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背景 近年来我国恶性肿瘤死亡率显著上升且有明显地区差异,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生活环境与习惯发生巨大变化的城市郊区居民恶性肿瘤死因谱的变化值得重点关注。目的 了解2010—2016年上海市某社区居民恶性肿瘤相关死亡流行病学特点及其趋势,为制定相关的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2018年6—11月,以上海市浦东新区六灶社区户籍人口为研究对象,死因资料来源于浦东新区2010—2016年户籍人口死亡数据库。死因分类根据2010年国际疾病分类第10版(ICD-10)统一编码,其中恶性肿瘤的ICD-10编码范围包括C00-97,以粗死亡率、标化死亡率、潜在减寿年数(PYLL)、PYLL率、平均减寿年数(AYLL)为主要分析指标。结果 恶性肿瘤粗死亡率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年度变化百分比(APC)=5.44%,Z=2.750,P=0.040〕;2010—2013年恶性肿瘤标化死亡率呈上升趋势(APC=13.00%,Z=4.380,P=0.048);2013—2016年恶性肿瘤标化死亡率无明显变化(APC=-4.74%,Z=-1.740,P=0.224)。2010—2016年男性恶性肿瘤粗死亡率高于女性(u=5.60,P<0.001);男性恶性肿瘤粗死亡率呈上升趋势(APC=6.79%,Z=3.383,P=0.020),标化死亡率无明显变化(APC=1.57%,Z=0.572,P=0.591);女性恶性肿瘤粗死亡率无明显变化(APC=1.27%,Z=0.996,P=0.365),标化死亡率呈上升趋势(APC=7.54%,Z=2.843,P=0.036)。2010—2016年恶性肿瘤PYLL为2 865.20人年,PYLL率为11.72‰,AYLL为5.32年/人;PYLL呈现逐年上升趋势(APC=6.79%,Z=3.383,P=0.019),AYLL无明显变化趋势(APC=1.27%,Z=0.996,P=0.394)。结论 该社区恶性肿瘤粗死亡率及PYLL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提示应加强针对的恶性肿瘤的防控措施,深入推进恶性肿瘤社区早发现工作。  相似文献   

2.
背景 恶性肿瘤对人群健康的危害已得到全世界的广泛关注,但目前针对劳动适龄人群恶性肿瘤死亡情况的研究依然较少。目的 了解2002—2015年上海市浦东新区劳动适龄人口恶性肿瘤死亡情况及其趋势,为制定相关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2002年1月—2016年2月收集上海市浦东新区居民死因监测数据库中2002-01-01至2015-12-31死亡的劳动适龄人口恶性肿瘤死亡资料。人口学资料来源于上海市浦东新区公安局。分析2002—2015年上海市浦东新区不同性别、年龄段劳动适龄人口恶性肿瘤死亡情况(死亡人数、粗死亡率)及不同性别、年龄段、死因分类劳动适龄人口恶性肿瘤粗死亡率年变化趋势。结果 2002—2015年上海市浦东新区劳动适龄人口恶性肿瘤死亡19 021例,粗死亡率为74.15/10万。2002—2015年上海市浦东新区男性劳动适龄人口恶性肿瘤粗死亡率大于女性(P<0.005)。2002—2015年上海市浦东新区劳动适龄人口恶性肿瘤粗死亡率随年龄的增大而上升(P<0.005)。2002—2015年上海市浦东新区劳动适龄人口恶性肿瘤粗死亡率呈现波动状态〔年均变化百分比(APC)=-0.20%,P=0.420〕。2002—2015年上海市浦东新区男、女性劳动适龄人口恶性肿瘤粗死亡率年变化趋势不显著(APC男性=-0.01%,P=0.983;APC女性=-0.48%,P=0.208)。2002—2015年上海市浦东新区30~39、40~49、50~59岁劳动适龄人口恶性肿瘤粗死亡率均呈逐年下降趋势(APC30~39岁=-2.96%,P<0.001;APC40~49岁=-2.90%,P=0.002;APC50~59岁=-1.59%,P=0.033)。2002—2015年上海市浦东新区劳动适龄人口主要恶性肿瘤死因分类中,肺癌、结直肠癌、胰腺癌粗死亡率呈逐年上升趋势(APC肺癌=2.04%,P<0.001;APC结直肠癌=1.99%,P=0.019;APC胰腺癌=2.35%,P=0.038),肝癌、胃癌粗死亡率呈逐年下降趋势(APC肝癌=-3.78%,P<0.001;APC胃癌=-2.12%,P=0.004)。结论 2002—2015年上海市浦东新区劳动适龄人口恶性肿瘤粗死亡率现波动状态,其中肺癌、结直肠癌、胰腺癌粗死亡率逐年上升,值得关注,需采取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近8年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育英儿童医院(以下简称我院)新生儿科收治疾病病种及死亡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2017年我院新生儿科住院疾病构成,比较前后4年主要疾病发生率以及病死率变化。结果:8年共收治新生儿25 632例。新生儿总体病死率由前4年的2.19%降至后4年的1.66%(P=0.001);其中,胎龄<28周病死率(25.32% vs. 15.77%,P=0.022),胎龄≥37周新生儿病死率(1.64% vs. 1.02%,P<0.001)下降显著。前后4年比较,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9.43% vs. 10.76%,P<0.001)、支气管肺发育不良(2.05% vs. 3.40%,P<0.001)、早产儿视网膜病变(1.51% vs. 2.82%,P<0.001)、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1.25% vs. 1.90%,P<0.001)、脑白质软化(0.77‰ vs. 2.57‰,P=0.001)等早产儿并发症发生率增加;先天性心脏病(16.97% vs. 19.72%,P<0.001)、消化道/腹部畸形(4.19% vs. 5.13%,P=0.001)等出生缺陷发生率增加;新生儿窒息(5.12% vs. 3.33%,P<0.001)、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损伤(2.74% vs. 1.46%,P<0.001)发生率下降。前后4年比较,住院新生儿感染病死率下降(0.89% vs. 0.21%,P<0.001);早产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病死率(30.95% vs. 17.26%,P=0.008)及败血症病死率(3.07% vs. 1.15%,P=0.014)显著下降。试管婴儿平均胎龄[(32.67±0.12)周],较自然受孕患儿[(36.99±0.02)周]小,试管婴儿病死率较自然受孕患儿高(4.26% vs. 1.79%,P<0.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2010—2017年我院新生儿总体病死率及感染性疾病病死率呈下降趋势。随着超早早产儿存活率升高,防治早产儿并发症成为早产儿管理的重点。住院患者中试管婴儿平均胎龄较自然受孕患儿低,而病死率较高。出生缺陷发生率升高,且成为主要死因之一。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南昌市湾里区居民的死因分布及特征,为制定重点疾病防控策略提供依据。方法通过死因登记报告信息系统收集2014—2016年南昌市湾里区居民的死因监测资料,分年度、性别和疾病系统进行死因顺位的描述性分析。结果 2014—2016年南昌市湾里区居民合计粗死亡率为699.55/10万,标化后死亡率为699.71/10万;死亡居民年龄组死亡率均表现在0~<1岁组较高,1~<5岁组死亡率有所降低,5~<10岁、10~<15岁、15~<20岁组死亡率有一定波动,但此后随着年龄的增长死亡率不断升高,尤其是60岁以上年龄组上升较快;前4位死因顺位依次为循环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恶性肿瘤以及伤害。结论南昌市湾里区居民2014—2016年标化死亡率低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16年全国平均死亡率;位居前4位的死因依次为循环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恶性肿瘤以及伤害。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2018年唐县主要恶性肿瘤发病及死亡情况。方法 根据全国肿瘤登记中心制定的审核方法和评价指标,计算恶性肿瘤的发病率、死亡率以及顺位。结果 2018年唐县共报告恶性肿瘤发病1 292例,恶性肿瘤发病率为236.43/10万,中标率为184.60/10万。2018年报告死亡病例621例,粗死亡率为113.64/10万,中标率为74.91/10万。恶性肿瘤发病前5位依次是肺癌、乳腺癌、胃癌、食管癌、结直肠肛门癌。死亡前5位的依次为肺癌、胃癌、肝癌、食管癌、脑神经系统癌症。结论 肺癌、乳腺癌是唐县常见恶性肿瘤,应有针对性地开展防治工作。  相似文献   

6.
李斐  李舍予 《中国全科医学》2018,21(26):3155-3159
甲状腺癌是近年来全球范围内发病率增长最快的恶性肿瘤。但以其特殊的临床和预后特点,甲状腺癌的疾病负担在全球范围内的变迁并非均衡。过度诊疗在全球甲状腺癌的疾病负担特征变迁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我国甲状腺癌的疾病负担也有其独特之处,提示我国甲状腺癌在病因、卫生经济学和治疗策略选择方面需要更多本土化研究。  相似文献   

7.
背景 脑卒中是在全球范围内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一类疾病,上海市浦东新区居民脑卒中死亡流行病学资料目前依然缺乏。目的 了解2002—2017年上海市浦东新区居民脑卒中死亡特征与减寿情况,为制定相应的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以上海市浦东新区户籍居民为研究对象,从浦东新区死因监测系统中提取死亡日期为2002—2017年死因为脑卒中死亡居民的资料进行分析。不同人群间粗死亡率比较采用Poisson分布资料Z检验,标化死亡率比较采用Mantel-Haenszel检验。脑卒中死亡率年均变化百分比(APC)采用Joinpoint 4.0.4计算。减寿指标包括潜在减寿年数(PYLL)、潜在减寿率(PYLLR)、平均减寿年数(AYLL)、标化潜在减寿年数(SPYLL)以及标化潜在减寿率(SPYLLR)。人口因素与非人口因素对于脑卒中死亡率变化的贡献采用率差别分解法进行评价。结果 2002—2017年浦东新区累计报告居民脑卒中死亡56 180例,年均粗死亡率为129.85/10万,标化死亡率为47.03/10万。2002—2017年脑卒中粗死亡率保持稳定(Z=1.362,P=0.195);标化死亡率呈逐年下降趋势(APC=-3.78%,Z=-14.950,P<0.001);其中缺血性脑卒中粗死亡率呈逐年上升趋势(APC=3.62%,Z=14.055,P<0.001),标化死亡率呈逐年下降趋势(APC=-0.74%,Z=4.639,P<0.001);出血性脑卒中粗死亡率与标化死亡率均呈逐年下降趋势(APC粗死亡率=-1.46%,Z粗死亡率=-5.739,P粗死亡率<0.001;APC标化死亡率=-5.43%,Z标化死亡率=-13.409,P标化死亡率<0.001)。男性居民脑卒中粗死亡率低于女性(Z=-5.465,P<0.001),标化死亡率高于女性(Z=-35.779,P<0.001)。儿童组、青年组、中年组、低龄老年人组、高龄老年人组年龄别死亡率分别为0.15/10万、2.52/10万、27.86/10万、248.02/10万、2 019.20/10万。年龄别死亡率趋势分析显示,2002—2017年青年组、中年组、低龄老年人组、高龄老年人组居民脑卒中死亡率均呈逐年下降趋势(P<0.001)。脑卒中PYLL为87 302年,PYLLR为2.02‰,AYLL为1.55年/人。2017年浦东新区居民脑卒中死亡率高于2002年,其中人口因素影响死亡率升高,而非人口因素作用使死亡率下降。结论 2002—2017年浦东新区居民脑卒中死亡率保持稳定,导致了严重的疾病负担,人口老龄化因素发挥主要促进作用,应采取综合性的防控措施。  相似文献   

8.
9.
目的了解南昌市新建区居民2011—2015年伤害死亡水平与分布规律及其所致寿命损失情况,为该区伤害防治工作提供参考。方法通过中国疾控死亡报告信息系统及新建区统计局获取死亡和人口数据,采用ICD-10对伤害死因分类,采用SPSS20.0建立简略寿命表和去死因寿命表进行伤害所致寿命损失分析。结果新建区5年内居民伤害粗死亡率为47.21/10万,标化死亡率为48.20/10万,期望寿命78.38年,因伤害寿命损失为1.52年,男性伤害平均粗死亡率高于女性(χ2=25.747,P<0.05)。不同年龄组伤害死亡率分布特征为"两头高,中间低"。前5位伤害死因及死亡率为交通事故(23.36/10万)、溺水(8.35/10万)、自杀(3.48/10万)、意外跌落(3.00/10万)、意外中毒(1.50/10万),其寿命损失分别为0.71、0.37、0.09、0.08、0.04年。0~14岁组首位伤害死因为溺水,其他年龄组则为交通事故,男女性寿命损失的前2位均依次为交通事故和溺水。结论南昌市新建区居民伤害死亡及其所致寿命损失较一般地区严重,应结合伤害死亡在不同人群中的流行特征进行针对性综合防控,以降低伤害发生,减少寿命损失。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了解和掌握上海市闵行区住院伤害病例特征和疾病负担,为制定伤害防制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应用上海市闵行区医院信息系统,收集2012-2016年5年间因伤害住院病例资料,依据《疾病和有关健康问题的国际统计分类(ICD-10)》分析伤害住院病例的人口学特征及疾病负担。结果   共纳入18 208例研究对象,男性61.83%、女性38.17%,男性较女性平均年龄小10岁;年龄分组构成有明显差别,40~64岁最集中(46.84%),其次为15~39岁和≥65岁,分别为28.95%和23.64%,<15岁最少(0.57%)。伤害原因前3位分别为跌倒(53.83%)、运输事故(13.30%)和意外事故(11.86%)。住院时间中位数10天,女性高于男性;住院费用中位数17 241.24元,女性高于男性,住院费用中位数前5位分别为意外事故、跌倒、意图不确定事件、运输事故、无生命器械伤。治疗结局以治愈为主(48.65%),其次为好转(42.50%)、未愈(6.17%)、死亡1.44%。意外事故造成的住院伤害以治愈为主,运输事故所致死亡率最高。结论   住院伤害以中年人群为主,女性病例具有住院时间长、费用高、预后良好的特点;男性住院患者具有发生率高、死亡率高、预后不良的特点。应结合研究结果针对重点人群重点伤害类型开展干预工作。  相似文献   

11.
背景卵巢癌对女性健康的危害已得到全世界的广泛关注,但目前缺乏针对我国卵巢癌发病及死亡趋势分析的研究。目的通过收集《中国肿瘤登记年报》中2005—2016年卵巢癌发病与死亡数据,描述和分析该时期我国女性卵巢癌发病与死亡变化趋势,为我国卵巢癌的科学防控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整理2005—2016年卵巢癌发病与死亡数据,计算每年的标化发病率、标化死亡率、年龄别发病率和年龄别死亡率。运用Joinpoint软件计算年度变化百分比(APC)和平均年度变化百分比(AAPC),分析我国卵巢癌发病与死亡随时间(年度)的变化趋势。结果2005—2016年我国卵巢癌发病率整体呈快速上升趋势(AAPC=7.25%,P<0.05),历年城市的卵巢癌标化发病率均高于农村,35~岁年龄组以后发病率随年龄增长呈上升趋势,发病高峰主要集中出现在55~岁年龄组。2005—2016年我国卵巢癌死亡率整体呈快速上升趋势(AAPC=6.06%,P<0.05),历年城市卵巢癌标化死亡率均高于农村,35~岁年龄组以后死亡率随年龄的增长快速上升,75~岁年龄组以后死亡率逐渐下降。结论2005—2016年我国卵巢癌发病率和死亡率呈快速上升趋势,但在年龄和城乡之间表现出一定差异,应采取针对性措施,积极制订卵巢癌防治策略,降低卵巢癌的危害。  相似文献   

12.
背景 乳腺癌位居全球女性癌因死亡首位,具有发病率高、疾病负担重等特点。目的 评估1990—2019年中国女性乳腺癌发病率及死亡率的流行变化趋势。方法 提取《2019年全球疾病负担》数据库中1990—2019年中国≥15岁女性乳腺癌发病及死亡数据,应用年龄-时期-队列的贝叶斯模型对中国1990—2019年女性乳腺癌发病及死亡趋势进行拟合,进一步估计中国女性乳腺癌发病及死亡风险中的年龄效应、时期效应和队列效应。结果 1990—2019年中国女性乳腺癌粗发病率从14.14/10万升至52.81/10万,粗死亡率从7.22/10万升至13.40/10万。乳腺癌标化发病率总体呈上升趋势(1990年为17.07/10万,2019年为35.61/10万),标化死亡率呈平稳略减趋势(1990年为9.16/10万,2019年为8.98/10万)。年龄-时期-队列模型分析结果显示:所有年龄组女性乳腺癌发病率净漂移值为2.58%〔95%CI(2.34%,2.83%)〕,局部漂移值在65~69岁年龄段达到最高,为3.46%〔95%CI(3.11%,3.80%)〕;死亡率净漂移值为-0.75%〔95%CI(-1...  相似文献   

13.
背景 中国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疾病负担较为严重的国家之一,COPD已成为中国的第三大致死病因,其在全部疾病伤残调整寿命年(DALYs)排名中位居第三位。基于患病率、死亡率和DALYs率实现对COPD疾病负担的有效预测,可为预防和控制措施的制定提供理论支持。 目的 描述和分析1990—2019年中国COPD疾病负担状况及其变化趋势,并预测2020—2024年中国COPD疾病负担,旨在为中国COPD科学防控提供依据。 方法 于2021年12月,从2019年全球疾病负担(GBD 2019)中提取1990—2019年中国COPD患病率、死亡率及DALYs率等疾病负担指标的数据,采用平均年度变化百分比(AAPC)分析其变化趋势。基于1990—2016年数据(训练集)建立COPD患病率、死亡率及DALYs率的自回归移动平均(ARIMA)模型和神经网络自回归(NNAR)模型,利用2017—2019年数据(测试集)进行模型评价。采用预测值与实际值的相对误差、平均绝对百分误差(MAPE)、平均绝对误差(MAE)和均方根误差(RMSE)比较模型的拟合和预测效果,运用最佳模型预测2020—2024年中国COPD疾病负担。 结果 1990—2019年:中国全人群COPD患病率从2 344.40/105增长至3 175.37/105,年均增长1.04%,男性和女性的COPD患病率平均每年分别增长0.92%和1.13%;中国全人群COPD死亡率由105.09/105下降至72.94/105,年均降幅为1.29%,男性和女性的COPD死亡率均呈下降趋势,平均每年分别下降0.83%和1.83%;中国全人群DALYs率从2 206.55/105下降至1 400.71/105,年均下降1.56%,男性和女性的COPD DALYs率均呈下降趋势,平均每年分别下降1.37%和1.86%。ARIMA和NNAR模型预测值的动态趋势与实际情况基本一致,但ARIMA模型的预测值与实际值相对误差、MAPE、MAE和RMSE更小,预测精度更高。经ARIMA模型预测得到2020—2024年中国COPD患病率分别为3 229.77/105、3 262.44/105、3 292.38/105、3 322.31/105、3 352.25/105,死亡率分别为74.50/105、75.49/105、76.11/105、76.50/105、76.75/105,DALYs率分别为1 429.56/105、1 452.07/105、1 469.64/105、1 483.35/105、1 494.05/105。 结论 2020—2024年中国COPD疾病负担呈现上升趋势,ARIMA模型在拟合中国COPD疾病负担应用中具有良好的拟合效果和精度,可为COPD疾病负担短期预测提供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14.
背景喉癌对人群健康的危害已得到全世界的广泛关注,但目前仍缺乏针对我国居民2005—2016年喉癌发病及死亡趋势分析的研究。目的通过收集《中国肿瘤登记年报》中2005—2016年喉癌发病与死亡数据,描述和分析该时期我国居民喉癌发病与死亡变化趋势,为我国喉癌的科学防控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Excel整理2005—2016年喉癌发病与死亡数据,计算每年的标化发病率、标化死亡率、年龄别发病率和年龄别死亡率。标化率的计算根据2000年全国普查标准人口年龄构成计算。运用Joinpoint软件计算年度变化百分比(APC)和平均年度变化百分比(AAPC),分析我国喉癌发病与死亡随时间(年度)的变化趋势。结果2005—2016年我国居民喉癌标化发病率整体呈下降趋势(AAPC=-2.25%,P<0.05);城市的喉癌标化发病率整体高于农村,男性的标化发病率高于女性;40~岁年龄组以后发病率随年龄增长呈上升趋势,历年发病高峰集中出现在70~岁年龄组和75~岁年龄组。2005—2014年我国居民喉癌标化死亡率整体呈下降趋势(APC=-1.67%,P<0.05),2014—2016年死亡率虽略微上升,但变化不明显(P>0.05),城市标化死亡率整体高于农村,男性标化死亡率高于女性,40~岁年龄组以后死亡率随年龄的增长呈逐渐上升趋势。结论2005—2016年我国喉癌标化发病率和标化死亡率整体呈下降趋势,但在性别、年龄和城乡之间表现出一定差异,因此应采取针对性措施,积极制订喉癌防治策略,降低喉癌的危害。  相似文献   

15.
背景 艾滋病作为一种极具危害性的传染病,分析其发病率与死亡率变化趋势并探讨年龄、时期、队列3个因素对艾滋病发病率与死亡率的影响能够为艾滋病防控政策的制定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目的 分析2004—2018年中国艾滋病发病率与死亡率变化趋势,探究年龄、时期及队列因素对艾滋病发病率与死亡率的影响。方法 于2022年3月,以中国公共卫生科学数据中心2004—2018年的网络直报系统数据作为数据来源,提取2004—2018年中国艾滋病各年龄组发病人数、发病率、死亡人数及死亡率数据。运用Joinpoint回归模型分析2004—2018年中国艾滋病发病率与死亡率的变化趋势,并计算年度变化百分比(APC)与平均年度变化百分比(AAPC);借助年龄-时期-队列模型分析年龄、时期及队列因素对中国艾滋病发病率与死亡率的影响。结果 2004—2018年中国艾滋病发病率从0.248 9/105升至4.956 9/105,死亡率从0.060 5/105升至1.431 2/105。Joinpoint回归模型结果显示,2004—2018年中国艾滋病发病率与死亡率分别年均上升22.70%[95%CI(20.70%,24....  相似文献   

16.
豆丽园  黄娟  郭理想 《中国全科医学》2020,23(27):3440-3443
慢性病共存人群日益增多,相较于单一慢性病患者,其需要拜访多个领域的医生,需要多项治疗和护理,并进行多项检查等,该经历会给其带来更严重的治疗负担。因此,慢性病共存患者的治疗负担越来越引起各界的重视,如何有效评估其治疗负担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就慢性病共存患者治疗负担相关评估工具进行总结,介绍了慢性病共存治疗负担问卷、患者关于治疗和自我管理体验量表、治疗负担问卷、运动治疗负担问卷、接受生命维持治疗意愿工具、日常用药负担问卷、健康照护任务困难量表的内容、信效度、优缺点,以期为医务人员合理选择相关评估工具提供科学的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17.
背景 循环系统疾病中的心脑血管疾病已成为影响中国人寿命的"第一杀手",患病率和死亡率仍处于上升阶段。揭示循环系统疾病城乡别、性别、地区别死因顺序及其变化趋势,将为预防和控制循环系统疾病的发生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目的 分析我国2004—2015年循环系统疾病中以心脑血管为主的疾病死亡谱特征,即城乡别、性别、地区别死因顺序及其变化趋势。 方法 利用2004—2015年"全国疾病监测系统死因监测数据集"所定义的"循环系统疾病"资料,选取其中各类别疾病的死亡数和死亡率资料,应用SPSS 13.0统计软件,采用χ2检验方法分析各类别循环系统疾病的城乡别、性别、地区别死亡率的差异及变化趋势。 结果 2004—2013年各年的死因顺位排序为脑血管病→缺血性心脏病→循环系统的其他疾病→高血压心脏病/肾脏病→风湿热和风湿性心脏病;2014—2015年各年死因顺位排序为脑血管病→缺血性心脏病→高血压心脏病/肾脏病→循环系统的其他疾病→风湿热和风湿性心脏病。2006—2015年,脑血管病、缺血性心脏病死亡率呈逐年上升趋势;2004—2015年,高血压心脏病/肾脏病死亡率逐年缓慢上升;风湿热和风湿性心脏病死亡率各年变化不大;循环系统的其他疾病死亡率呈双波浪变化,其中2006年和2013年为波峰。城乡别死亡率:脑血管病各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风湿热和风湿性心脏病除2006、2015年外,高血压心脏病/肾脏病除2005年外,缺血性心脏病除2015年外,循环系统的其他疾病除2004、2005、2011、2012年外,其余年份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性别死亡率:各年份风湿热和风湿性心脏病、缺血性心脏病和脑血管病死亡率性别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循环系统的其他疾病除2005年外,其余各年性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血压心脏病/肾脏病死亡率仅2005年和2015年性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地区别死亡率:各年份各类别疾病死亡率地区别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循环系统疾病死亡率具有明显的城乡别、性别、地区别差异。缺血性心脏病城市高发,其他各类疾病乡村高发;女性风湿热和风湿性心脏病高发,其他各类疾病均为男性高发;风湿热和风湿性心脏病、高血压心脏病/肾脏病、缺血性心脏病、脑血管病、循环系统的其他疾病死亡率地区别差异明显,应根据地区别的差异确定不同的循环系统疾病的防治重点和采取不同的防治措施。 该文的微信推文请扫描下方二维码查看!  相似文献   

18.
背景 随着抗反转录病毒治疗的推广,HIV/AIDS患者的期望寿命延长,与年龄相关的疾病愈发常见。且患者易发机会性感染、共感染等情况,健康状况不佳,医疗费用较高,经济负担较重。然而,目前有关HIV/AIDS患者家庭经济负担的研究较少。 目的 了解我国四省份(北京市、河南省、贵州省、安徽省)HIV/AIDS患者因病所致的家庭经济负担现状,并探究其影响因素。 方法 于2020年12月至2021年5月,采用典型抽样法在北京市、贵州省、安徽省各选择1家医疗机构、在河南省选择1家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作为调查地点,采用方便抽样法在各调查地点选取2020年获取过医疗卫生服务的HIV/AIDS患者作为调查对象。采用课题组自行设计的问卷,收集患者的社会人口学及经济学特征、疾病状况及就医情况指标。根据患者2020年的自付医疗费用和家庭年收入计算费用收入比,以费用收入比>25%为出现了家庭经济负担,否则为未出现家庭经济负担。 结果 共纳入1 446例患者,患者费用收入比以≤1%(400例,27.7%)和>1%~5%(418例,28.9%)为主,出现家庭经济负担的患者为237例(16.4%)。不同地区、性别、年龄、婚姻状况、文化水平、职业、户口性质、流动情况、医疗保险类型、家庭年收入水平、感染途径、CD4+ T细胞计数、就医形式的患者出现因病所致家庭经济负担者占比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女性出现家庭经济负担的风险高于男性〔OR(95%CI)=1.729(1.050,2.853)〕,≥65岁者出现家庭经济负担的风险高于18~24岁者〔OR(95%CI)=3.445(1.188,10.227)〕,离异者出现家庭经济负担的风险高于未婚者〔OR(95%CI)=2.241(1.073,4.678)〕,事业单位人员出现家庭经济负担的风险低于家务/待业/无业者〔OR(95%CI)=0.287(0.081,0.898)〕,家庭年收入水平为中低收入、低收入者出现家庭经济负担的风险高于高收入者〔OR(95%CI)分别为3.556(1.471,9.428)和29.614(12.348,79.211)〕,经异性性行为感染者出现家庭经济负担的风险较经同性性行为感染者低〔OR(95%CI)=0.356(0.186,0.670)〕,从未接受过抗艾滋病病毒治疗(ART)患者出现家庭经济负担的风险低于接受过ART者〔OR(95%CI)=0.241(0.055,0.835)〕,CD4+ T细胞计数为201~350、≤200个/μl者出现家庭经济负担的风险高于>500个/μl者〔OR(95%CI)分别为2.347(1.237,4.515)和2.365(1.200,4.702)〕,仅住院者、门诊+住院者出现家庭经济负担的风险高于仅门诊者〔OR(95%CI)分别为12.492(5.592,27.818)和23.690(14.519,39.933)〕。 结论 HIV/AIDS患者费用收入比较低,部分患者出现了家庭经济负担。性别、年龄、婚姻状况、职业、家庭年收入水平等社会人口学和经济相关特征,感染途径、ART、CD4+ T细胞计数水平、就医形式等疾病和就医相关特征是影响HIV/AIDS患者家庭经济负担的因素。未来应重点关注女性、老年、重症及家庭年收入较低的HIV/AIDS患者,继续完善和落实相关医疗保障政策,切实、有效地降低HIV/AIDS患者的家庭经济负担。  相似文献   

19.
本文总结了近年来在结直肠癌癌变机理、早期诊断、综合治疗、化学预防方面的研究新动向。提出基础结合临床、将基础研究成果快速转化为指导临床实践服务,是提高结直肠癌诊治水平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