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背景:球囊扩张及支架置入后再狭窄、管腔丢失等问题制约了支架置入治疗的进一步发展,血管内膜增殖和凋亡在再狭窄中的作用及干预方法尚在积极探索中.目的:采用Medtronic球囊建立大鼠颈动脉球囊损伤模型,观察瑞舒伐他汀对球囊损伤大鼠颈动脉平滑肌细胞增殖及凋亡的影响.方法:将雄性SD大鼠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球囊损伤组和治疗组.均采用Medtronic球囊建立大鼠颈动脉球囊损伤模型,并取球囊损伤组大鼠的右侧颈总动脉(未行球囊损伤)作为正常对照.治疗组于球囊损伤前3 d始连续给予瑞舒伐他汀5 mg/(kg·d)灌胃,球囊损伤组给予9 g/L氯化钠溶液灌胃.术后7,14 d取颈总动脉进行苏木精-伊红染色,免疫组织化学检测SM α-actin、增殖细胞核抗原,采用TUNEL法检测平滑肌细胞凋亡情况.结果与结论:与球囊损伤组比较,治疗组造模后14 d,损伤血管新生内膜面积、新生内膜,中膜面积比值明显减少(P<0.05),管腔面积增加26%;增殖细胞核抗原阳性细胞率降低,凋亡阳性细胞率增高(P相似文献   

2.
目的 利用超声生物显微镜(UBM)动态观察低密度脂蛋白受体(LDL-R)基因敲除小鼠主动脉粥样硬化过程,通过血管成像技术监测主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及斑块变化.方法 16周及24周雄性LDLR基因敲除小鼠各10只为实验组,16周及24周雄性C57BL/6小鼠为对照组,用UBM观察小鼠主动脉根部、升主动脉、主动脉弓和颈总动脉形态结构,测量主动脉弓及颈总动脉内径,并于主动脉根部(定位于主动脉瓣上100 μm处)及颈动脉分叉部测量内中膜厚度(IMT),与相对应血管节段的病理组织学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16周的LDL-R基因敲除小鼠主动脉根部IMT与同龄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4周的LDL-R基因敲除小鼠主动脉根部IMT与同龄对照组及16周LDL-R基因敲除小鼠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UBM能够动态观察LDL-R基因敲除小鼠主动脉粥样硬化的病理变化.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和血流剪切力的关系。资料和方法:采用高分辨力声像仪测量20例健康人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其中男10例,女10例,平均年龄(34.3±10.6)岁。同时测量该处血管的血流剪切力(τm),具体计算公式:τm=η×4×VmFD。通过直线相关分析判定内中膜厚度和血流剪切力的关系。结果:20例健康人平均内中膜厚度为(0.68±0.06)mm,相应的平均血流剪切力为(12.2±3.4)dynesFcm2,二者呈明显负相关(y=0.8174-0.0117xr,=-0.67)。结论:本研究表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和血流剪切力呈负相关,证实血流剪切力可影响颈动脉内中膜厚度的变化,对预测早期动脉粥样硬化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4.
血流剪切力对动脉粥样硬化影响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血流剪切力对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方法采用高分辨力声像仪测量25例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其中男15例,女10例,平均年龄(54.3±10.6)岁;同时测量该处血管的血流剪切力(τm),具体计算公式如下:τm=η×4×Vm/D。通过直线相关分析判定内中膜厚度和血流剪切力的关系。结果25例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颈动脉平均血流剪切力为(16.3±4.6)dynes/cm2,明显低于于正常对照组(P<0.05);颈动脉内中膜厚度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下降的血流剪切力与增厚的内中膜厚度呈明显负相关(r=-0.74,P<0.05)。结论本研究表明动脉粥样硬化组颈动脉血流剪切力显著下降,下降的血流剪切力可影响颈动脉内中膜厚度的变化,对预测早期动脉粥样硬化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卡维地洛(carvedilol,CAR)对大鼠颈动脉损伤后血管重塑的影响。方法:雄性Wistar大鼠90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损伤组和CAR组,后两组行颈动脉球囊损伤术。三组均于术后1、3、7、1 4、2 8天处死大鼠。光镜下观察血管损伤后内膜增生情况,用免疫组化和RT-P CR法检测MMP-2、MMP-9和TIMP-1在各组术后不同时间点的表达情况。结果:与损伤组比较,术后14d CAR组内膜面积、内膜与中膜面积比值显著减少,管腔面积显著扩大(P0.05);与损伤组比较,CAR组术后3-14 d MMP-2、MMP-9表达显著减少(P0.05),而TIMP-1表达无显著变化(P0.05)。结论:卡维地洛有效抑制大鼠颈动脉损伤后M MP-2和M MP-9表达,改善了细胞外基质的合成与降解平衡,抑制血管重塑,减轻再狭窄。  相似文献   

6.
超声观察高血压及心脑血管病颈动脉及锁骨下动脉硬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颈动脉(CCA)及锁骨下动脉(SA)超声检测对高血压及心脑血管疾病患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182例高血压及并发心脑血管疾病患,并与54例健康人作对照,用高频超声同时检测颈动脉及锁骨下动脉内中膜厚度(IMT)、面积(IMS)、斑块指数、管腔内径及搏动指数(PI)和阻力指数(RI)。结果:各患病组颈动脉、锁骨下动脉内中膜厚度及斑块指数明显高于健康组,以心脑血管疾病组增高尤其显,各患病组管径较健康组增宽,搏动指数和阻力指数增加。结论:超声检查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及斑块可作为诊断心脑血管疾病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7.
背景:炎症在球囊损伤后血管增生中起重要作用,抑制炎症的发生、发展可以减少血管成形后再狭窄.研究表明PPAR_Y激动剂对抑制炎症发生有一定作用.目的:观察大鼠颈动脉损伤后炎症因子的变化及应用PPAR_Y激动剂罗格列酮干预后的表达变化.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动物实验,于2009-01/06在深圳市人民医院中心实验室完成.材料:SPF级雄性SD大鼠,体质量350 g左右,用于制备颈动脉球囊导管损伤模型.方法:36只SD大鼠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每组12只.对照组:生理盐水灌胃4 d后行假手术,术后13 d予生理盐水灌胃;球囊损伤组:生理盐水灌胃4 d后行左侧颈总动脉行球囊损伤,术后予生理盐水灌胃13d;罗格列酮组:罗格列酮灌胃4d后行左侧颈总动脉球囊损伤,术后罗格列酮灌胃13d.主要观察指标:术后14d麻醉处死并取左侧颈总动脉,损伤血管行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内膜变化.Real time RT-PCR检测大鼠损伤血管组织中自细胞介素6、白细胞介素10、白细胞介素17A mRNA水平.Western Blot检测大鼠损伤血管组织中核因子kB水平.结果:36只大鼠因造模失败和死亡排除5只,进入结果分析31只.①罗格列酮组白细胞介素6、白细胞介素17A mRNA表达水平明显低于球囊损伤组但高于对照组(P<0.05).罗格列酮组白细胞介素10 mRNA表达高于球囊损伤组和对照组(P<0.05).②罗格列酮组核因子kB水平明显低于球囊损伤组但高于对照组(P<0.05).③球囊损伤后,内膜面积增厚,内膜/中膜比率增长,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罗格列酮治疗后内膜面积及内膜面积/中膜面积较球囊损伤减小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罗格列酮通过核因子kB调节白细胞介素6、白细胞介素10、白细胞介素17A mRNA表达,调节炎症因子的平衡,抑制损伤血管的炎症反应,减轻损伤血管的狭窄.  相似文献   

8.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6,(14):2678-2679
选取本院收治的冠心病患者共计80例为研究对象,设为研究组,另选取80例非冠心病者为对照组;研究组又分为单支病变组和多支病变组各40例,应用高频超声技术对所有患者进行颈动脉、股动脉中膜厚度以及肱动脉血管内皮功能检查,对所有患者颈动脉、股动脉内中膜厚度、肱动脉内径、血流介导的肱动脉血管舒张反应(FMD)、硝酸甘油介导的肱动脉血管舒张反应(NMD)进行评定。结果单支病变组和多支病变组颈动脉、股动脉内中膜厚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明显大于对照组,FMD、NMD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颈动脉、股动脉内中膜厚度以及肱动脉血管内皮功能与冠心病病发存在紧密关联,利用超声检查可及时发现颈动脉、股动脉内中膜厚度和肱动脉血管舒张反应,为冠心病诊断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腺病毒介导的线粒体融合素基因2(mitofusin2gene,Mfn2)对大鼠颈动脉球囊损伤后血管平滑肌细胞(vascularsmoothmusclecells,VSMCs)凋亡的影响。方法建立大鼠颈动脉球囊损伤模型,用携带大鼠Mfn2基因(rMfn2)的重组腺病毒Adv rMfn2GFP和含有绿色荧光蛋白基因的对照腺病毒Adv GFP分别感染球囊损伤动脉段,以磷酸缓冲液(PBS)作为未感染对照组,假手术组作为正常对照组,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外源基因表达水平;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介导的dUTP缺口末端标记法(TUNEL)检测凋亡细胞;Image Pro图像分析系统进行血管定量组织形态学分析。结果病毒感染后5d,免疫组织化学证实Adv rMfn2GFP组Mfn2蛋白表达水平明显;TUNEL染色显示,Adv rMfn2GFP组的VSMCs凋亡率明显高于PBS组和Adv GFP组,假手术组未见TUNEL阳性VSMCs(n=10,P<0.01);感染后21d,Adv rMfn2GFP组的血管内膜面积及内膜中膜面积比明显低于对照组(n=10,P<0.01)。结论高表达Mfn2基因可诱导大鼠颈动脉球囊损伤后血管平滑肌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10.
背景:球囊对血管的损伤容易导致血栓形成,所以适当的抗凝治疗是动脉球囊损伤模型建立成功的关键. 目的:对比低分子肝素与普通肝素在建立大鼠颈动脉球囊损伤模型中的效果及作用.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动物实验,于2006-11/2007-03在深圳市人民医院临床实验中心完成.材料:雄性SD大鼠60只,体质量250~300 g;2.0 mm×20 mm经皮冠状动脉球囊成形导管及压力泵为Medtronic公司产品.方法:6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2组,低分子肝素组与普通肝素组,每组30只,分别行左颈总动脉PTCA球囊内膜剥脱术建立动脉球囊损伤模型,低分子肝素组于术前12 h及术后24 h分别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600 U/kg,普通肝素组于术前经尾静脉注射普通肝素100 U/kg.主要观察指标:分别于术后即刻,3,7,14,21及28 d取5只大鼠颈动脉损伤段和对侧正常动脉行苏木精-伊红染色病理观察.结果:球囊导管损伤使大鼠颈总动脉内膜剥脱和新生内膜增生,管腔狭窄.术后7 d内膜开始增生,14~28 d增生最明显.低分子肝素组建模成功率高于普通肝素组,血栓形成几率低于普通肝素组.结论:在建立大鼠颈动脉球囊损伤模型过程中,低分子肝素较普通肝素进一步降低血栓形成的几率,提高建模成功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新生内膜异常增殖是血管成形术后再狭窄的主要原因,但其机制目前还不清楚.观察大鼠颈动脉球囊损伤术后核因子κB表达的变化及其与动脉内膜增生和血管重塑的关系.方法:实验于2007-01/05在深圳市人民医院动物实验中心完成.①实验材料:SPF级雄性SD大鼠36只,体质量350 g 左右.②实验方法:将大鼠一侧颈动脉行球囊损伤术作为实验组,另一侧颈动脉作为对照组,分别在颈总动脉球囊损伤后6 h,3,7,14,28 d 后麻醉并处死大鼠,留取两侧颈总动脉标本.③实验评估:应用组织形态学方法检测内膜增生并进行计算机图像分析;同时通过凝胶电泳迁移率实验测定核因子κB的活性.结果:纳入大鼠36只,因造模失败和死亡排除6只,进入结果分析30只.①球囊损伤后,内膜面积在7,14,28 d 逐渐增厚,内膜/中层比率增长,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P < 0.05).两组的中膜面积无明显变化.血管重塑指数在损伤后6 h 最大,之后不断减小.②核因子κB在对照组几乎不表达.而球囊损伤后6 h 即可见核因子κB表达,并于14 d 达高峰,28 d 仍有较强表达.实验组核因子κB各时间点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 < 0.05).结论:大鼠颈动脉球囊损伤术后,核因子κB被迅速激活并持续增加,可能是内膜增生、血管重塑的重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2.
背景:研究应用国产球囊导管可否替代2.0F进口球囊导管制作大鼠主动脉损伤血管再狭窄模型.目的:验证国产2.0F球囊导管致大鼠主动脉损伤血管再狭窄模型的特点及可行性.设计:随机对照动物实验.单位:湖南中医约大学病理生理学实验室.材料:实验于2006-09/2007-01在湖南中医药大学病理生理学实验室完成.选用健康雄性SD大鼠,体质量300~350g.实验过程中对动物的处置符合动物伦理学标准.国产2.0F球囊导管由球囊和导管组装而成.增殖细胞核抗原、Ⅰ犁胶原、SM α-actin免疫组化染色试剂盒由武汉博士德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提供.方法:①随机数字表法法将大鼠分为假手术组(n=5)、模型7 d组(n=4)、模型14 d组(n=5)和模型21 d组(n=4),后3组大鼠经麻醉后采用国产2.0F球囊导管建立大鼠主动脉内皮剥脱模型,假手术组只进行颈总动脉近心端切口,但不插入球囊损伤.②模型7,14,21 d组大鼠于术后7,14,21 d取损伤部位胸主动脉段进行切片及HE染色,观察大鼠血管内膜组织学变化,同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血管平滑肌细胞表型标志物SM-肌动蛋白、增殖细胞核抗原及Ⅰ型胶原表达情况.假手术组于干预后直接取材观察,检测项目同各模型组.主要观察指标:大鼠胸主动脉段内膜组织学变化及SM-肌动蛋白、增殖细胞核抗原和Ⅰ型胶原表达.结果:纳入大鼠18只均进入结果分析.①假手术组各层结构完整,管腔面积无缩小,内膜光滑无增生,中膜血管平滑肌细胞排列整齐.模型7 d组增生不明显,模型14 d组内膜有增厚,管腔面积有缩小,模型21 d组内膜呈进行性弥漫性增厚,管腔面积明显缩小,增厚的内膜中以平滑肌细胞为主,中膜细胞排列紊乱.②模型14d组增埴细胞核抗原水平高于其他3组(P<0.01),样型14d组21 d组SM-肌动蛋白含量高于;模型21 d组SM-肌动蛋白含量低于假手术组及模型7 d组,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1);各组Ⅰ型胶原表达水平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国产2.0F球囊导管致大鼠主动脉损伤后14~21 d可出现明显血管内膜增生,该增生主要是由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所致.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以坎地沙坦为基础的降压治疗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内中膜厚度/血管内径的影响,探讨坎地沙坦降血压以外的心血管保护作用。方法:63例1~2级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超声检测其颈动脉的内中膜厚度和内径,给予以坎地沙坦为基础的降压治疗,根据患者血压的反应加用小剂量的氢氯噻嗪,6个月后超声复查颈动脉情况。结果:63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收缩压在治疗前为(155.08±7.926)mm Hg,治疗6个月后为(128.44±3.509)mm Hg;舒张压治疗前(96.06±4.586),治疗6个月后(81.24±4.257)mm Hg;心率治疗前为(77.21±7.565)次/min,治疗6个月后为(72.79±3.976)次/min,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个月后,内中膜厚度较治疗前减少(0.088±0.046)mm,内径较治疗前增加(0.138±0.069)mm,内中膜厚度/血管内径较治疗前减少(0.032±0.02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以坎地沙坦为基础,加用小剂量利尿剂的降压方案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具有确切的改善动脉粥样硬化作用。  相似文献   

14.
代谢综合征患者血管内皮舒张功能的超声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高分辨力超声在代谢综合征患者血管内皮功能评价中的价值。方法选择42例代谢综合征患者(MS)及正常对照组20例。MS患者根据有无颈动脉斑块分为两组,Ⅰ组(无斑块)23例,Ⅱ组(有斑块)19例。应用Celermajer的方法,通过超声检测肱动脉反应性充血及舌下含服0.5mg硝酸甘油后肱动脉内径变化来评价血管内皮功能。同时记录颈动脉内中膜(IMT)厚度,观察有无斑块形成。结果MS组与对照组之间反应性充血后血管内径变化率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MS斑块组与对照组之间含服硝酸甘油后血管内径变化率有显著性差异(P<0.01)。MS斑块组与对照组之间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差异有显著性(P<0.01),而MS无斑块组与对照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单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反应性充血后血管内径变化率与患者的年龄、收缩压、舒张压、甘油三脂、血糖、体质指数均呈负相关。结论代谢综合征患者存在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损伤,颈动脉斑块组非血管内皮舒张功能亦有损害。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大鼠颈动脉损伤后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对新生内膜形成和局部炎症因子单核细胞趋化因子1、细胞间黏附分子1表达及局部平滑肌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4-10/2005-02在北京大学第一临床医院心血管研究所完成。①Wistar雄性大鼠50只,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蛋氨酸组:1g/(kg·d)L-蛋氨酸灌胃;对照组:饮用水灌胃,每组25只。4周后检测两组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浓度,并行左颈动脉球囊拉伤,分别于3,7,14,28d取材,检测血管损伤后新生内膜增生和局部单核细胞趋化因子1、细胞间黏附分子1表达情况。结果:①两组大鼠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浓度:蛋氨酸组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106.19±19.75),(4.90±0.10)μmol/L]。②两组大鼠血管组织形态学观察结果:苏木精-伊红染色血管损伤后7d可见内膜增生,14,28d蛋氨酸组新生内膜增生厚度比对照组增加36%,33%;新生内膜面积增加41%,30%;内膜面积/中膜面积增加36%,21%;管腔面积减少47%,61%;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但中膜面积无显著性差别。蛋氨酸组14d血管内膜和中膜平滑肌细胞中增殖细胞核抗原阳性颗粒百分比是对照组的1.7倍和2.3倍[(84.40±9.05)%比(49.00±4.51)%,P<0.01;(53.30±5.25)%比(23.70±6.17)%,P<0.01]。未损伤的右颈总动脉两组血管内膜及中膜增殖细胞核抗原阳性颗粒数小于0.1%。蛋氨酸组血管损伤局部单核细胞趋化因子1、细胞间黏附分子1表达增强,单核细胞趋化因子1主要分布在新生内膜和中膜,细胞间黏附分子1主要分布在内皮下和新生内膜,3d,7d明显,持续28d。结论: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上调血管损伤局部炎症因子单核细胞趋化因子1、细胞间黏附分子1表达,促使局部平滑肌细胞增殖,使新生内膜增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新生内膜异常增殖是血管成形术后再狭窄的主要原因,但其机制目前还不清楚。观察大鼠颈动脉球囊损伤术后核因子κB表达的变化及其与动脉内膜增生和血管重塑的关系。 方法:实验于2007-01/05在深圳市人民医院动物实验中心完成。①实验材料:SPF级雄性SD大鼠36只,体质量350g左右。②实验方法:将大鼠一侧颈动脉行球囊损伤术作为实验组,另一侧颈动脉作为对照组,分别在颈总动脉球囊损伤后6h,3,7,14,28d后麻醉并处死大鼠,留取两侧颈总动脉标本。③实验评估:应用组织形态学方法检测内膜增生并进行计算机图像分析;同时通过凝胶电泳迁移率实验测定核因子κB的活性。 结果:纳入大鼠36只,因造模失败和死亡排除6只,进入结果分析30只。①球囊损伤后,内膜面积在7,14,28d逐渐增厚,内膜,中层比率增长,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两组的中膜面积无明显变化。血管重塑指数在损伤后6h最大,之后不断减小。②核因子κB在对照组几乎不表达。而球囊损伤后6h即可见核因子κB表达,并于14d达高峰,28d仍有较强表达。实验组核因子κB各时间点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 结论:大鼠颈动脉球囊损伤术后,核因子κB被迅速激活并持续增加,可能是内膜增生、血管重塑的重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饮食诱导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对大鼠颈动脉球囊损伤后新内膜增生的影响。方法:将12周龄健康雄性SD大鼠3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C)10只,给普通饲料;低蛋氨酸饮食组(LM)10只,给予1.2%蛋氨酸饮食;高蛋氨酸组(HM)10只,给2%蛋氨酸饮食。喂养4周后,采用球囊导管损伤左颈总动脉内皮的方法建立大鼠颈动脉球囊损伤模型,以右侧颈总动脉为对照(不行球囊损伤)。模型成功后继续喂养2周,心脏采血后处死动物;取左右颈总动脉,采用光镜、电镜定性观察和计算机图像分析定量方法来研究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对大鼠颈动脉内皮损伤后新内膜增殖的影响。结果:低及高蛋氨酸组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浓度(24.55±2.21μmol/L、55.52±4.78μmol/L)明显高于对照组(5.45±1.21μmol/L)(P<0.01),与对照组相比,低蛋氨酸组、高蛋氨酸组的新内膜增生明显,计算机图像定量分析表明血管损伤后14天,低和高蛋氨酸组内膜增生面积和内∕中膜面积比率分别增加87%(P<0.01)、98%(P<0.01)和97%(P<0.01)、109%(P<0.01)与对照组相比,管腔面积在低、高蛋氨酸组比对照组分别减少45%、55%(P<0.05)。结论:饮食诱导的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能使球囊损伤后颈动脉新内膜增生恶化,预示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可能是血管成形术后再狭窄的一个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8.
颈动脉血管重构特征在自发性高血压大鼠体内的表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血管重构是高血压的重要病理变化,是高血压导致器官损害的结构基础。实验观察自发性高血压大鼠颈动脉中层组织学的相关变化,以验证血管重构的特点。方法:实验于2006-06/2007-03在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心血管内科实验室完成。①实验材料及分组:12周龄雄性自发性高血压大鼠10只,同性别周龄的WKY大鼠10只为对照,喂养18周后终止实验。②实验过程及评估:开始及每2周测鼠尾收缩压。实验结束后,麻醉后取颈动脉,行苏木精-伊红、苦味酸-天狼星红、弹力纤维和胶原纤维的双重染色(P/VB法),利用计算机辅助成像系统测算颈动脉中膜厚度、腔径、血管中膜厚/腔径、中膜横截面积、中膜细胞平均核面积及中膜的胶原面积百分比、弹性纤维面积百分比、弹性纤维面积与胶原面积的比值。SP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α-平滑肌肌动蛋白、增殖细胞核抗原、纤维粘连蛋白、层粘连蛋白等抗原在颈动脉壁的表达,并计算颈动脉中膜细胞增殖指数;以原位末端标记法标记血管壁的凋亡细胞,计算颈动脉中膜细胞凋亡指数。结果:20只大鼠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自发性高血压大鼠实验开始和结束前的收缩压均>150mmHg,高于WKY大鼠(P<0.01)。②自发性高血压大鼠颈动脉中膜厚度、腔径、中膜厚度/腔径、中膜横截面积、中膜胶原面积百分比均高于WKY大鼠(P<0.01),而中膜弹性纤维面积百分比、弹性纤维面积与胶原面积比值均低于WKY大鼠(P<0.01)。③α-平滑肌肌动蛋白在两组大鼠颈动脉中膜均可表达,提示中膜细胞为血管平滑肌细胞。④自发性高血压大鼠中膜血管平滑肌细胞平均核面积大于WKY大鼠(P<0.01),中膜细胞增殖指数与WKY大鼠差异无显著性(P>0.05),中膜细胞凋亡指数显著低于WKY大鼠(P<0.01)。⑤自发性高血压大鼠颈动脉中膜纤维粘连蛋白、层粘连蛋白的光密度值(IA值)及染色阳性面积百分比高于WKY大鼠(P<0.01)。⑥颈动脉中膜血管平滑肌细胞凋亡指数与中膜横截面积呈显著负相关(r=-0.872,P<0.01);纤维连接蛋白表达的吸光度值与中膜横截面积呈显著正相关(r=0.954,P<0.01)。结论:自发性高血压大鼠颈动脉存在明显的重构,其特点为中膜肥厚、平滑肌细胞肥大、凋亡减少及胶原、纤维粘连蛋白、层粘连蛋白的过度沉积。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线粒体融合素2(mitofusin 2,Mfn 2)基因蛋白激酶A(PKA)磷酸化位点突变体对大鼠颈动脉球囊损伤后内膜增生的影响.方法 建立大鼠颈动脉球囊损伤模型,感染组分别以携带全长Mfn2基因的重组腺病毒(Adv-Mfn2)、携带不同Mfn2基因突变体的重组腺病毒(Adv-Mfn2-S442A,Adv-Mfn2-S442D)和仅含有半乳糖苷酶基因的对照腺病毒(Adv-LacZ)感染损伤的颈总动脉段,以磷酸盐缓冲液(PBS)作为未感染对照组,同时以假手术组作为正常对照组.术后14 d取材,采用HE染色、Image-Pro plus图像分析系统进行形态学分析,同时,应用免疫组化检测Mfn2蛋白和细胞增殖核抗原(PCNA)表达,应用方差分析和Dunnett-t检验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术后14 d,免疫组化证实Adv-Mfn2、Adv-Mfn2-S442A、Adv-Mfn2-S442D组Mfn2总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增加;HE染色和PCNA染色结果显示,Adv-Mfn2组、Adv-Mfn2-S442A组内膜/中膜面积比(I/M)和PCNA阳性细胞率明显低于Control组(P<0.01);与Adv-Mfn2组相比,Adv-Mfn2-S442A组I/M值和PCNA阳性细胞率更低(P<0.01);Aay-LdacZ组和Adv-Mfn2-S442D组与Control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高表达Mfn2基因可抑制大鼠颈动脉球囊损伤后内膜增生,且Mfn2基因突变体Mfn2-S442A抑制作用更强,而Mfn2-S442D则无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及斑块稳定性的关系和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价值。方法选取2012年3月至2013年1月脑梗死患者206例为研究对象,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测定颈总动脉(CCA)、颈动脉分叉处(CB)及颈内动脉起始段(CCI)内中膜厚度(IMT)。观察颈动脉形态、斑块的有无及斑块的回声,并根据14C尿素呼气试验结果将所有受试者分为HP感染组和HP非感染组。分析幽门螺杆菌感染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及斑块稳定性的关系。结果 HP感染组的颈动脉硬化发生率为85.37%,明显高于HP非感染组73.4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颈动脉硬化患者HP感染组CCA-IMT(1.05±0.19)mm、CB-IMT(1.08±0.21)mm及CCI-IMT(0.57±0.17)mm显著高于HP非感染组(0.91±0.21)mm、(0.96±0.23)mm、(0.46±0.16)m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颈动脉硬化患者HP感染组不稳定斑块的发生率高于HP非感染组(P0.05)。结论幽门螺杆菌感染可能通过增加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和颈动脉粥样斑块的不稳定性从而促使脑梗死风险增加;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可准确评估颈动脉内中膜的厚度及斑块的回声,为幽门螺杆菌感染者心脑血管病变的早期预防和治疗提供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