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7022篇
  免费   1625篇
  国内免费   1881篇
耳鼻咽喉   169篇
儿科学   225篇
妇产科学   41篇
基础医学   1898篇
口腔科学   4483篇
临床医学   6975篇
内科学   1008篇
皮肤病学   141篇
神经病学   708篇
特种医学   2195篇
外国民族医学   16篇
外科学   9364篇
综合类   11296篇
预防医学   2260篇
眼科学   125篇
药学   3944篇
  59篇
中国医学   5357篇
肿瘤学   264篇
  2024年   235篇
  2023年   749篇
  2022年   831篇
  2021年   1002篇
  2020年   1190篇
  2019年   1061篇
  2018年   554篇
  2017年   844篇
  2016年   1028篇
  2015年   1396篇
  2014年   2282篇
  2013年   2429篇
  2012年   2955篇
  2011年   3416篇
  2010年   3059篇
  2009年   2977篇
  2008年   3437篇
  2007年   3063篇
  2006年   2864篇
  2005年   2934篇
  2004年   2117篇
  2003年   1675篇
  2002年   1341篇
  2001年   1203篇
  2000年   981篇
  1999年   832篇
  1998年   660篇
  1997年   658篇
  1996年   589篇
  1995年   463篇
  1994年   448篇
  1993年   282篇
  1992年   240篇
  1991年   216篇
  1990年   169篇
  1989年   194篇
  1988年   45篇
  1987年   41篇
  1986年   32篇
  1985年   25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2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目的:观察枢椎短杠杆推法治疗寰枢关节错位源性颈性头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72例本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n=36)与对照组(n=36)。治疗组患者以予枢椎短杠杆推法治疗,对照组患者予经络推拿治疗;两组患者分别在治疗前后以SF-36健康调查量表评定生活质量,测量寰枢轴线差值。结果:治疗组患者临床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SF-36量表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SF-36量表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寰枢轴线差值均减小(P0.05);治疗后两组比较,治疗组患者寰枢轴线差值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枢椎短杠杆推法治疗寰枢关节错位源性颈性头痛临床疗效优于经络推拿,且能较好地改善寰枢椎不对称性,但在改善患者健康状况方面与经络推拿相同。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索术前应用乌司他丁对下肢关节置换患者手术后肺部感染、谵妄及血清炎性因子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2月-2018年2月于成都军区总院接受治疗的216例下肢关节置换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各108例,试验组于术前应用乌司他丁加入100 ml生理盐水静脉滴注,对照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静脉滴注。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肺部感染情况和谵妄发生情况,检测并比较两组患者的血清炎性因子水平。结果试验组患者术后肺部感染率为5.56%,住院时间为(12.14±3.67)d,均低于对照组患者的22.22%和(15.37±2.98)d(P<0.05);试验组患者手术完毕与手术后24 h的意识混乱评估方法(Consciousness Assessment,CMA)、术后谵妄(Postoperative Delirium,PD)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试验组患者手术完毕的神经胶质细胞(Neuroglia Cell,S100β)、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TNF-α)水平均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试验组患者术后24 h的S100β、IL-6、IL-1β水平均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术前应用乌司他丁可以降低下肢关节置换患者的术后肺部感染率和谵妄发生率,同时能够有效降低炎性因子的水平,对患者的预后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掌侧入路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术治疗老年桡骨远端关节内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8-12-2019-02间在濮阳市中医医院接受掌侧入路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术治疗的30例老年桡骨远端关节内骨折患者,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30例患者均获6~12个月随访。骨折愈合时间为(6.52±1.20)周。其间未发生内固定松动、切口感染、神经和血管损伤、骨折延迟愈合或畸形愈合等并发症。术后3个月复查X片,掌倾角为(12.27±2.97)°,尺偏角为(22.18±2.69)°,桡骨茎突高度为(11.70±2.53)mm。末次随访,根据Sarmiento腕关节功能评分标准:本组优良率为90.00%。结论对老年桡骨远端关节内骨折患者,采用掌侧入路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术治疗,骨折愈合良好,并发症少,腕关节功能恢复效果肯定。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主、被动最大张口度(AMMO、PMMO)与颞下颌关节强直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 选取28只健康雄性绵羊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4只。实验组绵羊双侧颞下颌关节模拟髁突矢状骨折,其中左侧翼外肌被切断以阻断其功能;对照组绵羊未进行手术。于术前及术后12、24周对所有绵羊体重、AMMO、PMMO、颞下颌关节形态学特点进行测量评估。结果 实验组只有右侧保留翼外肌功能的颞下颌关节发生了骨强直。术后12、24周,实验组绵羊AMMO、PMMO、极限距离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实验组绵羊AMMO和PMMO与骨融合区宽度、长度、面积及钙化程度均呈负相关(均P < 0.05),其中骨融合区面积为主要影响因素(术后12、24周相关系数r分别为-0.94、-0.95)。结论 颞下颌关节强直动物模型中阻断翼外肌功能可阻止骨强直的发生;对于早期髁突矢状骨折,可通过牙合垫或牙合板进行张口训练,进而阻断翼外肌功能。当颞下颌关节发生骨强直时,骨融合区面积越大,张口受限越明显。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微创与传统术式治疗SandersⅡ型跟骨关节内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1年6月至2014年6月玉林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60例SandersⅡ型跟骨关节内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给予微创内固定治疗,对照组给予传统"L"形切口内固定治疗。记录两组患者等待时间、手术时间、术后引流量、早期并发症、晚期并发症,测量术前、术后Bhler角、Gissane角,采用视觉模拟量表(VAS)、美国骨科足踝外科协会(AOFAS)后足评分及健康状况调查表(SF-36)对手术效果进行评估。结果观察组术后引流量少于对照组[(60±19)m L比(206±41)m L],早期并发症、晚期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0.0%比13.3%(4/30);26.7%(8/30)比100.0%(30/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的Bhler角、Gissane角均高于治疗前[(27±5)比(14±4)、(116±19)比(88±11);(26±6)比(14±4)、(115±21)比(88±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的SF-36评分、AOFAS后足评分均高于治疗前[(80±12)分比(51±9)分、(90±16)分比(58±12)分;(71±10)分比(51±10)分、(84±13)分比(60±11)分],VAS评分低于治疗前[(1.8±0.5)分比(7.4±1.5)分,(2.0±0.6)分比(7.5±1.7)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观察组SF-36评分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微创内固定治疗SandersⅡ型跟骨骨折可以获得与传统内固定治疗接近的疗效,且对患者创伤小,早晚期并发症发生率较低,有利于患者距下关节功能的恢复,可加速患者的康复。  相似文献   
6.
7.
8.
9.
关节置换围手术期营养状态长期被低估,为了总结现有的关节置换围手术期营养状态、并发症以及治疗现状,检索PubMed、MEDLINE、Cochrane、EMBASE、CINAHL数据库中现有的关节置换围手术期营养状态相关研究,评价分析关节置换术围手术期营养状态以及相关并发症。结果表明初次TJA患者的术前营养不良比例为15%~30%,翻修患者营养不良比例更高,大多超过50%。营养不良患者关节置换术后总并发症比例显著升高,包括切口愈合不良、手术部位感染以及假体周围感染等,增加严重并发症发生率、住院时间及二次入院率。围手术期应当重视关节置换患者营养状态,从而减少关节置换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应进一步探索关节置换围手术期营养治疗的随机临床研究。  相似文献   
10.
关节假体周围感染(periprosthetic joint infection,PJI)是人工关节置换术后可能发生的一种严重并发症,其导致的严重后果,无论对于医生还是患者来说,都很难接受。目前,由于多种不确定因素的存在,PJI诊断的准确性较低。传统的血清学检查、影像学检查有一定的价值,但是易受全身情况的影响,导致特异性不高。为了正确诊断关节假体周围感染,不同学科的研究人员采用各种不同的方法进行了大量的诊断研究,并取得了丰富的成果。近年来,关节滑液炎性标志物检测、分子生物学方法等被研究证实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因此,关节滑液CRP、-防御素、白细胞酯酶、PCR技术等被广泛研究,期望能从中找到诊断关节假体周围感染的特异性指标,提高临床诊断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