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伤寒温疫条辨》十五方制方用药特色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栗山的《伤寒温疫条辨》(简称《寒温条辨》),撰写于1784年,杨氏学术成就渊源,主要受到吴又可《温疫论》的启发,上溯经典,旁及诸家,继承发展了其杂气学说,阐明了伤寒温疫证治之异,并认为温疫与四时温病有别,温疫是杂气为病,传染性猛烈,杨氏对温疫的治疗自云:“余椎广河间双解、三黄之意”,但有发挥与创见。本文试就《寒温条辨》十五方制方用药特色作一粗线探索。若有谬误,企望指教。吴又可的杂气学说,曾使温病病因学的认识有了突破性的发展。杨栗山承又可之说,面对“温疫盛行,死者枕藉”的现实,全力研究当时温疫流行的…  相似文献   

2.
温病学的形成与发展及文献版本源流(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景源 《中医教育》2003,22(3):66-67
清代中、后期,除叶、薛、吴、王四大温病学名家的著述外,还有四位温病学家的著作,在温病学的发展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即:杨栗山的《伤寒温疫条辨》、俞根初的《通俗伤寒论》、雷丰的《时病论》、柳宝诒的《温热逢源》。3.11《伤寒温疫条辨》论伤寒与温病之辨《伤寒温疫条辨》的作者杨,字玉衡,晚号栗山老人,约生于1706~1796(康熙至嘉庆)年间,享寿90岁,河南夏邑县人。他经历过多次温疫流行,因此采辑、总结前人关于温病之论述,加以分析批判,取其精华,结合自己多年的理论研究与实践经验,著成《伤寒温疫条辨》(简称《寒温条辨》)一书。于乾隆四…  相似文献   

3.
读《伤寒温疫条辨》田淑霄,李士懋(050091)_《伤寒温疫条辨》为清·杨栗山所者。该书在继承《温疫论》学术思想基础上,详辨温疫与伤寒之不同。当然,详细区分温疫与伤寒,因为该书之贡献,然其主要贡献在于阐明了温疫本质为郁热,并从病因病机、脉证方药等各方...  相似文献   

4.
杨璇,一名杨浚,字玉衡,号栗山老人,河南夏邑人,清代乾隆年间名医,1784年著《伤寒温疫条辨》(简称《寒温条辨》)六卷。本书采吴又可《温疫论》之精华,创立了别具一格的杨氏温疫学。本文试从《寒温条辨》一书,评述杨氏的温疫学,错漏之处,请同道指正。  相似文献   

5.
蒲辅周老师(1888~1975年)学识渊博,擅长治外感热病,对“伤寒”、“温病”、“温疫”各家学说有精深的研究,积累了六十余年的丰富临床经验。他既善于融会贯通“伤寒”和“温病”学说,又博采温病和温疫各家之长,而对杨栗山《伤寒温疫条辩》甚为推崇。蒲师常说:“治疗急性病,尤其急性传染病,要研究杨栗山的《伤寒温疫条辩》”。  相似文献   

6.
杨栗山是清代著名医家,所著《伤寒温疫条辨》,融合百家之长,辨明伤寒温疫,创立升降散名方,在中医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研读《伤寒温疫条辨》,不仅要学习先贤运用升降散及其变方的临床经验,还要领会杨栗山传承创新的精神,发皇古义,创新学术,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7.
一般认为,《伤寒温疫条辨》(下称《条辨》)治疫15方为杨栗山创制,但据笔者考证,升降散等方主要是从陈良佑《二分析义》中辑录而非杨氏首订。另外,比较一致的看法是:《条辨》继承发挥了《温疫论》的杂气学说。但是,该书对杂气学说究竟有哪些发挥或创新?吴、杨二氏辨治温疫的理论到底有何不同?尚无明确的答案。本人认为,杨栗山通过大量的治疫实践,基于  相似文献   

8.
升降散源流及临床应用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宁 《中医药学刊》2005,23(8):1486-1487
升降散是中医温病名方。一般认为首见于清代杨墙的《伤寒温疫条辨》。《伤寒温疫条辨》6卷,清代杨璃撰于1784年。此书是沟通寒温,将其整合为完整的外感学说的著作。  相似文献   

9.
杨璇,字玉衡,号栗山,生活于清代乾隆年间,以擅长火热疫毒证治而闻名。其认为“世之凶恶大病,死生人在反掌间者,尽属温病,而发于冬月之正伤寒,百不一二。”而当时医者“无人不以温病为伤寒,无人不以伤寒方治温病”,以致因医枉死者无以数计。于是集毕生之精力,专事外感病的研究,详辨伤寒与温病之异同,晚年著成《伤寒温疫条辨》(即《寒温条辨》)一书。书中力倡吴有性“温病杂气”说,推重张璐“温病由血分而发出气分”之论,独重温热火郁证治,制升降散等“治温十五方”,为后世称颂。  相似文献   

10.
升降散源流     
《中医杂志》2005,46(8):636-637
升降散是中医温病名方。一般认为首见于清代杨璿的《伤寒温疫条辨》(简称《寒温条辨》),本书共六卷,撰于1784年。此书是沟通寒温,将其整合为完整的外感学说的著怍。畅璿在外感病治疗方面有独到贡献。他总结说:“伤寒治法,急以发表为第一义;温病治疗,急以逐秽为第一义”(《寒温条辨·孙宏智叙》)。他创立治温病15方,其中以升降散为总方,认为无论轻  相似文献   

11.
升降散为主治疗小儿肺热咳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老师常克教授在临床中运用清代杨栗山《伤寒温疫条辨》之升降散化裁治疗小儿肺热咳嗽,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结合典型病例,浅谈体会如下。  相似文献   

12.
论杨栗山的温热观100015北京针灸骨伤学院何艳秋杨栗山名,字玉衡,栗山是其号,为清代雍正、乾隆年间著名医家。对伤寒、湿病多有研究,集群言之粹,择千失之得,参和己意,著成《伤寒温疫条辨》6卷。从病源脉证治法方论,详辨伤寒和温疫之别。推崇刘完素和吴又可...  相似文献   

13.
《寒温条辨》精义撮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寒温条辨》乃清代杨濬所撰。人民卫生出版社于1986年整理成《伤寒温疫条辨》出版。是书主要内容,强调温病与伤寒应划分为两门,并从发病根源、脉证、治法,条分缕析,计92条,自裁治温15方。杨氏在温病(温疫)学术思想上,发前人所未发,影响深远,实用价值颇高。现将是书的精微奥义举要如下。  相似文献   

14.
清·杨栗山著《伤寒温疫条辨》,论治温病诸方。杨氏认为,仲景虽然指出“伤寒”、“温病”之不同,但在论治时则重“伤寒”而略“温病”,因此使后世医家只知治伤寒而亦略于温病。直至金、元时代,刘河间始则极力反对以辛温治疗伤寒,创双解、凉膈等寒凉方剂,为外感热病之治疗另辟了蹊径;元末明初之王安道提出伤寒“治以辛温解  相似文献   

15.
温病学是祖国医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在《伤寒论》的基础上,广大劳动人民群众长期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总结。吴又可、叶天士、吴鞠通、王孟英等人对温病曾作了不少的贡献。杨栗山《伤寒温疫条辨》(以下简称“本书”)却也有过承前启后的作用。《蒲辅周医疗  相似文献   

16.
升降散出自清代杨栗山所著<伤寒温疫条辨>,由僵蚕、蝉蜕、姜黄、大黄组成.方中僵蚕、蝉蜕升阳中之清阳,姜黄、大黄降阴中之浊阴,4药相合,一升一降,内外通和,升降相因,调畅气机,有表里双解、寒温并调之妙.  相似文献   

17.
升降散方出于杨栗山《伤寒温疫条辨》,是调表里三焦气机升降的代表方。方由白僵蚕、蝉衣、姜黄、大黄等药组成,方中白僵蚕辛咸性平,轻浮而升阳,能解郁清热,祛风除湿,化痰散结定惊,杨栗山称之“能辟一切拂郁之气”;蝉衣甘寒,其气清肃,能开肺窍,凉散疏透郁热,解痉定惊;姜黄辛苦温,能散郁破血通络;大  相似文献   

18.
清代医家杨栗山正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栗山是清代中州名医。多年来医籍、医刊对其籍贯载述不一。学术评议 ,亦存在不实之处。兹就我们的考证 ,管陈如下 ,供同道参考。1 杨栗山生卒可推知 ,而非不祥  杨栗山 ,名 (璇 ) ,字玉衡 ,号栗山 ,清代中州夏邑 (今河南省夏邑县 )人 ,约生于公元 170 5— 1795年 ,享年 90岁 ,著有《伤寒瘟疫条辨》(又名《寒温条辨》)。关于杨栗山的生卒年代 ,诸说不一。有云“公元 170 5 ,— ?” ,如徐国仟点校《伤寒瘟疫条辨》[1] ;有云“公元 170 6—1795” ,如李经纬《中医人物辞典》[2 ] ;有的则笼统说“约生于公元十八世纪” ,如俞慎初《中国医…  相似文献   

19.
石瑞舫  薛燕星 《新中医》2011,(7):182-183
薛伯寿教授为中国中医研究院广安门医院主任医师,已故著名中医学家蒲辅周的入室弟子。薛教授继承发扬蒲辅周先生学术医疗经验,临床擅长治疗外感热病,既融合伤寒、温病学说,又博采温疫诸家之长,对于杨栗山的《伤寒温疫条辨》尤为推崇。他认为,伤寒、温病皆外因致病,邪自外入,  相似文献   

20.
张再良 《四川中医》2007,25(6):38-39
杨栗山的《伤寒瘟疫条辨》一书,从病因病机、症状鉴别、处方用药等方面展开,叙述伤寒和温疫各不相同的诊治规律,于临床有相当的实用价值,在温病学说中的地位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