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2 毫秒
1.
用31例成人上肢标本,对腕尺侧皮瓣的血管和神经等进行了研究,并讨论了该皮瓣的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2.
本文报道了48侧成人尸体上肢,提出了一个新的皮瓣供区——腕尺侧皮瓣。该皮瓣的血管蒂为腕背动脉,该动脉起于尺动脉。其起点外径为0.86mm。两侧有相应的绊行静脉,管径分别为桡侧支0.80mm,尺侧支0.76mm。皮瓣内含有腕背皮神经。该皮瓣可作游离皮瓣。  相似文献   

3.
目的 总结逆行前臂桡侧复合蒂筋膜皮瓣的临床应用经验.方法 应用逆行前臂桡侧复合蒂筋膜皮瓣29例修复前臂、手部创面,其中以鼻烟壶处为旋转点的皮瓣19例.皮瓣内通常含有头静脉、前臂外侧皮神经、桡神经浅支、桡动脉穿支等复合组织.吻合皮瓣远端神经的有7例.结果 29例皮瓣中27例完全成活,2例皮瓣远端小部分坏死.成活皮瓣质地柔软,血运良好.皮瓣一般比较薄.吻合神经的皮瓣经随访恢复了良好的感觉.结论 前臂桡侧复合蒂筋膜皮瓣血运可靠,切取简捷.远端蒂皮瓣可以修复包含拇、食、中指远端在内的手部较大面积创面.  相似文献   

4.
目的:为前臂皮神经伴行血管蒂皮瓣提供形态学基础。方法:在34侧红色乳胶灌注的成人上肢标本上,解剖观测了前臂皮神经及其伴行血管的起源、走行、分支及外径。结果:所有皮神经均有营养血管伴行,所有穿支血管均有1~2条伴行静脉,且在穿出深筋膜部位上有一定的规律性。结论:可以设计以皮神经伴行血管为蒂的岛状皮瓣。  相似文献   

5.
桡侧前臂皮瓣制备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桡侧前臂皮瓣(RFAFF)的制备技巧,提高其修复手术的成功率,降低对供区的功能影响。方法:完成35例RFAFF的制作;观察前臂皮瓣的存活率及对供区的影响,分析其失败原因,总结前臂皮瓣制备过程的技术要领。结果:本组均保守治疗,33例皮瓣完全存活,2例静脉血管危象(1例部分表皮脱落,1例表皮坏死)。结论:掌握适应证,精细的手术操作,合理的皮瓣设计是切取前臂皮瓣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6.
自1990年,成功地应用尺动脉腕上皮支皮瓣修复手背、手掌、虎口皮肤缺损12例。该皮瓣主要优点:不牺牲前臂主要动脉,血管解剖恒定,血供面积大,对美容破坏小。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逆流颞顶筋膜瓣临床应用的可行性。方法 ①在 12侧成人头颅标本上 ,对颞顶筋膜的形态和血供进行巨微解剖观测。②在 4侧头颅标本颞顶区的不同位置采集软组织标本进行组织学观察。③分别以颞浅动脉的额支或顶支或额、顶支双蒂设计逆流颞顶筋膜瓣应用于临床修复头颅深度软组织缺损。结果 ①颞顶筋膜主要由颞浅动脉供血 ,额支与顶支是颞浅动脉的终末分支 ,颞浅动脉经额支、顶支与耳后动脉、枕动脉、眶上动脉、滑车上动脉及对侧颞浅动脉有丰富吻合。颞浅静脉由静脉额支和静脉顶支汇合而成 ,动、静脉额支及动、静脉顶支基本伴行。②以额支、顶支为蒂的逆流颞顶筋膜瓣可获得的面积分别为 ( 119 75± 2 1 19)cm× ( 59 70±10 16)cm、( 110 67± 2 1 61)cm× ( 58 64± 7 65)cm。③临床应用 4例逆流颞顶筋瓣均获成功。结论 逆流颞顶筋膜瓣供血可靠 ,具有采取方便、供区隐蔽等优点 ,适用于颅、顶、枕等处深度软组织缺损的修复。  相似文献   

8.
目的 为前臂尺侧贵要静脉-皮神经营养血管远端蒂复合瓣设计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 30侧动脉灌注红色乳胶成人上肢标本,解剖观测下1/3段贵要静脉-前臂内侧皮神经营养血管的来源、分支及其与尺骨膜血管的关系。结果 贵要静脉-前臂内侧皮神经下1/3段的营养血管来自:尺动脉穿皮支5~9支,尺动脉腕上穿皮支1-3支,外径0.4~1.3mm。在尺骨茎突上6.0~16.0crn有骨间前动脉骨皮穿支2~3支,骨间后动脉骨皮穿支1~3支,外径0.4~1.2mm,二者分布尺骨中下段骨膜及相应区域的皮肤。上述穿皮支发皮支、筋膜支、骨膜支、皮神经-浅静脉营养血管,形成皮神经干血管链和贵要静脉旁血管链以及深、浅筋膜和骨膜血管网。结论 前臂尺侧贵要静脉-皮神经营养血管与肌、骨、皮营养血管同源,以尺动脉腕上穿皮支为蒂的远端蒂复合瓣,旋转轴点在腕关节平面,可用于转位修复手部远处的组织缺损。  相似文献   

9.
通过联合采用前臂桡动脉逆行皮瓣转移加腹部带蒂皮瓣移植,治疗一例右手背和前臂伸侧严重脱粒机伤,效果满意。手、臂严重脱粒机伤的早期治疗原则,关键在彻底清创和用血供丰富的皮瓣复盖深部组织的裸露创面。应用前臂逆行皮瓣转移复盖手、臂皮肤缺损的创而,具有血供丰富和技术简单的优点,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0.
王林 《中原医刊》2007,34(10):72-73
目的总结应用前臂桡侧皮瓣修复颈部瘢痕组织的经验。方法对我科25例应用前臂桡侧皮瓣修复颈部瘢痕组织的病例进行临床分析。结果前臂桡侧皮瓣具有许多符合口腔颌面部修复要求的优点,有多种用途和应用方法,修复效果满意,本组25例修复成功率96%。缺点是供区遗有瘢痕,影响外观。结论前臂桡侧皮瓣是一个多能优良皮瓣,适合于颈部软组织缺损修复。  相似文献   

11.
腹腔镜直肠手术的解剖学特点及应用意义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Luo CY  Ji XX  Zhang J  Guan C  Lin H  Yang Q  Ding Y  Xue L  Pan BJ  Zhang YZ 《中华医学杂志》2005,85(3):158-160
目的 探讨腹腔镜直肠手术的解剖学特点及其临床指导意义。方法 腹腔镜下实施直肠良恶性病变的手术117例,分析了与手术密切相关的解剖。结果 全组手术时间平均144min,中转开腹4例,中转率1.7%。手术出血量相当少,平均126ml。全组术中、术后未见输尿管即时损伤或延迟性损伤以及骶前大出血等严重手术操作相关并发症的发生,仅1例术中直肠左前壁被分破。结论 腹腔镜结直肠手术临床可行,熟练掌握腹腔镜直肠手术的解剖学特点,能减少该手术的失误,进一步减少手术并发症。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卵圆孔(FO)的形态及变异,为三叉神经痛、海绵窦区肿瘤的诊治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选取83 例结构完整的颅骨标本,采用游标卡尺测量卵圆孔长度、宽度。分别测量FO 与同侧颞骨岩尖 (APP)、后床突(PCP)之间的距离,分别记为FO-APP,FO-PCP ;记录FO 形态特点。结果 ① FO 具有 如下形态:椭圆形98 例;“D”字型60 例;三角形3 例;圆形2 例;不规则形2 例;缝1 例。FO 内具有骨 棘3 例,骨结节3 例,骨刺2 例。②左侧FO 长度、宽度分别为(7.37±1.21)和(4.28±0.99)mm ;FO 与 颞骨岩尖、后床突距离分别为(9.88±3.54)和(15.68±3.49)mm;右侧FO 长度、宽度分别为(7.84±1.18) 和(4.06±0.99)mm ;FO 与颞骨岩尖、后床突距离分别为(9.44±3.20)和(16.74±4.57)mm。③右侧 FO 长度高于左侧(P <0.05);左侧FO 宽度与FO-APP 呈负相关(r =-0.526,P =0.043);右侧FO 宽度 与FO-APP 呈负相关(r =-0.341,P =0.039);右侧FO 宽度与FO-PCP 呈负相关(r =-0.369,P =0.047)。 结论 分析FO 与颞骨岩尖、后床突等重要结构解剖学参数不仅提高脑外科医生对颅中窝解剖特征的认识, 而且对三叉神经减压、海绵窦肿瘤的诊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乙状结肠的解剖学观测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测乙状结肠的解剖学结构,为乙状结肠临床应用提供形态学依据。方法:解剖54例经福尔马林固定尸体标本,观察乙状结肠的外形、走行、位置、系膜及血供,对结果进行相关分析。结果:乙状结肠形态位置可分8种类型。乙状结肠长度为(35.54±12.14)cm;乙状结肠管径:起端管径为(3.38±1.26)cm(1.71~8.29 cm),中段管径为(3.83±1.36)cm,末段管径为(3.24±1.16)cm。左右凸出度(与正中矢状面距离):凸向右侧共47例,占87.03%,凸出度均值3.62 cm;凸向左侧6例,占11.11%,凸出度均值1.92 cm;位于正中1例,占1.85%。向前凸出度(与耻骨联合中点距离)8.10 cm。乙状结肠系膜最大长度(6.50±2.12)cm。系膜内动脉血管分支:均起自肠系膜下动脉,主干有2~4支不等。结论:乙状结肠长度、管径、系膜长度差异较大,整体外形、走行、空间位置存在多种类型,系膜内血管分支数目与分布不恒定。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获得有关梨状孔的各项解剖学数据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分别测量颅骨和 X线卡氏位片梨状孔的横径、纵径、底边与两侧边所成弧形的半径和角度 ,并按椭圆形和三角形进行分型 ,同时还测量成人前鼻孔至鼻内孔的距离。结果 :颅骨梨状孔横径为 (2 5 .7± 2 .9) mm,纵径为 (30 .1± 2 .6) mm,其中椭圆形 4 5 / 62例 ,三角形 17/ 62例 ,卡氏位片梨状孔横径为 (2 8.5± 2 .3) mm,纵径为 (33.3±3.2 ) mm,其中椭圆形 2 8/ 4 0例 ,三角形 12 / 4 0例 ,两侧边和底边所形成弧形的半径为 (17.3± 3.6) mm,角度为 (36.5± 16.6)°。前鼻孔至鼻内孔距离为左侧 (1.4 0± 0 .2 2 ) cm,右侧 (1.35± 0 .2 2 ) cm。结论 :梨状孔的大小及形态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其在鼻源性鼾症和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 (OSAS)的发生上起着比较重要的作用 ,而卡氏位片的拍摄为梨状孔的间接测量提供了一个客观有效的手段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建立新生患儿转运网络,提高基层医院的诊疗水平,减少医疗纠纷,降低新生患儿病死率。方法 在西南地区首先建立新生患儿转运网络,覆盖重庆及周边地区。转运时具体包括:保暖,保持呼吸道通畅,氧疗,建立静脉通道。留置胃管,转运途中要密切观察患儿的生命体征、皮肤粘膜颜色及意识情况,随时给予对症处理。结果通过新生患儿转运网络的建立,危重新生患儿的救治达到了相当满意的效果。结论 建立新生患儿转运网络对加强危重新生患儿的救治,降低病死率及后遗症,提高基层医院救治水平等方面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骨桥蛋白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研究骨桥蛋白(OPN)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探索其与结直肠癌转移的关系。方法应用SP免疫组化技术、原位杂交技术检测60例结直肠癌(32例淋巴结转移癌,28例无淋巴结转移癌)和13例正常肠黏膜中的OPN表达。结果骨桥蛋白在80.0%(48/60)结直肠癌中、84.3%(27/32)淋巴结转移癌中和75.0%(21/28)无淋巴结淋巴结转移癌中表达,正常黏膜不表达;骨桥蛋白的表达水平同肿瘤的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Dukes分期的相关性有统计学意义(P<0.05)。骨桥蛋白mRNA在81.7%(49/60)结直肠癌、90.6%(29/32)淋巴结转移癌中表达,正常黏膜不表达;骨桥蛋白mRNA的表达水平同肿瘤的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Dukes分期的相关性有统计学意义(P<0.05)。骨桥蛋白及其mRNA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与正常黏膜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两者具有较好的相关性(P<0.01)。结论骨桥蛋白在结直肠癌的发生和转移可能起重要的作用,可能为结直肠癌的治疗提供新的靶点。  相似文献   

17.
目的:本研究提出了一种腰椎退变性疾病的神经功能分型,并对其临床意义进行了初步探索。 方法:收集2019年3月至2020年12月我科收治的腰椎退变性疾病患者,根据相应诊断标准分别将其分为神经根型,脊髓马尾型,混合型,马尾综合征型和局灶型。所有患者均采用改良经椎间孔入路腰椎间融合术,统计分析手术临床效果和并发症情况。 结果:术后随访时间为(19.92±4.95)月,根据Nakai评定标淮:优68例(41.72%),良82例(50.31%),可8例(4.91%),差5例(3.07%),优良率为92.02%。马尾综合征组和其余各组之间在临床效果差的患者比例中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其余各组间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根据病史及影像学资料,术前判断腰椎退变性疾病的神经功能分型,有助于选择合适的手术方法并取得理想的疗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腕关节的磁共振成像技术与临床应用价值。方法35例病例(男20例,女15例),应用矩形表面小线圈(CP Flex small coil)作患侧关节的快速双回波自旋序列(Pd+T2_tse)扫描、T1加权序列扫描(T1_se)、快速小角度单次激发成像(Fast low angle shot,FLASH)加脂肪抑制(fat suppress)(T2_fl2d+fs)序列扫描、多回波(Multiple echo 2 dimension,Me_2d)序列扫描。扫描范围包括腕关节的冠状位、轴位。结果优片率达到90%以上。35例中,三角纤维软骨板复合体(TFCC)损伤18例,关节炎症改变4例,腕关节骨折或骨挫伤8例,肌腱和韧带损伤10例,舟状骨坏死3例,关节积液3例,良性病变和占位各1例,腕关节退行性变3例,未见异常2例。结论腕关节的磁共振检查,Pd+T2_tse、T2_fl2d+fs、Me_2d作为冠状位的常规序列,辅以横断位的T1_tse序列扫描,即可满足腕关节损伤和病变的诊断要求。  相似文献   

19.
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在结直肠组织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Han J  Xia C  Gao J  Xing C  Yang X  Tang X  Qiu F  Du Y 《中华医学杂志》2002,82(7):481-483
目的 研究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 (VEGF)和结直肠癌的关系。方法 应用流式细胞技术 (FCM)对结直肠癌肿瘤组织和癌旁正常粘膜组织标本进行VEGF的测定 ,结果用阳性细胞百分率和平均荧光强度表示。结合临床资料探讨VEGF和结直肠癌的生物学行为以及发生、发展与预后的关系。结果 VEGF在结直肠癌肿瘤组织中阳性细胞表达百分率为 5 7%± 2 9%、阳性细胞平均荧光强度为 2 4 %± 11% ,在癌旁正常粘膜组织标本中的阳性细胞表达百分率为 4 2 %± 2 4 %、阳性细胞平均荧光强度为 16 %± 7% ,两者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意义 (P <0 0 5 ) ,且VEGF的阳性表达和结直肠癌Dukes分期相关 (P <0 0 1)。结论 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 (VEGF)与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和预后相关 ,但与结直肠癌生物学分化程度之间的关系还有待进一步验证。  相似文献   

20.
司马军  韩石平  金弢  仇容 《浙江实用医学》2005,10(3):150-150,212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因子(VEGF)在结直肠癌的表达及其与肿瘤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二步法检测41例结直肠癌患者癌黏膜的VEGF达情况.结果VEGF在结直肠癌中的阳性表达率为65.9%,有淋巴结转移患者的表达率较高.随着Dukes分期的增高,VEGF阳性表达率逐渐上升.结论结直肠癌中VEGF的阳性表达与肿瘤的转移关系密切,对判断疾病的进展和预后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