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 检测mcprl基因的蛋白在正常腭突及小鼠腭裂模型腭突发育中的时空表达模式.方法 实验组管饲含全反式维甲酸的植物油诱导建立小鼠腭裂模型,对照组小鼠管饲植物油.2组取胎龄12,13,14,16 d的胎鼠各3只,包埋切片,HE染色观察2组胎鼠腭部发育的形态学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方法 观察MCPRI蛋白在2组胎鼠腭突中的表...  相似文献   

2.
目的:初步探讨新基因mcpr1在腭突外胚间充质细胞、下颌突外胚间充质细胞、牙囊细胞等中的表达情况。方法:取妊娠12.5d的胎鼠第3代腭研究会外胚间充质细胞及实验室已成功培养的人牙髓细胞、牙周膜细胞、牙囊细胞及下颌外胚间充质细胞,利用已制备的MCPR1多克隆抗体,进行细胞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分析MCPR1的表达情况。结果:腭寄突外胚间充质细胞组织块培养法培养,稳定传至3代,免疫组化结果示腭突外胚间充质细胞及人牙击膜细胞强阳性表达,在下颌突外胚间充质细胞,牙囊细胞及牙髓细胞表达较弱。结论:MCPR1在不同来源的细胞中广泛表达,但表达水平不同。进一步提示MCPR1可能参与不同组织器官的发生发展,在胚胎发育的不同时期具有不同的表达模式。  相似文献   

3.
目的:明确程序性细胞死亡在腭裂形成中的作用。进一步探讨调控程序性细胞死亡的相关基因在腭裂形成中的变化及分子生物学机制。方法:将16只妊娠10d(GD10)的C57BL/6N系小鼠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管饲维甲酸80mg/kg,对照组管饲等体积植物油。分别于GD1314(妊娠第13天第14小时,下同),GD1322,GD148,GD1414,GD1422,GD158,GD1522,GD168d处死孕鼠取胚鼠。胚鼠头部切片做原位末端转移酶标记(TUNEL)染色。结果:在腭突垂直生长期及定向移动期,两组腭间质细胞发生程序性死亡的数量有明显的差异(P<0.05)。结论:经外源性维甲酸作用后的小鼠腭突间质细胞发生大量程序性死亡,腭突体积发育瘦小,未能在中线相互融合而导致腭裂。  相似文献   

4.
目的 通过对18三体伴腭裂胚鼠和正常胚鼠大体标本腭突发育、冠状序列连续切片中,不同特征平面内腭突发育的比较测量学研究,认识腭裂与腭突发育的量化关系。方法 借助计算机图像处理系统测定52对处于相同或相近发育阶段的腭裂与非腭裂Han-NMRI小鼠的大体腭突宽度和横截面积,以及30对胎鼠颅上颌复合体冠状序列连续切片(厚度7μm)中腭突宽度及横截面积、腭骨、上颌骨腭突和牙槽突横截面积,并估算腭骨在矢状平面的长度。进一步对腭裂及非腭裂组行量化比较。结果 18三体伴腭裂小鼠大体标本腭突的宽度和面积明显小于正常小鼠;连续序列切片中腭裂小鼠腭突宽度及横截面积,腭骨、上颌骨腭突和上颌突和上颌突横截面积以及腭骨长度均明显小于正常小鼠。结论 18三体伴腭裂小鼠腭突在各个方向均呈严重的发育不足,这是与鼠胚的18三体条件密切相关的。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mcpr1在牙胚发生过程中的可能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化LsAB法观察MCPR1在小鼠牙胚发育各个时期的表达分布及其变化情况。结果:MCPR1在小鼠牙胚各个时期均有表达,但各期分布模式有所不同,帽状期开始在成釉器上皮细胞表达,在釉结节内亦呈现强阳性表达,在分化成熟的成牙本质细胞及成釉细胞内呈现出强阳性表达。结论:mcpr1可能通过上皮-间充质之间的信号传递及相关基因的相互调控,参与成釉器的成熟及牙胚的发育。  相似文献   

6.
目的 :构建腭裂相关基因mcpr1与pcDNA3 .1/V5 HisB融合的高效真核表达载体 ,为研究mcpr1基因的功能奠定基础。方法 :根据mcpr1基因的核苷酸序列 ,设计并合成引物 ,通过PCR方法 ,从包含有mcpr1基因全长的克隆载体T easy/mcpr1中 ,扩增出该基因外显子片段 ,将扩增产物连接到真核表达载体pcDNA3 .1/V5 HisB中。对该重组体进行PCR和酶切鉴定 ,以及测序验证。结果 :以重组体为模板扩增出40 0bp左右的特异性基因片段 ,与mcpr1基因片段大小一致 ,酶切鉴定也显示有 40 0bp左右的基因片断。测序结果显示与已知基因序列一致。结论 :成功构建mcpr1基因的真核表达载体 ,为下一步研究mcpr1基因的功能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Sox4基因在BALB/c正常小鼠与腭裂模型腭突胚胎上皮中的表达差异,初步研究该基因在腭突发育过程中的作用.方法 维甲酸诱导实验组BALB/c孕鼠,建立胎鼠腭裂模型,对照组孕鼠给予等量玉米油喂养.在GD13(gestation day 13)、GD14、GD15将各组孕鼠处死,获取胎鼠标本,应用免疫细胞化学方法检测Sox4蛋白在实验组及对照组胎鼠腭突中的表达.结果 实验组及对照组GD13-GD15腭突被覆的上皮中均为阳性表达,在GD13,二组腭突无明显形态差别.在GD14对照组中胚胎腭中线处可见腭突上皮开始接触融合,胚胎腭中线上皮带(medial epithelial seam,MES)表达阳性.GD14实验组中腭突未发生接触及融合.GD15对照组可见腭中线上皮带基本消失,MES部分消失,中线处为阳性,间充质中也可见阳性表达,实验组依然未发生融合,腭突末端被覆上皮呈阳性表达.用平均光密度值对 Sox4蛋白进行半定量检测得出,GD13实验组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 GD14实验组表达高于对照组,GD15对照组表达较高.组内比较对照组Sox4表达峰值出现在GD14,实验组相邻两组间对比无差异.结论 Sox4在腭裂与正常腭突中GD14-GD15的表达存在明显差异,在腭突融合期发挥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8.
李鑫  金岩  岳文  晏伟 《口腔医学研究》2003,19(6):476-479
目的建立小鼠腭突正常发育与腭裂形成中差异表达基因文库,揭示小鼠腭裂发生机制.方法 利用C57BL/6N小鼠腭裂模型,直接提取正常组及RA处理组发育形成期腭突组织中的mRNA,利用基于PCR的改良消减杂交技术,建立小鼠腭突正常发育时期与腭裂形成过程组织中差异表达基因文库.结果共获得阳性克隆597个,蓝色克隆168个,文库总浓度为7.6×102.结论有效地构建高容量的腭裂发生过程中差异表达文库,将在基因水平上明确腭裂发生机制提供有利的研究工具.  相似文献   

9.
目的 :构建mcpr1基因原核表达载体 ,表达MCPR1蛋白。 方法 :采用多聚酶链式反应 (PCR)扩增出mcpr1基因的蛋白编码序列 ,克隆到中间载体中 ,再经双酶切 ,亚克隆到表达载体中 ,构建该基因的融合表达载体pGEX 4T mcpr1,在大肠杆菌中用IPTG诱导表达 ,SDS PAGE电泳。 结果 :酶切和测序鉴定 ,表明融合表达载体内插入片段正确 ,在大肠杆菌中诱导后 ,出现一条 3 60 0 0的新蛋白带 ,主要存在于细菌沉淀中 ,占总蛋白的3 9 %。结论 :研究表明mcpr1基因编码的蛋白质能够在原核细胞中表达 ,为进一步深入研究该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0.
小鼠腭发育及腭裂形成过程的渐进性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NIH系孕鼠21只,随机分为正常组和给药组。给药组于妊娠第12天腹腔内注射50mg/kg Dexamethasone acetate,干扰鼠胚腭器官发育。二组孕鼠分别于妊娠第12/12、13/12、14/18、15/10、15/18、16/0、16/18天/小时处死,共获得胚胎184只。取头部标本作冠状切片,HE染色,光镜观察,对胃腭器官的发育进行研究。提出了腭器官发育的六个时期,并认为妊娠第13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在腭间充质存在的情况下,地塞米松对腭中嵴上皮细胞分化、转归的影响,以探讨地塞米松引 起腭裂畸形的发病机制。方法 A系小鼠妊娠14 d 8 h在体视显微镜下,解剖分离出A系小鼠胚胎腭突,应用半浸 静式腭突体外培养方法,通过光学显微镜和透射电镜观察在腭突接触融合时,地塞米松对腭中嵴上皮细胞的影响。 结果 地塞米松促进了腭中嵴上皮分化成复层鳞状上皮,加速了腭间充质分化过程,影响了腭突的正常发育,阻碍 腭突融合。结论 地塞米松可能通过加速腭间充质分化和抑制腭中嵴上皮正常转归的双重作用,阻碍腭的正常发 育过程,导致腭裂畸形。  相似文献   

12.
李鑫  金岩 《口腔医学》1999,19(4):171-173
目的通过观察细胞程序性死亡ProgrammedcelldeathPCD在腭突发育及腭裂形成中的差异相关基因bcl-2的表达探讨两者在腭裂发生中的意义方法利用建立的腭裂模型用原位末端转移酶标记、原位杂交技术检测PCD的发生和bcl-2基因表达变化结果实验组小鼠在腭突垂直生长期、上抬期中PCD明显多于对照组p<0.01且bcl-2的表达相应增高两者之间具有密切的相关性p<0.01结论PCD处于一个复杂的网络式调控系统bcl-2基因的抗凋亡作用与其它相关基因共同协同实施对细胞的调控决定细胞的最终命运  相似文献   

13.

Objectives  

To analyze gender differences in cleft pattern by the clinical statistical study of Japanese patients with cleft lip and/or cleft palate.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唇腭裂发生的影响因素。方法统计分析1995~2008年1209例唇腭裂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先天性唇腭裂患病状况与特点。结果唇腭裂患者中,主要以单侧唇裂、单侧唇裂伴腭裂、双侧唇裂伴腭裂为主,分别占27.55%、27.05%和19.69%。除单纯腭裂外,男性发病多于女性。唇腭裂患病左侧比右侧多见。唇腭裂畸形与患者的胎次关系中第一胎、第二胎、第三胎、第四胎、第四胎以上的构成比分别为24.73%、25.14%、21.34%、14.56%、14.23%。母亲中共有193例(15.96%)妊娠前3个月有接触风险因素。不同遗传亲属级别间发生唇腭裂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9.063,P〈0.01)。结论唇腭裂的发生可能与遗传、胚胎发育早期的环境因素、药物影响等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3个月~30岁唇腭裂患者与正常同龄人的体重差别,分析唇腭裂患者各生长阶段影响其体重的主要因素。方法唇腭裂患者1 939例,年龄3个月~30岁,按不同年龄分组,与正常对照组分性别进行体重比较,并对单纯性唇裂及单纯性腭裂患者之间体重进行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各年龄组唇腭裂患者体重均较正常对照组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年龄组单纯性唇裂与单纯性腭裂患者体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唇腭裂患者各生长阶段的体重较正常偏低。  相似文献   

16.
17.
石冰 《口腔医学研究》2011,27(4):296-299
为了有效提高对唇腭裂患者的治疗效果,作者从与唇腭裂治疗属性相关的治疗方案、外科行为、医患沟通和医疗服务模式几个方面总结和阐述了现行唇腭裂治疗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深入探讨唇腭裂的治疗属性问题是使目前的治疗朝着最终使患者满意的方向发展的观点。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细胞凋亡及上皮-间充质转化(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 EMT)在腭胚突融合中的作用。方法: 选用8周龄C57BL/6J近交系小鼠作为研究对象。于E13.5、E14.0、E14.5、E15.5及E17.5 d获取胎鼠腭胚突组织,在腭胚突融合的关键阶段,应用免疫组织化学和TUNEL方法检测EMT过程中蛋白变化和细胞凋亡率。每个时间点选择3张图片,应用image J软件进行图片灰度分析,采用SPSS12.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免疫组织化学和TUNEL法检测发现在腭融合的关键阶段(E14.5),腭中嵴上皮(medial edge epithelium, MEE)中出现纤连蛋白和波形蛋白表达和细胞凋亡,前中后腭部MEE细胞也出现细胞凋亡,中后部细胞凋亡率显著高于前部。结论: 在体内腭胚突融合的关键阶段,EMT过程和细胞凋亡均参与了腭中嵴上皮带的退化消失,且前中后腭部的融合机制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