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铁的正常代谢是大脑发挥正常功能的必要因素。近年研究发现,脑内铁的代谢紊乱在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等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本文对脑内铁正常和异常代谢调节情况及其与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关系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2.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的两种形式——成熟型BDNF(mBDNF)和BDNF前体(proBDNF)与相应的受体结合可介导一系列的生物信号, 对神经元的增殖、存活和凋亡均起着重要作用。目前已有越来越多的研究关注proBDNF向mBDNF的不平衡转化在阿尔茨海默病(AD)、帕金森病(PD)等神经退行性疾病中的作用, 以及它们作为疾病的生物标记物和治疗靶点方面的潜能。本文现围绕近年来BDNF及proBDNF/mBDNF失平衡在上述神经退行性疾病中的作用及治疗应用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以期为AD、PD等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发病机制、早期诊断及治疗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途径。  相似文献   

3.
神经退行性疾病(如阿尔茨海默病和帕金森病),其病理特征是神经元进行性丧失。神经退行性疾病常见于老年人,且发病率逐年上升,给社会及家庭带来沉重负担。梓醇是一种中草药内提取的活性成分,大量的体内外实验研究已证实,梓醇具有抗炎、抗氧化、抗细胞凋亡、促血管生成及神经保护等多种功能,对神经退行性疾病有显著的防治作用,梓醇可能成为一种较理想的神经退行性疾病治疗药物。因此,该文在此基础上就梓醇在神经退行性疾病的作用机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4.
tau蛋白是一种神经元微管相关蛋白,参与轴突微管组装的调节。其磷酸化水平的增高与多种神经退行性疾病息息相关,如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额颞叶痴呆、亨廷顿病,等。有研究表明其与脑血管病的发生发展密不可分。而昼夜节律作为维持机体日常生命活动以及体内稳态的重要调节器,受昼夜节律因子的调节,其紊乱可诱发神经退行性疾病相关致病蛋白的积累和相关致病激素的异常分泌,从而加剧疾病的进展。文中主要围绕磷酸化tau蛋白和昼夜节律对神经系统疾病的影响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5.
环状 RNA(circRNA)是近年来新发现的一类内源性闭合环状非编码 RNA,可作为微小 RNA 吸附海绵、RNA 结合蛋白、转录调控因子等多种形式调控靶基因表达,在细胞增殖、迁移、凋亡和 衰老等生物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circRNA 在神经系统及心血管系统高丰度表达,并通过多种机制广 泛参与衰老相关疾病发生、发展进程。最新研究表明,circRNA 在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及动脉粥样 硬化等衰老相关疾病中扮演关键角色。现就 circRNA 在神经退行性疾病及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及机制 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6.
帕金森病是一种常见于中老年人的神经退行性疾病。糖尿病患者可因高血糖及胰岛素抵抗导致多巴胺能神经元受损、多巴胺合成障碍从而引起帕金森病。本文综述了帕金森病与糖尿病具有相关性的依据以及糖尿病通过代谢、氧化应激、蛋白质糖基化、细胞因子等方面增加帕金森病发病风险的病理生理学机制,最后对该相关性进行了总结,并进一步提出了其在帕金森病治疗上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7.
坏死性凋亡(necroptosis)是最新发现的一种程序性细胞坏死途径,在死亡受体信号激活后由受体交互作用蛋白1(RIP1)和RIP3调控,该途径并可被化合物5-(1H-吲哚-3-基甲基)-3-甲基-2-硫酮-4-咪唑烷酮(necrostatin-1)特异性抑制。目前研究表明坏死性凋亡可能参与了包括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和肌萎缩侧索硬化等多种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的发生机制。深入阐明坏死性凋亡信号通路与神经退行性疾病发生之间的关系,有望为其治疗药物开发提供潜在的新靶点。基于此,本文对坏死性凋亡与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的相关性研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8.
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等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常伴随着规律睡眠结构的破坏, 其发病机制可能与中枢神经系统废物的堆积有关。类淋巴系统本质是动脉周围脑脊液流入途径和周围静脉清除途径, 在功能上依赖星形胶质细胞终足上水通道蛋白-4所支持的间质大流量耦合, 也称胶质淋巴系统。清除大脑中废物蛋白质的类淋巴系统主要在睡眠期间活跃。睡眠质量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下降, 而类淋巴系统也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退化, 这表明睡眠障碍与神经退行性的症状进展之间密切相关, 类淋巴系统作为纽带将两者紧紧相连。睡眠、衰老、代谢废物和类淋巴系统网格式的交互联系为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的发病机制提供了新的线索, 类淋巴系统可能构成其治疗上的新靶点。本文主要就近年来睡眠、睡眠障碍对类淋巴系统循环影响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并且提出, 对睡眠进行干预或可延缓类淋巴系统功能的损伤甚至恢复类淋巴系统功能, 进而改善疾病的发生发展进程。  相似文献   

9.
突触后致密物质作为神经元兴奋性突触后膜上的特殊结构,在神经元功能调节中具有重要作用。PSD-95、Shank、Homer是突触后致密物质中重要的支架蛋白,参与调节神经元信号传导、突触可塑性等过程,与神经系统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该文就突触后支架蛋白在阿尔兹海默症、帕金森病等神经退行性疾病中的作用及机制进行综述,以此探讨突触后支架蛋白及其相关信号通路作为神经退行性疾病靶点治疗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0.
泛素蛋白酶体系统与帕金森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概述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是一种与年龄有关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清楚。从目前研究来看,与遗传、环境因素、感染、衰老、氧化应激、自由基过多形成以及神经营养因子缺乏等有关,是多种机制协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1.
神经退行性疾病,包括阿尔茨海默病(AD)、帕金森病(PD)、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LS),等。是一类特定亚型神经元进行性丢失导致功能障碍的疾病。神经退行性疾病目前病因不清,遗传和环境因素均与疾病相关。近年研究表明,表观遗传调控介导了遗传和环境因素的相互作用,主要通过DNA甲基化、组蛋白修饰和非编码RNA的复杂相互作用,从而调控DNA表达。表观遗传是大脑适应环境应激的主要机制,而表观遗传调控的失衡则与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文中以AD、PD、ALS为例,总结了表观遗传学在神经退行性疾病中的研究文献,探讨以表观遗传学为依据的神经退行性疾病诊断、治疗方法的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2.
氧化应激与神经退行性疾病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自由基氧化应激损伤学说是近年来研究的热点。对阿尔茨海默病(AD)、帕金森病(PD)、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LS)和亨廷顿病(HD)等神经退行性疾病特定的遗传和环境因素的研究表明,自由基增多、脂质过氧化、钙稳态失调、细胞色素C释放,是氧化应激增强的主要原因,最终导致神经元凋亡/死亡的发生。氧化应激的增强可能是这些神经退行性疾病基础。随着对神经元凋亡/死亡机制的认识深入,氧化应激在这些疾病中的地位和作用也受到极大的关注。  相似文献   

13.
帕金森病是中老年人常见的神经变性疾病,近年来,其非运动症状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其中嗅觉障碍发生率高,出现于病程早期,在疾病的早期诊断及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意义。脑内多巴胺能、乙酰胆碱及5-羟色胺水平的变化,嗅觉皮层内α-突触核蛋白及Tau蛋白的异常沉积,嗅球内小胶质细胞的激活、神经免疫炎性反应水平的升高及其他多种因素可能参与了帕金森病嗅觉障碍的发生。本文从神经生化、神经病理、神经免疫炎性反应机制及其他因素等方面对帕金森病嗅觉障碍的机制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4.
Pin1(peptidylprolyl cis/trans isomerase NIMA-interacting 1)为脯氨酸肽酶异构酶的亚类,是一种催化蛋白质中磷酸化丝氨酸(苏氨酸)―脯氨酸基序之间的肽键异构化酶,具有调节蛋白质折叠、细胞内信号转导、转录、细胞凋亡等功能。Pin1在中枢和周围神经系统中广泛表达,可调节各种神经元发育、凋亡和突触活动。尽管有研究报道,Pin1与神经元底物相互作用影响特定的信号通路,但在神经元水平的生物学功能仍缺乏更全面的了解。此外,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Pin1在衰老及与年龄相关的神经退行性疾病(包括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额颞痴呆、亨廷顿病和肌萎缩侧索硬化)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这些疾病中,其介导了从神经保护到神经毒性的截然不同的作用。因此,进一步研究Pin1在神经元中的生物学功能,明确Pin1在年龄相关和神经退行性疾病中的分子机制,可为临床治疗相关疾病提供分子靶点。 [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 2023, 50(2): 67-70]  相似文献   

15.
神经退行性疾病多以β-淀粉样蛋白(β-amyloid,Aβ)、α-突触核蛋白(α-synuclein,α-syn)作为生物标记物来辅助临床进行诊断。近年来,人们发现染色体末端的端粒能够作为衡量生物衰老程度的指标,并发现端粒长度、端粒酶活性可能作为评估老年神经退行性疾病发病风险、疾病进展、不良预后的血液标记物,但目前相关国内外研究结果并不具有一致性。了解端粒相关生物标记物在年龄相关疾病中的作用,是可以帮助临床医生更好地了解疾病的发生发展机制。现就端粒-端粒酶系统在神经退行性疾病中的最新研究进展综述如下,以介绍端粒长度、端粒酶活性对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影响以及潜在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16.
线粒体相关内质网膜(MAM)是典型的细胞器间物理连接所形成的复合结构,通过调控内质网和线粒体之间钙离子流,介导细胞凋亡和细胞自噬信号传导。MAM上的多种连接蛋白参与了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了解其作用机制对研究相关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发病机制至关重要。本文将对IP3R、VDAC1、PACS-2、Fis1、Bap31、Mfn2、PDZD8、VAPB和PTPIP51等MAM上的连接蛋白,以及其与细胞凋亡和细胞自噬、神经退行性疾病之间关系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7.
目前临床治疗帕金森病主要以左旋多巴为代表的多巴胺替代疗法为主,存在着药物副作用较多,不能阻止病情进展等不利因素;手术治疗在近年有所发展,但也存在患者适应证有限,长期疗效较差等缺陷;因而干细胞成为帕金森病等各种神经退行性疾病治疗研究的焦点。胚胎干细胞可以在相关因素作用下定向诱导分化形成神经细胞,通过移植干细胞分化成为多巴胺能神经元而行使正常细胞功能、多巴胺能神经元保护及营养作用、促进内源性多巴胺能神经发生等途径应用于治疗帕金森病等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但是依然存在一定的副作用,还需要进行大量的实验研究和临床试验。胚胎干细胞为治疗帕金森病开辟了一个新的技术平台,在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治疗领域临床应用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18.
帕金森病基因治疗新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帕金森病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近年来基因治疗帕金森病显示了良好的潜力和发展前途。基因治疗主要通过三条途径:一是转染多种多巴胺合成途径中相关基因;二是转染能合成神经营养因子的基因;三是转染基因表达的调节基因,以避免因转基因产物过量合成而可能导致的副作用。多基因的联合转染可提高疗效。小干扰RNA也逐渐应用于帕金森病的研究。  相似文献   

19.
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lial cell line-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GDNF)是神经营养因子的一种,具有促进多巴胺能神经元再生、修复与营养神经元、调控细胞周期等作用。GDNF通过受体复合物的形式介导其信号通路,从而产生生物学效应。其主要细胞内信号转导通路有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MAPK/ERK)通路与磷酯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PI3K/Akt)信号通路。大量研究证实,GDNF在帕金森病、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周围神经疾病等多种神经系统疾病中均具有神经保护作用,是神经科学尤其是帕金森病等神经退行性疾病治疗研究的新方向。  相似文献   

20.
缺氧诱导因子-1(HIF-1)是主要的氧平衡调节因子之一,其降解和转录活性受多种因素调控,HIF-1活性改变和其下游基因的表达异常在多种神经疾病中具有重要作用。帕金森病(PD)病因尚不完全明确,多数研究认为基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共同促进了PD的发病。氧化应激、线粒体功能障碍、铁稳态失衡等参与了PD的发生发展,最近研究发现,HIF-1在细胞自噬、应激、小胶质细胞激活、能量代谢、神经保护及疾病治疗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而这些作用于PD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