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以L6细胞为研究对象,观察锌对正常L6细胞及棕榈酸诱导的胰岛素抵抗L6细胞葡萄糖消耗量及胰岛素信号通路关键分子蛋白激酶B(protein kinase B,PKB/AKT)/糖原合成酶激酶3β(glycogen synthase kinase,GSK3β)表达的影响。方法培养L6成肌细胞,分化后用0.4 mmol/L棕榈酸作用24h造胰岛素抵抗细胞模型,用100 nmol/L胰岛素和不同浓度的锌(0,10,20,50,100μmol/L)作用3h,葡萄糖氧化酶法测定基础状态和胰岛素刺激状态下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量;用100 nmol/L胰岛素和不同浓度的锌(0,10,20,50μmol/L)作用15 min,Western blot法检测磷酸化AKT及磷酸化GSK3β表达水平。结果 1050μmo/L的锌能明显提高正常L6细胞葡萄糖的消耗量和AKT/GSK3β的磷酸化表达,锌与胰岛素共刺激能显著激活AKT/GSK3β;而对于胰岛素抵抗L6细胞,1050μmo/L的锌能明显提高正常L6细胞葡萄糖的消耗量和AKT/GSK3β的磷酸化表达,锌与胰岛素共刺激能显著激活AKT/GSK3β;而对于胰岛素抵抗L6细胞,1050μmo/L锌单独作用可明显提高其葡萄糖消耗量和GSK3β的磷酸化,1050μmo/L锌单独作用可明显提高其葡萄糖消耗量和GSK3β的磷酸化,1050μmo/L锌与胰岛素共刺激能激活AKT的磷酸化表达。结论1050μmo/L锌与胰岛素共刺激能激活AKT的磷酸化表达。结论1050μmol/L的锌可提高L6细胞的葡萄糖消耗量,这种作用可能与其增强AKT和GSK3β磷酸化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氯原酸(CGA)对胰岛素抵抗(IR)及高脂状态下糖代谢的调节作用。方法通过培养HepG2细胞,分别在正常、高胰岛素诱导肝细胞胰岛素抵抗以及油酸(OA)诱导脂肪变性状态下,给予不同剂量的CGA(10、20、40、80mg/L)共培养24h后,观察细胞形态学变化,用葡萄糖氧化酶法检测细胞的葡萄糖消耗量。结果在正常环境中,与对照组比较,CGA可显著增加细胞葡萄糖消耗量,且在10~40mg/L剂量范围内呈量效关系(P<0.05)。在胰岛素抵抗状态下,葡萄糖消耗量下降了39.5%(P<0.05);给予CGA后,细胞耗糖量较IR组增加了60.5%~93.5%(P<0.05),其中20mg/LCGA的作用最强。在脂肪变性状态下,葡萄糖消耗量下降了26.2%(P<0.05);给予CGA后,耗糖量较OA组增加了27.3%~63.5%(P<0.05),其中20mg/L组作用最强。结论CGA对高胰岛素和高脂诱导的糖代谢紊乱具有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二溴乙腈(dibromoacetonitrile,DBAN)对3种人源性肝细胞的氧化应激作用。方法取处于对数生长期的人肝癌(Hep G2)细胞、人正常肝(Chang Liver)细胞和人胚胎肝(L-02)细胞,分别暴露于含终浓度为0(对照)、0.5、1、5、10、20、50、100μmol/L DBAN染毒溶液中孵育24 h。检测细胞活性及细胞内活性氧(ROS)、总谷胱甘肽(GSH)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将稳定转染ARE荧光素酶报告基因质粒的Hep G2细胞分别暴露于0(对照)、0.5、1、5、10μmol/L DBAN染毒溶液孵育6 h,测定抗氧化响应元件(ARE)报告基因活性。结果与对照组比较,50、100μmol/L DBAN暴露组Hep G2细胞及100μmol/L DBAN暴露组Chang Liver细胞和L-02细胞的存活率均较低,而1、5μmol/L DBAN暴露组Chang Liver细胞的存活率均较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随着DBAN暴露浓度的升高,3种细胞的存活率均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与对照组比较,50、100μmol/L DBAN暴露组Hep G2细胞和L-02细胞及各浓度DBAN暴露组Chang Liver细胞内ROS的含量均较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DBAN暴露浓度的升高,3种细胞内ROS的含量均呈上升趋势。与对照组比较,10、20μmol/L DBAN暴露组Hep G2细胞和10μmol/L DBAN暴露组Chang Liver细胞及各浓度DBAN暴露组L-02细胞内GSH的含量均较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DBAN暴露浓度的升高,3种细胞内GSH的含量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与对照组比较,10、20μmol/L DBAN暴露组Hep G2细胞及20μmol/L DBAN暴露组Chang Liver细胞内SOD活性均较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各浓度DBAN暴露组L-02细胞内的SOD活力均无明显改变;随着DBAN暴露浓度的升高,3种细胞内SOD的活性总体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与对照组比较,5、10μmol/L DBAN暴露组Hep G2-ARE报告基因活性均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DBAN暴露浓度的升高,Hep G2-ARE报告基因的活性均呈上升趋势。结论 DBAN可通过氧化应激对3种人源性肝细胞产生较强的细胞毒性;其中,Chang Liver细胞对DBAN毒性更为敏感。  相似文献   

4.
游离脂肪酸引起肝细胞胰岛素抵抗及缺陷位点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研究游离脂肪酸诱导人肝细胞(HepG2)引起胰岛素抵抗及信号转导缺陷位点。方法用含0.25mmol/L的软脂酸(PA)或100nmol/L胰岛素的DMEM培养基培养HepG2细胞24h后,用100nmol/L胰岛素刺激不同时间后,分别测定培养液的葡萄糖浓度,细胞内的糖原含量,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激酶(PEPCK)活性以及磷酸化的蛋白激酶B(P鄄Ser473PKB)的蛋白水平。磷酯酰肌醇3激酶(PI鄄3K)的抑制剂Wortmannin加入培养基,终浓度10-6mol/L。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PA处理组和高胰岛素组培养液中葡萄糖含量增高(P<0.05);PA处理组胰岛素刺激的PEPCK活性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P鄄Ser473PKB蛋白水平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用Wortmannin处理后,正常对照组中PEPCK活性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1),PA处理组中的PEPCK活性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对照组和PA处理组中P鄄Ser473PKB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0.25mmol/L的AP培养24h后,细胞产生了胰岛素抵抗并且胰岛素信号转导途径存在障碍,可能蛋白激酶B(PKB)及下游分子缺陷参与了肝胰岛素抵抗的形成。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饮水消毒副产物二氯乙腈(dichloroacetonitrile,DCAN)对Hep G2细胞凋亡的影响及相关调控机制。方法二甲基亚砜(DMSO)溶解DCAN,以DMSO处理人肝癌细胞(Hep G2细胞)为对照组,分别以50μmol/L、100μmol/L、200μmol/L、400μmol/L DCAN染毒Hep G2细胞为处理组,培养24 h后通过Annexin V/PI流式细胞分析法检测细胞凋亡情况,用荧光测定法观察Caspase 3酶活性,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ting)技术检测Hep G2细胞pro-caspase 3和P53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与对照组相比,400μmol/L DCAN处理组可诱导Hep G2细胞凋亡(P<0.05),各处理组细胞内Caspase 3酶活性随着染毒剂量的增加而显著升高(P<0.05)。DCAN作用于Hep G2细胞后pro-Caspase 3和P53蛋白含量呈下降趋势,当染毒浓度达到200μmol/L以上时,pro-Caspase 3和P53蛋白表达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高浓度的DCAN可通过激活Caspase 3诱导Hep G2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HepG2细胞在4-羟基异亮氨酸(4-HIL)作用下葡萄糖摄取率的变化情况,探讨4-HIL作为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药物的可能性。方法通过MTT比色法检测在三种不同浓度4-HIL作用下对HepG2细胞活性影响,通过3H-2脱氧葡萄糖检测法检测HepG2细胞在三种不同浓度4-HIL中葡萄糖摄取率的变化,评估4-HIL在HepG2细胞胰岛素抵抗中所起到的作用。结果4-HIL药物在100μmol/L以下浓度均是安全的,其对HepG2细胞生长无抑制作用,在胰岛素抵抗HepG2细胞中,不同浓度(5、10、20μmol/L)的4-HIL组与胰岛素抵抗模型组均存在显著差异,3H-2脱氧葡萄糖摄取率分别增加154.33cpm,116.67cpm,179.33cp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4-HIL可以通过改善葡萄糖代谢从而达到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乙酰左旋肉碱(ALC)对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诱导的大鼠肌细胞胰岛素抵抗的影响。方法分化好的L6肌细胞分为6组,分别为对照组、100nmol/L胰岛素组、100nmol/L胰岛素+10ng/ml TNF-α组、胰岛素+TNF-α+三个不同浓度ALC组(浓度分别为0.1、0.3、0.6mmol/L),继续培养24h。实验结束后分别用葡萄糖消耗实验、葡萄糖转运实验检测胰岛素刺激下L6细胞对葡萄糖的消耗和利用情况,Western blot检测细胞胰岛素受体底物-1(insulin receptor substrate-1,IRS-1)的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100nmol/L胰岛素组比较,10ng/ml TNF-α作用24h后胰岛素刺激下细胞上清液中葡萄糖的残存量显著增加和细胞内葡萄糖转运量明显减少(P0.05),而ALC作用后明显改善TNF-α的抑制作用(P0.05),并呈剂量-反应关系。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与胰岛素组相比,TNF-α增高IRS-1的Ser307磷酸化表达,而ALC作用后减少IRS-1的Ser307磷酸化表达。结论10ng/ml TNF-α作用24h能诱导L6肌细胞的胰岛素抵抗,而ALC能改善这种胰岛素抵抗,可能是通过减少IRS-1的Ser307磷酸化表达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明日叶查尔酮(Angelica keiskei chalcones,AC)对胰岛素抵抗L6细胞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葡萄糖转运体4(PI3K-Akt-GLUT4)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采用高浓度胰岛素诱导的胰岛素抵抗L6细胞,分别加入5、10、20μmol/L终浓度的明日叶查尔酮共同培养24 h,葡萄糖氧化酶法测定细胞上清液中葡萄糖含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方法检测细胞PI3K和Akt的mRNA表达水平,蛋白印迹法检测GLUT4和Akt的蛋白表达水平。结果胰岛素抵抗组细胞培养液的葡萄糖含量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P0.05),而PI3K mRNA、Akt mRNA和GLUT4、Akt蛋白表达水平则降低(P0.05);中、高剂量AC组细胞培养液葡萄糖含量均低于胰岛素抵抗组(P0.05),而PI3K mRNA、Akt mRNA和GLUT4、Akt蛋白表达水平则升高(P0.05)。结论明日叶查尔酮可上调L6细胞胰岛素抵抗模型PI3K-AktGLUT4信号通路的表达水平,增强其对葡萄糖的摄取利用,改善胰岛素抵抗。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小檗碱对胰岛素抵抗模型肝细胞11β-羟基类固醇脱氢酶1(11β-HSD1)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应用高浓度胰岛素孵育HepG2细胞24h,建立胰岛素抵抗肝细胞模型。将模型细胞分别置于含不同浓度胰岛素和小檗碱的培养液中培养24h,以葡萄糖氧化酶-过氧化物酶(GOD-POD)法测定培养液中的葡萄糖浓度,计算细胞对葡萄糖的吸收率。应用RT-PCR检测小檗碱作用前后模型细胞11β-HSD1mRNA的表达。结果以含10-7mol/L胰岛素的培养液孵育HepG2细胞24h后,细胞对葡萄糖的吸收明显降低,表明建模成功。模型细胞经高浓度(10μmol/L)小檗碱处理后,葡萄糖吸收率明显增加[(42.53±1.99)%VS(28.16±1.99)%,t=12.9457,P〈0.01],并且高浓度小檗碱与胰岛素对模型细胞有协同促进葡萄糖吸收的作用。模型细胞11β—HSD 1mRNA表达显著高于非胰岛素抵抗细胞(相对表达量:4.60±0.96 vs 0.67±0.42,t=4.9476,P〈0.05)。经高浓度小檗碱干预24h后,模型细胞11β-HSD1mRNA表达降低,与非胰岛素抵抗HepG2细胞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相对表达量:1.12±0.35VS0.67±0.42,t=1.1394,P〉0.05)。低浓度(1μmol/L)小檗碱则作用不明显。结论浓度依赖性地下调11β—HSD1mRNA表达是小檗碱改善胰岛素抵抗的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n-3多不饱和脂肪酸DHA和EPA调节3T3-L1脂肪细胞胰岛素抵抗(insulin resistance,IR及糖脂代谢的剂量反应关系和作用差异。方法:用10ng/mlTNF-α处理分化成熟的3T3-L1脂肪细胞48h,诱导IR。使用Western blot检测胰岛素信号通路,葡萄糖氧化酶法(GOD-POD)法测定糖摄取,验证诱导IR效果。建模成功后,采用25、50、100、200、400μmol/L的DHA或EPA与TNF-α联合干预24h,同时设立对照组。干预后使用GOD-POD检测糖摄取量,油红O染色测定胞内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PCR测定固醇调节元件结合蛋白-1c(SREBP-1c)、乙酰辅酶A羧化酶(ACC)、脂肪酸合酶(FAS)、脂肪甘油三酯脂肪酶(ATGL)、激素敏感性脂肪酶(HSL)mRNA表达,Western blot检测胰岛素信号通路蛋白表达。结果:TNF-α损伤胰岛素信号通路,降低胰岛素敏感性,IR建模成功。在糖代谢方面,25~400μmol/L的DHA和EPA均能改善TNF-α损伤的糖摄取,其中100和200μmol/L的效果最...  相似文献   

11.
目的:在细胞水平,从Neu-p12、Neu-p68、Neu-p150中筛选可以改善胰岛素抵抗的药物。方法:采用"鸡尾酒"法,诱导分化出成熟的3T3-L1脂肪细胞,300μM油酸(OA)作用6 h建立胰岛素抵抗的细胞模型。实验分为5组,对照组、10 nM褪黑素组、10 nM Neu-p12组、10 nM Neu-p68组和10 nM Neu-p150组,采用2-脱氧-[3H]-D-葡萄糖的摄取实验,测定进入细胞内的葡萄糖的差异。结果:加药组的葡萄糖摄取率分别增加了508%、740%、499%、316%。结论:10 nM Neu-p12、10 nM Neu-p68、10 nM Neu-p150都可以促进胰岛素抵抗的3T3-L1脂肪细胞对葡萄糖的吸收,并且10 nM Neu-p12的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2.
目的明确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酯(DEHP)染毒对Hep G2细胞胰岛素信号通路活性的影响,预测DEHP诱导人类代谢相关疾病(如2型糖尿病和肥胖)的风险。方法对Hep G2细胞进行持续24 h的DEHP染毒实验,然后回收细胞并分别提取其蛋白和核酸,最后分别通过Western Blot和荧光定量PCR检测胰岛素信号通路关键蛋白和基因的表达情况。结果 DEHP暴露后,Hep G2细胞胰岛素信号通路关键蛋白磷酸化胰岛素受体(p-IR)和磷酸化蛋白激酶B(p-AKT)的表达量在10、50、100、500、1 000μmol/L的DEHP作用下均显著减弱,仅5μmol/L组变化不显著。而IR,AKT和GSK3β的基因和总蛋白表达水平在各个染毒组和对照组并无显著差异。结论 DEHP可诱导Hep G2细胞产生剂量依赖式的胰岛素抵抗,这种效应可能是DEHP增加人类2型糖尿病和肥胖发病风险的潜在分子机制之一。DEHP诱导Hep G2细胞出现胰岛素抵抗的效应可能是发生在蛋白质翻译后修饰水平,而非转录或翻译水平。  相似文献   

13.
肿瘤坏死因子-α诱导大鼠L6细胞胰岛素抵抗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采用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体外诱导培养法建立大鼠骨骼肌细胞胰岛素抵抗(IR)模型,为研究IR的发生机制及筛选改善IR的药物和功能食品提供一种简便可靠的IR细胞模型。方法以大鼠肌细胞系L6细胞为研究对象,在含10ng/ml小鼠TNF-α培养液中培养24h,同时设立空白对照组和胰岛素对照组。之后各组细胞分别加入100nmol/L胰岛素。采用葡萄糖氧化酶-过氧化物酶法(GOD-POD)法检测培养液中残存葡萄糖含量,[3H]标记的脱氧葡萄糖转运检测细胞内葡萄糖的摄取量评价模型建立的效果。结果在无胰岛素刺激下,TNFα诱导组培养液中残存葡萄糖含量和细胞内的葡萄糖摄取量,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没有差异(P0.05);在胰岛素刺激下,TNFα诱导组培养液中残存葡萄糖含量和细胞内的葡萄糖摄取量,与胰岛素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用含10ng/ml TNFα的培养液培养24h的L6细胞产生胰岛素抵抗,作为IR肌细胞模型可广泛用于胰岛素抵抗的机制研究和筛选辅助降血糖的药物或功能食品的功能评价。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Ⅱ(IGF-Ⅱ)、表皮生长因子(EGF)在含葡萄糖、胰岛素的CZB培养液中对ICR小鼠早期胚胎体外发育的影响。方法:①在含有葡萄糖、胰岛素的CZB培养液中分别添加0,0.1,1,10,100μg/L的IGF-Ⅱ,体外培养观察其对ICR小鼠1-细胞胚胎的作用,并设单独CZB培养液对照组。②在含葡萄糖、胰岛素和0.1μg/L IGF-Ⅱ的CZB培养液中分别添加0,0.1,1,10,100μg/LEGF,体外培养观察其对ICR小鼠1-细胞胚胎的作用,并设单独CZB培养液对照组。比较各组囊胚率、孵化率和胚胎细胞数的变化。结果:①0μg/LIGF-Ⅱ组囊胚率、孵化率及囊胚细胞数高于对照组(P<0.05)。100μg/L IGF-Ⅱ组囊胚率、孵化率及囊胚细胞数低于0,0.1,1,10μg/L IGF-Ⅱ各组(P<0.05);0.1μg/LIGF-Ⅱ组囊胚细胞数最高(P<0.05)。②0μg/L EGF组囊胚率、孵化率及囊胚细胞数高于对照组(P<0.05)。0.1,1,10μg/L EGF各组囊胚率、孵化率高于0,100μg/L EGF组(P<0.01);0.1μg/L EGF组孵化率最高(P<0...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高葡萄糖钳夹技术精确评价正常、肥胖和2型糖尿病者胰岛β细胞功能和胰岛素抵抗差异,探讨肥胖和2型糖尿病发病机制. [方法]选择正常者10人(正常对照组)、肥胖和2型糖尿病者备15人(肥胖组和糖尿病组),应用高葡萄糖钳夹技术进行研究,观测钳夹过程中胰岛素分泌情况,评价胰岛β细胞功能状态,计算胰岛素敏感指数,了解胰岛素抵抗情况. [结果]①3组均4~8min达到目标高糖平台并维持钳夹结束,平均葡萄糖输注速度正常对照组和肥胖组均高于2型糖尿病组(F=1128.17,v=2,P=0.0000),正常对照组和肥胖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t=1.990,P=0.059);②3组胰岛素双相分泌曲线形态相似,肥胖组曲线微高于正常组;糖尿病组胰岛素1相和2相分泌曲线均显著低于正常组,各项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③正常组和肥胖组平均葡萄糖代谢率无统计学差异,但显著高于糖尿病组(P<0.01或P<0.05);④正常、肥胖和2型糖尿病胰岛素敏感指数分别是(15.56±2.47)、 (14.26±2.36)和(10.34±3.68)mg·kg-1min-1/mU/L(F=13.71 v=2,P=0.000). [结论]①高葡萄糖钳夹成功建立,评价了不同人群的胰岛β细胞功能和机体胰岛素抵抗的差异;②代偿性胰岛素分泌增多与肥胖相关;③2型糖尿病者胰岛β细胞受损,普遍存在胰岛素分泌缺陷和(或)胰岛素抵抗. 1或P<0.05);③正常组和肥胖组平均葡萄糖代谢率无统计学差异,但显著高于糖尿病组(P<0.01或P<0.05);④正常、肥胖和2型糖尿病胰岛素敏感指数分别是(15.56±2.47)、 (14.26±2.36)和(10.34±3.68)mg·kg-1min-1/mU/L(F=13.71 v=2,P=0. 00). [结论]①高葡萄糖钳夹成功建立,评价了不同人群的胰岛β细胞功能和机体胰岛素抵抗的差异;②代偿性胰岛素分泌增多与肥胖相关;③2型糖尿病者胰岛β细胞受损,普遍存在胰岛素分泌缺陷和(或)胰岛素抵抗. 1或P<0.05);③正常组和肥胖组平均葡萄糖代谢率无统计学差异,但显著高于糖尿病组(P<0.01或P<0.05);④正常、肥胖和2型糖尿病胰岛素敏感指数分别是(15.56±2.47)、 (14.26±2.36)和(10.34±3.68)mg·kg-1min-1/mU/L(F=13.71 v=2,P=0. 00)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桑椹提取物(ME)对β-淀粉样蛋白(Aβ25-35)致PC12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并初步探讨相关机制。方法将细胞分为对照组(未加任何处理因素)、Aβ25-35组(20μmol/L Aβ25-35损伤24h)以及(25、50、100、200、400和800μg/ml)ME预孵育组(ME预孵育24h后再给予20μmol/L Aβ25-35继续损伤24h),采用MTT法确定ME的干预浓度。在此基础上,将细胞分为对照组(未加任何处理因素)、ME组(200μg/ml ME作用24h)、Aβ25-35组(20μmol/L Aβ25-35损伤24h)以及ME预孵育+Aβ25-35组(200μg/ml ME预孵育24h后再给予20μmol/L Aβ25-35继续损伤24h),采用分子探针DCFH-DA及Hoechst33342染色法分别进行细胞内活性氧(ROS)含量及细胞凋亡的测定。结果 (1)与对照组相比,Aβ25-35组细胞存活率显著降低(P<0.05);与Aβ25-35组相比,100、200μg/ml ME预孵育组细胞存活率显著提高(P<0.05)。(2)与对照组相比,200μg/ml ME组细胞ROS的生成及细胞凋亡率无显著变化(P>0.05),而Aβ25-35组细胞内ROS的生成显著升高(P<0.05)、细胞凋亡率也明显增加(P<0.05);与Aβ25-35组相比,200μg/ml ME预孵育组细胞内ROS的生成显著减少(P<0.05)且细胞凋亡率明显降低(P<0.05)。结论桑椹提取物对Aβ25-35致PC12细胞损伤有明显的保护作用,机制与其抗氧化及抑制凋亡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不同类型脂肪酸对HepG2细胞胰岛素抵抗的作用及探讨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 250μmol/L的棕榈酸(PA)、花生四烯酸(AA)以及二十碳五烯酸(EPA)分别与HepG2细胞共同培养24 h,葡萄糖氧化酶法测定细胞上清液中葡萄糖含量,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炎性因子白细胞介素-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含量,以及实时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PCR)检测Toll样受体4(TLR4)mRNA的表达。结果 PA组培养液中葡萄糖含量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P<0.05),EPA组可增加葡萄糖消耗量,与PA组及AA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脂肪酸干预组细胞上清液中炎性因子IL-6和TNF-α含量均增加,EPA组增加量最低,PA组和AA组上清液中IL-6含量与空白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脂肪酸干预组与空白组比较TLR4 mRNA表达量均增加(P均<0.05),EPA组增加量最低。结论高浓度PA降低了HepG2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能够引起胰岛素抵抗,AA具有降低胰岛素敏感性的趋势,而EPA则具有增加胰岛素敏感性的趋势,TLR4信号转导通路及其启动的炎症反应可能是其重要的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18.
人肝细胞系L02胰岛素抵抗细胞模型的建立及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倩  王继红  王欣  曾建涛 《现代预防医学》2007,34(22):4233-4235
[目的]采用高浓度胰岛素体外诱导培养法建立人肝细胞IR模型,为研究IR的发生发展机制及筛选改善IR的药物提供一种简便可靠的IR细胞模型。[方法]以人肝细胞系L02为研究对象,在含5×10-7 mol/L人胰岛素的培养液培养16 h,未用高浓度胰岛素培养者为对照组。之后两组分别加入0、1、10、50、100、200 ng/ml人胰岛素。采用葡萄糖氧化酶-过氧化物酶法(GOD-POD)法检测培养液中残存葡萄糖含量。[结果]在各浓度的胰岛素刺激下,高胰岛素诱导组培养液中残存葡萄糖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细胞(P﹤0.01)。[结论]用含5×10-7 mol/L胰岛素的培养液培养16 h的L02细胞产生胰岛素抵抗,作为IR肝细胞模型可广泛用于胰岛素抵抗的研究。  相似文献   

19.
酚妥拉明对离体正常大鼠胰岛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酚妥拉明对离体正常大鼠胰岛功能的影响。方法:胶原酶和DNA酶联合消化法分离SD大鼠胰岛,RP-MI1640组织培养液过夜培养,采用Millipore Multiscreen系统观察不同浓度葡萄糖及酚妥拉明对胰岛功能的影响。放免法测定孵育液中胰岛素及胰高糖素的浓度。结果:(1)离体胰岛素的分泌依赖于孵育液中的葡萄糖浓度,酚妥拉明明显刺激其释放。Ca^2 通道阻滞剂硝苯吡啶(25μmol/L及K^ 通道开放剂二氮嗪(100μmol/L)可显著抑制胰岛素的释放,但其作用可被酚妥拉明消除。(2)离体胰岛胰高糖素的分泌明显受葡萄糖浓度的抑制,酚妥拉明显著抑制其分泌,其抑制作用呈明显的浓度依赖型,硝苯吡啶和二氮嗪也显著抑制胰高糖素的释放。结论:酚妥拉明可刺激离体胰岛胰岛素的释放,抑制胰岛高糖素的分泌,可能具有降糖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Ⅱ(IGF鄄Ⅱ)、表皮生长因子(EGF)在含葡萄糖、胰岛素的CZB 培养液中对ICR 小鼠早期胚胎体外发育的影响。方法:①在含有葡萄糖、胰岛素的CZB培养液中分别添 加0,0.1,1,10,100 μg/L 的IGF鄄Ⅱ,体外培养观察其对ICR 小鼠1-细胞胚胎的作用,并设单独CZB培养 液对照组。②在含葡萄糖、胰岛素和0.1 μg/L IGF鄄Ⅱ的CZB 培养液中分别添加0,0.1,1,10,100 μg/L EGF,体外培养观察其对ICR 小鼠1- 细胞胚胎的作用,并设单独CZB 培养液对照组。比较各组囊胚率、孵 化率和胚胎细胞数的变化。结果:① 0 μg/L IGF鄄Ⅱ组囊胚率、孵化率及囊胚细胞数高于对照组(P<0.05)。 100 μg/L IGF鄄Ⅱ组囊胚率、孵化率及囊胚细胞数低于0,0.1,1,10 μg/L IGF鄄Ⅱ各组(P<0.05);0.1 μg/L IGF鄄Ⅱ组囊胚细胞数最高(P<0.05)。② 0 μg/L EGF组囊胚率、孵化率及囊胚细胞数高于对照组(P< 0.05)。0.1,1,10μg/L EGF 各组囊胚率、孵化率高于0,100 μg/L EGF 组(P<0.01);0.1 μg/L EGF组孵化 率最高(P<0.05),囊胚细胞数高于0μg/L EGF 组(P<0.01);100μg/L EGF组囊胚细胞数最低(P<0.05)。 结论:① 1,10μg/L IGF鄄Ⅱ和葡萄糖及胰岛素相互作用对胚胎细胞无明显抑制或促进作用。② 1,10 μg/L EGF 参与葡萄糖、胰岛素、IGF鄄Ⅱ对胚胎细胞分化的调节,却无增殖作用。③0.1 μg/L IGF鄄Ⅱ和EGF 作为 胚胎培养浓度较佳。④100μg/L IGF鄄Ⅱ和EGF 对胚胎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