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59篇
  免费   36篇
  国内免费   15篇
妇产科学   4篇
基础医学   9篇
口腔科学   11篇
临床医学   19篇
内科学   21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166篇
预防医学   66篇
药学   52篇
中国医学   353篇
肿瘤学   5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21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17篇
  2014年   39篇
  2013年   31篇
  2012年   50篇
  2011年   45篇
  2010年   28篇
  2009年   27篇
  2008年   54篇
  2007年   53篇
  2006年   26篇
  2005年   24篇
  2004年   41篇
  2003年   32篇
  2002年   22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15篇
  1994年   13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14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3篇
  1977年   1篇
  1958年   5篇
  195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通过分析溃疡性结肠炎(UC)薄白苔、黄腻苔患者的肠道菌群特征,探讨UC患者舌苔与肠道菌群之间的关系。  方法:选取UC薄白苔患者、UC黄腻苔患者、健康对照者各35例,分别设为UC薄白苔组、UC黄腻苔组、健康对照组。收集粪便标本,采用16S rDNA基因测序分析技术和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比较各组肠道菌群的多样性和丰度。  结果:①与健康对照组比较,UC薄白苔、黄腻苔组患者肠道菌群物种的丰富度和多样性降低(P<0.001),肠道菌群物种数量减少;与UC薄白苔组比较,UC黄腻苔组患者肠道菌群丰富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肠道菌群物种数量减少。②门水平差异分析:与健康对照组比较,UC薄白苔、黄腻苔组患者肠道菌群中厚壁菌门(Firmicutes)减少(P<0.05);与UC薄白苔组比较,UC黄腻苔组患者肠道菌群中蓝细菌门(Cyanobacteria)增多(P<0.05)。③属水平差异分析:与健康对照组比较,UC薄白苔组患者肠道菌群中埃希氏-志贺氏菌属(Escherichia-Shigella)、链球菌属(Streptococcus)等增多(P<0.05),罕见小球菌属(Subdoligranulum)、多尔氏菌属(Dorea)、瘤胃球菌属(Ruminococcus)、罗氏菌属(Roseburia)等减少(P<0.05);UC黄腻苔组患者肠道菌群中埃希氏-志贺氏菌属(Escherichia-Shigella)、乳杆菌属(Lactobacillus)等增多(P<0.05),多尔氏菌属(Dorea)、罕见小球菌属(Subdoligranulum)、瘤胃球菌属(Ruminococcus)、考拉杆菌属(Phascolarctobacterium)、罗氏菌属(Roseburia)等减少(P<0.05)。与UC薄白苔组比较,UC黄腻苔组患者肠道菌群链球菌(Streptococcus)增多(P<0.05),巨球型菌属(Megasphaera)、拟普氏菌属(Alloprevotella)、普氏菌属(Prevotella)、奈瑟氏菌属(Neisseria)等减少(P<0.05)。④LDA判定(纲、目、科水平):UC薄白苔组患者肠道菌群中普氏菌科(f_Prevotellaceae)、奈瑟氏球菌目(o_Neisseriales)、奈瑟氏球菌科(f_Neisseriaceae)丰度显著多于UC黄腻苔组(LDA>2.0),UC黄腻苔组患者肠道菌群中杆菌纲(c_Bacilli)、乳杆菌目(o_Lactobacillales)、链球菌科(f_Streptococcaceae)、消化链球菌科(f_Peptostreptococcaceae)丰度显著高于UC薄白苔组(LDA>2.0)。  结论:UC薄白苔、黄腻苔患者肠道菌群丰富度和多样性均较健康者明显下降;UC薄白苔患者和UC黄腻苔患者在肠道菌群组成和细菌丰度上均存在差异,黄腻苔患者肠道致病性细菌增多而具有潜在保护作用的细菌减少;肠道菌群检测可以为舌诊现代化提供一定的信息。  相似文献   
2.
《湖南中医杂志》2020,(1):116-116
酸腐臭口腔有特殊的酸腐臭味,多由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所引起,并伴有胃酸过多、烧心、食后腹胀满、嗳气、疼痛、舌苔浊腻、食欲减退等消化道症状。口酸腐臭的产生,是幽门螺旋杆菌在牙菌斑中生存、腐蚀而产生。此种臭味特殊,令人厌恶,无论采取什么清洁方法也无法祛除。只有用灭菌、制酸药治其本,才能控制症状或治愈。  相似文献   
3.
口腔是口臭的主要来源,牙周袋、舌苔和唾液是口臭形成的主要部位,全身的一些生理或病理原因也可能造成口臭。口腔微生物通过腐败消化口腔内的滞留物质产生挥发性硫化物及其它异味物质,导致口臭。口气中的硫化氢与甲基硫醇不仅是引起口臭最主要的两种挥发性硫化物,同时也可通过增加上皮细胞的通透性,影响胶原的合成与分解以及某些细胞因子的分泌,加重牙周组织的破坏。本文就口臭、口气中挥发性硫化物与牙周炎的关系,以及舌苔、唾液在口臭形成中的作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4.
口臭与牙周炎及舌苔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目的 探讨口臭及口气中挥发性硫化物 (volatilesulphurcompounds ,VSCs)与牙周炎及舌苔的相关性 ,舌在口臭及VSCs产生中的作用。方法 选择 6 0例全身健康、有口臭的牙周炎患者 ,鼻闻法检查口臭程度 ,使用便携式口臭测量仪分别测量清除舌苔前后的VSCs量。记录牙周袋探诊深度(probingdepth ,PD)及PD≥ 4mm位点比例 ,出血指数 (bleedingindex ,BI) ,菌斑指数 (plaqueindex ,PLI)及舌苔厚度与面积。结果 Spearman相关分析法显示 ,口臭值、VSCs量与BI、PLI、舌苔厚度存在明显的正相关性 (P <0 0 1) ,与舌苔面积也有关系 (P <0 0 5 )。口臭值与PD及PD≥ 4mm位点比例无关 ,VSCs量与PD及PD≥ 4mm位点比例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r=0 2 6 ,P <0 0 5 )。清除舌苔可以明显降低VSCs量 (t=10 15 ,P <0 0 1) ,其减少量与舌苔厚度及面积均有明显相关性 (P <0 0 1)。结论 口臭值、VSCs量与BI、PLI及舌苔均有关系 ,而牙周袋PD只与VSCs量有关系 ;虽然清除舌苔可以明显降低VSCs量 (降低 36 7% ) ,但由于存在如何完全彻底清除舌苔的问题 ,所以舌与牙周炎在口臭及VSCs形成中的作用尚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5.
舌诊是中医诊断疾病的重要方法之一。为了摸索舌苔与胃内疾病的关系,笔者自2000年10月—2002年10月,对29例慢性胃炎作胃镜检查前后舌苔变化进行观察,现将结果及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舌象是中医临床辨证论治的重要依据,舌苔是舌象重要组成部分。舌苔形成和变化的生理病理机制是一个重要的科学问题。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在舌苔形成过程中除了凋亡相关的基因,表皮生长因子(Epidermal Growth Factor,EGF)同样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从EGF影响舌苔形成的机制角度做一综述,以期为今后的研究提供思路与参考。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行健脾清胃汤治疗脾虚湿热型慢性糜烂性胃炎疗效。[方法]使用随机平行对照方法,将84例住院患者按病志号抽签法简单随机分为两组注意饮食,忌烟酒、辛辣刺激食物及其他影响研究的药物。对照组42例胶体果胶铋,150mg/次,4次/d;兰索拉唑,30mg/次,1次/d。治疗组42例健脾清胃汤(薏苡仁30g,生黄芪、海螵蛸各20g,党参、茯苓、蒲公英、芙蓉叶各15g,白术炒12g,姜半夏、黄芩、白及各10g,失笑散9g,川连6g),1剂/d,水煎400m L,早晚分服。连续治疗28d为1疗程。观测临床症状、胃黏膜状况、体征(便溏、尿黄、口苦、胸闷、泛酸、舌苔)、不良反应。治疗1疗程,判定疗效。[结果]治疗组痊愈21例,有效17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2.86%。对照组痊愈17例,有效15例,无效10例,总有效率76.19%。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临床体征均有改善(P0.05),治疗组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行健脾清胃汤治疗脾虚湿热型慢性糜烂性胃炎效果显著,无严重不良反应,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对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病理舌苔与血清HBV DNA含量、肝脏HBcAg表达的研究,揭示CHB患者病理舌苔与病毒复制的关系,为临床宏观望舌诊病,以外揣内提供理论指导。方法:B超引导下肝脏穿刺,免疫组化法检测CHB患者肝脏HBcAg蛋白表达;荧光定量PCR(FQ-PCR)技术检测CHB患者血清HBV DNA含量。结果:①黄腻苔和白厚苔组CHB患者血清HBV DNA含量最高,与薄白苔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薄白苔组HBV DNA病毒复制以少量(〈105copies/ml)为主(P〈0.01)。②黄腻苔和白厚苔组CHB患者肝组织HBcAg阳性细胞率明显高于薄黄苔和薄白苔组(P〈0.01),其肝细胞HBcAg分布形态以浆膜型和混合型为主(P〈0.05);薄白苔组以单纯核型为主(P〈0.01)。结论:CHB患者其舌苔厚薄与病毒载量有一定关系,血清HBV DNA含量高者,肝脏HBcAg阳性细胞率亦较高。  相似文献   
9.
说到上火,大家或多或少都有所了解,也几乎能够判断一二,比如听说某某长口疮了,就知道上火了;一连好几天加班,眼睛都熬红了,还心烦气躁、咽干口燥,是上火了;小孩儿无缘无故哭闹,睡不安稳,总发脾气,苔黄,小便黄,也是上火了。似乎上火成了我们生活中的常客。上火一般不是什么大病,它没有季节性、没有地域性,也不分男女老幼,而十分常见。尤其是现今,生活节奏加快,精神压力变大,  相似文献   
10.
目的:依据流行病问卷发现2型糖尿病常见证型及各型所占比例,探讨各证型与客观指标的关系。方法:流行病问卷调查2型糖尿病患者428例,对428例2型糖尿病患者中医辨证,归属于6个中医证型,观察记录中医证候、身体质量指数(BMI)、肝功能、血脂、血糖等相关指标。结果:428例患者中气阴两虚型最多(264例,占61.7%)。各中医证型的发病的年龄层多有不同,早期多为肺热津伤型,中晚期多为阴阳两虚及气阴两虚兼瘀证;糖尿病病程比较,阴阳两虚型病程最长;指标比较空腹血糖(FBG)和餐后血糖水平在阴虚火旺型最高;阴虚火旺型糖化血红蛋白(Hb A1c)水平最高;糖尿病足、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发生率较高,多个证型均有发生。结论:不同中医证型发病期有显著差异性,气阴两虚为常见证型,同时2型糖尿病与BMI、血脂肝功能指数具有一定相关性,且中晚期糖尿病多具有并发症产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