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探讨双侧腹股沟淋巴结转移在淋巴结阳性阴茎癌预后评估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60例淋巴结转移阳性阴茎鳞状细胞癌患者资料。所有患者均接受区域淋巴结清扫手术。Kaplan-Meier法绘制无复发生存曲线并通过Log—rank检验加以分析,COX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生存分析。结果60例患者中18例有双侧腹股沟淋巴结转移,其3年无复发生存率(26.7%)显著低于单侧腹股沟淋巴结转移患者(65.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0.6,P=0.001)。经多因素生存分析,阳性淋巴结数目和双侧腹股沟淋巴结转移均是独立的生存预后因素(均P〈0.05)。生存曲线比较显示双侧腹股沟淋巴结转移且阳性淋巴结数〉2个的患者预后差。结论在考虑了淋巴结阳性阴茎癌阳性淋巴结数目的影响后,双侧腹股沟淋巴结转移仍是其重要预后指标。  相似文献   

2.
阴茎癌淋巴结转移的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阴茎癌淋巴结转移的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1970年~1993年收治的53例阴茎癌淋巴结转移病例的临床资料。结果 阴茎癌伴随腹股沟淋巴结转移53例,占周期收治阴茎癌病例的39.9%(53/133)。腹股沟淋纠结转移53例中,22例为阴茎原发癌手术时发现。31例为阴茎癌术后随访中发现。在随访发现的31例中,1年内转移者23例,占74.2%,中位转移时间为7个月。治疗采用腹股沟淋巴结切除联  相似文献   

3.
4.
食管癌术后复发转移的类型及预后分析   总被引:44,自引:0,他引:44  
Chen J  Sang M  Chen Y 《中华肿瘤杂志》1998,20(4):293-295
目的探讨食管癌术后复发转移的类型及影响生存的预后因素。方法对食管胸段鳞癌根治术后复发转移的185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复发转移的中位生存时间为303天。复发转移类型:淋巴性转移137例,血行性转移11例,混合型转移29例,吻合口复发8例。本组半年及1,2,3,4年生存率分别为70.0%、47.1%、19.8%、12.2%和0%。多因素分析显示:肿瘤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手术方式及不同治疗方案是影响生存率的预后因素。结论肿瘤浸润深度和淋巴结转移反映了肿瘤的生物学行为。提倡颈部吻合术,颈清扫术仅限于少数患者。放疗+化疗可能延长复发转移患者的生存期,较有效的化疗方案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5.
食管癌淋巴结微转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肿瘤防治杂志》2005,12(14):1095-1097
  相似文献   

6.
7.
目的:将国际抗癌协会一美国肿瘤联合委员会(UnionforInternationalCancerControl-AmericanJointCommitteeonCancer,UICC-AJCC)第7版阴茎癌病理N2(pN2)期分为pN2a期(单侧多发腹股沟淋巴结结内转移)和pN2b期(双侧腹股沟淋巴结结内转移),探讨阴茎癌改良pN2分期的预后意义。方法:回顾分析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2002-12-01-2012-06-30收治的153例阴茎癌患者资料。将pN2期患者,按照腹股沟淋巴结转移侧数分为pNza和pN2b两组,分析pN2a和pN2b期患者的临床病理特点及与预后关系。Kaplan-Meier法进行疾病特异性生存率(diseasespecificsurrival,DSS)分析并采用Log-rank检验进行比较。Logistic回归分析评价第7版pN分期和改良pN分期系统比较。采用x2值、AIc标准和c-index一致性系数比较预测预后准确度。结果:71例患者病理确诊腹股沟淋巴结转移并纳入研究。清除淋巴结中位数为22(5~53)个,其中阳性淋巴结中位数3(1~16)个。pNl患者21例(29.6%),3年DSS为94.4%;pN2患者33例(46.5%),3年DSS为69.6%;pN3患者17例(23.9%),3年DSS为27.2%。按照改良的病理N2分期标准,pN2。期的3年DSS为84.7%(19例);pN2b期的3年DSS为50.1%(14例),两组之间的DS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4。计入淋巴结转移侧数的阴茎癌改良病理N2分期系统在预测预后方面的准确性显著增加。结论:阴茎癌改良pN2分期较第7版阴茎癌pN2分期能更好地预测疾病特异生存率,但尚需外部资料验证以进一步明确其有效性。  相似文献   

8.
胸段食管鳞癌腹腔淋巴结转移特点及广泛清除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了解胸段食管鳞癌腹腔淋巴结转移特点及对预后的影响,探讨合理的腹腔淋巴结清除范围。方法:对241例手术切除胸段食管鳞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腹腔淋巴结转移率32·4%,转移度9·8%。肝总动脉旁、腹腔动脉旁及肝十二指肠韧带内淋巴结转移度分别为6·6%、6·9%和6·3%。影响腹腔淋巴结转移的因素为肿瘤部位、浸润深度及组织分化程度。患者术后3年腹腔局部复发率为5·4%。有腹腔淋巴结转移患者的术后3年生存率为42·3%,低于无淋巴结转移患者的70·6%,P<0·01。结论:腹腔淋巴结转移是影响食管癌切除患者预后的一个主要因素,对腹腔淋巴结的广泛清除可以降低术后的局部复发率。  相似文献   

9.
食管癌淋巴结转移规律的临床研究:附200例分析   总被引:33,自引:1,他引:33  
为研究食管癌的淋巴结转移规律,作者统计分析了200例食管癌手术切除病例,探讨各种病理改变对淋巴结转移的影响及其转移的途径和范围。作者认为:食管癌的淋巴结转移主要是区域性和上下双向性的转移,跳跃性转移是另一特点。病变浸润越深,发生连续性转移的机会越多;而病变浸润浅,发生连续性转移的机会少,但发生跳跃性转移的机会却较多。由于上纵隔淋巴结转移度很高以及大跨度跳跃性转移的特点,作者主张采取三切口手术经右侧开胸行食管全段切除,颈部吻合,同时进行颈、胸、腹三区广泛淋巴结清扫,以减少转移淋巴结的遗留,提高长期生存率。  相似文献   

10.
155例肺癌患者淋巴结转移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背景与目的胸内淋巴结(包括肺门和纵隔)转移是影响肺癌预后的重要因素之一。本研究旨在探讨原发性非小细胞肺癌胸内淋巴结转移特点及转移方式,为确定肺癌术中淋巴结清扫方式提供依据。方法按Naruke肺癌淋巴结分布图作为淋巴结清扫依据,对155例非小细胞肺癌行完全性切除及系统性淋巴结清扫术。结果155例非小细胞肺癌共清除淋巴结1553枚。总转移率为58.7%(91/155),N1占20.0%(31/155),N2占38.7%(60/155),跳跃性N2共9.7%(15/155)。肺原发肿瘤T分期与淋巴结转移之间呈线性关系。淋巴结转移率在各类型非小细胞肺癌间无差异。肺癌淋巴结可呈跳跃式纵隔转移,且区域性转移与非区域性转移均多见。结论肺癌淋巴结转移具有多组别、多区域及跳跃性特点。除临床分期为T1者外,系统性胸内淋巴结清扫在肺癌术中应常规应用。  相似文献   

11.
结直肠癌是我国最常见的癌症死亡原因之一。术中切除的淋巴结数目与结直肠癌患者的预后密切相关,特别是对无淋巴结转移的患者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其机制可能包括淋巴结错误病理分期及淋巴结微转移等。因此,术中规范地进行淋巴结清扫,术后对高危患者进行强化治疗,提高微转移检测手段等对结直肠癌患者的预后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结直肠癌是我国最常见的癌症死亡原因之一。术中切除的淋巴结数目与结直肠癌患者的预后密切相关,特别是对无淋巴结转移的患者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其机制可能包括淋巴结错误病理分期及淋巴结微转移等。因此,术中规范地进行淋巴结清扫,术后对高危患者进行强化治疗,提高微转移检测手段等对结直肠癌患者的预后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喉癌三种不同颈淋巴结转移状态者生存率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比较喉癌三种不同颈淋巴结转移状态者的生存率以及它们在诸多影响喉癌预后的因素中的地位,提高对喉癌迟发性颈淋巴结转移的重视.方法回顾性分析336例喉癌的临床资料,分三组即初发性淋巴结转移、迟发性淋巴结转移和阴性淋巴结组,采用Kaplan-Meier法、COX模型分析结果 1.初发性、迟发性淋巴结转移和阴性淋巴结发生率分别是10.1%(34/336)、10.0%(33/336),76.5%(257/336).2.声门上型喉癌中初发、迟发和阴性淋巴结者的生存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Log Rank统计值=14.14,P=0.0009),其中初发组生存率低于阴性组(Wald=11.405,P=0.001),迟发组界于两者之间(初发组与迟发组比:Wald=3.338,P=0.068;迟发组与阴性组比:Wald=2.160,P=0.142);声门型喉癌中三组生存率的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Log Rank统计值=32.70,P=0.0000),其中初发组生存率与迟发组无统计学差异(Wald=0.916,P=0.339),迟发组和初发组生存率都低于阴性组(Wald分别是25.832和4.030,P分别是0.000和0.045).3.在诸多影响喉癌预后的因素中,初发性和迟发性淋巴结转移是最重要的.结论喉癌颈淋巴结转移者生存率低,迟发性颈淋巴结转移对生存率有负面影响,并且在众多影响因素中,淋巴结转移状态包括初发和迟发性淋巴结转移最重要.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淋巴结转移阴性结直肠癌的临床病理特点及其预后因素,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以我院1996至1999年间施行结直肠癌根治手术,检取5个以上淋巴结均无转移的247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总结临床病理特点;采用Kaplan-Meier法进行单因素分析,COX比例风险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判定淋巴结转移阴性结直肠癌的独立预后因素.结果淋巴结转移阴性结直肠癌浸润深度较浅,肿瘤小,血清CEA值低.5年生存率为73.8%(175/237).结论淋巴结转移阴性结直肠癌施行根治术后预后较好,浸润深度和术前血清CEA值是其独立预后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分析影响乳腺癌患者新辅助化疗(NCT)后腋窝淋巴结转移(ALNM)的相关因素,建立预测ALNM的模型,为筛选出NCT后ALNM的患者提供一定的依据。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7月至2018年4月在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接受NCT的196例乳腺癌患者资料。以患者年龄、月经状态、NCT后肿瘤分期、术前腋窝淋巴结状态、瘤体位置、化疗方案、化疗次数、ER状态、HER-2状态和Ki67表达作为评价指标,采用t检验、χ2检验或Fisher精确概率检验分析各临床病理特征与ALNM之间的关系,将以上因素作为输入变量进行方程拟合,以Akaike信息准则值最小时的因素纳入多因素分析,构建预测模型,并画出列线图。根据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在列线图中量化出ALNM的风险,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此模型的预测效果,最后采用十折交叉验证法将患者分为10组,轮流将其中9组用于建模,1组用于验证此预测模型的可靠性。 结果NCT后腋窝淋巴结未转移组(n=49)与转移组(n=147)比较,NCT后肿瘤分期、术前腋窝淋巴结状态、肿瘤位置、ER和HER-2状态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20.876,P<0.001;χ2=57.342,P<0.001;χ2=13.800,P=0.008;χ2=15.041,P<0.001;χ2=5.770,P=0.016)。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术前ALNM、ER阳性及Ki67低表达是NCT后ALNM的独立危险因素(OR=30.27,95%CI:10.57~108.28,P<0.001;OR=0.28,95%CI:0.11~0.69,P=0.007;OR=0.96,95%CI:0.93~1.00,P=0.032)。该预测模型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9(95%CI:0.84~0.94,P<0.001);十折交叉验证预测模型的平均准确率及Kappa系数分别为84.9%和0.611;当列线图预测模型预测ALNM可能性为0.5时,敏感度、特异度、准确率、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阳性似然比、阴性似然比和约登指数分别为91.2%(134/147)、73.5%(36/49)、86.7%(170/196)、91.2%(134/147)、73.5%(36/49)、3.44、0.12和0.65。 结论此模型能较好地预测NCT后ALNM的风险,能够为特定患者提供更加准确的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6.
纵隔淋巴结转移非小细胞肺癌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总结纵隔淋巴结转移(N2)肺癌的外科治疗效果,探讨其临床病理特点与预后关系。方法:用SPSS软件对我院外科治疗1083例非小细胞肺癌建立数据库,对其中147例N2肺癌进行统计分析。结果:N2组中鳞癌发生率最低,肺鳞癌淋巴结转移度明显低于其他类型肺癌(P<0.01),其预后明显优于肺腺癌(P<0.05)。根治性切除者淋巴结转移度明显低于姑息性切除者,预后明显优于姑息性切除者(P<0.05)。淋巴结转移数与预后有关,>4枚者预后差(P<0.05)。手术方式及术后综合治疗与预后无明显关系。结论:肺癌外科治疗常规进行纵隔淋巴结清扫对达到根治效果和准确分期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乳腺癌同时型同侧锁骨上淋巴结转移(sISLM)患者锁骨上淋巴结的最佳局部治疗模式。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2015年间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收治的128例sISLM乳腺癌患者,其中锁骨上淋巴结清扫联合放疗组68例,单纯放疗组60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无局部区域复发生存(LRFS)、无远处转移生存(DMFS)、无进...  相似文献   

18.
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及广泛廓清的价值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Li Y  Li H  Hu Y 《中华肿瘤杂志》1997,19(4):303-305
目的研究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N2)频度、分布范围及特点,为广泛廓清提供依据。方法总结9年间手术切除386例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术中按Naruke肺癌淋巴结分布图对肺门、同侧纵隔淋巴结进行广泛廓清。结果N2147例,占38.1%,清除转移N2289组。N2转移率在鳞癌、腺癌、小细胞癌及大细胞癌分别为30.1%、44.1%、48.0%及50.0%。肺上叶N271例,清除转移N2146组。上纵隔转移124组,占84.9%;下纵隔转移22组,占15.1%。肺下叶(包括中叶)N276例,清除转移N2143组。下纵隔转移67组,占46.9%;上纵隔转移76组,占53.1%。跳跃式转移79例,占N2转移的53.7%。跳跃式纵隔转移16例,占10.9%。结论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具有跳跃性、多发性。只有广泛清除了上下纵隔淋巴结,才有可能达到根治。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乳腺癌同侧锁骨上淋巴结转移患者行锁骨上淋巴结清扫术联合放射治疗的预后影响因素。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2月至2015年3月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收治的68例同时型同侧锁骨上淋巴结转移(sISLM)的乳腺癌患者临床资料。患者锁骨上转移淋巴结的局部治疗模式均为淋巴结清扫术联合放射治疗。主要研究指标为患者无局部区域复发生存(LRFS)、无远处转移生存(DMFS)、无进展生存(PFS)和OS。单因素生存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Log-rank检验,多因素生存分析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 结果中位随访92个月(58~122个月),患者5年LRFS、DMFS、PFS、OS率分别为79.2%、65.8%、55.8%和64.7%。多因素生存分析发现:腋窝淋巴结转移数目≥10枚是患者5年DMFS的危险因素(与无腋窝淋巴结转移者相比,HR=8.151,95%CI:1.011~65.726,P=0.049); Ki-67>30%、锁骨上淋巴结清扫数目≥10枚、锁骨上淋巴结转移数目≥2枚是患者5年PFS的危险因素(HR=6.674,95%CI:2.291~19.443,P=0.001;HR=2.605,95%CI:1.039~6.528,P=0.041;HR=2.958,95%CI:1.155~7.577,P=0.024)。进一步分析发现:当锁骨上淋巴结清扫数目<10枚时,锁骨上区放射治疗剂量50 Gy组与>50 Gy组相比,患者5年LRFS、DMFS、PFS、OS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0.117、1.735、2.754、3.073,P均>0.050);当锁骨上淋巴结清扫数目≥10枚时,锁骨上区放射治疗剂量>50 Gy组5年DMFS率却低于50 Gy组(χ2=4.808,P=0.028)。 结论对于乳腺癌同侧锁骨上淋巴结转移患者而言,锁骨上淋巴结清扫数目≥10枚、锁骨上淋巴结转移数目≥2枚者其PFS更差,提高锁骨上区放射治疗剂量并不能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