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终板损伤建立兔腰椎间盘退变模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通过终板损伤诱导建立兔腰椎间盘退变的动物模型.方法 选用新西兰兔20只,采用腹正中切口,长约15 cm,腹膜后钝性分离椎前软组织,暴露脊柱的正前方.显露L4-5和L5-6之间的椎间盘,用特制弧形针损伤L4-5,L5-6终板,L1-2,L2-3椎间盘作为对照组,然后逐层缝合.所有动物在标准条件下饲养,分别于术前及术后1,3,5月行腰椎计算机X线摄影术(DR)和核磁共振成像(MRI)以检测终板下骨及髓核的变化.结果 术后MRI及CR扫描结果 显示:作为自体对照组的L1-2,L2-3椎间盘未见异常,而手术组L4-5,L5-6椎间盘则相继出现T2加权像低信号、腰椎不稳畸形,终板下骨质硬化,椎体边缘骨赘增生,椎间隙变窄,椎间盘后突和硬膜囊受压等改变.T1像模糊未被采用.结论应用终板损伤方法 可获得缓慢退变的兔腰椎间盘退变模型,可通过MRI及CR加以证实.  相似文献   

2.
通过183例CT诊断为腰椎间盘退变的不同年龄病人的腰椎间盘的CT特征与临床表现的比较分析发现,腰椎间盘退变具有年龄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四方面:(1)好发年龄;(2)好发部位;(3)椎间盘退变类型;(4)临床表现。  相似文献   

3.
卢照应  叶君健 《医学综述》2007,13(2):131-133
椎间盘退变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生物力学研究在探讨椎间盘退变发生及发展相关问题上有很重要的作用。早期的实验力学研究缺陷多,限制了研究的进展。本文拟介绍一种新型的力学分析技术——有限元法及其模型在椎间盘退变中的应用及进展。  相似文献   

4.
腰椎间盘退变的MRI诊断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椎间盘退变系指椎间盘的生物化学成分和结构发生改变,导致椎间盘生物力学功能下降。椎间盘退变系一病理学名词,男性11~19岁可发生腰椎间盘退变,并随着增龄而退变明显,至50岁时97%腰椎间盘显示退变。男性腰椎间盘退变较女性为早。腰4、5和腰5骶1椎间盘退变发生早且严重,而胸12腰1和腰1、2椎间盘退变发生较晚且轻。  相似文献   

5.
目的设计一种新的用于腰椎间盘退变相关研究的动物模型.方法选取32只SD大鼠,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6只;实验组采用以L3为中心切除L1~L6棘突、关节突、棘上、棘间韧带,切断双侧竖棘肌的手术方法;对照组仅切开皮肤后即缝合.术后分别于第1、2、3个月随机选取5只大鼠行X线检查并处死后进行病理学观察.结果对照组大鼠X线检查无特异性改变,而实验组显示椎间隙狭窄、椎体不稳、软骨终板钙化;对照组病理学检查无明显变化,实验组表现为髓核细胞减少,外周纤维环纤维化样变.结论本方法科学、经济、实用性强,是研究腰椎间盘退变的比较理想的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6.
动物模型是研究腰椎间盘退变的发生机制和检测各种治疗有效性的一种重要手段。本文对国内外近年来建立椎间盘退变动物模型的方法及原理进行探讨,为进一步认识腰椎间盘退变疾病,改进动物模型制作方法,达到提高对椎间盘退变疾病研究水平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温和灸对大鼠颈椎间盘退变组织Ⅰ型胶原、Ⅱ型胶原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动静力失衡性颈椎间盘退变模型,运用原位杂交技术观察温和灸天柱穴、大杼穴对大鼠颈椎间盘组织Ⅰ型胶原、Ⅱ型胶原表达的影响,并设假手术组、芬必得组、模型对照组。结果:对大鼠颈椎间盘组织内的Ⅰ型胶原蛋白表达,假手术组与其他各组之间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温和灸组、假手术组与模型组之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对Ⅱ型胶原蛋白的表达,假手术组与其他各组之间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温和灸组与芬必得组、模型组之间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P<0.05)。结论:温和灸可以促进Ⅱ型胶原的合成,降低Ⅰ型/Ⅱ型胶原比值,从而增加颈椎间盘的抗牵拉能力,维持椎间盘正常的力学特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 建立大鼠尾椎间盘针刺退变模型并进行X线和组织学观察.方法 Wistar 大鼠36只, 使用20G皮肤穿刺针对Co7,8 Co8,9椎间盘分别随机行腹背横贯或半横贯穿刺一针, Co9,10椎间盘不穿刺作为对照, 术前及术后1、2、4周时对造模后的椎间盘及对照的椎间盘(Co9,10)行X线检查及HE染色观察.结果 术后第1周到第4周,穿刺后的椎间盘高度指数呈现持续减小; 组织学检查发现横贯穿刺和半横贯穿刺椎间盘1周时都发生退变,而横贯穿刺退变较严重(P<0.01).结论 横贯或半横贯针刺方法可以成功建立大鼠尾椎间盘退变模型,方法可靠、有效、重复性好.  相似文献   

9.
目的 建立一种腰椎间盘缓慢退变的羊动物模型。方法 取16只山羊随机分成A、B、C、D共4组(每组4只),前3组分别采用不同直径穿刺针(16G、18G、27G)针刺的方法损伤腰椎间盘左前外侧纤维环,D组仅暴露椎间盘未损伤。分别于术前及术后3、6、12、24周对山羊腰椎间盘行放射学和组织学观察。结果 C、D组椎间盘无明显改变;A、B组观察到缓慢、可靠的椎间盘退行性变化。结论 本方法可以建立一种较理想的椎间盘缓慢退变的羊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10.
Ⅳ型胶原在退变椎间盘中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①目的 探讨Ⅳ型胶原与椎间盘退变的关系。②方法 利用亲和细胞免疫组织化学技术,观察Ⅳ型胶原在不同年龄段椎间盘及退变手术椎间盘组织冷冻切片中的表达和变化情况,结合形态学变化,判断Ⅳ型胶原表达与椎间盘退变的关系。③结果 Ⅳ型胶原仅在青年组椎间盘中表达,退变手术组及其他年龄组无Ⅳ型胶原表达;髓核从青年组开始即出现明显的显微退变裂痕。④结论 Ⅳ型胶原合成是椎间盘髓核细胞对有害刺激的早期反应,是椎间盘退变的早期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1.
腰椎间盘退变动物模型的建立及MRI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手术方法建立一种新的动物模型并在磁共振(MRI)下观察。方法随机选取32只SD大鼠,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6只。采用手术方法以L3为中心切除棘突、关节突、棘上棘间韧带,切断双侧竖棘肌。对照组仅切开皮肤后即缝合。术后分别于1、2、3个月行MRI检查。结果对照组T2信号仅有轻度改变,而实验组T2信号明显降低。结论本动物模型成功地建立可为腰椎间盘退变的研究提供较为满意的实验平台。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应用人工腰椎间盘置换术治疗退变性腰椎间盘疾病的效果。方法 对 4 6例 5 4个间隙诊断为腰椎间盘退变性疾病的患者采用改良型SBChariteⅢ型人工腰椎间盘假体行置换术。结果 所有病例获得随访 ,随访时间 18~ 5 2个月 (平均 32 5个月 )。临床评价优 35例 ,良 9例 ,可 1例 ,差 1例。术后腰椎节段平均有 5 0 °(2 0~ 8 6 °)前屈和 6 2 °(4 2~ 9 8°)后伸活动 ,椎间隙高度较术前平均增加 4 0 (1 0~ 8.0 )mm。术后 9个月出现滑动核轻度前脱位 1例 ,但无临床症状。结论 人工腰椎间盘置换术为治疗腰椎间盘退变性疾病提供了一个疗效好而并发症少的新方法。长期效果仍需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腰椎间盘切除联合椎弓根螺钉系统与椎间植骨融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并退变性腰椎不稳的手术效果。方法随机选取2013年3~12月在第三军医大学第三附属医院行手术治疗的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腰椎退变不稳患者36例,所有患者均采用腰椎间盘切除联合椎弓根螺钉系统与椎间植骨融合术进行治疗,评价临床疗效和手术满意度。结果患者手术治疗效果的优良率为94.44%,其中优24例(66.67%),良10例(27.77%),且所有患者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患者自评满意度和医生评价满意度均为94.44%;同时半年以后植骨融合率亦为94.44%。结论腰椎间盘切除联合椎弓根螺钉系统和椎间植骨融合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腰椎退变不稳效果显著,具有一定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经椎间孔椎间单枚融合器融合、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退变性腰椎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经椎间孔椎体内单枚椎间融合器结合椎弓根钉棒系统治疗退变性腰椎疾病21例。通过下腰痛JOA评分和D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分,评估其临床效果。结果:本组获随访4~14个月,术后3个月及1年JOA及ODI评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经椎间孔单枚融合器融合结合单侧或双侧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退变性腰椎疾病是一种创伤小、疗效确切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后路椎间融合加椎弓根螺钉固定术治疗退行性腰椎间盘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00例退行性腰椎间盘病变患者采取后路椎间融合加椎弓根螺钉固定术,术后予1~2年随访,并比较术前、术后及随访时脊柱形态、功能恢复情况(JOA评分)。结果术后与术前患者脊柱后凸、侧凸角度和JOA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随访时与术前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时与术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后路椎体间融合术治疗退行行性腰椎间盘病变效果显著,有进一步研究和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应用椎间孔镜手术治疗退变性腰椎不稳症的疗效。方法:老年退变性腰椎不稳症患者22例,行椎间孔镜下腰椎间盘射频消融术。结果:术后随访6~12个月,平均9个月,按照Macnab疗效评价标准进行评定优16例,良3例,可2例,差1例,优良率86.5%。治疗过程全部患者无症状加重,无脊髓、硬脊囊、血管、神经等重要脏器损伤。结论:该方法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老年退变性腰椎不稳症方法。  相似文献   

17.
陈德胜  李燕  张焱  黄凌燕  金群华 《宁夏医学杂志》2010,32(9):776-778,I0001
目的观察白藜芦醇对大鼠退变腰椎间盘髓核组织影响的病理改变及超微结构变化。方法将大鼠36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椎间盘退变组和白藜芦醇药物干预组各12只,应用HE染色光镜观察各组腰椎间盘髓核组织的病理改变,在电镜下对其进行超微结构的观察。结果光镜下可见正常对照组较多的脊索细胞和类软骨细胞增殖活跃,椎间盘退变组髓核的细胞减少,白藜芦醇药物干预组髓核细胞减少较椎间盘退变组程度轻;电镜下正常对照组的椎间盘髓核组织超微结构的病理改变不显著,而椎间盘退变组表现为髓核细胞减少,出现不同程度的退变、坏死,白藜芦醇药物干预组中退变程度明显减轻。结论通过光镜、电镜下观察白藜芦醇对大鼠退变腰椎间盘髓核组织有延缓或抑制作用,可为白藜芦醇预防和治疗椎间盘退变提供相关的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钙化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与手术治疗。方法1995年8月至2004年8月,对90例钙化型腰椎间盘突出症进行了诊断与手术治疗。结果术后对病人进行了1~4年的随访,腰痛、下肢痛及间歇性跛行均缓解,明显改善了工作和生活质量,手术优良率为96.7%。结论钙化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是腰椎间盘突出症的1种特殊类型,CT扫描是诊断该类疾病的安全而可靠的辅助检查,手术时应选择合适的术式,并有一定的技巧。  相似文献   

19.
腰椎间盘细胞的培养及形态学观察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Liu Y  Hu Y  Lu Z 《中华医学杂志》1999,(2):109-111
通过对椎间盘细胞的培养,观察细胞的演变,以便更深入地研究椎间盘退变的细胞因素。取3例人体胚、1例正常成人的腰椎间盘,在HAMF12加质量分类为10%的灭活胎牛血清培养液中,建立了体外人椎间盘细胞培养模型,并对细胞进行了冻存复苏,光镜及透射电镜观察。  相似文献   

20.
邓迎丰  方向明  陆继业 《上海医学》2012,35(4):306-308,352
目的比较基质金属蛋白酶-13(MMP-13)在退变和创伤椎间盘髓核中的不同表达,探讨其在椎间盘退变过程中的作用。方法随机选择2011年1—7月在宁波大学附属医院因腰椎间盘突出症行髓核摘除的33例患者(退变组)和因外伤性脊椎骨折行内固定的6例患者(对照组)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患者髓核组织的MMP-13表达,应用Image-ProPlus5.1图像分析系统测定其灰度值。结果对照组椎间盘组织中MMP-13的表达很少,平均阳性表达率为(20.4±14.3)%。退变组椎间盘组织中MMP-13的表达呈弥漫性或局灶性强染色,平均阳性表达率为(73.2±10.9)%。退变组的MMP-13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椎间盘退变髓核组织中MMP-13的表达显著升高,MMP-13的异常表达可能在椎间盘退变发病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