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目的行L4~L5和L5~S1节段旁椎间孔注射穿刺入路确定安全范围。方法以30例X线胶片的缩放比例作为参照依据,12侧标本模拟试验穿刺入路解剖。结果后正中线旁开2.0~2.5 cm处穿刺入路,在L4~L5椎间孔下半部分,即L4神经根下方(10.6±1.4)mm和L5神经根上缘至相应椎弓根下切迹间距(1.9±0.7)mm,是行椎间孔外口注射的安全区。结论标本后正中线旁开2.0~2.5 cm的范围穿刺与临床采用X光胶片推算出体表实际距离基本一致。由此旁椎间孔穿刺入路能避开重要的血管神经,L4~L5椎间孔直达安全三角工作区;L5~S1安全三角区范围消失,L5神经根上缘至相应椎弓根下切迹间距为注射区。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解剖测量L1~5, S1形态学参数为研制腰椎峡部裂机翼型记忆合金节段内固定器提供解剖学依据。 方法 采用20套正常成人腰骶椎标本测量L1~5,S1的相关参数,据此设计机翼型记忆合金节段内固定器。 结果 以L4/L5为例:(1)腰椎棘突下面两侧缘与椎板的交点至同侧横突根部上缘的距离(DITR)为(35.30±2.38)mm;(2)腰椎横突根部上缘前后两侧面的夹角(AFR)为(30.47±6.38)°;横突根部上下缘宽度(WRT)为(11.43±1.76)mm;(3)腰椎两侧横突、上关节突及椎弓根交界处中心点间距(DTAP) 为(46.44±2.55)mm;(4)腰骶椎棘突的厚度(TSP)为(9.04±1.12)mm;(5)腰骶椎棘突间距 (DAP)为(7.10±1.83) mm;(6)腰椎棘突下面两侧缘与椎板的交点到横突根部、上关节突、椎弓根交界处中心点的连线和相应棘突下面侧缘的夹角(ATL)为(58.31±7.02)°;(7) 腰骶椎棘突后面到椎板的距离(LSP)为(20.40±2.80)mm。该内固定器由“U”形体部及两侧翼构成,初步设计大、中、小3个型号。 结论 机翼型记忆合金节段内固定器的设计在形态学上具有可行性,且利用了镍钛合金的记忆效应、超弹性、耐腐蚀等特性,是一种牢靠安全,操作简便的新型内固定器。  相似文献   

3.
目的为侧后路经皮L5S1节段椎间孔入路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成人脊柱标本10具,左右共20侧,观测椎间孔镜侧后方入路时穿刺针与髂嵴、S1上关节突、L5出口根、硬膜囊以及椎体动静脉等结构的毗邻关系;并测量各型突出的穿刺角度范围。结果所有数据经左右配对t检验,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走行于S1上关节突根部的结构有L5脊神经后内侧支和L5节段动脉背侧支的降支及其伴行静脉。髂嵴最高点至脊柱中线的垂直距离为(9.25±0.47)cm,髂嵴最高点与上关节突前缘的冠状面夹角为(11.10±1.17)°,冠状面L5横突与髂嵴的距离为(10.78±0.81)mm,中央型、侧旁型和极外侧型进针角度分别为(83.00±1.92)°、(32.15±1.63)°62.60±1.70°和(11.75±1.16)°,L5出口根、硬膜囊至上关节突定位点的距离分别为(8.30±0.87)mm和(17.29±1.06)mm,L5出口根下缘至椎间孔下缘距离为(5.84±0.67)mm,上关节突的高度为(11.31±0.96)mm,S1上关节突前后缘总长为(17.41±0.98)mm。结论侧后路经皮L5S1节段椎间孔入路的穿刺定位较复杂,要求术者有较强的解剖学知识和空间想象力。  相似文献   

4.
目的 通过对骶髂关节周围解剖和CT重建进行研究,明确骶髂关节前路钢板螺钉固定的安全区。 方法 选15具成人尸体骨盆,做以下测量:L4、L5神经前支到骶髂关节线的水平距离及到骶骨翼的垂直距离;L4、L5神经根从椎间孔到真骨盆缘的长度及其中点直径;在CT冠状位二维重建中测量:骶髂关节切线与矢状面的夹角;骶髂关节骶骨侧宽度。 结果 L4、L5神经根从上到下距离骶髂关节线的距离逐渐减小,最宽处分别为(2.1±0.2)cm和(2.6±0.2)cm,最窄处分别为(1.2±0.2)cm和(1.5±0.2)cm;L4神经根距离骶骨面的垂直距离从上到下也是逐渐减少,最高处约10 mm,最低处则紧贴骨膜,L5神经根前支则全长紧贴于骨膜;从出椎间孔到真骨盆边缘L4神经根的长度为(7.4±0.8)cm,其中点直径为(2.7±0.8) mm;L5神经根的长度为(3.9±0.5)cm,其中点直径为(7.3±1.4)mm;CT重建中观察结果:骶髂关节面与矢状面的角度约为30度;骶髂关节线到椎管外侧缘的距离从上到下逐渐减少,最宽处3.3 cm,最窄处2.3 cm;到椎间孔外侧缘的距离较为恒定,约2 cm; 结论 骶髂关节前路钢板螺钉的安全区:钢板应置于骶髂关节的中、上部,上钢板向骶骨侧剥离不超过2.5 cm,下钢板向骶骨剥离不超过1.5 cm,螺钉内倾30°植入。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测正常成人腰椎终板冠状面后缘的CT解剖学特征,为临床椎间融合器设计及腰椎间盘置换术等手术提供解剖学依据。 方法 将62套成人腰椎L1~5上、下缘终板冠状面后缘形态进行解剖学分型,分为3型:I型,凹形;Ⅱ型,平型;Ⅲ型,凸型,测量(1)上、下终板左侧椎弓根与终板连接的中点分别到终板中线的垂线距离(LLU,LLL);(2)上、下终板右侧椎弓根与终板连接的中点分别到终板中线的垂线距离(LRU,LRL);(3)上、下终板冠状面后缘中点分别到终板中线之间的垂线距离(LMU,LML)。 结果 L1~4上、下终板形态以凹型为主,L1上终板凹型占93.75%,下终板占80%;L2上终板凹型占77.27%,下终板占68.18%;L3上终板凹型占58.33%,下终板占54.17%;L4上终板凹型占66.67%,下终板占55.56%。L5上终板则以凹型和凸型为主要类型,分别为35.48%、35.48%;下终板则以凸型为主要类型,占61.29%。在L2上终板,LLU、LRU、LMU存在性别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L3下终板,LLL、LRL存在性别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L1~4上、下终板的主要类型为凹型,而L5上、下终板较为特殊,上终板主要为凹型和凸型,下终板多为凸型。本研究对腰椎上、下终板形态分型及测量可作为人工腰椎间盘终板的设计及改进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 测量腰椎峡部四边长度及厚度,为椎板截取回植固定及“工”型钛板的设计提供解剖学依据。 方法 选取成人男性腰椎干燥骨32例,排除外观畸形和破损,游标卡尺及分规分别测量L1~L5峡部四边长度及厚度,并对其进行分析。 结果 (1)腰椎峡部上缘A长度范围L2:(6.47±0.90)mm~L5:(8.38±0.98)mm,L2~L5逐渐增加;腰椎峡部下缘C长度范围L1: (7.86±0.93)mm~L5:(4.77±0.64)mm,L1~L5逐渐减小;腰椎峡部内缘D长度范围L1:(19.07±0.86)mm~L5:(12.92±1.40)mm,L1最长,L5最短;腰椎峡部外缘B长度范围L3:(11.24±0.80)mm~L4:(9.87±0.65)mm,L3最长,L4最短。(2)外缘与上缘交点E厚度范围L1:(6.10±0.23)mm~L3:(7.53±0.35)mm,L3最厚,L1最薄;上缘与内缘交点F厚度范围L1:(5.10±0.25) mm~L3: (6.41±0.27)mm,L3最厚,L1最薄;下缘与内缘交点G厚度范围L1:(7.51±0.42)mm~L5:(6.25±0.27) mm,L1~L5逐渐变薄;外缘与下缘交点H厚度范围L1:(8.59±0.30)mm~L5:(10.11±0.35)mm,L1~L5逐渐增厚。 结论 为腰椎间盘突出症等椎板截骨回植术确定了最佳截骨部位:距腰椎峡部外缘3~4 mm,与内外缘平行;设计的“工”型钛板厚度1.2 mm,上边长9 mm,下边长10 mm,高度10 mm;微型螺钉长度为6、8、10、12 mm四种规格,直径2 mm。  相似文献   

7.
目的 基于造影及CT扫描对腰椎椎前大血管行三维重建及测量,探讨实施腰椎弓根螺钉双皮质固定手术的可行性及安全性。 方法 采用明胶-氧化铅混悬液灌注的新鲜成人标本10例,CT扫描后三维重建,测量椎弓根轴线与椎体前缘交点与大血管的解剖结构关系。L/RAD(L/RVD): 左右侧腰椎椎弓根轴线与椎体前缘的交点和腹主动脉(下腔静脉或髂动静脉)之间的距离。 结果 L3(RAD)与L5(LAD)分别为(0.51±0.12) cm和(0.16±0.11) cm, L1(LVD)与L4(RVD)分别为(1.03±0.08) cm和(0.10±0.16)  cm。L1~3 L/RAD及L3,L5 L/RVD对比均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P<0.05)。L1~L3腹主动脉逐渐靠近椎体前缘(0.38~0.46 cm),L3~5则反之(0.46~0.16 cm)。L1~4下腔静脉逐渐远离椎体前缘(1.00~0.11 cm)。腹主动脉位于L1~4椎体左侧-6°~30°区域; 下腔静脉位于 L1~3椎体前面右侧-15°~57°,L4椎体前面-10°~60°。髂血管在L5椎体前面左内外、右内外分别为4°~10°,-20°~60°,-18°~35°,-50°~70°。 结论 L1~5左侧双皮质椎弓根螺钉置钉过深容易损伤腹主动脉及髂血管,L1~3椎右侧椎弓根螺钉易操作,L4~5双侧损伤下腔静脉及髂血管的可能性较大。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腰椎经椎间孔镜髓核摘除术(PELD)的应用解剖研究。方法 选取20具成人尸体标本,测量脊柱腰椎各椎间孔的长度、宽度、高度、神经根下缘至椎间孔下缘及腰椎各解剖学结构至正中矢状面距离等解剖数据。结果 经测量分析发现,L1~L5各椎间孔的宽度变小、高度增加、神经根下缘至椎间孔下缘距离变大(P 0. 05),同一椎间孔左右两侧宽度、高度、长度、神经根下缘至椎间孔下缘距离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左右两侧椎弓根内外侧至正中矢状面距离、上下关节突至正中矢状面距离、椎弓峡部至正中矢状面距离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 基于本研究的解剖数据总结,腰椎各椎间孔测量结果及腰椎各结构与正中矢状面测量结果差异不明显,应用PELD时可适当借鉴。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腰骶移行椎上一节段腰椎的形态特点,为腰骶移行椎合并腰椎滑脱、不稳症时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提供依据。 方法 对59例腰骶移行椎上一节段腰椎标本的矢状径、横径,峡部的高度、厚度;椎弓根的纵径、横径;椎板的高度、厚度;脊椎指数及退变情况等进行观测。 结果 腰骶移行椎上一节段椎体前后径(34.1±2.7)mm,横径(47.5±4.6)mm;峡部高度(12.9±1.6)mm;峡部厚度(9.0±1.2)mm;椎弓根纵径 (10.6±2.4)mm,椎弓根横径 (14.0±2.4)mm;椎板高度(18.2±2.6) mm,椎板厚度 (5.7±1.2)mm。脊椎指数:1:4.35; 81.4%(48例)发生椎体增生,未发现峡部裂。 结论 腰骶移行椎上一节段腰椎椎体各径线及椎弓根横径较正常L4椎体大,可选择直径稍大的椎弓根螺钉;峡部厚度较正常L4增加;峡部不存在发育薄弱和局部缺损。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坐骨神经损伤的诊疗机制。方法对成人尸体标本15具30侧腰椎间孔的大小、长度、脊神经根粗细及坐骨神经出骨盆处进行观察测量。结果腰椎间孔的大小是自上而下逐渐变小:L1(11.65±1.55)mm,L5(9.98±1.57)mm;椎间孔长度逐渐增大:L1(6.84±1.35)mm,L5(11.17±1.77)mm;腰、骶神经根自发出点到椎间管内口的长度逐渐增加:L1(8.10±2.60)mm,S1(23.80±3.11)mm;神经根的直径自上而下也逐渐变大。坐骨神经出骨盆处发现2具4侧异常型。结论坐骨神经起始部至臀段区域之间受到压迫都可以使坐骨神经受到影响。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侧隐窝狭窄的原因及其横、矢径测量在腰椎管狭窄症的诊断意义。方法利用30例横断面、8例矢状面标本,观测侧隐窝、黄韧带、椎间盘等结构。结果 (1)L3-5骨性侧隐窝矢径为(6.97±0.95)、(6.46±0.86)、(6.37±0.54)mm,盘黄间隙矢径为(7.21±0.82)、(7.20±0.79)、(7.01±0.59)mm;(2)椎间盘横径、矢径均存在性差,各椎体间的椎间盘也存在差异;黄韧带厚度、侧隐窝横径及矢径均无侧差,但黄韧带厚度存在性差,侧隐窝横径、矢径均无性差;(3)椎间盘前缘高度大于后缘,L4~5前、后缘高度之比较L5~S1小。结论⑴不同性别、不同腰椎间的形态数据存在显著差异;⑵椎间盘、黄韧带数据均可作为诊断侧隐窝狭窄的参考指标;⑶侧隐窝狭窄是导致腰椎管狭窄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 通过对腰椎横突间韧带的解剖学观测,为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手术治疗提供解剖学基础。 方法 15具经防腐固定的成人尸体标本,解剖观测腰椎横突间韧带,用游标卡尺测量其长度、宽度和厚度。 结果 L1~2横突间韧带长度(1.67±0.39)cm,宽度(0.80±0.23)cm,厚度(0.09±0.04)cm;L2~3横突间韧带长度(1.80±0.35)cm,宽度(0.94±0.23)cm,厚度(0.09±0.06)cm;L3~4横突间韧带长度(1.72±0.25)cm,宽度(0.95±0.21)cm,厚度(0.09±0.03)cm;L4~5横突间韧带长度(1.50±0.20)cm,宽度(1.04±0.23)cm,厚度(0.09±0.04)cm。 结论 腰椎横突间韧带为经横突间入路(含内窥镜下)治疗极外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重要解剖学标志,熟悉其解剖形态特点对于此类手术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为腰椎间盘退变导致的腰腿痛等病症的临床诊断提供影像学依据。 方法 选取脊柱腰段扩散张量成像(DTI)扫描检查正常者200例和腰椎间盘退变者100例,在工作站划分腰椎间盘和腰椎间盘退变的感兴趣区,测量感兴趣区的表观扩散系数(ADC)和各向异性分数(FA),比较不同解剖部位、年龄组腰椎间盘和不同Pfirrmann分级腰椎间盘退变的FA、ADC值。 结果 不同解剖部位腰椎间盘的FA值和ADC值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L1~2、L2~3、L3~4椎间盘的FA值逐渐降低,L4~5、L5~S1椎间盘的FA值则逐渐增高;L1~2、L2~3、L3~4椎间盘的ADC值逐渐增高,L3~4、L4~5、L5~S1椎间盘的ADC值则无明显变化。不同年龄组腰椎间盘的FA值无统计学差异(P>0.05),ADC值有统计学差异(P<0.05),随着年龄增长ADC值逐渐降低。不同Pfirrmann分级腰椎间盘退变的FA值和ADC值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随着Pfirrmann分级增高,FA值逐渐增高,ADC值逐渐降低。 结论 解剖部位、年龄均影响腰椎间盘的ADC值,DTI的FA值和ADC值可以定量评估腰椎间盘及其退变程度,为早期腰椎间盘退变的临床诊断提供影像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测量正常成人腰椎间盘相关参数,为设计符合国人腰椎结构特征的人工腰椎间盘和人工髓核提供参数值,同时提供正常人腰椎间隙高度数据,为临床诊断腰椎疾病提供依据。 方法 随机抽取自2010.1~2013.1间,腰背痛患者的MRI阴性图像资料300例(男136例,女164例)。分别测量L1/2~L5/S1 5个节段椎间隙的前高、中高、后高、角度以及L2/3~L5/S1 4个节段的椎间盘矢径、横径和髓核矢径、横径。 结果 各测量值年龄差异不显著(P>0.05)。性别差异显著,且测量值多为男性大于女性。节段差异显著(P<0.05),椎间盘前高和角度的测量值随着节段增加而递增,中高、后高、椎间盘矢径和横径、髓核矢径和横径的测量值除L5/S1节段外都随着节段的增高而递增。各节段椎间盘的矢径和横径,髓核的矢径和横径间存在线性关系。 结论 腰椎间隙高度测量对腰椎疾病的诊断具有参考价值;在设计人工腰椎间盘和人工髓核时应考虑性别和节段差异,并且应符合矢径和横径间的线性规律。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为腰椎间盘退变导致的腰腿痛等病症的临床诊断提供影像学依据。 方法 选取脊柱腰段扩散张量成像(DTI)扫描检查正常者200例和腰椎间盘退变者100例,在工作站划分腰椎间盘和腰椎间盘退变的感兴趣区,测量感兴趣区的表观扩散系数(ADC)和各向异性分数(FA),比较不同解剖部位、年龄组腰椎间盘和不同Pfirrmann分级腰椎间盘退变的FA、ADC值。 结果 不同解剖部位腰椎间盘的FA值和ADC值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L1~2、L2~3、L3~4椎间盘的FA值逐渐降低,L4~5、L5~S1椎间盘的FA值则逐渐增高;L1~2、L2~3、L3~4椎间盘的ADC值逐渐增高,L3~4、L4~5、L5~S1椎间盘的ADC值则无明显变化。不同年龄组腰椎间盘的FA值无统计学差异(P>0.05),ADC值有统计学差异(P<0.05),随着年龄增长ADC值逐渐降低。不同Pfirrmann分级腰椎间盘退变的FA值和ADC值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随着Pfirrmann分级增高,FA值逐渐增高,ADC值逐渐降低。 结论 解剖部位、年龄均影响腰椎间盘的ADC值,DTI的FA值和ADC值可以定量评估腰椎间盘及其退变程度,为早期腰椎间盘退变的临床诊断提供影像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活性氧调控因子1(reactive oxygen species modulator 1,ROMO1)在退变椎间盘髓核中的表达。 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和荧光探针DCFH-DA检测不同退变髓核组织中ROMO1的表达与(reactive oxygen species, ROS)含量,并分析ROMO1表达水平与ROS含量、椎间盘退变程度的相关性。 结果 各组ROMO1的平均光密度值依次为0.192±0.089、0.328±0.048、0.399±0.053、0.468±0.098;各组ROS结果分别为132.961±15.149、191.889±17.880、218.056±12.845、243.501±30.279。随着椎间盘退变程度的加重, ROMO1蛋白表达量与ROS含量逐渐升高,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ROMO1的表达水平与ROS的含量及椎间盘退变程度均呈正相关关系(P<0.05)。 结论 ROMO1的表达水平与椎间盘的退变程度呈正相关,这可能与其增加髓核组织内ROS含量而加重氧化应激损伤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 通过标本解剖和影像学研究,找出生殖股神经(genitofemoral nerve,GFN)在各腰椎间隙的走行位置, 结合腰椎前大血管和腰神经根的位置,得出极外侧入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extreme lateral interbody fusion,XLIF)在各腰椎间隙的安全入路范围。 方法 解剖16例成人尸体标本,暴露GFN并观察其与腰大肌的位置关系。在36例腰椎磁共振扫描影像上观察腰大肌和腹部大血管的位置并测量相关解剖数据,通过分析计算得出各腰椎间隙GFN的走行位置和XLIF入路的安全范围。 结果 生殖股神经在腰大肌内段走行于GFN出椎间孔处与腰大肌穿出点连线上方,呈向前的抛物线或近似直线。GFN在L3/4椎间隙或以上位置穿出腰大肌的样本,GFN距椎体后缘的距离为(34.0±6.02)mm,位置分布在Moro分区位于A区和I区。GFN在L3/4椎间隙以下位置穿出腰大肌的样本,GFN距椎体后缘的距离不小于(16.0±2.16)mm,位置分布在I区、II区和III区。 结论 XLIF入路的安全区域在L2/3椎间隙为II区、III区,在L4/5椎间隙为II区。GFN穿出腰大肌的位置在L3/4椎间隙或以上者,L3/4椎间隙的安全区为II区;在L3/4椎间隙以下者,在L3/4椎间隙从任何分区进入都有损伤血管或神经的可能。  相似文献   

18.
背景:目前关于椎间盘退变在MRI上的影像学表现及其与下腰痛的关系报道甚多,但腰骶椎矢状位形态学改变与椎间盘退变程度的关系国内尚未见相关报道。 目的:观察下腰痛患者腰骶椎矢状位形态学改变与椎间盘退变的关系,并探讨其临床意义。 方法:对主诉下腰痛来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门诊就诊并行MRI检查的患者做回顾性分析,选择年龄20~30岁的女性患者167例,在MRI正中矢状面的T2W1图像上观察椎间盘的信号改变及退变程度,评价退变分级,测量每个患者的腰椎前凸角,骶骨平台角及骶椎后凸角度。 结果与结论:椎间盘退变组与无椎间退变组腰椎前凸角分别为(24.31±3.48)°和(26.29±3.74)°,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01);骶骨平台角分别为(102.97±5.58)°和(100.70±3.26)°,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02);骶骨后凸角分别为(163.45±7.03)°和(167.24±6.71)°,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01)。提示腰椎前凸角、骶骨后凸角、骶骨平台角是评价椎间盘退变程度的形态学参数,腰椎前凸角和骶骨后凸角随椎间盘退变加重而减小,骶骨平台角随椎间盘退变加重而增大。关键词:腰骶椎;形态;椎间盘;退变;MRI doi:10.3969/j.issn.1673-8225.2012.17.023  相似文献   

19.
目的 通过有限元分析方法,观察提拉旋转斜扳法操作时椎间盘应力及应变发生的变化规律,探寻手法治疗腰椎疾患的科学性和安全性。 方法 在构建的L4~5节段腰椎模型上模拟加载提拉旋转斜扳手法,观察手法作用过程中椎间盘应力的分布及变化,髓核及纤维环的位移及应变。 结果 椎间盘应力变化从右后方开始出现,以弧形向周围传递扩散,应力的变化呈递减分布。椎间盘应变最小的位置在髓核偏后,以此为中心呈圆弧状向周围递增。应变最大的位置主要发生于纤维环,特别是椎间盘右侧外缘。 结论 手法操作中应力主要集中于后侧关节突关节,椎间盘的应力变化相对较小,提示手法治疗是安全的。纤维环后外侧在操作中有较明显的应变,局部的位移变化可能是手法疗效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