月至2014年3月住院进展性脑梗死患者。[选择文献量及依据]①研究类型:临床观察。②研究对象:符合急性脑梗死诊断标准,符合WHO 1999年制定的糖尿病诊断标准;入院后病情进行性加重2d;中医四诊资料齐全;同一患者反复入院症状发生变化时重复纳入,无明显变化时仅纳入第一次入院情况。③诊断分型:风痰阻络、痰瘀阻络、痰热腑实,气虚血瘀、阴虚风动。④评价指标:NIHSS评分、中医证型等。排除中医四诊资料不全;治疗过程随意暂停服用药物;脑肿瘤及其他恶性肿瘤、脑出血;风湿性心脏痛、心房纤颤;类风湿及血液系统疾病;肝、肾疾病。[数据提炼规則及应用方法]所有患者入院时和发病48-72h之间分别进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SS评分,获得评分增加数。中医证型(风疾阻络、痰瘀阻络、痰热腑实、气虚血瘀、阴虚风动),以证型出现频次排列。使用Excel2010软件建立数据库,将进展性脑梗死患者中医证型进行例数统计,计算频率。[数据综合得出结果与结论]NIHSS评分均有明显升高(P0.01),合并糖尿病升高高于不合并糖尿病(P0.05)。糖尿病合并进展性脑梗死证型排序:痰瘀阻络痰热腑实气虚血瘀风痰阻络阴虚风动。糖尿病提高急性进展性脑梗死发病比例,发病年龄年轻化,病变程度严重。痰瘀阻络是进展性脑梗死主要证型。[未来展望]扩大样本量,做进一步调查研究,为进展性脑梗死的预防及辨证施治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以心脑合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探究其血压与中医四诊症状及中医证型间的关系。方法:临床流行病学调查采用横断面调查法。采用SPSS17.0统计分析软件包对资料进行统计分析。血压与中医证型间关系研究采用频数(构成比)及卡方检验进行统计分析。血压与四诊症状间关系研究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Logistic回归分析、判别分析及ROC曲线法。结果:①心脑舍病患者既往史中高血压排在首位,占73.73%。②高血压在心脑合病风痰阻络证、痰瘀阻络证、气阴两虚证、痰浊中阻证、肝阳上亢证、痰瘀互结证及风痰阻络气阴两虚证中的分布高于气虚血瘀证。③建立了心脑合病中高血压与四诊症状的判别模型:高血压=0.926%肥胖+0.879言謇+2.055*腹部凹陷+0.6478舌苔稍后+0.829*燥苔-1.388*半身不遂-1.739*肌肤甲错-0.677*头晕耳呜-0.898*涩脉-6.048*舌态吐弄+0.296。其ROC曲线下面积为0.720。结论:①高血压患者在心脑合病中医证型分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②高血压在心脑合病中医证型中分布排在前四位的是:痰瘀阻络证(82.76%)、风痰阻络证(82.43%)、痰浊中阻证(82.35%)及肝阳上亢证(82.35%)。③本研究挖掘出肥胖、言謇、胸闷程度、燥苔、舌苔滑腻、舌苔黏腻、半身不遂、数脉、涩脉、舌态吐弄等中医四诊症状与心脑舍病患者的血压具有相关性,并可建立相应的判别模型。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糖尿病并发急性脑梗死的中医证候分型标准,指导临床辨证治疗。方法:对入选的309例糖尿病并发急性脑梗死病例进行中医四诊信息采集,运用描述性分析、聚类分析、频数归一化权重计算等统计学方法。结果:糖尿病并发急性脑梗死最常见的中医证候分型有4个:痰热腑实证105例(占34.0%),气虚血瘀证90例(占29.1%),风痰上扰证64例(占20.7%),痰瘀阻络证50例(占16.2%)。结论:糖尿病并发急性脑梗死的讧候分型以痰热腑实证最多,其次为气虚血瘀证,再次为风痰上扰证,痰瘀阻络证相对最少。本研究还发现痰瘀互结,腑气不通是糖尿病并发急性脑梗死的重要证候特征,提出祛瘀涤痰通腑是治疗本病的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16.
目的:运用多因素分析方法,研究中风病证候要素与急性脑梗死大小血管病变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0—2013年急性脑梗死14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中风病证候要素采用积分法,对痰证、火证、血瘀证、热证、风证依据积分分值判定为:<7分设定为无,714分为轻度,1514分为轻度,1522分为中度,≥23分为重度。病因诊断通过网络分型系统对卒中病因做出诊断,筛选出有统计学差异的单因素变量,进入有序多因素logist回归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提示,高血压、糖尿病、痰证积分值、火证积分值、血瘀证积分值、热证积分值、风证积分值等因素与急性脑梗死病变血管的大小相关,其χ2值和P值分别为17.111,0.047、6.847,0.036、3.0142,0.0154、2.987,0.049、5.0172,0.0364、4.087,0.0412、2.471,0.0135,有统计学差异。有序多因素logist回归分析结果:血糖水平(χ2=5.606,P=0.018)、痰证积分值(χ2=5.304,P=0.021)、血瘀证积分值(χ2=4.569,P=0.033)、热证积分值(χ2=4.098,P=0.043)、风证积分值(χ2=3.912,P=0.048)。结论:中风病急性期,血糖水平越高,以及痰证、热证和风证积分值越大,影响小血管病变的风险越大;血瘀证积分值越大,影响小血管病变的风险越小,而影响大血管病变的风险越大。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不同中医证型血小板活化的演变规律。方法: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测定101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和30例健康对照组体内LPA、AP和CD62P水平。结果:急性脑梗死患者阳亢腑实组、痰瘀阻络组、气虚血瘀组CD62P、LPA、AP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而阳亢腑实组、痰瘀阻络组、气虚血瘀组各组CD62P、LPA、AP水平之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各中医证型均表现血小板活化增高,但各证型之间血小板活化水平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8.
对急性脑梗塞多种中医体质进行HLA-DQA1等位基因分型,分析体质类型的遗传易感性及体质与“证”和治疗的密切关系。采用PCR-SSP技术对观察组急性脑梗塞阴虚质、阳虚质、气虚质、痰湿质、血瘀质共103例及正常质对照组99例进行HLA-DQA1等位基因的基因分型。结果表明,HLA-DQA10501基因型在阴虚质明显高于正常质对照组(P<0.01),HLA-DQA10301基因型在气虚质、痰湿质、血瘀质均明显高于正常质对照组(P<0.01)。提示急性脑梗塞患者,HLA-DQA10501基因与阴虚质相关联;HLA-DQA10301基因与气虚质、痰湿质及血瘀质相关联;从分子生物学水平阐明了体质与“证”,体质与“同病异治”的遗传学背景。  相似文献   

19.
鲁喦  李涛 《中医药研究》2011,(2):166-169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超早期动脉溶栓后中医证候的演变。方法采用前瞻、对照方法,分析40例超早期脑梗死动脉溶栓后中医证候的动态演变。结果治疗14 d后,34例风证全部消失,气虚证由治疗前的0例变为8例,火证由治疗前的22例变为9例。瘀证在治疗前后的出现频率均为100%。急性脑梗死在超早期以实证为主,随着病程的发展,风证逐渐消失,实证的比例下降。而虚证,特别是气虚证的比例开始增加,瘀证在整个过程中则一直存在。治疗组证候的变化与保守治疗组没有明显差别。结论溶栓治疗对脑梗死超早期的证候演变没有产生明显的影响,治疗组的证候变化符合急性脑梗死超早期的总体证候演变规律。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红细胞和血小板参数与急性脑梗死不同中医证型的相关性。方法:对187例急性脑梗死不同中医证型患者和50例健康对照组的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DW)及血小板参数的血小板平均体积(MPV)、血小板压积(PCT)、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PDW)测定。结果:187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中气虚血瘀型111例(59.4%),风痰阻络型68例(36.4%),肝阳暴亢,风火上扰证型8例(4.2%),证型分布以气虚血瘀型多见。气虚血瘀和肝阳暴亢,风火上扰证型的红细胞分布宽度(REW)与正常对照组有统计学上明显差异(P<0.05),同时气虚血瘀和肝阳暴亢,风火上扰证型的REW之间有统计学上明显差异(P<0.05);在血小板参数中,气虚血瘀和痰湿阻络型的血小板的平均体积(MPV)与正常对照组在统计学上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RDW和MPV临床上应用很广泛、简单易行、费用少、可在基层医院推广,为进一步探索中西医结合诊治脑梗死可提供病理生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