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研究开放线粒体 ATP敏感性钾通道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方法 采用线栓法建立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 ,将 38只大鼠随机分成 4组 :假手术组 (S)、缺血组 (I)、缺血 二氮嗪组 (D)、缺血 二氮嗪 5 - HD组 (DH)。观察各组脑梗死体积和线粒体标志酶活性变化。结果 与 I组比较 ,D组脑梗死体积明显减少 (自 2 3.5 7± 7.83%减至 8.16± 3.81% ) ,线粒体标志酶活性明显增高 ,差异具有显著性 (P<0 .0 5 ) ,DH组与 I组比较无明显差异 (P>0 .0 5 )。结论 二氮嗪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保护作用 ,其机制与开放线粒体 ATP敏感性钾通道 ,维护线粒体功能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针对线粒体的半自主特性,采用高浓度外源能量物质ATP对脑缺血再灌注线粒体自身编码基因表达进行干预,探讨外源能量物质ATP对缺血再灌注神经元能量代谢环节的影响。方法采用颈动脉分流法制备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将缺血时间设置为5分钟,再灌注时间为2小时,采用Fernandez-Silva的细胞器体外3H-UTP掺入法建立脑线粒体体外RNA转录体系,其中脑缺血再灌注线粒体体外RNA转录体系分为1、标准体系。2、ATP2mmol/L。应用TripureIsloationreagent法分离线粒体体外RNA转录体系中线粒体悬浮液总RNA对RNA转录体系产物进行PCR扩增及定性、定量分析。结果在ATP浓度2mmol/L的情况下CoxImRNA的相对表达量为0.42,与缺血再灌注组的CoxlmRNA相对表达量为0.68相比有明显降低(P<0.01).在实验ATP浓度2mmol/L的情况下线粒体再灌编码基因-CoxⅡmRNA的相对表达量为0.62,与再灌CoxⅡmRNA的相对表达量0.78相比有降低(P<0.05),CoxⅢmRNA缺血再灌注后相对表达量为1.05.ATP浓度2mmoI/L时相对表达量为1.03两者比较无明显差别(P>0.05).ATPase6mRNA在缺血再灌注时相对表达量为0.42.ATP浓度2mmol/L时ATPase6mRNA相对表达量为0.34.后者比前者有降低(P<0.05).ATPase8mRNA在缺血再灌注时相对表达量为0.76.ATP浓度2mmol/L时相对表达量为0.74,两者比较无明显差别(P>0.05).结论脑缺血再灌注后,过高浓度的胞外ATP会导致线粒体自身编码基因的不正常表达,对于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临床治疗,不应提倡大剂量外源ATP的应用。  相似文献   

3.
一氧化氮合酶与局灶性脑缺血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缺血性神经元损害的病理生理机制迄今为止尚未完全阐明,可能与多种致病因素有关,如谷氨酸(Glu)过量释放、细胞内Ca2+超载、自由基产生等。近年来研究发现,一氧化氮(NO)在中枢神经系统损害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而且来源于不同类型一氧化氮合酶(NOS)的N...  相似文献   

4.
巴曲酶对脑缺血再灌注后海马ATP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脑缺血后Na~+,K~+-ATPase,Ca~(2+)-AT-Pase活性的改变是神经元缺血后继发损伤的重要环节。如果能预防或减轻因缺血及复灌引起Na~+、K~+-ATPase、Ca~(2+)-ATPase活性的改变,则有可能防止神经原细胞膜的进一步损伤。研究表明,巴曲酶(Batroxobin)能明显抑制沙土鼠脑缺血引起的细胞外兴奋性氨基酸水平的增高,减轻缺血后继发性兴奋性损伤。减少缺血再灌后自由基的生成,提高  相似文献   

5.
一氧化氮合酶、谷氨酸在局灶脑缺血中的变化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 观察一氧化氮合酶 (NOS)和谷氨酸 (Glu)在脑缺血时的改变。方法 应用大鼠大脑中动脉闭塞局灶脑缺血模型 ,观察脑缺血 1h后NOS和Glu含量的变化。结果 缺血 1h后NOS活性显著升高(P <0 .0 5 )、Glu含量亦显著升高 (P <0 .0 1) ;用L NMMA处理后 ,NOS活性显著降低 (P <0 .0 1) ,Glu含量亦降低 (P <0 .0 5 )。结论 Glu生成过多可激活NOS ;抑制NOS活性可减少Glu的生成。  相似文献   

6.
NOS活性在局灶脑缺血后的时相变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一氧化氮(NO)在脑缺血中起重要作用,一氧化氮合成酶(NOS)作为NO合成的关键酶,其活性变化直接调节NO的生成量及生物学效应,本文在建立兔MCAO局灶脑缺血模型基础上,测定缺血不同时间缺血区和正常脑组织的NOS活性。结果显示脑缺血早期(1小时内)NOS活性突然升高,随之下降;脑缺血后24小时NOS活性又回升,48小时、96小时明显升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注射用丹参多酚酸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线粒体ATP酶活性、及形态学的影响。方法将54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成3组(n=18):假手术组(Sham组)、缺血再灌注组(IR组)、丹参多酚酸组(Salvianolate组)。HE染色法观察大脑神经元的组织病理学变化;TTC染色检测脑梗死体积;分光光度计发法线粒体丙二醛含量和线粒体Na~+/K~+ATP酶、Ca~(2+)ATP酶、Mg~(2+)ATP酶活性。结果假手术组大鼠脑组织红染,未见梗死灶;丹参多酚酸组神经细胞变性坏死程度、脑梗死面积较缺血再灌注组明显减轻;与缺血再灌注组相比,丹参多酚酸组线粒体丙二醛含量下降(P0.05)和线粒体Na~+/K~+ATP酶、Ca~(2+)ATP酶、Mg~(2+)ATP酶活性升高(P0.05)。结论注射用丹参多酚酸对缺血再灌注损伤有保护作用,其机制与提高线粒体ATP酶活性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方法:在大鼠及缺血再灌流损伤模型上观察,缺血预处置对大鼠脑组织线粒体膜流动性及ATP含量的影响。结果:发现IPC可以使脑IR组织线粒体膜流动性及ATP含量下降程度减少(与对照组比较)。结论:IPC对大鼠脑IR组织有保护作用。其保护机理可能与FIFO-ATP酶,蛋白激酶(PKC)及氧自由基清除系统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脑缺血后缺血半暗区脑红蛋白(neuroglobin,NGB)表达与SOD、MDA和Na -K /ATP酶含量的关系,阐明NGB在局灶性脑缺血大鼠中的表达规律及其保护机制。方法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n=6)、脑缺血组(cerebral infarction group,CI组)(n=36)、干预组(intervention group,IV组)(n=30)、干预对照组(intervention control group,IVC组)(n=6)。其中CI组造模后按断头时程分为5 min、0.5 h、1 h、6 h、24 h、72 h 6个亚组(n=6);IV组将MoAb-NGB注入左侧尾壳核30 min后造模,分为0.5 h、1 h、6 h、24 h、72 h 5个亚组(n=6);sham和IVC组于24 h断头。取脑作HE和NGB免疫组化染色、测定SOD、MDA和Na -K /ATP酶含量。结果缺血5 min NGB表达明显上升,0.5 h达高峰,随后下降,6 h接近正常;而Na -K /ATP酶和SOD逐步降低,与NGB正相关,干预后明显减少,MDA逐步增高呈负相关;干预后明显增加。结论脑缺血后早期NGB在缺血半暗区升高,调节Na -K /ATP酶、SOD和MDA,发挥脑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0.
局灶脑缺血后早,晚期一氧化氮合成酶的活性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氧化氮(NO)在脑缺血中起重要作用,一氧化氮合成酶(NOS)作为NO合成的关键酶,其活性变化直接调节NO的生成量及生物学效应。本文在建立兔MCAO局灶脑缺血模型基础上,测定缺血后不同时间缺血区和正常脑组织的NOS活性。结果显示,脑缺血早期(1h内)NOS活性突然升高,随之下降;脑缺血后24h NOS活性又升高,至48h、96h明显升高。  相似文献   

11.
兔局灶脑缺血后中、晚期脑组织NOS活性的变化孙青芳张天锡赵卫国田恒力董克家一、资料与方法本研究为卫生部“八五”攻关课题基金资助作者单位:200025上海第二医科大学瑞金医院神经经外科(孙青芳、张天锡、赵卫国、董克家);上海市六人民医院神经外科(田恒力...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大鼠持久性脑缺血不同时相过程中脑组织环氧酶 2蛋白的表达特性。方法 采用线栓法大鼠大脑中动脉阻塞模型 ,以尾壳核平面为模板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假手术组及缺血 1、4、12、2 4和 48h组环氧酶 2蛋白阳性染色细胞的分布部位及数量。结果 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缺血 1和 4h组均无阳性染色细胞 ,缺血 12h阳性染色细胞开始增多 [(46± 19)个 /mm2 ],缺血 2 4h达到高峰 [(70± 14)个 /mm2 ],缺血 48h阳性细胞数量减少 [(41± 13)个 /mm2 ],差异有显著意义。阳性染色细胞仅见于额顶部大脑皮质上部、扣带皮质中细胞形态完整的神经元及血管内皮细胞 ,而胶质细胞并无着色。结论 环氧酶 2蛋白主要由缺血半暗带的神经元和血管内皮细胞表达 ,缺血早期环氧酶 2蛋白并不表达 ,表达时间具有延迟性 ,提示其可能与迟发性神经元损伤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注射用丹参多酚酸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线粒体ATP酶活性的影响。方法将54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成3组(n=18):假手术组(Sham组)、缺血再灌注组(IR组)、丹参多酚酸组(Salvianolate组)。HE染色法观察大脑神经元的组织病理学变化;TTC染色检测脑梗死体积;分光光度计发法线粒体丙二醛含量和线粒体Na~+/K~+ATP酶、Ca~(2+)ATP酶、Mg~(2+)ATP酶活性。结果假手术组大鼠脑组织红染,未见梗死灶;丹参多酚酸组神经细胞变性坏死程度、脑梗死面积较缺血再灌注组明显减轻;与缺血再灌注组相比,丹参多酚酸组线粒体丙二醛含量下降(P0.05)和线粒体Na~+/K~+ATP酶、Ca~(2+)ATP酶、Mg~(2+)ATP酶活性升高(P0.05)。结论注射用丹参多酚酸对缺血再灌注损伤有保护作用,其机制与提高线粒体ATP酶活性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一氧化碳对局灶性脑缺血脑组织脂质过氧化物及Na K ATP酶的影响 ,试图从亚细胞水平阐明CO对脑组织保护作用的机理。方法 将SD大鼠随机分为三组 (n =6 ) ,使用HO诱导剂、HO抑制剂腹腔注射为实验组 ,等量生理盐水作为对照组腹腔注射 ,12h后制成MCAO模型。栓塞后 2 4h检测CO浓度、脂质过氧化及Na K ATP酶活性。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 ,HO诱导剂组CO浓度明显升高 ,MDA减少 ,SOD及Na K ATP酶增高 (各为P <0 .0 1、P <0 .0 1、P <0 .0 5、P <0 .0 5 ) ,而HO抑制剂组CO浓度明显降低 ,MDA增加 ,SOD及Na K ATP酶活性降低 (各为P <0 .0 0 1、P <0 .0 5、P <0 .0 5、P <0 .0 5 )。HO诱导剂、HO抑制剂对非栓塞侧脑组织脂质过氧化物及Na K ATP酶的活性没有影响 (P >0 .0 5 )。结论 CO是一种信使分子 ,通过减少自由基、增加SOD及Na K ATP酶活性对局灶性缺血的脑组织起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5.
脑缺血后脑细胞线粒体LPO、SOD的变化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我们利用兔MCAO模型,分别测定脑缺血后4h(I_4)、24h(I_(24))脑组织的H_2o、Na~ 、Ca~(2 )、LPO,SOD以及线粒体的LPO,SOD,经与对照组(包括假手术和正常对照)对比,结果发现脑缺血后脑组织H_2o、Na~ 、C_a~(2 )LPO及线粒体LPO均明显增加,而SOD活性变化则相反地降低。结果提示脑缺血后脑细胞线粒体的LPO含量增加,而SOD活性则下降,说明脑缺血后线粒体产生的自由基参与了脑缺血脑损伤机制。  相似文献   

16.
硫酸镁对大鼠急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时ATP酶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探讨镁剂在动物实验性急性脑缺血再灌注 (cerebral ischemia-reperfusion,CIR)过程中对 ATP酶的影响。方法 选用 Wistar大鼠 ,按改良的 Pulsinelli法建立了大鼠颈总动脉 CIR损伤模型 ;CIR损伤 1 5 min后 ,断髓处死鼠 ,取额叶脑组织测定 ATP酶含量。结果 急性 CIR早期 ,脑中 Na -K -ATP酶活性降低极显著(P <0 .0 1 ) ,Mg2 -ATP酶和 Ca2 -ATP酶活性降低显著 (P <0 .0 5 ) ;预先应用 Mg SO4 能稳定 ATP酶的活性(Mg2 -ATP酶 ,P <0 .0 1 ;Ca2 -ATP酶、Na -K -ATP酶 ,P <0 .0 5 )。结论  Mg SO4 对大鼠 CIR损伤的脑保护作用与防止脑内多种 ATP酶活性降低有关。  相似文献   

17.
兔局灶脑缺血后内源性阿片肽含量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兔大脑中动脉阻断(MCAO)局灶脑缺血模型,放免法测定脑组织和血浆中内源性阿片肽(β-内啡肽、强啡肽A1-13)的含量。结果发现脑缺血后这两种肽含量均显著增加,且随缺血时间的延长而递增,与脑组织H2O、Na含量之间呈一定的正相关关系,该结果提示内源性阿片肽可能参与局灶脑缺血脑水肿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18.
化学药物对细胞氧化磷酸化的轻度抑制,可诱导神经元提高对致死性的缺血/缺氧损伤的耐受能力,这种与缺血预处理类似的内源性适应过程称为化学预处理:鉴于缺血预处理机制涉及线粒体ATP敏感钾通道(MitoKATP)的激活,我们以3-硝基丙酸(3-nitropropionic acid,3-NPA)为预处理应激原,在沙土鼠缺血再灌注模型研究了化学预处理的神经保护  相似文献   

19.
短暂脑缺血再灌流后ATP含量变化与细胞凋亡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短暂脑缺血再灌流后能量的动态变化及其与细胞凋亡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线栓法建立大鼠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模型,缺血10min后于再灌流后0h、1h、3h、6h、12h、24h和72h应用毛细血管电泳法分别测定额顶叶皮质的ATP含量,同时采用荧光显微镜、流式细胞仪和脱氧核苷酸末端转移酶介导的缺口末端标记法(TUNEL)检测细胞凋亡情况,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结果:缺血10min后额顶叶皮质ATP的含量急剧下降至对照组的20%。再灌流后ATP的含量逐渐恢复,于再灌流后1h、3h、6h和12h恢复至对照组的70.5%、65.7%、84.8%和86.9%。再灌流后24hATP含量再次下降,再灌流后24h和72hATP含量仅为对照组的50%,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和0.05)。缺血10min再灌流24h额顶叶皮质开始出现细胞凋亡现象,并随着时间延长凋亡细胞数目逐渐增加。结论:短暂脑缺血再灌流后大鼠额顶叶皮质存在细胞能量系统功能恢复滞后的现象和继发性细胞能量系统功能衰竭的现象,其中继发性细胞能量系统功能衰竭现象与细胞凋亡之间可能存在互为因果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ATP敏感性钾通道(KATP)开放剂尼可地尔(nicorandil)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I/R)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将60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4组:A组(假手术组)、B组(脑缺血再灌注组)、C组(脑缺血再灌注+尼可地尔组)及D组(脑缺血再灌注+尼可地尔+5-HD组),采用线栓法建立大鼠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模型,各组于脑缺血2h后进行再灌注,再灌注22h后观察各组大鼠神经功能评分、脑梗死体积、线粒体标志酶活性和脂质过氧化降解产物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的含量。结果(1)B、C、D组再灌注22h后神经功能评分显著低于A组,脑梗死体积、脂质过氧化物MDA含量均显著高于A组,线粒体标志酶活性SDH、CO表达显著低于A组(P〈0.01);(2)与B、D组比较,C组神经功能评分明显升高,脑梗死体积、MDA含量明显减少,SDH、CO活性明显增高(P〈0.01);(3)B组和D组各指标之间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结论尼可地尔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开放mitoKATP通道、维护线粒体功能、减少氧自由基产生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