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3篇
  免费   21篇
  国内免费   31篇
耳鼻咽喉   1篇
儿科学   7篇
妇产科学   3篇
基础医学   71篇
口腔科学   5篇
临床医学   55篇
内科学   36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15篇
特种医学   11篇
外国民族医学   2篇
外科学   11篇
综合类   110篇
预防医学   30篇
眼科学   9篇
药学   37篇
中国医学   20篇
肿瘤学   3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33篇
  2007年   28篇
  2006年   30篇
  2005年   52篇
  2004年   20篇
  2003年   31篇
  2002年   21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15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克隆人的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l)基因,插入pc-DNA3载体中并检测其对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报告基因活性的影响。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从人乳腺癌细胞系MCF-7基因组中扩增出HMGBl基因,插入载体pe-DNA3中,确定所扩增的DNA序列;用蛋白质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ting)在293T细胞中检测其表达;应用报告基因方法检测其对TNF-α报告基因表达的影响。结果酶切和测序结果表明扩增的HMGBl序列正确,大小为648bp。在293T细胞中正确表达相对分子质量约24000的HMGBl蛋白。下游基因TNF-α荧光素酶活性实验显示,构建的真核表达载体在内毒素刺激后以先增加后降低的方式影响TNF-α的活性,且对从95-120长度的TNF-α报告基因活性影响最明显。结论HMGBl以先增加后降低的方式影响TNF-α基因的表达,且主要通过26个碱基大小的片段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前,以核酸酶为主要成分的基因编辑工具已经成功实现可编程地对哺乳动物基因组进行靶向突变或插入删除,从锌指核酸酶(ZFNs)、转录激活子样效应子核酸酶(TALENs)、CRISPR/Cas系统发展到更安全更精准的Cas9融合蛋白基因编辑工具和其他核酸酶基因编辑工具,本文系统阐述了基因编辑的发展演进历程、介绍了新一代基因编辑工具的开发与优化,针对基因编辑工具的临床应用与面临的挑战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3.
目的:建立同时测定何首乌中10种核苷类成分的QTRAP UPLC-MS/MS分析方法,分析比较生何首乌和制何首乌中核苷类成分的差异。方法:采用QTRAP UPLC-MS/MS技术,Waters Atlantis T3色谱柱(2.1 mm×150 mm,3μm),流动相甲醇-5 mmol·L-1乙酸铵(含0.1%冰乙酸),0.4 m L·min-1梯度洗脱,采用正离子多反应监测模式测定何首乌商品药材中10种核苷类成分的含量。结果:10种核苷类成分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均0.99;何首乌商品药材中核苷类成分尿苷、腺嘌呤、鸟苷、胞苷含量均较高;生何首乌与制何首乌中核苷类成分含量差异明显。结论:该方法简便、灵敏、准确。该研究为何首乌药材内在质量的评价和控制提供可靠的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4.
随着CRISPR/Cas9基因编辑工具效率的提高,其应用范围逐渐从实验室扩展到临床,但CRISPR/Cas9进行基因修改的效率还不够高。单碱基编辑工具直接将一种碱基对永久转变成另一种碱基对,是一种不需要切开双链DNA的化学修复方法,可以高效地进行基因修复。尽管单碱基编辑工具研发时间不长,但是已经在基因编辑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包括在小鼠内耳的基因编辑。单碱基编辑工具将是开展耳聋基因治疗的有效工具。  相似文献   
5.
线粒体(mitochondria)内含有它自身的DNA,与同细胞内核的DNA在碱基成分上不同,即鸟嘌呤和胞嘧啶碱基对含量有别,表现为裸露的环状DNA。此外,线粒体中还有RNA(mRNA tRNA rRNA),核糖体,氨基酸活化酶等。说明线粒体具有自我繁殖所需的基本成分,它是一个含有DNA并能进行转录和翻译的细胞器,因此,有人将一体DNA称为是真核细胞的第二遗传系统。  相似文献   
6.
幽门螺杆菌与DNA错配修复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H pylori感染导致了真核细胞错配修复(mismatch repair,MMR)系统的缺陷,在胃上皮细胞中引起微卫星不稳定(micrsatellite instable,MSI),使相关基因自发突变率增加,最终可导致机体对肿瘤的易感.DNA错配修复功能通过纠正复制或重组过程中出现的错配碱基、诱导DNA严重受损的细胞发生凋亡,从而阻止突变细胞过度增殖以及肿瘤的发生.在错配修复基因突变中,绝大部分是点突变,以单个碱基的替代大于碱基的缺失或插入,其中hMLH1和hMSH2基因是DNA错配修复系统的主要控制基因.研究表明H pylori的感染及其导致的错配修复系统功能缺陷在胃癌的发生、发展中起着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内皮细胞型一氧化氮合酶(eNOS)基因碱基重复序列(VNTR)多态性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关系. 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检测112例TIA患者的基因型,并与104例对照组比较. 结果老年TIA组和非老年TIA组eNOS基因ab基因型的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分别为26.2%和23.5%)(P>0.05),对照组中老年组和非老年组eNOS基因ab基因型的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分别为15.7%和16.9%)(P>0.05), TIA组eNOS基因ab基因型的频率(25.0%)明显高于对照组(16.3%),a等位基因的频率(14.3%)也明显高于对照组(9.2%),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颈内动脉系统TIA组eNOS基因ab基因型的频率(28.8%)和a等位基因的频率(17.4%)均明显高于椎基底动脉系统TIA组(19.5%和9.7%)和对照组(16.3%和9.2%),P<0.05. 结论 ab基因型与颈内动脉系统TIA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建立一种基于错配识别蛋白的高特异性核酸检测方法。方法利用蛋白质体外表达和纯化技术获取MutS,并对MutS的错配识别特性进行测定;利用MutS-RCA检测体系对2个碱基错配的不同DNA片段进行检测。结果 MutS蛋白能够有效区分开互补双链和非互补双链DNA,能够稳定结合在非互补双链DNA上,基于MutS的高特异性的单碱基错配核酸检测方法取得了良好的特异性。结论 MutS-RCA检测体系提高了单碱基错配核酸检测的特异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一个遗传性凝血因子Ⅺ(FⅪ)缺陷症患者及其家系成员中FⅪ基因突变方法用自动凝血仪检测患者及其家系成员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一期法检测血浆F Ⅺ、FⅤ、FⅦ、FⅧ、FⅨ、FⅫ活性;采用ELISA法检测血浆FⅪ:Ag。以外周血中抽提的基因组DNA为模板,PCR扩增FⅪ基因的所有外显子及其侧翼序列,用直接测序的方法查找突变以RT-PCR检测患者FⅪ mRNA的水平,分析突变对FⅪ mRNA剪切造成的影响。结果患者及部分家系成员APTT延长,先证者及其兄血浆FⅪ:C、FⅪ:Ag均低于正常人的10%,其父母血浆FⅪ:C、FⅪ:Ag均低于正常人的.50%。基因测序结果表明FⅪ基因内含子10 3’端4个碱基缺失(IVs J-4delgttg),先证者及其兄为纯合突变,其父母及侄女、外甥均为杂合型。在患者外周血中未能检测到FFⅪ mRNA。结论该突变导致FⅪ mRNA不能正常剪切,引起FⅪ转录本质和量的改变,不能合成正常的F Ⅺ,是导致该遗传性F Ⅺ缺陷症家系成员发病的分子遗传学基础。  相似文献   
10.
目的 通过对"亚洲型"DEL基因第7内含子全长序列测序分析,探讨其Mrna含有来自第7内含子170 bp片段的分子机制.方法 根据美国国家生物信息中心(NCBI)GenBank BN000065的RHD基因序列,设计4对特异性寡核苷酸引物,分四段分别扩增RHD基因第7内含子.测序分析1名正常Rh阳性个体和2名RhDel表型个体(携带RHD1227A等位基因)的RHD第7内含子全长序列,然后通过NCBI Basic BLAST与参考序列(GenBank BN000065)进行比对,并作相互比对.结果 发现3名个体第7内含子共观察到33处碱基变异(GenBank EU372940~2),其中8处变异相同;另有2处碱基变异仅在DEL样本中检出,在正常Rh阳性个体中未发现.结论 这些变异不足以解释以往发现的DEL Mrna存在170 bp来自第7内含子序列而正常D阳性个体却不存在的现象,但测序结果 提示该片段二侧的AG-GT可能参与这一分子事件的形成,因其正好与第7内含子二侧的GT-AG拼接位点协同将内含子一分为二,但具体机制可能十分复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