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14~16岁留守儿童心理状况及自杀倾向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父母外出打工对14~16岁留守儿童心理状况与自杀倾向(包括意念、计划和行为)的影响.方法 选取安徽省六安市3所中等专业学校14~16周岁在校学生852名,有效调查人数840名;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DS)、焦虑自评量表(SAS)和特质对应方式问卷(TCSQ),进行抑郁、焦虑和应对方式的心理状况评定;参考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青年危险行为监测系统(YRBSS)自杀行为定义设计调查问卷;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分析父母外出打工对14~16岁留守儿童的心理状况与自杀意念、计划和行为的影响.结果 840名14~16周岁儿童中,父母均外出打工146名,仅父亲外出打工149名,仅母亲外出打工39名.父母外出打工与否儿童的抑郁和焦虑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父亲外出打工儿童的积极应对评分为(28.221 5±5.513 92),父母均未外出打工儿童的积极应对评分为(28.915 0±5.857 61),与父母均外出打工儿童的积极应对评分(30.527 4±5.886 51)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840名儿童中,有过自杀意念者占37.0%;有过自杀计划者占12.5%;有过自杀行为者占6.3%;仅父亲外出打工儿童的自杀意念发生率为63.8%,仅母亲外出打工儿童的自杀意念发生率为64.1%,与父母均未外出儿童的自杀意念发生率(29.8%)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级(RR=0.714,95%CI=0.517~0.986,P=0.041)和民族(RR=2.441,95%CI=1.087~5.480,P=0.031)对14~16岁留守儿童自杀意念的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父母外出打工对14~16岁留守儿童心理发育仍有一定影响,其中除自杀意念外,抑郁、焦虑检出率及自杀计划、自杀行为发生率等与同年龄组无父母外出儿童比较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农村在校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方法于2012年11月采用方便抽样方法,抽取麻城2个乡镇,每个乡镇随机抽取小学(只6年级)、初中(1~3年级)、高中(1~3年级)各1所学校共1 925名学生进行心理健康及其影响因素调查。结果留守儿童725人(37.66%),心理健康得分为(128.58±39.25)分,非留守儿童1200人(62.34%),心理健康得分为(127.76±37.29)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48);有心理问题留守儿童的心理弹性除社会能力、目标与志向因子外,其他因子及总分均明显低于无心理问题留守儿童(P0.05);不想念父母的留守儿童MMHI-60心理健康得分最高(153.58±44.88)分,心理健康状况较差;对父母外出务工持支持态度的留守儿童MMHI-60心理健康得分最低(121.18±38.04)分,心理健康状况较好;不同每月零用钱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每月零用钱50元的留守儿童MMHI-60心理健康得分最低(125.53±41.19)分,心理健康状况较好;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年级、对父母外出务工的态度及心理弹性是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结论心理弹性是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保护因素,高年级及对父母外出务工的态度淡漠是心理健康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留守儿童社会支持与自我意识的状况及其关系,为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青少年社会支持评价量表和儿童自我意识量表对甘肃省1 152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留守儿童在社会支持总分、主观支持与客观支持得分与非留守儿童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支持利用度方面低于非留守儿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727,P=0.007)。留守儿童在智力与学校情况、合群两因子得分均低于非留守儿童(t=2.094,P=0.037;t=3.224,P=0.001);在自我意识总分及其他因子与非留守儿童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留守儿童社会支持各因子与自我意识呈显著正相关(P0.01)。结论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的社会支持与自我意识总分差异不显著。留守儿童的社会支持程度与自我意识量表水平呈显著正相关,应采取措施提高留守儿童社会支持,尤其是社会支持利用度,以提高留守儿童的意识水平。  相似文献   

4.
目的 了解大学生就业压力对自杀态度、自杀意念的影响情况.方法 采用自杀态度问卷(QSA)和自编就业压力问卷对703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有470名(72.1%)大学生感受到了轻度以上就业压力,平均分为(2.26±1.42)分;大学生中有自杀意念者81人(12.4%);大学生对自杀行为性质的认识、自杀者的态度、自杀者家属的态度、安乐死的态度平均分分别为(3.34±0.55)、(2.54±0.51)、(2.37±0.49)、(2.76±0.74)分;年级、专业、户籍、父亲职业、家庭收入、对大学生就业压力有影响(P<0.05);就业压力影响对安乐死的态度(β=-0.10,P<0.05);对自杀行为的认识、对安乐死的态度是自杀意念的保护因素(β=-0.904、-0.412,P<0.01或P<0.05);而就业压力是自杀意念的危险因素(β=0.265,P<0.01).结论 就业压力对自杀态度有影响作用,但不是主要影响因素;就业压力与自杀态度可以预测自杀意念.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某农村地区留守儿童自杀意念的发生率,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整群抽样方法,选择安徽省某农村地区两所中学的3 945名学生,其中留守儿童2 230名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根据资料性质,采用适当的统计分析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留守儿童自杀意念发生率20.0%(445/2 230),性别、年级、母亲文化之间的关系、与同学之间的关系、家庭经济状况、学习成绩、老师的教育方式和态度等因素对留守儿童自杀意念的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家庭环境各维度评分显示,亲密度、情感表达、矛盾性、成功性、娱乐性、组织性、控制性和道德宗教观等因素对留守儿童自杀意念的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女性、父母之间的关系差、家庭经济状况差、与同学之间的关系不融洽、老师体罚、自尊评分低、消极应对方式评分高等7个因素是留守儿童自杀意念发生的危险因素,积极应对方式和师生关系评分高2个因素是自杀意念发生的保护因素。结论农村留守儿童自杀意念发生率较高,应针对自杀意念发生的危险因素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进行干预,以降低留守儿童自杀意念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父母外出打工对留守儿童生活事件的影响。方法选取2所全日制初中14岁以下一至三年级学生2 235名(其中留守儿童810名)进行生活事件问卷调查,以探讨留守儿童心理因素的影响。结果初中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男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在人际关系因子、学习压力、受惩罚、丧失、健康适应、其他6项因子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他项因子初中留守儿童中男女生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15,P=0.012),在健康适应因子得分上女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82,P=0.023)。结论留守生活对男女初中留守儿童生活事件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目的调查湖北省农村留守儿童孤独感现状。方法选用人口学资料问卷和儿童孤独量表进行随机抽样调查。结果① 92名(27.63%)留守儿童孤独感偏高(得分≥40);②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在"有无交流对象(t=0.36,P0.05)""有无求助对象(t=0.36,P0.05)""活动中受关注度(t=0.55,P0.05)""孤独感主观感受(t=0.63,P0.05)"四个孤独感条目上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留守与非留守儿童的总体孤独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556,P0.05)。结论湖北省农村儿童孤独感得分处于中等水平;建议从改善交流、增加支持系统和业余活动、提高受关注度几个方面采取相应措施,减轻留守儿童的孤独感。  相似文献   

8.
目的 了解母亲教养方式与高中生自杀意念的关系,为青少年自杀干预研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自编青少年不良行为调查表和母亲教养方式问卷,对随机抽取广东省广州市787名高中生进行调查.结果 广州市高中生自杀意念发生率为10.67%;女生自杀意念发生率高于男生(x2=9.58,P=0.002);自评学习成绩不同等级高中生自杀意念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4.51,P=0.001);有自我伤害行为的高中生自杀意念发生率高于无自我伤害行为者(x2=39.12,P=0.001);有自杀意念高中生的母亲更多采用过干涉过保护(t=2.52,P=0.013)和拒绝否认(t=3.33,P=0.001)的教养方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母亲教养方式为拒绝否认(OR=1.109)是高中生自杀意念发生的危险因素.结论 不良的母亲教养方式是高中生自杀意念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9.
留守初中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了解留守初中生心理健康状况,为采取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江西省3所乡中学775名初中生为研究对象,进行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结果留守初中生心理问题≥1项的阳性检出率为72.4%,但与非留守及曾留守学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留守初中生恐怖倾向阳性检出率为16.5%,非留守初中生为9.7%,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15,P0.01);初二年级留守学生冲动倾向得分为(4.49±2.25),明显高于非留守学生(2.64±2.08)及曾留守学生(3.91±2.41)(P0.05);非留守男生自责倾向得分为(5.34±2.39)明显高于留守男生(4.69±2.54)及曾留守男生(5.02±2.41)(P0.05);初三年级非留守学生自责倾向和过敏倾向得分为(5.85±2.21),(5.84±2.10),明显高于留守学生(4.86±2.31),(4.78±2.22)和曾留守学生(4.42±2.71),(5.50±2.84)(P0.05)。结论与非留守初中生比较,留守初中生心理问题表现不明显,但阳性检出率有明显增长趋势。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农村留守初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人格特征及其关系,为开展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艾森克人格问卷儿童版(EPQ)对585名留守儿童进行问卷调查,并进行统计分析。比较留守与非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及人格特征差异,并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及人格特征进行相关分析。结果留守儿童在学习焦虑、孤独倾向、过敏倾向、恐怖倾向等方面的得分,均高于非留守儿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366,P=0.001、t=3.532,P=0.000、t=5.972,P=0.000、t=2.957,P=0.003);在人格特征方面精神质、内外向方面得分低于非留守学生(t=2.797,P=0.005、t=5.357,P=0.000),在神经质、掩饰性两方面高于非留守学生(t=2.992,P=0.003、t=4.744,P=0.000)。相关分析表明,神经质与MHT总分及各量表得分呈正相关(P0.05),掩饰性与大多分量表呈显著负相关(P0.05);精神质与自责倾向、过敏倾向呈负相关,与其它各因子呈正相关;内外向与孤独倾向呈负相关,与自责倾向、过敏倾向呈正相关(P0.05),与其它分量表相关不显著(P0.05)。结论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方面存在焦虑、孤独等问题,表现出性格焦虑内向。心理健康和人格特征密切相关,应对留守儿童开展心理健康铺导,并注重健全人格的塑造。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农村留守儿童心理资本状况及影响因素,为提升留守儿童心理资本提供依据。方法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方法,于2016年10—12月对甘肃省6个县1202名4~9年级的农村学生使用心理资本问卷进行调查。结果留守儿童心理资本总分(17.96±3.34)显著低于非留守儿童心理资本总分(18.84±2.8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902,P 0.001)。留守儿童心理资本得分在不同年级、家庭经济收入、亲子关系、父亲文化程度、留守类型、留守时间、监护类型、监护人关爱程度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875、5.678、6.842、4.529、17.514、16.856、8.917、3.210,P 0.05)。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家庭经济收入(t=1.966,95%CI:0.104~0.868)、父亲文化程度(t=3.809,95%CI:0.399~1.108)、亲子关系(t=2.380,95%CI:-1.372~-0.360)、留守时间(t=2.951,95%CI:-0.655~-0.176)、留守类型(t=2.491,95%CI:-0.802~-0.095)、监护人关爱程度(t=2.015,95%CI:-0.955~-0.205)是心理资本的影响因素。结论留守儿童心理资本低于非留守儿童,应针对性开展有利于提升留守儿童心理资本的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农村留守儿童心理资本状况及影响因素,为提升留守儿童心理资本提供依据。方法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方法,于2016年10—12月对甘肃省6个县1202名4~9年级的农村学生使用心理资本问卷进行调查。结果留守儿童心理资本总分(17.96±3.34)显著低于非留守儿童心理资本总分(18.84±2.8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902,P <0.001)。留守儿童心理资本得分在不同年级、家庭经济收入、亲子关系、父亲文化程度、留守类型、留守时间、监护类型、监护人关爱程度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875、5.678、6.842、4.529、17.514、16.856、8.917、3.210,P <0.05)。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家庭经济收入(t=1.966,95%CI:0.104~0.868)、父亲文化程度(t=3.809,95%CI:0.399~1.108)、亲子关系(t=2.380,95%CI:-1.372^-0.360)、留守时间(t=2.951,95%CI:-0.655^-0.176)、留守类型(t=2.491,95%CI:-0.802^-0.095)、监护人关爱程度(t=2.015,95%CI:-0.955^-0.205)是心理资本的影响因素。结论留守儿童心理资本低于非留守儿童,应针对性开展有利于提升留守儿童心理资本的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在生活事件方面的差异及留守儿童生活事件的影响因素,为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方法 应用儿少生活事件量表,对贵州省农村1 416名儿童进行现场调查.结果 留守儿童的负性生活事件总分为(44.97±16.20)分;非留守儿童负性生活事件总分为(40.92±15.1)分,留守儿童负性生活事件总的发生频率明显高于非留守儿童,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在人际关系、学习压力、受惩罚、健康适应及其他这5个因子的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留守儿童生活事件的影响因素包括:年龄、家庭经济水平、父亲外出打工情况、是否为独生子女、年级、父亲文化程度.结论 留守儿童由于缺少父母的关爱,在面对各种生活中的负性刺激时,容易表现出适应不良,尤其是那些身为独生子女且家庭经济状况较好的留守儿童,他们对生活有着较高的期望,一旦在生活中受到挫折,就更易出现品行、学业和心理问题.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父爱缺失对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及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方法采用整群分层抽样的方法对四川省绵阳市涪城区10所中小学1156名儿童进行心理健康、主观幸福感问卷调查。结果1156名儿童中,父爱缺失留守儿童545名,非留守儿童611名。留守儿童对人焦虑、孤独倾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冲动倾向、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总分评分分别为(4. 01±0. 75)、(2. 84±0. 62)、(5. 54±0. 75)、(5.22±0.74)、(3.67±0.72)、(2.42±0.56)和(37.34±5.24)分,明显高于非留守儿童(t值分别为6.492、13.806、10. 829、21.315、8. 110、8. 146和10. 036, P 0.05);留守儿童学校满意度、家庭满意度、同伴关系满意度、自我评价、主观幸福感总分评分分别为(32.14±5.12)、(33.24±5.12)、(26.12±4.21)、(26.25±4.35)和(118. 35±20. 12)分,明显低于非留守儿童(t值分别为3.477、12.660、11.750、7.072和7. 183, P0.05);女、年龄12~15岁、5年级/8年级儿童MHT评分分别为(38.85±5.44)、(37.70±5.20)、(38.25±5.32)、(38. 12±5. 16)分,明显高于男、年龄15岁、6年级/7级儿童(t值分别为6. 160、3. 571和6. 254, P0.05),男、年龄15岁、8年级儿童主观幸福感评分分别为(120.14±14.56)、(117. 12±13. 45)和(130.12±16.12)分,明显高于女、年龄12~15岁、5年级/6年级/7年级儿童(t值分别为3.226、4.726和7.321,P 0.05)。结论父爱缺失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降低主观幸福感。  相似文献   

15.
掌握维吾尔族贫困大学生自杀意念与心理弹性的关系,为少数民族特殊群体青少年健康成长提供理论支持.方法 随机选取乌鲁木齐2所高校1 154名维吾尔族贫困学生,同时选取同年级、性别、生源地1 098名非贫困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采用心理健康状况自评量表及成人心理弹性量表进行调查.结果 新疆维吾尔族贫困大学生自杀意念检出率为15.42%(178/1 154),非贫困大学生自杀意念检出率为10.56%(116/1 09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0.02,P<0.01);贫困男生和女生自杀意念检出率均高于非贫困学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3.94,6.03,P值均<0.05);维吾尔族贫困学生心理弹性总分为(5.11±0.95)分,非贫困学生得分为(5.03±0.99)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2,P<0.05).无论是否贫困大学生,心理弹性各维度及总分与自杀意念均呈负相关(P值均<0.05).结论 新疆维吾尔族贫困大学生自杀意念较高,心理弹性较好,且两者之间存在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16.
安徽省某农村地区中小学生自杀意念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了解农村中小学生自杀意念及其影响因素,为心理健康的早期干预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整群抽样方法抽取安徽省长丰县3所初中、5所小学所有在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运用中小学生身心健康状况与相关生活经历调查问卷(包括自杀意念评定表、儿童抑郁量表、家庭功能量表、特质性应对问卷、儿童自尊量表、儿童社交焦虑量表、生命质量量表)进行调查.采用x2检验分析不同性别、不同留守状态中小学生自杀意念的差别,使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方法筛选自杀意念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 调查儿童自杀意念发生率为8.64%(252/2917),其中留守儿童自杀意念发生率为9.80%(166/1694),非留守儿童自杀意念发生率为7.03%(86/1223),不同留守状态儿童自杀意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9),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社交焦虑、消极应对方式是自杀意念的危险因素(P<0.05),生命质量评分高、家庭功能良好是保护因素(P<0.05).结论 农村儿童自杀意念发生率较高,家庭、学校、社会应该针对自杀意念的危险因素和保护因素采取综合防控措施,预防儿童自杀行为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生活事件对留守与非留守中学生伤害相关危险行为的影响,为进一步减少中学生伤害的发生提供基础数据。方法采用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ASLEC)对969名中学生进行调查分析。结果留守中学生伤害危险行为得分在性别(t=3.146,P=0.002)、户籍(t=-2.726,P=0.007)和年龄分组(t=-2.616,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非留守中学生伤害危险行为得分与性别(t=7.572,P0.001)、户籍(t=-7.114,P0.001)、是否独子(t=-5.16,P0.001)、年龄分组(t=-2.804,P=0.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留守中学生除丧失因子外,其余5个生活事件因子与伤害危险行为得分均成正相关(r=0.363、0.368、0.322、0.295、0.321,P0.001);非留守中学生生活事件6个因子均与伤害危险行为得分成正相关(r=0.159、0.106、0.196、0.171、0.151、0.221,P0.05);回归分析中学习压力因子(标准化系数β=0.356,t=4.584,P0.001)对留守中学生伤害危险行为影响更大;丧失因子(标准化系数β=0.084,t=2.145,P=0.032)及其他生活事件(标准化系数β=0.138,t=3.496,P=0.001)对非留守中学生伤害危险行为影响更大。结论中学生伤害危险行为与生活事件密切相关,必须对不同学生群体采取相对应的行为干预及防控措施,减少危险行为及伤害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四川农村留守儿童抑郁症状及其与社会支持及自尊间的关系,为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干预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自制结构性调查问卷对四川省资中县两所中学的1 596名留守儿童进行自填式横断面调查。结果(1)农村留守儿童抑郁量表总平均分为(14.25±13.15)分,高于非留守儿童[(13.23±12.47)分],二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91,P=0.037);留守儿童抑郁症状检出率为35.6%,女生高于男生(P0.05);父母外出打工时与其联系频率越低、父母关系越不好、家庭经济越贫穷、越感觉同学不喜欢自己,其抑郁症状检出率就越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社会支持影响抑郁症状的直接效应为-0.33(P0.05);通过自尊中介作用的间接效应为-0.14(P0.05),占总效应的30%。结论社会支持是农村留守儿童抑郁症状的直接保护因素,也可通过自尊间接缓解抑郁症状,干预策略中应积极考虑社会支持以及自尊的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 了解大学生自杀态度对自杀意念的影响,为自杀预防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分层整群随机抽取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范围内7所高校的一至四年级大学生2 763名,采用自杀态度问卷和自杀意念量表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大学生有自杀意念者608名,自杀意念率为22.0%;不同性别、年级、血型、生源地大学生自杀意念报告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不同专业、民族大学生自杀意念报告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有自杀意念组与无自杀意念组对自杀行为性质、自杀者、自杀者家属和安乐死的态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可通过个体对自杀行为所持的态度,来判别个体自杀意念和行为发生的可能性,进而提前预防.  相似文献   

20.
农村中学生自杀意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肥东县某农村地区中学生自杀意念发生情况及其影响因素,为中学生自杀预防和干预工作提供参考。方法采用整群抽样方法,选择肥东县某农村地区的2所中学,对初一至高三年级分别随机抽取12个班级,采用家庭环境量表、师生关系量表、应对方式量表和自尊量表等进行问卷调查。结果中学生总体自杀意念报告率为20.7%。女生为25.3%,男生为18.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7.541,P=0.000);初中生自杀意念报告率为17.8%,高中生为2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χ=38.618,P=0.000);父母婚姻状况对中学生自杀意念的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χ=16.034,P=0.007)。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女性、高中年级、家庭环境得分低、自尊得分低和消极应对方式是自杀意念发生的危险因素,而师生关系得分高和积极应对方式是自杀意念发生的保护因素。结论中学生自杀意念报告率较高。应联合学校和家庭,根据其主要危险因素采取有针对性的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