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 了解霍桑效应对不同工作岗位人员、不同科室及五个手卫生时机手卫生依从率的影响,为合理利用霍桑效应,切实提高手卫生依从率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直接观察法对不同科室同类人群选用常规调查法和隐蔽型调查法进行手卫生依从性调查,对其结果进行分析,同时统计调查同期洗手液及手消毒剂使用量。结果 常规调查组、隐蔽型调查组手卫生用品消耗量为26.9、27.5 mL/床日,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调查组、隐蔽型调查组手卫生依从率分别为79.7%(985/1 236)、49.8%(646/1 298),两组手卫生依从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247.166,P<0.01)。其中护士最高,医生在隐蔽型调查组和常规调查组手卫生依从率分别为31.6%和82.6%,常规调查组提高了161.4%。常规调查组无菌操作前、内科组手卫生依从率最高(86.5%、88.7%),隐蔽型调查组接触患者血液体液后、重症组手卫生依从率较高(69.2%、78.5%)。接触患者前常规调查组较隐蔽型调查组依从率提高了127.0%(分别为81.5%、35.9%)。除接触患者血液体液后,其余4个手卫生指征、不同科室间两调查组依从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隐蔽型调查结合洗手液及手消毒剂使用量能较真实反映不同科室、不同岗位人员的手卫生依从率,常规观察组因霍桑效应手卫生依从率偏高,实际工作中可利用霍桑效应持续刺激,提高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为疫情防控常态化下医院加强对患者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 由经过培训的调查员随机抽取2020年4月1日-5月10日牡丹江新冠肺炎病区的新冠肺炎确诊患者进行调查,记录被调查者基本情况及手卫生、佩戴口罩、开窗通风、关门、保持室内清洁、咳嗽礼仪等健康教育实施情况,并通过问卷星填写报告。结果 共收集有效问卷173份,参与此次调查的所有新冠肺炎患者在入院前均接受了健康教育,73.41%(127例)的患者接受了有关咳嗽礼仪的健康教育。98.27%(170例)的患者佩戴口罩,其中医用外科口罩的佩戴率最高,占94.12%(160例);173例新冠肺炎患者所处隔离病区手卫生设施配备齐全的比率占22.54%(39例),77.46%(134例)手卫生设施配备不齐全,其中干手纸巾的配备率最低(48例,27.75%)。病室内手卫生设施配备齐全的新冠肺炎患者每日进行手卫生的频次更高(χ2=15.93,P<0.001);较未配备速干手消毒剂及仅配备速干手消毒剂的情况,同时配备速干手消毒剂和其他手卫生设施时,患者每日洗手次数更多(χ2=4.16,P=0.040);配备干手纸巾较未配备干手纸巾时,患者的每日洗手次数更多(χ2=15.03,P<0.001)。保持室内清洁的执行率最高(166例,95.95%),咳嗽礼仪的执行情况最差(107例,61.85%)。随着患者年龄增大咳嗽礼仪执行不到位的比例越高(χ2=19.66,P<0.001),普通病区的患者咳嗽礼仪的执行情况较重症病区好(χ2=15.82,P<0.001)。进行过咳嗽礼仪相关健康教育的患者咳嗽礼仪正确率高于未进行咳嗽礼仪健康教育组(χ2=94.57,P<0.001)。结论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对患者的相关健康教育水平较平时有所提高,但仍有不足,医院应继续加强对患者呼吸道卫生、咳嗽礼仪等内容的宣教,提高患者的自我防护意识,降低患者及医护人员的感染风险。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PDCA管理模式应用于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医院感染管理中的效果。方法 选取某院NICU收治的新生儿为研究对象,对照组为2018年1-6月收治的新生儿,试验组为2018年7-12月收治的新生儿。试验组应用PDCA循环方案进行医院感染管理质量改进,比较PDCA实施前后两组新生儿医院感染发生情况,并对PDCA实施前后医务人员的手卫生情况进行监测。结果 对照组共1 254例新生儿,其中早产儿228例;试验组共1 368例新生儿,其中早产儿304例。PDCA实施后NICU新生儿医院感染例次发病率(4.09%)低于PDCA实施前(6.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521,P<0.05)。PDCA实施后早产儿医院感染例次发病率(4.28%)低于PDCA实施前(8.7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526,P<0.05)。PDCA实施后医生、护士的手卫生合格率均高于实施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PDCA实施前,NICU每床日手消毒剂使用量16.94 mL,每床日洗手液使用量15.41 mL;PDCA实施后,NICU每床日手消毒剂使用量25.95 mL,每床日洗手液使用量17.81 mL。结论 应用PDCA管理模式可提高NICU医院感染管理质量,降低医院感染发病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某院临床分离的耐亚胺培南鲍曼不动杆菌(IRAB)耐药基因携带情况,为医院感染防控和指导临床治疗提供实验室依据。方法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方法检测该院临床分离的26株IRAB碳青霉烯类耐药基因(blaIMP、blaKPC、blaNDM-1、blaOXA-23、blaOXA-50、blaOXA-51、blaOXA-58)、氨基糖苷类耐药基因[ant(3")-Ⅰ、aac(6'')-Ⅰ、armA]和消毒剂耐药基因qacE△1携带情况。结果 26株IRAB均携带碳青霉烯酶基因OXA-23和OXA-51,检出率为100%,未检出其他碳青霉烯类耐药基因。氨基糖苷类耐药基因ant(3")-Ⅰ、aac(6'')-Ⅰ和armA检出率均为96.15%,消毒剂耐药基因qacE△1基因携带率为65.38%。临床分离IRAB菌株92.31%来源于患者的痰液。结论 该院临床分离IRAB多数携带相同的碳青霉烯类耐药基因和氨基糖苷类耐药基因,需加强医院感染防控措施。  相似文献   

5.
目的 了解儿童血液肿瘤患者医院感染现患情况,为有针对性的采取防控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横断面调查方法,调查2014—2018年某儿童医院血液肿瘤科患者感染情况。结果 共调查553例血液肿瘤患者,医院感染现患率波动在13.51%~22.52%,平均18.08%。社区感染现患率波动在14.41%~21.62%,平均18.44%。各年龄段不同年度医院感染和社区感染现患率比较,以及不同年龄段医院感染和社区感染现患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不同疾病类型中,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实体瘤、淋巴瘤医院感染现患率分别为34.88%(15/43)、13.53%(28/207)、9.84%(12/122)、2.27%(1/44),不同疾病类型医院感染和社区感染现患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45.54、18.58,均P<0.05)。医院感染中,其他部位医院感染33例(33.00%),其中31例无明确定位,但有发热且抗感染治疗有效;分离细菌22株,病毒1株,革兰阴性菌占56.52%(13株)。结论 儿童血液肿瘤患者中,急性白血病和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感染风险大于实体瘤和淋巴瘤患者,应重点关注。应提升临床检验能力,提高感染定位和定性能力,有效防治医院感染。  相似文献   

6.
目的 了解某三甲综合医院连续3年分离医院感染和社区感染肺炎克雷伯菌(KP)的分布情况及耐药性差异,为临床抗菌药物合理应用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1月—2019年10月住院患者分离的社区感染和医院感染KP,比较两组KP在不同科室、不同标本来源的构成比及耐药性差异,分析耐药变化趋势。结果 共检出KP 1 104株,其中医院感染组410株,社区感染组694株。两组KP均主要来源于痰标本,主要来源科室均为重症监护病房(ICU)。两组KP除对替加环素的耐药率均为0外,对其他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医院感染组均高于社区感染组(均P<0.05)。社区感染组KP对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均<30%,医院感染组KP对头孢曲松、复方磺胺甲口恶唑的耐药率达50%以上,对亚胺培南的耐药率为18.54%。经趋势χ2检验,医院感染组检出KP对头孢曲松、头孢吡肟、头孢西丁、头孢哌酮/舒巴坦、亚胺培南、阿米卡星、妥布霉素、左氧氟沙星和环丙沙星的耐药率均呈上升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社区感染组检出KP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西丁、头孢哌酮/舒巴坦、亚胺培南和环丙沙星的耐药率呈上升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对庆大霉素的耐药率呈下降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4)。结论 医院感染KP耐药率高于社区感染,且医院感染组对多种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对KP医院感染和社区感染应区别进行治疗。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滤膜法和涂抹法检测血液透析相关用水微生物的效果,为选择合适的检测方法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收集某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2018年1-12月同时采用滤膜法和涂抹法检测血液透析相关用水微生物的结果,对比分析滤膜法和涂抹法检测细菌检出率、单位菌落数、超干预值检出率和微生物合格率。结果 共收集274份血液透析相关用水微生物检测结果,其中透析液131份,反渗水39份,B浓缩液(下简称B液)14份,置换液34份,其他透析用水56份。滤膜法细菌检出率均高于涂抹法,其中透析液、反渗水、置换液、其他透析用水标本使用两种方法的细菌检出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透析液、B液、其他透析用水标本单位菌落数滤膜法数值上低于涂抹法,但仅其他透析用水标本使用两种方法检测结果单位菌落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011,P=0.004)。超干预值检出率其他透析用水滤膜法低于涂抹法,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596,P=0.010)。置换液、反渗水标本微生物合格率滤膜法数值上低于涂抹法,但仅置换液标本微生物合格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8.987,P<0.001)。结论 滤膜法检出细菌的能力高于涂抹法,但其在血液透析相关用水微生物检测中存在一定局限性,除用于置换液比较适合外,应用在其余血液透析相关用水微生物的检测效果并不优于涂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 评价翻转课堂模式在医院感染学课程体系设置中应用的效果,为多种教学模式相结合在医院感染学课程教学中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将长治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5年制本科116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配到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58名,对照组采用传统课堂讲授方法,试验组采用翻转课堂讲授方法。临床实习期间对手卫生执行的正确性和依从性进行观察;问卷调查对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满意度;通过测试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价。结果 翻转课程的设置总满意度达63.79%。翻转课堂较传统教学模式,手卫生正确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手卫生依从率(88.05% VS 47.91%)、消毒隔离技术及格率(86.21% VS 48.28%)、职业暴露防护及格率(84.48% VS 36.21%)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翻转课堂在医院感染学教学中目标达成率高。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耐碳青霉烯类革兰阴性杆菌的临床耐药性及耐药基因blaKPC的分子特征。方法 分析2017年1月-2018年12月某院临床检出的耐碳青霉烯类革兰阴性杆菌。通过WHONET 5.6软件对药物敏感试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采用PCR检测碳青霉烯耐药基因blaKPC、blaNDM、blaIMP、blaVIM、blaOXA-48,对PCR阳性产物进行DNA测序,分析耐药基因的分子结构特点。结果 共收集510株耐碳青霉烯类革兰阴性杆菌,其中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科细菌(CRE)420株,耐碳青霉烯非肠杆菌科细菌90株。菌株主要来自重症监护病房(ICU)、神经外科和呼吸科,分别占60.8%、11.8%、5.3%;标本来自痰、脓性分泌物、静脉血、无菌中段尿,分别占66.9%、8.8%、8.2%、6.5%。耐碳青霉烯类革兰阴性杆菌对常用抗菌药物具有较高的耐药性。PCR结果显示,420株CRE中blaKPC、blaNDM、blaIMP的阳性率分别为54.3%(228/420)、1.2%(5/420)、1.4%(6/420),未检测出blaVIM和blaOXA-48基因,其中肺炎克雷伯菌、产气肠杆菌、大肠埃希菌分别占携带blaKPC CRE的83.8%、11.8%、2.6%;其他少见菌种中也检出blaKPC基因。非肠杆菌科细菌中仅有2株鲍曼不动杆菌检测出blaKPC。DNA测序结果显示,174株携带blaKPC的菌株中173株检测为blaKPC-2、1株检测为blaKPC-1。结论 该地区耐碳青霉烯类革兰阴性菌以CRE为主,其中以携带blaKPC-2的肺炎克雷伯菌占绝对优势,其他菌株中也均有发现。提示临床需重点加强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的监测及预防,防控blaKPC的传播流行。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重症康复单元昏迷患者再发肺部感染的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19年12月某院康复医学科重症康复单元住院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入住康复科后再发肺部感染组和非肺部感染组患者的基本情况、受伤形式、基础疾病、实验室检查及康复干预措施等。结果 共调查269例患者,再发肺部感染167例。logistics回归分析显示,低血清清蛋白(95%CI:0.750~0.883,OR=0.814)、GCS<8分(95%CI:0.176~0.571,OR=0.317)及昏迷时间≥ 3周(95%CI:1.637~10.752,OR=4.196)是昏迷患者再发肺部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269例患者共检出245株病原菌,居前三位依次为铜绿假单胞菌(77株,31.43%)、鲍曼不动杆菌(70株,28.57%)、肺炎克雷伯菌(40株,16.32%);多重耐药菌主要为鲍曼不动杆菌(63株,49.22%)、铜绿假单胞菌(29株,22.66%)、肺炎克雷伯菌(20株,15.62%)。结论 对于重症康复单元昏迷患者,积极改善意识水平,纠正及预防低白蛋白血症以及尽可能缩短住院时间有利于降低其肺部感染发病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微小RNA-155(miR-155)在肺炎支原体肺炎(MPP)患儿外周血中的表达意义。方法 选取某院2016年12月—2019年6月收治的MPP患儿,将其分为普通MPP组和难治性MPP (RMMP)组,并根据是否发生肺外损伤将RMPP患儿分为合并肺外损伤组和未合并肺外损伤组;检测并比较不同组患儿外周血中miR-155、γ干扰素(IFN-γ)、白细胞介素-4(IL-4)水平差异。结果 共有MPP患儿136例,普通MPP组80例,RMPP组56例;RMPP患儿中肺外损伤组25例,无肺外损伤组31例。RMPP组IFN-γ、IL-4、miR-155水平高于普通MPP组,IFN-γ/IL-4低于普通MPP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RMPP组内miR-155水平与IFN-γ/IL-4呈负相关(r=-0.307,P=0.021);miR-155诊断RMPP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下面积为0.742,且miR-155是RMPP的独立影响因素;与无肺外损伤组相比,肺外损伤组IL-4、miR-155水平升高,IFN-γ/IL-4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肺外损伤组内miR-155水平与IFN-γ/IL-4不相关(P>0.05);miR-155诊断RMPP合并肺外损伤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24,且miR-155是RMPP合并肺外损伤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miR-155在RMPP患儿外周血中高表达,与T淋巴细胞平衡密切相关,且对RMPP诊断及肺外损伤的早期识别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了解某区域性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定点救治医院隔离病区手触式速干手消毒剂(以下简称手消)按钮新型冠状病毒污染状况,为指导隔离病区消毒提供循证依据。方法 对该隔离区内5个区域(确诊病房、病区内走廊、第一缓冲间、第二缓冲间、清洁区)手触式手消按钮进行采样,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标本中新型冠状病毒污染情况。结果 共采集76份手消按钮标本,隔离区新型冠状病毒污染率为10.53%,其中确诊病房内污染率14.29%,病区内走廊污染率12.50%;第一缓冲、第二缓冲区、清洁区污染率均为0。结论 该隔离病区病房内手消按钮新型冠状病毒污染严重,需要加强清洁消毒,并建议隔离病区使用手背按压,有条件的医疗机构宜使用感应式手消出液器或洗手感应监测仪。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一种被褥洗涤工艺对棉胎、床垫等的消毒效果。方法 2018年11月—2019年1月随机选取某院住院部神经外科、普通外科、神经内科3个病区普通病房的部分棉胎、床垫、枕芯作为研究对象,采用一种被褥洗涤工艺对其进行消毒、检测,比较使用10、30 d以及清洗消毒前后其细菌数的差异。结果三个科室共抽取72个床单位的棉胎、床垫、枕芯。采用该被褥洗涤工艺清洗消毒后,棉胎、床垫、枕芯上均未检出大肠菌群、金黄色葡萄球菌,普通外科棉胎、床垫细菌污染率均为4.2%,其余科室棉胎、床垫、枕芯细菌数均合格。细菌数神经外科和神经内科棉胎、床垫、枕芯患者使用10、30 d细菌数与清洗消毒后细菌数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普通外科棉胎患者使用10、30 d细菌数与清洗消毒后细菌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床垫、枕芯患者使用10、30 d细菌数与清洗消毒后细菌数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该被褥洗涤工艺对棉胎、床垫等消毒效果可靠,可以预防因棉胎、床垫、枕芯污染致医院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注水瓶的连续使用时间。方法 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监测重庆市某三甲医院内镜中心的5套注水瓶,2019年7月—2019年11月将注水瓶灌注无菌水,于第1、2、3、4、5天每日诊疗结束采集水标本进行微生物学检测,监测注水瓶水细菌种类及细菌菌落数合格率。结果 注水瓶水在第1、2、3、4、5天的细菌菌落数合格率分别为96.0%、82.0%、76.0%、70.0%、3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共分离69株细菌,均为条件致病菌,以解甘露醇罗尔斯顿菌、铜绿假单胞菌较多,分别为29、10株。结论 医疗机构应充分重视内镜诊疗用水的微生物污染,注水瓶水已成为诊疗水的潜在污染源,为降低内镜诊疗安全隐患,注水瓶连续使用不得超过1 d。  相似文献   

15.
目的监测消毒后软式内镜在存放不同时间的微生物污染情况,以探讨软式内镜的安全储存期。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重庆市某三甲医院内镜中心的27条软式内镜进行前瞻性研究,2017年10月—2019年2月,纳入消毒后内镜生物学监测合格的内镜,并常温下储存24、48、72、168 h,监测内镜管腔及表面菌落数及其合格率,同时监测镜柜空气与物体表面菌落数及其合格率。结果 108条次软式内镜分别储存24、48、72、168 h,内镜管腔与表面菌落合格率均为100%。其中108条次内镜储存24、48、72、168 h的表面菌落数为0;108条次内镜储存24、48、72 h的管腔菌落数为0,储存168 h 107条次内镜管腔菌落数为0,1条次内镜管腔菌落数为6 CFU/件,但无致病菌。镜柜空气与物体表面菌落数合格率均为100%。结论软式内镜高水平消毒合格后在合格环境下储存168 h是安全的,使用前可不必再消毒。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调查重症监护病房(ICU)环境中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CRKP)污染现状,以及CRKP主要耐药基因携带情况。方法 使用mSuper CARBA显色培养基对某院5个外科ICU中高频接触的物体表面、公共区域物体表面、水槽池壁和排水孔等采样标本进行菌株分离,采用MALDI-TOF质谱仪对目标菌进行鉴定,采用双纸片协同法对CRKP进行碳青霉烯酶表型鉴定,聚合酶链反应(PCR)方法检测KPC和NDM耐药基因。结果 CRKP在高频接触的物体表面(1/73)、公共区域物体表面(1/89)、护工的衣物(1/24)分离比例很低,但水槽排水孔(25/29)污染比例较高。碳青霉烯酶表型鉴定显示,5株产A类酶,11株产B类金属酶;PCR结果显示,2株携带KPC耐药基因,3株携带NDM耐药基因。结论 CRKP在ICU高频接触的物体表面定植率较低,而水槽排水孔污染率较高。耐药表型酶鉴定和PCR结果提示,严格执行环境清洁与消毒措施后,ICU内CRKP交叉传播的可能降低。  相似文献   

17.
黄金金  张露  宋磊  张雪 《中国学校卫生》2022,43(10):1583-1585
  目的  调查某高校公用电梯内部按钮表面的微生物污染情况,为电梯消毒卫生管理提供数据参考。  方法  连续4个季度对某高校公用电梯内部按钮进行采样(共计140台次电梯),参照《公用场所卫生检验第4部分:公共用品用具微生物》(GB/T 18204.4—2013)检测按钮表面的细菌总数、大肠菌群及金黄色葡萄球菌,参照《公共场所卫生指标及限值要求》(GB 37488—2019)中公共用品用具的卫生要求进行评价。  结果  某高校公用电梯内部按钮的携菌率高达98.57%,19.29%的按钮携菌量超过公共用品用具规定限值(300 CFU/25 cm2);细菌总数、大肠菌群、金黄色葡萄球菌总合格率分别为80.71%,99.29%,95.71%;不同季节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合格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11,P < 0.01),夏季金黄色葡萄球菌合格率最低(82.86%);行政楼、教学楼和综合楼电梯内部按钮的细菌总数、大肠菌群、金黄色葡萄球菌指标合格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3.53,2.37,2.08,P值均>0.05)。  结论  某高校公用电梯内部按钮存在细菌污染,携菌率高、携菌量大且有致病菌的存在。相关部门需加强学校公用电梯内部按钮的消毒频率和效果监测,师生使用电梯后需增强手卫生意识。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了解隔离病房新型冠状病毒污染情况,为精准医院感染监控提供依据。方法 随机采集湖南省长沙市第一医院新型冠状病毒隔离病房清洁区、潜在污染区、污染区清洁消毒前的物体表面标本,参考咽拭子标本检测方法,对采集的标本进行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并对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共采集隔离病房各类物体表面标本191份,9份标本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阳性,阳性率为4.71%。阳性标本均来自于隔离病房污染区,呼吸机面板、B超机探头及外表面、医疗废物桶脚踏板、患者被套、床头灯开关、医务人员手、床头桌、厕所门把手、患者手机各检出阳性标本1份;潜在污染区及清洁区采集的所有物体表面标本均未检出新型冠状病毒。污染区有咳嗽症状患者周围环境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阳性率高于无咳嗽症状患者周围环境(10.81% VS 1.43%,P<0.05);患者个人物品、患者生活用品、医疗设施设备及医患手冠状病毒核酸检出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隔离病房污染区新型冠状病毒污染严重,尤其是有咳嗽症状患者的周围环境。按相关要求采取严格的消毒、隔离措施,才能切实降低新冠肺炎医院感染风险。  相似文献   

19.
目的 了解住院患者首次治疗性使用抗菌药物前分离菌株及药敏结果,为医院抗菌药物合理使用提供可靠的微生物依据。方法 基于某院抗菌药物临床决策支持系统后台相关节点数据及医院检验信息系统收集的住院患者分离菌株及药敏结果,收集2015—2018年患者入院后首次治疗性使用抗菌药物前临床分离菌株和住院期间送检标本所有临床分离菌株,比较抗菌药物使用前后菌株分布及其耐药情况。结果 2015—2018年住院患者所有送检标本共检出非重复菌株69 037株(包括细菌及真菌),其中革兰阳性菌17 900株(占25.93%),革兰阴性菌44 055株(占63.81%),真菌7 082株(占10.26%)。住院患者入院后首次治疗性使用抗菌药物前采集标本中检出非重复菌株15 017株,其中革兰阳性菌4 661株(占31.04%),革兰阴性菌9 451株(占62.93%),真菌905株(占6.03%)。治疗用药前标本分离菌居前5位的依次是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所有送检标本分离菌居前5位的分别为肺炎克雷伯菌、鲍曼不动杆菌、铜绿假单胞菌、假丝酵母菌属、大肠埃希菌,苛养菌如链球菌属、流感嗜血杆菌、卡他莫拉菌在所有送检标本中占比,较用药前低。临床常见分离菌包括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鲍曼不动杆菌,抗菌治疗后送检标本分离菌株中耐药率更高。结论 研究首次报道大样本治疗性抗菌药物使用前临床送检标本分离的菌株及药敏情况,临床常见分离菌包括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鲍曼不动杆菌,在抗菌治疗后标本中显示更高的耐药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医院感染的实际情况及变化趋势,分析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某三级甲等医院,采用横断面调查方法,2014—2018年每年调查一次,调查期为1日,调查对象为当日全部在院和出院患者,统计分析5年医院感染资料。结果共调查患者9 718例,医院感染现患率为4.55%,例次现患率为5.01%,五年医院感染现患率及例次现患率均呈逐年下降趋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医院感染部位以下呼吸道为主,193例次,占39.63%,其次分别为手术部位(75例次,15.40%)、泌尿道(65例次,13.35%)和上呼吸道(29例次,5.95%)。医院感染现患率最高的科室为血液科(15.73%),例次现患率最高的为重症监护病房(16.72%)。共检出医院感染病原体414株,其中革兰阴性菌258株,革兰阳性菌112株,真菌38株,其他病原体6株。最常见的病原体为铜绿假单胞菌(51株),其次为大肠埃希菌(49株)、鲍曼不动杆菌(43株)、金黄色葡萄球菌(43株)和肺炎克雷伯菌(42株)。结论医院感染现患率调查有助于了解医院感染发生情况,器械相关感染和手术部位感染是医院感染防控的重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