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回顾性分析938例下消化道出血病因.方法 收集我院下消化道出血患者938例,接受结肠镜检查以明确病因,并分析不同年龄组间病因构成差异,卡方检验用于组间率的比较.结果 902例经结肠镜检查明确病因,总检出率96.16%.主要病因依次为大肠恶性肿瘤(41.26%)、大肠息肉(12.37%)、炎症性肠病(9.59%)、大肠糜烂溃疡性病变(10.34%)、痔疮出血(8.64%).青年组、中年组、老年组三组间比较,大肠恶性肿瘤(x2 =68.116,df=2,P=0.000)和大肠息肉(x2=9.101,df=2,P=0.011)的发生率显著增加,炎症性肠病(x2=62.150,df=2,P=0.000)和糜烂溃疡性病变(x2=20.292,df=2,P=0.000)的发生率则显著下降.结论 下消化道出血结肠镜检查阳性检出率高,主要病因为大肠恶性肿瘤、大肠息肉、炎症性肠病、糜烂溃疡性病变、痔疮出血.随着年龄增长,炎症性肠病或糜烂溃疡性炎症导致下消化道出血有所下降,大肠恶性肿瘤或息肉有所增加.  相似文献   

2.
1 522例下消化道出血不同年龄组对比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不同年龄组下消化道出血的病因。方法:按年龄分青年组(≤35岁),中年组(36.59岁),老年组(≥60岁)。比较不同年龄组下消化道出血的各种疾病百分率及特点。结果:炎症性病变所百分率最高,不同年龄组病因有差别,大肠癌次之,中老年组与青年组有明显差异,大肠息肉位居第3,老年组与青年组有明显差异。结论:老年肿瘤多见,重视中老年组缺血性肠炎与溃性结肠炎的鉴别,中青年组以息肉和结肠炎多见,大肠癌在青年组作出诊断多为晚期,预后不良,要重视早期诊断及治疗,急诊肠镜检查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下消化道出血病因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 探讨下消化道出血的病因。方法 将332例下消化道出血患者(男210例,女122例),分为儿童组31例(9.34%),青年组101例(30.42%),中年组114例(34.64%),老年组86例(25.90%)。其中289例经肠镜检查,43例经钡灌肠、放射性核素扫描等检查或手术探查。结果 289例经肠镜检查的病人均确诊;43例经钡灌肠、放射性核素扫描等检查或手术探查的病人,32例(74.42%)明确了诊断。本组资料表明下消化道出血病因依次为大肠癌(25.30%)、息肉(19、90%)、肛周病变(18.63%)、、结肠炎(17.17%),憩室(3.61%)等;息肉发病率男性高于女性(P<0.05);痔的发病率女性高于男性(P<0.05);大肠癌在中年组、老年组的发病率明显高于其他年龄组(P<0.05);果酱色或咖啡色血便多来自小肠及右半结肠,暗红色血便来自左半结肠。结论 大肠癌、息肉、肛周病变、结肠炎和路室等疾病为下消化道出血的主要病因;年龄及性别与病因相关;便血的颜色与病变部位相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老年人下消化道出血的常见病因。方法回顾性分析136例老年人和140例中青年经结肠镜检查的下消化道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老年人下消化道出血的常见病依次为:结直肠癌(38.9%)、肠息肉(19.1%)、肛门肛周病变(17.6%)、溃疡性结肠炎(13.2%)、缺血性肠炎(4.4%);中青年组下消化道出血的常见病因依次为:溃疡性结肠炎(30.7%)、肛周病变(22.1%)、肠息肉(20.0%)、结直肠癌(17.8%)、缺血性结肠炎(1.4%)。结论结直肠癌、肠息肉、肛门肛周病变是老年人下消化道出血最常见的三大病因。纤维结肠镜是诊断老年人下消化道出血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不同年龄组大肠息肉检出率及临床内镜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探讨不同年龄组大肠息肉检出率、临床、内镜特点及与癌变的关系。方法:按年龄分为青年组(≤35岁),中年组(36~59岁),老年组(≥60岁)。比较不同年龄组大肠息肉患者的临床表现、镜下表现、病理类型,对其中老年组的80例进行1~5a(平均3.5a)的结肠镜随访,并与青中年组的138例患者相对照。结果:青年组大肠息肉的检出率、癌变率均明显低于老年组及中年组,随年龄增长检出率有逐渐增加的趋势;分布以直肠和乙状结肠多见;病理类型以腺瘤性息肉为多;息肉基底宽、体积大、数量多,癌变率高。结论:大肠息肉以老年组多见,腺瘤性息肉的大小、形态、数量及病理类型是癌变的主要危险因素,大肠息肉者尽可能镜下摘除,定期随访,减少癌变机会。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该院3 600例体检者结肠镜检查结果,探讨隐匿性大肠疾病的发病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3 600例行结肠镜检查人员的资料,观察并记录受检者的病变类型、发生部位,将受检者分为中青年组(60岁)和老年组(≥60岁),比较两组受检者患病比例的差异。将受检者分为具有临床症状组和无临床症状组两组,比较病变比例在两组之间的区别。分析结肠息肉的性别比例、年龄分布、生活区域(城市、农村)的差别。结果结肠黏膜病变的受检者共734例。其中,青年组发生比例为15.49%,老年组发生比例为32.81%,老年组发病比例明显高于中青年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老年组中男性比例明显高于中青年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病变部位两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症状组受检者765例,无症状组2 835例,有症状组发生病变的比例29.67%明显高于无症状组的比例17.8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症状组结肠黑病变的比例、大肠癌比例、大肠慢性炎症的比例均明显高于无症状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肠息肉的男性发病率(20.34%)明显高于女性发病率(9.88%),老年的发病率(22.89%)明显高于中青年组发病率(12.94%),城市的发病率(17.24%)明显高于农村的发病率(9.38%),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健康体检人群结直肠疾病的发生率较高,结肠镜检查是结直肠病变筛查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广东从化地区高龄(≥60周岁)人群进行大肠癌早期筛查,调查大肠癌及其他大肠病变的检出率,并分析大肠病变的特点及相关因素。方法筛查对象为广东从化地区常住人口,通过问卷调查及大便隐血检查筛查出高危人群,并对高危人群进行电子结肠镜检查。结果通过问卷调查及大便隐血检查筛出高危人群828例,阳性率15.98%;高危人群行电子结肠镜发现大肠息肉102例(31.19%),大肠癌6例(1.84%),大肠炎症12例(3.67%),其他疾病3例(0.92%)。结论高龄人群有较高的大肠息肉发生率,大肠癌早期筛查对于降低广东从化地区高龄人群大肠息肉和大肠癌的发病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老年下消化道出血患者的临床表现与内镜特征。【方法】508例下消化道出血的病例,根据发病年龄分为老年组(≥60岁)和中青年组(〈60岁),对两组患者的临床及内镜特征进行比较。【结果】508例下消化道出血中老年组占220例(43.31%),中青年组288例(56.69%),老年组并发症的发生率为18.64%(41例),显著高于中青年组(P〈0.05);老年组大肠癌74例(33.63%),明显高于中青年组(P〈o.01);大肠息肉40例(18.18%);痔34例(15.45%);老年组出血部位以直肠及乙状结肠多见,与中青年组比较无显著差异。【结论】老年人下消化道出血并发症发生率高,大肠癌是老年人便血最主要的原因。  相似文献   

9.
浙江嘉兴地区1793例下消化道出血常见病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了解浙江嘉兴地区下消化道出血发病情况。方法 :回顾性总结 1 2年间经结肠镜检查的 1 793例下消化道出血病例。结果 :结肠炎、大肠息肉和大肠癌是浙江嘉兴地区下消化道出血的 3种常见病因。有出血病灶结肠炎平均就检时间为 (3 .40± 2 .31 )d ,无出血病灶结肠炎平均就检时间为 (1 1 .61± 4 .50 )d ,两者相比存在显著性差异。大肠息肉 (尤其多发性息肉 )与大肠癌有着密切的关系。结论 :血吸虫病的重度流行是本地区结肠炎、大肠息肉和大肠癌检出率高的重要原因。若无禁忌症 ,出血后 3d天内应行结肠镜检查。大肠息肉在本地区高发 ,易恶变 ,应高度重视 ,积极诊断和及时切除是预防其恶变的最好方法  相似文献   

10.
老年人大肠息肉的临床表现及镜下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志津  黄平  王红  黄晋生  徐伟  夏爱祥 《临床荟萃》2007,22(11):780-782
目的探讨老年人(≥60岁)大肠息肉的临床特点及其镜下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78例老年大肠息肉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总结其息肉的大小、部位、形态、病理学特点及内镜治疗情况,并与同期39例中青年大肠息肉患者(<60岁)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老年组多发性息肉占50.5%,明显高于中青年组的19.8%(P<0.05);直肠、乙状结肠是息肉的好发部位,老年组大肠息肉检出率23.8%,明显高于中青年组的9.7%(P=0.000);两组大肠息肉分布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老年组直径≥1 cm、分叶状息肉及腺瘤性息肉的比例增高。结论老年人结肠镜检查是发现息肉的最有效手段,可放宽其适应证,并尽量使大肠镜检查达回盲部;内镜下摘除老年人大肠息肉安全、有效、简便,但应进行定期随访。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腹腔镜在消化道出血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利用腹腔镜诊断125例消化道出血患者,观察其疾病分布。结果:消化道出血患者的疾病分布为大肠癌42例,痔30例,缺血性肠病13例,大肠息肉12例,炎性肠病9例,血管畸形3例,憩室1例,未见异常15例。结论:腹腔镜对消化道出血定位准确,对患者诊断、治疗方式的选择有决定性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急诊结肠镜检查在急性下消化道出血诊断与治疗中的应用.方法 收集本院2008~2011年间急诊结肠镜诊治的67例急性下消化道出血病历资料,并对其急诊结肠镜下表现、治疗及结果进行回顾分析.结果 经结肠镜检查,67例急性下消化道出血均查明了出血的病因,并于内镜下成功止血;其中17例息肉出血(25.37%)、7例血管畸形破裂出血(10.45%)均在急诊结肠镜治疗后痊愈,治愈率100.00%.结论 急诊结肠镜可查明急性下消化道出血病因;能对息肉性出血和血管畸形出血进行病因性治愈;对其他出血性疾病起到临时止血,为进一步治疗提供临床依据.急诊结肠镜检查在急性下消化道出血的诊治中应用较为安全,可在基层医院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13.
大肠疾病所致出血是下消化道出血的主要原因。大肠出血形式多样,与出血部位、出血量、出血速度等有关,难以一概而论,但较少发生大出血。大肠出血原因东西方国家疾病谱存在差异。西方国家下消化道出血的主要原因有:结肠憩室炎、炎症性肠病、血管发育不良和大肠息肉及息肉电切后出血。  相似文献   

14.
浙北地区大肠息肉与大肠癌若干发病特点之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大肠息肉与大肠癌两者的发病特点。方法:分析8 年来经肠镜及病理诊断的911 例大肠息肉和339 例大肠癌的发病性别、年龄、好发部位等情况。结果:两组疾病男性均比女性多见。41 ~60 岁为好发年龄段。大肠息肉平均发病年龄比大肠癌小7 岁。大肠息肉与大肠癌的好发部位基本一致,两者均以乙状结肠和直肠为好发,其发病率明显高于其他部位。结论:大肠息肉与大肠癌的发病特点非常相似,两者有密切的关系。早期诊断和治疗大肠息肉能降低大肠癌的发病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电子结肠镜检查在儿童下消化道出血(LGIB)中的临床应用价值和胃镜替代电子结肠镜检查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20年3月该院消化内科收治的267例LGIB患儿的病历资料,对病因及电子结肠镜检查结果进行归纳总结。结果学龄前儿童占69.29%。儿童LGIB的常见病因为肠道息肉、结直肠炎、炎症性肠病(IBD)、过敏性结肠炎、过敏性紫癜(HSP)和梅克尔憩室。其中,肠道息肉、IBD、嗜酸细胞性胃肠炎、过敏性结肠炎和白塞病的诊断阳性率达100.00%。通过内镜直视下局部止血治疗29例,镜下高频电凝电切治疗肠道息肉100例,均安全有效。267例患儿行电子结肠镜检查268例次,完成全结肠检查234例,总体盲肠插管率为87.31%。其中,电子结肠镜检查227例(盲肠插镜率为90.31%),胃镜代电子结肠镜检查41例(盲肠插镜率为70.73%)。结论电子结肠镜检查在儿童LGIB诊疗中安全有效,不同病因导致的LGIB在电子结肠镜下表现不同,对于1岁以下或体重小于10 kg的患儿,采用胃镜替代电子结肠镜检查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无痛电子结肠镜对儿科下消化道疾病的诊断与治疗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89例患儿无痛电子结肠镜检查及治疗的临床资料。结果:174例(92.1%)患儿在内镜下明确诊断,其中结肠息肉63例(33.3%),慢性结肠肠炎48例(25.4%),肛周疾病17例(9.0%),炎症性肠病及其它病变共46例(24.3%)。经内镜高频电凝圈套器摘除肠息肉63例(81颗),无严重并发症。结论:结肠息肉是小儿下消化道出血的主要原因,无痛电子结肠镜检查明确诊断率高,是诊疗小儿下消化道疾病首选的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麦克尔憩室的影像学诊断及其临床病理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廖方义  余建群 《华西医学》2007,22(1):215-217
消化道出血多数由上胃肠道或结肠疾病引起,通过胃镜或结肠镜常可确诊.约5%经常规检查不能确定出血原因的患者,小肠疾病是其主要来源.小肠出血最常见病因包括肿瘤、结核、炎症性肠病以及麦克尔憩室.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经大肠充盈超声检查在诊断炎症性肠病及大肠癌中的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临床诊断明确的炎症性肠病即Crohn病(CD) 24例、溃疡性结肠炎(UC) 31例,与大肠癌30例对比观察大肠超声图像特点并与结肠镜所见情况比较.结果 经超声检查Crohn病和大肠癌的肠壁增厚例数明显高于溃疡性结肠炎,大肠癌肠系膜淋巴结肿大的比例较高,在彩超多普勒血流频谱显示大肠癌和炎症性肠病的收缩期峰值流速及舒张末期最低流速的差异方面,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大肠充盈超声检查简便易行,在声像图上炎症性肠病和大肠癌的表现有特点,对病变的部位、范围、性质的判断具有较高的准确性,与肠镜检查结合可明显提高炎症性肠病和大肠癌的检出率和诊断率.  相似文献   

19.
不同年龄段严重创伤患者的特点与救治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分析不同年龄组严重创伤的临床特征和救治结果,以提高严重创伤的急诊救治水平。方法1997年10月至2004年10月7年间共救治严重创伤患者2069例,分为儿童组(<13岁)106例,少年组(13~18岁)128例,青壮年组(18~40岁)1518例,中年组(40~60岁)215例,老年组(>60岁) 102例。入选病例按损伤严重程度评分(ISS)标准进行评估,所有患者ISSl≥16。结果各组男性患者均多于女性,青年组、中年组和老年组男性严重创伤比例显著高于儿童组和少年组(P<0.01)。交通伤是首要致伤原因,儿童组、少年组和中年组高于青壮年和老年组(P<0.01);第二位致伤原因坠落伤在儿童组,械斗与工伤在少年组、青壮年组和中年组,跌伤在老年组中显著增高(P<0.01)。儿童组和老年组以颅脑损伤为主;而少年组、青壮年组和中年组在四肢和(或)脊柱的损伤中显著增高(P<0.05)。老年组腹部损伤显著减少(P<0.01)。总病死率为11.9%(246/2 069),老年组创伤<24 h病死率(20.6%,21/102)较≥24 h病死率(7.8%,8/102)显著增高(P<0.01)。各组的急诊滞留时间,在抢救脱险病例和死亡病例之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各年龄组严重创伤患者在性别构成、致伤原因和致伤部位的发病率及其特点是不同的,老年患者在遭受严重创伤后死亡率明显增高;观念上要重视“黄金1小时”,“白金10分钟”,缩短急诊滞留时间;早期实施手术抢救;应用损伤控制性手术。  相似文献   

20.
大肠镜诊断治疗11876例次回顾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大样本病例探讨安徽江淮地区近15年来大肠疾病构成情况和特征。方法回顾分析总结1989年4月至2004年5月15年间11 876例次的大肠镜诊断治疗资料。结果共完成大肠镜检查10 878例,治疗性大肠镜998例次。检出大肠和回肠末端疾病20余种,检出率为63.0%。其中大肠非特异性炎2 643例(24.3%),大肠息肉1 392例(12.8%)、溃疡性结肠炎(UC)968例(8.9%)、大肠癌782例(7.2%)、回肠末端病变261例(2.4%)、血管畸形120例(1.1%)、其他少见、疑难病309例(2.8%)。未见异常4 024例。在1 392例各种息肉中,有Ⅱ-Ⅲ级不典型增生79例(5.7%),息肉癌变102例(7.3%)。采用高频电凝电切摘除息肉1 327颗/998例次,其中腺瘤性息肉547例/751颗,全瘤病理为Ⅰ型早期癌14例,早期癌检出率1.8%。结论大肠息肉、溃疡性结肠炎及大肠癌已成为大肠的主要疾病,对有下消化道症状者应常规行大肠镜检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