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泄泻一病,首见丁《内经》,有“濡泄”、“洞泄”、“飧泄”等名,临床较为常见。一般指排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或如水样,可以伴有腹痛,但多无里急后重感,亦无脓血便。本病相当于西医之急慢性肠炎、胃肠功能紊乱等病。中医认为本病病因不外乎感受寒湿暑热、饮食不节(洁)、情绪失调、脾胃虚弱、肾阳不足等。病机主要在于脾虚湿盛,其中脾虚为致病之内因,湿盛为外因,且二者相互影响,互为因果,脾虚则水湿运化失司易湿盛,而湿盛易困阻脾阳。据此,临床上治疗泄泻,大法多为运脾化湿。然久泻伤脾,由脾及肾,而成脾肾两亏者,在临床上屡见不鲜,笔者从事中…  相似文献   

2.
李东垣的升脾阳法对于泄泻的治疗具有重要价值。泄泻的基本病机是脾虚湿盛,脾虚为病机之核心,或兼肺虚,或兼湿盛,或兼寒积,脾虚则清阳不升,正所谓"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治疗以补脾健脾为本,根据不同的病机或补益脾肺,或燥湿健脾,或攻逐寒积,或健脾升阳。  相似文献   

3.
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和功能性腹泻均属中医学"泄泻"范畴,但泄泻在临床上有必要细分成不同的亚型进行论治。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与泄泻中"气泻"相对应,其关键病机为肝郁脾虚,治疗上以疏肝补脾为主;功能性腹泻则属于"濡泄"范畴,脾虚湿盛是其基本病机,以脾虚为本,湿盛为标,治疗初期以燥湿、利小便为主,病程较长者应酌以升提脾气、温肾固肠等法治疗。  相似文献   

4.
泄泻为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之一。前人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 ,对泄泻的治疗 ,创造了不少行之有效的方法 ,值得我们去认真挖掘、研究。笔者通过学习古今文献资料 ,结合多年的临证经验 ,总结泄泻证治大法如下 ,请同道指正。泄泻多因湿 ,湿聚由脾虚《罗氏会约医镜·泄泻》谓 :“泻由脾湿 ,湿由脾虚。”脾虚与内湿互为因果 ,或因脾虚生湿 ,或因湿盛困土而致脾虚。脾虚生湿者多见于久泄 ,久泄之人脾胃素虚 ,脾司运化功能减弱 ,以致水湿不能及时传输 ,因虚而湿自内生 ,水湿留中 ,下注肠道而为泻。湿盛困土多见于暴泻 ,常因感受湿邪、过食生冷等因素而…  相似文献   

5.
临证一得     
治泄泻首重脾阳《内经》云:“湿胜则濡泄。”《杂病源流犀烛·泄泻源流》说:“湿盛则飱泄。乃独由湿耳,不知风、寒、热、虚虽皆能为病;苛脾强无湿,四者均不得而干之,何自成泄?是泄虽有风寒热虚之不同,要未有不源于湿者也。”由此可见诸泄无不与湿有密切关系。湿在致病过程中,既是病理产物,又是致病因子。湿为阴邪,易伤阳气。据临床所见,泄泻多由饮食不节(洁)或感受寒凉,戕伤  相似文献   

6.
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是目前临床上常见的一种慢性功能性肠道疾病,其特点是以腹痛或腹部不适为主、伴有大便性状及排便习惯的改变[1].临床上将IBS根据罗马Ⅲ标准分为腹泻型(IBS-D)、便秘型(IBS-C)、混合型(IBS-M)和不定型(IBS-U)4种亚型,其中又以IBS-D最为常见.目前尚未完全阐明IBS的发病机制,一般认为影响IBS发病的因素包括胃肠动力学异常、内脏感觉异常、肠黏膜屏障异常、免疫与感染、脑-肠轴失调、、精神社会心理因素与遗传因素等[2].根据IBS主要临床表现,中医学将其归于"泄泻""便秘""腹痛"范畴[3].关于脾虚湿盛型IBS的症状,在各种经典中也可找到相应的记载,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载:"风盛则动……湿盛则濡泻";《素问·脏气法时论》载:"脾病者……虚则腹满,肠鸣飧泄";《类经·卷三十》记载了肝脾与泄泻的关系:"木强则侮土,故善泻也";《医宗必读》中亦有论述脾虚生湿导致的泄泻:"脾土强者,自能胜湿,无湿则不泄".脾虚湿盛型IBS作为临床上胃肠疾病方面常见的证型之一,其诊断与治法的归纳对于日后的治疗与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笔者将近年来脾虚湿盛型IBS的中医临床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7.
泄泻病机为湿邪、脾胃功能失调;急性泄泻多以湿盛为主,慢性泄泻多以脾虚为主;脾虚、湿盛二者互为因果,导致湿盛和脾虚主要有3个方面因素,一为感受风、寒、暑、湿外邪,二为饮食所伤,三为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失养而致脾胃虚弱。中医药治疗小儿泄泻历史悠久,方法多样,内有辨证论治,中药(内服、外用),外有针灸、足浴、穴位贴敷、穴位注射、推拿等,且具有简单、方便、疗效确切等特点。  相似文献   

8.
脾虚湿盛是指脾虚内湿阻滞的病理。脾虚湿盛清浊不分则泄泻;脾虚湿盛水溢肌表则水肿;脾虚湿盛带脉不固则带下。参苓白术散健脾渗湿,治病求本,异病同治,每或良效。  相似文献   

9.
泄泻辨识     
《阴阳十一脉灸经》"大(太)阴脉:是胃脉也……其所产病:……唐(泄),死","唐(泄)"即泄泻。先秦两汉未出现泄泻病名,相关内容列为病证而论,《内经》所言诸泄涵盖全面,除无"泄泻"病名外,几乎包括了后世大部分泄泻病名:濡泄、飧泄、洞泄、鹜溏、后泄、遗矢等。仲景称为"下利",晋唐时期变化不大,宋代是病名分水岭(此前泄痢混谈),开始明确"泄泻"之名;明清时期认识趋于完善。现代研究认为病位在脾胃,脾虚湿胜重要因素,外因与湿邪关系最大,即所谓"无湿不成泄";内因与脾虚关系最为密切,肝、肾失调所引起。临床辨识诊断与鉴别诊断方法标准明确;辨证论治分暴泻与久泻分型施药。  相似文献   

10.
中医灌肠治疗慢性泄泻的护理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泄泻,症见排便次数增加,粪便清稀,甚如水样,或挟粘液,或挟脓血便,或腹痛、腹胀。引起泄泻的原因很多,主要原因为:感受外邪、饮食、情志失调,导致脾胃虚弱、肾阳虚衰等等。主要病位在脾胃与大小肠。脾虚湿盛是导致本证发生的重要因素。脾虚失运,水谷不化精微,湿浊内停,混杂而下,  相似文献   

11.
泄泻是指排便次数增多、粪便稀溏或完谷不化,甚至泻出如水样的一种病症,病机基础为脾虚湿盛,病位在肠,主病之脏为脾,与肝、肾密切相关。脾主运化水湿,运化失常则生湿,湿盛则濡泻;脾主升清,清阳不升,清气在下则发为泄泻,本文介绍根植于脾虚,从健脾除湿、疏肝理脾、升阳举陷角度治疗脾虚泄泻验案一则的心得体会。  相似文献   

12.
泄泻分为外感、内伤两大类;外感包括有湿、寒、热、暑作祟,但就临床所见,与湿邪最为相关。《沈氏尊生书》云:“湿兼风者飧泄也,湿兼热者下肠垢也,湿兼寒者鸭溏也,湿兼虚者虚泄也”。其理甚昭,内伤者,浅伤脾,深及肾,枢在肝,而其病变中心总以脾(胃)为主,因湿盛最易困脾,肝郁最易乘脾,伤食最易损脾,肾寒最易侮脾。正如《景岳全书·泄泻》所曰:“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故本病特点是:湿阻为主因,脾病为要变。而其治法亦不离乎于此,宗前贤久验临床,治泄泻拟定四法。兹将其简介于次:1 渗湿健脾,立法于脾虚湿阻  相似文献   

13.
泄泻,以大便次数增多,大便稀溏或完谷不化甚至泻水样便为特征,慢性者往往数年或数十年未愈,时作时止,病程迁延。其发病由于饮食不节损伤脾胃,以致脾胃虚弱,不能升清别浊,脾虚湿盛则濡泄;年长者由于肾阳虚衰不能助脾胃腐蚀水谷而泻,重者完谷不化。慢性泄泻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近年来,笔者运用中医健脾补肾方法治疗慢性泄泻取得较满意的疗效,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4.
温脾汤加减治疗慢性泄泻30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慢性泄泻病机是脾虚湿盛,脾胃运化功能失调,肠道分清泌浊,传导功能失司。采用温脾汤加减治疗,疗效显著,攻补兼施,寒热兼顾,使里寒得祛,湿热得清,积滞得去,阳气得复,则诸证自愈。  相似文献   

15.
浅谈脾虚泄泻的辨证论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泄泻是临床常见病 ,泄指大便稀薄 ,时作时止 ,其势缓者 ;泻指大便直下 ,如水倾注 ,其势急者。二者合称为泄泻。泄泻致病原因很多 ,有寒泻、热泻、湿泻、食泻、虚泻、暑泻等 ,而虚泻又有脾虚泻、肾虚泻。本文仅就脾虚泄泻予以讨论。泄泻之本 ,无不由于脾胃 ,临床上以脾虚泄泻最为多见。脾虚泄泻乃因脾虚湿胜 ,湿邪为患 ,困扼脾胃 ,致运化失常 ,则成濡泄。脾失健运 ,水谷不化精微 ,湿浊内生 ,混杂而下 ,发生泄泻。脾虚泄泻 ,临床常有误诊者。不少人在论述脾虚泄泻时 ,均以“大便稀溏”作为其主要症状 ,但验之临床 ,并非尽然。1 大便先干后溏…  相似文献   

16.
通过2则验案介绍王自立教授治疗慢性泄泻的经验,指出慢性泄泻多责之于"虚"与"湿";辨证分为肠道湿热证、脾肾阳虚证、脾虚湿盛证、脾胃虚弱证4型;治疗要因人制宜;缓图取效,慎用收涩。  相似文献   

17.
<正> 慢性腹泻为临床常见的慢性疾病,本病常由饮食不节或感受外邪,或情志失调而病,导致脾胃升降失调,或肝脾不和,气机不利,气滞湿郁,或脾虚湿盛,湿郁化热,蕴结阳明大肠,灼伤肠络,临床上尤以脾虚湿盛,寒热夹杂型之泄泻最为多见,它以腹痛,腹泻,大便脓血,粘液,甚或里急后重为主症,病情时缓时急,病程迁延,反复发作。 1 典型病例 病例1:男,46岁,干部。1993年11月24日入院。 该患者平素脾胃虚弱,经常食欲不振,腹胀便软,于1978年秋始患腹痛,腹泻,大便日5~6次,甚至10余次,夹有粘液脓血便,轻微里急后重,每因过劳,受凉  相似文献   

18.
目的:总结黄孟君教授辨治泄泻的临床经验。方法:跟师门诊学习。结论:泄泻三个关键因素为"湿"、"脾"、"肾",病机发展规律来讲总体上遵循"湿盛"、"脾虚湿盛"、"脾肾阳虚"三个阶段,但对于暴泻者应当顾忌到患者的体质,尤其脾胃先天禀赋,而久泻者尤当辨清脏腑脾肾。  相似文献   

19.
肠易激综合征是一种功能性胃肠疾病,其中以腹泻型最为常见。中医药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有一定优势。中医学按其症状特征归为"泄泻""腹痛""痛泄"等疾病范畴,主病机为脾虚湿盛,肝脾失调。风药性轻灵,具有辛散升发的作用,配伍风药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可以起到升清降浊、健脾胜湿、调肝理气、通络散结的关键作用,常取得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20.
关于引起泄泻的致病因素,祖国医学认为:外因与湿邪关系最大,湿邪侵入,损伤脾胃,运化失职而致泄泻,故有“无湿不成泻”,“湿胜则濡泄”之说。内因则与脾虚关系最密切,脾虚不运,水谷不化,湿浊内生,混杂而下,发生泄泻,故有“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的理论。全国中医学院统编教材第一至第五版都把导致泄泻的病因归纳为以下五种: 1.感受外邪:六淫之邪,皆能致泻,但以寒、湿、暑、热之邪致泻最多见。2.饮食所伤:饮食过量,宿食内停,或过食肥甘,呆胃滞脾,或多食生冷,误食不洁之物,损伤脾胃而导致泻泄发生。3.情志失调:平时脾胃素虚,复因忧思恼怒,精神紧张,情志失调,以致肝气郁结,横逆乘脾而成泄泻。4.脾胃虚弱:脾胃虚弱不能受纳水谷和运化精微,水谷停滞亦可遂成泄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