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3 毫秒
1.
目的探讨不同血糖水平对ICU患者预后判断的临床意义。方法将150例合并应激性高血糖的ICU患者随机分为3组,每组50例,其中A组血糖≤6.0mmol/L,B组血糖为6.1~10.0mmol/L,C组血糖≥10.0mmol/L,对比和分析3组的应用效果。结果A组的住院时间、呼吸机通气时间短于B组,低血糖发生率和死亡率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的住院时间、呼吸机通气时间短于C组,多器官功能衰竭发生率和死亡率低于C组,低血糖发生率高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糖水平对ICU患者的预后会产生一定影响,对于合并应激性高血糖的ICU患者而言,血糖水平应控制为6.1。10.0mmol/L为宜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强化胰岛素治疗在危重症患者应激性高血糖中的临床研究。方法截取本院ICU2010年2月~2012年10月100例高血糖危重症患者,按照强化胰岛素治疗方案来控制血糖,随机分为强化治疗组及常规治疗组,其强化治疗组(50例)给予强化胰岛素治疗,强化治疗组血糖维持在4.4~6.1mmol/L;常规治疗组(50例)给予常规胰岛素治疗,常规治疗组血糖控制在10.0—11.1mmol/L。治疗4周后,观察两组患者使用呼吸机的天数、使用抗生素的天数、住院时间、院内感染发生率、病死率。结果强化治疗组中使用呼吸机的天数为(9.4±3.8)d,使用抗生素天数为(13.0±2.5)d,住院时间为(15.0±3.2)d,院内感染率(18.0%)、病死率(15.0%)均明显低于常规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当危重症患者出现应激性高血糖时,强化胰岛素治疗可控制高血糖并改善危重症患者的预后,降低感染发生率和病死率,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不同血糖控制水平与重症监护病房(ICU)危重症应激性高血糖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将192例合并应激性高血糖的危重症患者随机分为强化治疗组(目标血糖4.1~6.1mmol/L)57例、胰岛素常规治疗组(目标血糖6.1~8.1mmol/L)76例和对照组(目标血糖8.1~11.1mmol/L)59例。比较3组患者ICU停留时间,院内感染、全身炎性反应综合征(SIRS)、多器官功能衰竭综合征(MODS)、低血糖发生率及病死率。结果强化治疗组和常规治疗组ICU停留时间短于对照组,院内感染、SIRS、MODS发生率及病死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胰岛素强化治疗组SIRS、低血糖发生率和病死率均高于常规治疗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积极控制危重症患者合并的应激性高血糖有利于改善患者的预后,将目标血糖控制在6.1~8.1mmol/L间获益最大。  相似文献   

4.
血糖控制与合并应激性高血糖的危重症患者预后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不同血糖控制水平与ICU危重症应激性高血糖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 伴有应激性高血糖的60名ICU危重症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A组:目标血糖8.1~11.1 mmol/L),胰岛素常规治疗组(B组:目标血糖6.1~8.1 mmol/L)和胰岛素强化治疗组(C组:目标血糖4.1~6.1 mmol/L).观察三组患者ICU停留时间,心电监护时间,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发生率,院内感染发生率,死亡率,低血糖发生率等指标的变化.结果 与对照组患者相比,胰岛素常规治疗组和强化治疗组患者ICU停留时间,心电监护时间,SIRS发生率,院内感染发生率及死亡率均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上述指标,胰岛素强化治疗组和常规治疗组比较,SIRS发生率和死亡率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余指标无统计学差异(P>0.05);低血糖发生率,胰岛素强化治疗组明显高于常规治疗组(P<0.05),胰岛素常规治疗组和对照组间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积极控制危重症患者合并的应激性高血糖有利于改善患者的预后,将目标血糖控制在6.1~8.1 mmol/L之间获益最大.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糖水平与病情预后的关系。方法对我院2004年1月~2009年3月经CT或MRI证实的224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按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分为血糖正常组(102例)、应激性高血糖组(65例)和糖尿病组(57例),并对各组患者患病情况和治疗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应激性高血糖组与糖尿病组的后循环脑梗死构成比明显高于血糖正常组(P〈0.01)。糖尿病组及应激性高血糖组大面积脑梗死构成比明显高于血糖正常组(P〈0.01,P〈0.05),应激性高血糖组好转率(23.08%,15/65)明显低于血糖正常组(56.86%,58/102)(P〈0.01)和糖尿病组(49.12%,28/57)(P〈0.05)。应激性高血糖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病死率(16.92%)明显高于糖尿病组(12.28%)及血糖正常组(3.7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糖水平可作为预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病情及预后的重要参考指标之一,早期有效监测并控制血糖可降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发生后的脑损害。  相似文献   

6.
老年危重病患者应激性高血糖的强化胰岛素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早期强化胰岛素治疗老年危重病患者应激性高血糖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前瞻,随机,对照临床试验,将72例老年(>65岁)危重病患者分为常规组(n=36)和胰岛素强化治疗组(n=36)。常规治疗是指当患者血糖≥12·0mmol/L时,控制其血糖水平<12mmol/L;强化治疗组则控制患者血糖水平4~10mmol/L,直到患者转出ICU或死亡,两组其余临床治疗相同。分析两组病例预后指标之间的差异性。结果两组存活病例住ICU时间、感染发生率、病死率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发生应激性高血糖的老年危重病患者,早期强化胰岛素治疗能更有效、更及时控制血糖,并显著改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7.
应激性高血糖与急性心肌梗死预后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应激性高血糖(SHG)对性心肌梗死(AMI)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非糖尿病(DM)AMI患者80例,依据入院早期的血糖水平分组,血糖≥8mmol/L者为SHG组,血糖〈8mmol/L者为非SHG组。观察两组严重心律失常、充血性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及死亡情况。结果SHG组严重心律失常、充血性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及病死率分别为35%、38%、19%和31%,均显著高于非SHG组(13%、17%、2%和11%)(均P〈0.05)。结论非糖尿病AMI患者出现应激性高血糖提示预后不佳,可作为反映患者病情、判断预后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应激性高血糖对ICU危重症患者的影响,探讨预防措施。方法:选择某院ICU 2016年10月~2017年10月接收的危重症患者93例,依据血糖监测结果,分为观察组(伴应激性高血糖,n=61)和对照组(血糖正常,n=32),观察住院情况及预后情况;观察组均给予胰岛素治疗,根据血糖控制目标,分为A组(血糖控制目标4.1~6.0mmol/L,n=18)、B组(血糖控制目标6.1~8.0mmol/L,n=26)、C组(血糖控制目标8.1~11.1mmol/L,n=17),观察患者住院情况及预后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住ICU时间、死亡率、IL-6、CRP水平均高于对照组;A组、B组住ICU时间、IL-6、CRP水平、死亡率低于C组,且B组低于A组;A组低血糖发生率高于B组、C组;A组、B组医院感染、MODS发生率低于C组。以上差异均显著(P0.05)。结论:应激性高血糖会严重影响患者预后,确诊后,血糖控制目标为6.1~8.0mmol/L时,可使患者预后有效改善,应在患者进入ICU时即给予积极预防,减少应激性高血糖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达标对合并急性脑梗死治疗的疗效影响。方法回顾分析136例糖尿病合并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均进行系统控制血压、血脂、抗凝、活化脑细胞、营养脑神经、改善脑微循环、支持对症治疗。根据患者血糖情况分为3组:高血糖1组41例患者,空腹血糖〉8.0mmol/L,高血糖2组43例患者,空腹血糖6.1~8.0mmol/L,血糖控制达标组52例患者,空腹血糖4.4~6.0mmol/L。观察3组患者近期疗效欧洲脑卒中量表(ESS)、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价(ADL)评分改善情况。结果血糖控制达标组及高血糖2组患者近期疗效的ESS及ADL评分『青况明显优于高血糖1组,血糖控制达标组、高血糖2组患者与高血糖1组患者近期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糖控制达标组患者与高血糖2组近期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俨〉0.05)。结论糖尿病是与脑梗死相关性较大的疾病之一,在治疗脑梗死的同时,积极进行控制血糖治疗也是必要的,血糖控制达标或血糖控制8.0mmol/L以下能明显提高治疗糖尿病合并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应激性高血糖(SHG)与急性心肌梗死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及急性期预后的关系。方法根据心肌梗死初期血糖12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分为2组,1组,血糖〈11.1mmol/L2组,血糖≥11.1mmol/L。对两组冠脉造影结果及预后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2组梗死相关血管近端病变、各种心律失常、梗死后心绞痛例数明显多于1组(P〈0.05),而左心室射血分数明显低于1组(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应激性高血糖(SHG)的梗死相关血管近端病变,影响AMI患者心功能的恢复及预后。  相似文献   

11.
大面积脑梗死患者血糖水平与近期预后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大面积脑梗死患者血糖水平与病情及近期预后的关系。方法将136例大面积脑梗死患者分为应激性高血糖组(A组)、糖尿病高血糖组(B组)和正常血糖组(C组),观察三组神经功能缺损的评分、近期预后情况。结果A组患者较C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高、近期预后差(均P〈0.05),而与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监测大面积脑梗死患者急性期血糖水平对判断病情、预后及指导治疗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微量泵入胰岛素在控制重症急性胰腺炎(SAP)高血糖及其强化治疗中的疗效。方法:将75例SAP高血糖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微量注射泵静脉注射胰岛素治疗(微泵组)和传统静脉滴注胰岛素治疗(传统组)。当血糖〉13.9mmol/L以上,开始剂量为0.1U/(kg·h^-1)的速度泵注或滴注胰岛素。每2h用血糖仪测指血糖,2h后血糖无下降,将剂量加倍。当血糖降至13.9mmol/L以下.根据VANDENBERGHE胰岛素强化治疗方案调整胰岛素用量。结果:微泵组控制血糖至13.9mmol/L所需时间、强化治疗中血糖波动值、ICU住院天数均明显低于传统组(P〈0.05)。结论:微量泵入胰岛素控制SAP高血糖较传统静脉滴注胰岛素能迅速、平稳、精确、有效、安全地降血糖.在血糖基本平稳后的强化治疗中能保持血糖稳定.减少了ICU住院天数。  相似文献   

13.
应激性高血糖对急性心肌梗死预后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观察应激性高血糖对急性心肌梗死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择符合急性心肌梗死诊断标准并出现应激性高血糖的患者112例作为治疗组,将以往住院的出现应激性高血糖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96例作为对照组。两组患者人院后均给予急性心肌梗死的常规治疗。对照组患者人院后的前1周内未干预高血糖。治疗组患者于人院后根据每天测定的血糖数值,相应增加极化液中胰岛素的剂量.保持血糖在正常范围。结果 对照组58例血糖在6.2~7.9mmol/L的患者出现并发症者20例,占34.5%.死亡8例,占13.7%;38例血糖≥8.0mmol/L的患者出现并发症者14例.占36.8%.死亡6例,占15.7%;治疗组76例血糖在6.2~7.9mmol/L的患者出现并发症者18例,占23.7%,死亡8例.占10.5%;36例血糖≥8.0mmol/L的患者出现并发症者9例.占25.0%,死亡4例,占11.1%;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4.P〈0.05)。结论 及时处理急性心肌梗死时出现的高血糖,可降低急性心肌梗死的并发症和死亡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强化胰岛素治疗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急性加重期合并应激性高血糖患者的肝肾功能的影响.方法 106例COPD急性发作期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CT组)及胰岛素强化治疗组(IT组),每4 h 监测1 次床旁血糖.当CT 组血糖〉11.1 mmol/L 时,皮下注射中性可溶性胰岛素控制血糖在11.1 mmol/L以下;当IT 组血糖〉 6.1 mmol/L时,皮下注射胰岛素控制血糖在4.4-6.1 mmol/L.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肝肾功能的变化.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各项血清生化肝肾功能指标都有所下降,且治疗组与对照组间比较、两组间治疗前后比较,均具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强化组肝肾功能异常例数显著少于常规组(P〈0.05).结论 胰岛素强化治疗在COPD急性加重期伴有应激性高血糖患者中有较好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胰岛素强化治疗对高血糖危重症患者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选择2010年1月至2012年1月本院重症监护病房收治的危重症患者1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采用胰岛素强化治疗,对照组采用胰岛素常规治疗。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血糖控制情况、ICU停留时间、死亡率等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胰岛素强化治疗组的血糖(4.68±0.93mmol/L)、死亡率(20%)均较常规组降低[血糖为(10.68±1.47)mmol/L、死亡率为3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强化治疗组的ICU停留时间、抗生素使用时间、呼吸机使用天数、血WBC升高时间均明显低于常规治疗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胰岛素强化治疗能降低高血糖危重症患者死亡率,减少抗生素使用时间、呼吸机使用天数、缩短ICU停留时间,进而能够有效降低患者的医疗费用。  相似文献   

16.
杨丽  元帮凤  袁丽  王耿  陈瑾 《医药世界》2010,12(3):205-206
目的:比较较稳定的指尖血糖与动态血糖监测系统的血糖结果。方法:选择2008—06/2009—01内分泌科37例住院患者,在指尖血糖监测示血糖相对平稳后佩戴雷兰动态血糖(DGMS)。应用DGMS分析软件了解患者有无低血糖(〈3.9mmol/L)、高血糖(〉11.1mmol/L)、血糖漂移最大幅度。结果:血糖波动系数≤1.5组共9例,其中发生低血糖6例,高血糖2例,血糖漂移最大幅度为(6.82±1.85)mmol/L;〉1.5组共28例,其中发生低血糖15例,高血糖25例,血糖漂移最大幅度为(10.9±3.22)mmol/L。两组比较,低血糖发生比例相近(P〉0.05),发生高血糖及血糖漂移最大幅度在血糖波动系数〉1.5组明显增多(均P〈0.01),两组血糖漂移幅度最大患者均合并低血糖。结论:指尖血糖较好的患者仍须DGMS监测注意低血糖;高血糖和血糖漂移在血糖波动系数〉1.5时显著增多;血糖漂移幅度越大越应注意有无低血糖。  相似文献   

17.
王敏 《淮海医药》2012,30(2):130-131
目的探讨应激性高血糖(SHG)与急性ST段抬高的心肌梗死(AMI)短期预后的关系,为临床评价急性心肌梗死病情轻重及预后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择非糖尿病(DM)急性心肌梗死患者92例,依据入院早期的血糖水平分组:空腹血糖≥7 mmol/L的患者为应激性高血糖(SHG)组;血糖〈7 mmol/L的患者为非应激性高血糖(非SHG)组。观察2组患者严重心律失常严重心功能衰竭、心肌梗死后心绞痛、死亡等心脏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应激性高血糖组(SHG组)严重心律失常、严重心功能衰竭、心肌梗死后心绞痛、死亡率分别为25%、27.5%、32.5%、22.5%,均高于非应激性高血糖组(非SHG组)7.7%、9.6%、11.5%、5.8%(P值均〈0.05)。结论非糖尿病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出现应激性高血糖提示病变严重、预后不良,可以作为急性心肌梗死早期判断病情轻重及预后的重要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急性脑出血餐后高血糖对预后的影响。方法检测急性脑出血餐后血糖,餐后2h血糖是高于11.2mmol/L分为甲组(高血糖组),餐后2h血糖是低于11.2mmol/L分为乙组(正常血糖组),每组各50例,比较两组患者并发症、神经功能缺损、病死率。结果甲组肺部感染并发症发生率、神经功能缺损未愈、病死率显著高于乙组(P〈0.05)。结论脑出血后高血糖也对脑细胞有明显损害,高血糖明显影响急性脑出血患者的预后,积极控制血糖水平有助于提高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9.
应激性高血糖对危重症预后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应激性高血糖对危重症患者的预后影响。方法通过清远市人民医院历年接诊的346例急诊危重症病例作为分析对象,其中伴应激性高血糖病294例为治疗组,无伴应激性高血糖病52例为对照组;同时,对治疗组合并应激性高血糖的急诊危重症患者,根据每日晨空腹血糖平均值分为:A组血糖≤10.0mmol/L;B组血糖≥10.0mmol/L,所有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治疗组并发症率及病死率均比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治疗组的A组危重症住院时间、机械通气时间、多器官功能衰竭综合征(MODS)发生率以及病死率比C组的理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应激性高血糖对危重症患者的预后不利,且高血糖程度越高,对预后越不利。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采用胰岛素泵控制危重伴应激性高血糖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12例危重伴应激性高血糖患者随机分为胰岛素泵(CSII)组和每日多次皮下胰岛素注射(MDII)组各56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治疗,此外,分别加用CSII和MDII治疗,使血糖维持在6.1~8.3mmol/L。结果两组血糖达标时间、每日胰岛素用量、达标后血糖水平及住院时间比较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SII组优于MDII组。CSII组低血糖发生率和病死率也明显低于MDII组(P〈0.01)。结论对危重伴应激性高血糖患者采用胰岛素泵治疗,能有效控制高血糖,降低病死率,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