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宣玲  黄宇理  卢冬雨  徐玮  王本芳  阮吟 《实用全科医学》2011,(10):1521-1521,1580
目的观察心包穿刺置管引流治疗心包积液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36例心包积液患者二维B超定位后均采用Seld inger导管法经皮穿刺,心包腔内留置中心静脉导管,进行间断抽吸心包积液、注射治疗药物,观察临床疗效及并发症。同时采用多种措施防止并发症发生。结果 30例采用剑突下置管,6例采用心尖部置管,所有患者均一次穿刺?置管成功,置管进入心包的深度为10~15 cm,留置导管时间7~14 d,穿刺抽液减压后,患者胸闷、呼吸困难等临床症状明显缓解,生活质量提高,1例在置管后抽出100 m l液体时出现头晕出汗,停止抽液后症状缓解;1例出现穿刺孔渗液,随进一步抽吸而消失。均未出现心室扩张和急性肺水肿、气胸、心肌或冠状血管损伤、恶性心律失常等严重并发症。结论心包穿刺置管引流治疗心包积液具有较好的疗效,且方法简便,创伤小,费用低,值得临床继续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急诊塞尔丁格(Seldinger)法心包穿刺置管术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急诊大量心包积液合并有填塞症状的患者23例,按急诊来诊顺序分为常规穿刺组10例、塞尔丁格法组13例,塞尔丁格法组采用塞尔丁格法心包穿刺置管引流术,常规穿刺组采用传统的心包穿刺抽液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症状变化,治疗后超声下心包内积液厚度变化情况,以及手术并发症。结果塞尔丁格法组患者均只行1次穿刺引流术,引流液总量约800~1500ml;常规穿刺组行2~3次穿刺抽液,抽液总量约700~1200ml。塞尔丁格法组患者症状缓解较明显。但两组患者引流术后的生理参数(心率、脉压差、呼吸频率和血氧饱和度)变化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复查超声示塞尔丁格法组心包内残留液体量少于常规穿刺组(P<0.05)。常规穿刺组术中出现室性早搏3例,塞尔丁格法组未见手术并发症。结论采用塞尔丁格法穿刺置管引流术可有效彻底引流心包内积液,安全性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心包穿刺置管间断抽液治疗大量心包积液的临床观察及护理.方法 30例心包积液患者应用中心静脉导管,采用Seldinger导管法经皮心包腔内置管间断抽取心包积液.结果 30例患者均穿刺成功,5例出现随呼吸运动心前区轻微疼痛,2例出现引流不畅,改变体位后通畅,1例术后第2天发生心包积液漏入胸腔,无1例发生心包内继发感染.结论 心包腔内置管间断抽液治疗心包积液具有较好的疗效,特别是肿瘤所导致的恶性心包积液,护士应加强置管前后的观察和护理以及预防感染,是提高患者生存质量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比较心包腔内置管引流和传统心包穿刺抽液两种方法,评价其安全性与有效性.方法 78例心包积液病人分为两组,一组心包腔内置管引流(n=41),一组传统心包穿刺抽液(n=37),比较两组并发症的发生率和心包积液引流量.结果心包腔内置管引流和传统心包穿刺抽液两种方法所致的穿刺并发症发生率相似.心包腔内置管引流对心包穿刺所致的心包填塞有防止作用,且心包积液引流量远大于传统心包穿刺抽液(P<0.05) .结论心包腔内置管引流比传统心包穿刺抽液更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5.
李霖 《海南医学》2006,17(5):11-12
目的探讨经心尖区穿刺留置中心静脉导管引流心包积液的临床疗效。方法58例心包积液患者随机分为置管引流组(30例)和单纯穿刺组(28例)。观察两组病人抽液后的临床疗效。结果置管引流组显效19例。有效8例.总有效率90.00%;单纯穿刺组显效4例,有效3例,总有效率25.00%。置管引流组明显优于单纯穿刺组(P〈0.001),操作相关并发症少。结论心包穿刺置管引流术是一种操作简单、安全、有效治疗心包积液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经皮心包内置管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51例大量心包积液患者在超声引导下置管抽液.结果51例置管成功,置管时间平均12 d(5~23 d)均无任何并发症出现.1例出现缩窄心包炎手术治疗.结论经皮心包内置管抽液治疗心包积液安全性高,疗效好.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对大量心包积液患者有效安全的诊断治疗手段,以减少反复心包穿刺并发症的发生。方法总结该院2000年5月~2006年9月48例心包积液住院患者,进行超声引导床边心包置管。置管后可反复抽液并注射药物治疗。结果48例置管成功率达93.8%,出现穿刺并发症3例,占6.2%,主要并发症是迷走反射和室性早搏。置管引流后临床症状均显著缓解或消失,血压上升,心率下降,心排量增加,奇脉消失。结论保持最佳的穿刺体位,在床边超声的引导定位下置管引流治疗大量心包积液,成功率高,应用方便,穿刺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8.
心包穿刺抽液与心包腔内置管引流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通过比较心包穿刺抽液与心包腔内置管引流两种方法,评价其安全性与有效性.方法 将78例心包积液患者分为心包腔内置管引流组(n=41)和传统心包穿刺抽液组(n=37),比较两组并发症的发生率和心包积液引流量.结果 心包腔内置管引流对心包堵塞有防止作用,且心包积液引流量远大于心包穿刺抽液组(P<0.05).结论 心包腔内置管引流比心包穿刺抽液更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采用中心静脉导管留置治疗心包积液或胸腔积液。方法:用改良的Seldinger法经皮穿刺将中心静脉留置管置入心包腔或胸膜腔内并保留导管进行抽液、引流和注射药物。结果:52例均一次置管引流成功,每例抽液或引流心包积液或胸腔积液800~12800ml,留置导管时间3~32天,无并发症。结论:该方法治疗心包积液或胸腔积液的优点在于:创伤、痛苦小、简便、用途多。  相似文献   

10.
文国英  文海萍 《微创医学》2012,7(6):690-691
心包积液是心包炎常见的临床表现,严重者可危及患者生命,诊断、治疗常需反复穿刺抽液,穿刺过程中可导致脏器损伤、心律失常甚至死亡[1]。我院采用经皮心包穿刺置管引流治疗心包积液患者20例,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比较心包穿刺抽液和心包腔内置管引流两种方法治疗心包积液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取64例心包积液患者为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心包穿刺抽液的手术方法)32例和试验组(心包腔内置管引流的方法)32例,后将两组患者的心包积液引流量、手术前后的收缩压差值、术后心率、操作时间、并发症进行统计及比较。结果:试验组的心包积液引流量明显高于对照组,术后心率降低明显、收缩压显著增加、手术时间明显减少、并发症发生率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包腔内置管引流的手术方法比心包穿刺抽液的方法有更好的临床疗效,安全性更好。  相似文献   

12.
心包腔内置管间断抽液治疗心包积液21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观察心包腔内置管间断抽液治疗心包积液的临床疗效。方法:21例心包积液患者应用中心静脉导管,采用Seldinger导管法经皮心包腔内置管,间断抽取心包积液,观察临床疗效及并发症。结果:19例采用剑突下置管,2例采用心尖部置管,5例出现随呼吸运动心前区轻微疼痛,2例出现引流不畅,改变体位后通畅,1例术后第2天发生心包积液漏入胸腔。结论:心包腔内置管间断抽液治疗心包积液具有较好的疗效,特别是肿瘤所导致的恶性心包积液。  相似文献   

13.
大量心包积液的治疗常需反复心包穿刺放液,操作繁琐,并发症多.我院自2000年以来,采用Seldinger法对36例各种原因所致的心包积液患者,行心包穿刺置管引流治疗,效果良好.现将置管引流的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4.
大量心包积液的治疗常需反复心包穿刺放液,操作繁琐,并发症多。我院自2000年以来,采用Seldinger法对36例各种原因所致的心包积液患者,行心包穿刺置管引流治疗,效果良好。现将置管引流的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心包穿刺治疗心包积液的方法、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44例多种原因所致的心包积液进行心包穿刺,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22例,超声引导下,应用改良注入穿刺针行心包穿刺;对照组22例,使用本院供应室提供的穿刺包穿刺。其中男性21例,女性23例。观察心包积液引流及并发症、穿刺成功率。结果治疗组全部病例均1次安全成功,穿刺后一次性抽液或间歇抽液,均获得满意效果,均未出现明显的并发症。对照组穿刺失败2例,出现并发症3例。治疗组的症状缓解时间、首次抽液量、平均积液消退时间、并发症、穿刺成功率均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超声引导下应用改良注入穿刺针心包穿刺治疗心包积液,与常规心包穿刺相比,操作简单、准确、安全、方便,可以常规应用于各种原因的心包积液。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中心静脉导管置管引流心包积液的护理措施及并发症的预防。方法:本组62例患者经皮穿刺,心包腔内置管,抽出积液,对患者术中、术后发生的并发症所实施的相应护理措施进行了回顾分析。结果:心包抽液并直接注射药物可起到积极的治疗作用,护理措施切实可行。结论:实施针对性护理措施是此项穿刺治疗成功的关键,减少了患者反复穿刺之痛苦。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经皮心包穿刺置管在恶性心包积液诊断和治疗方面的价值.方法治疗组用单腔中心静脉管对34例心包积液患者进行心包穿刺置管引流,并搜集标本进行细胞学和组织学检查,并给予心包内注药化疗.对照组14例合并心包积液的恶性肿瘤患者,只定期行心包穿刺减压和常规细胞学检查,不行心包腔内化疗.结果治疗组有11例患者在术前已找到肿瘤细胞,有17例第1次抽液找到肿瘤细胞,6例在第2次确诊,确诊率为100%;心包内化疗达到完全缓解(CR)者有12例,部分缓解(PR)18例,无效4例,总治疗有效率达88.2%.对照组第1次穿刺抽液确诊4例,第2、3、4次穿刺抽液确诊分别为2例、3例和1例,确诊率为71.43%;单纯抽液达CR者1例,PR者5例,无效8例,有效率达42.86%.结论经皮穿刺置管治疗恶性心包积液是一项非常有效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8.
中心静脉导管置管心包引流42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远明 《实用医技杂志》2006,13(19):3523-3523
目的探索中心静脉导管置管心包引流的有效性、安全性。方法2000年1月至2005年6月,对42例心包积液患者,应用中心静脉导管置管、间断抽液,B超复查积液消失后拔管。结果42例心包穿刺成功率100%,临床有效率100%,无并发症及管道堵塞。结论应用中心静脉导管心包引流有效、安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中心静脉导管心包腔置管引流治疗大量心包积液的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2月至2019年2月郑州颐和医院收治的31例大量心包积液患者,均接受中心静脉导管心包腔置管引流治疗。统计穿刺情况、疗效、并发症、留置导管时间及引流量。结果 31例大量心包积液患者均一次穿刺成功,6例左侧胸壁进针,25例剑突下进针;无严重并发症,1例肺癌所致的心包积液患者第2天引流管堵塞,肝素水冲注后再通,引流液300 mL左右后心包填塞症状得到缓解;留置导管时间5~14 d,平均(8.31±1.42)d;总引流量500~1 500 mL,平均(978.16±72.64)mL;治愈26例,治愈率为83.87%,显效5例,显效率为16.13%,总有效率为100%。结论中心静脉导管心包腔置管引流治疗大量心包积液,具有取材方便、操作简单、治愈率高、并发症少等优势,可替代传统心包穿刺抽液,作为首选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心包穿刺置管治疗恶性心包积液的疗效。方法采用心包穿刺置管引流并心包内注入BLM、DDP及白细胞介素Ⅱ。结果24例患者心包积液完全吸收。结论心包穿刺置管引流并心包内注入药物疗效好,并发症少,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