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4篇
  免费   26篇
  国内免费   12篇
儿科学   5篇
妇产科学   3篇
基础医学   16篇
口腔科学   8篇
临床医学   25篇
内科学   18篇
皮肤病学   2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7篇
外科学   8篇
综合类   130篇
预防医学   11篇
眼科学   3篇
药学   30篇
中国医学   161篇
肿瘤学   4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15篇
  2019年   31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19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31篇
  2013年   20篇
  2012年   25篇
  2011年   30篇
  2010年   31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25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3篇
  1991年   4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03 毫秒
1.
瑶族体型的Heath—Carter人体测量法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的 探讨瑶族成人体型的特点与规律。方法 应用Heath -Carter人体测量法 ,对广西田林县利周乡 2 18例(男 116 ,女 10 2 ) 2 0~ 45岁盘古瑶族成人体型进行活体测量。结果 瑶族平均体型男性为均衡的中胚层体型 ( 1.8-4 .9-2 .2 ) ,女性为偏内胚层的中胚层体型 ( 3 .1-4 .3 -1.9) ;瑶族男性 2 0~ 40岁间各年龄组 ,内因子值和中因子值变化不大 ,外因子值略有减少 ,内、中因子值的最小值及外因子值的最大值均在 40~ 45岁组 ;女性 2 0~ 45岁间各年龄组 ,随着年龄增加 ,外因子值明显增加 ,中、内因子值略有减少 ;瑶族男女间体型各年龄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或高度显著性 ,P<0 .0 5或P <0 .0 1。结论 瑶族与其他群体体型比较 ,体脂少 ,骨骼肌肉较发达 ,身体线性度适中。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广西蓝山药酒(GXLSML)中微量元素及氨基酸的含量,方法:应用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测定GXLSML的微量元素含量及应用游离氨基酸自动分析法测定GXLSML中的氨基酸含量,结果:GXISML富含有锌(Zn),铁(Fe),镁(Mg),钙(Ca),铜(Cu),磷(P),硒(Ce),锗(Ge)等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GXLSML含17种以上氨基酸,其中7种以人体必需氨基酸,2种为人体半必需氨基酸,GXLSML中总氨基酸含量为17.18mg/10ml,其中必需氨基酸和半需氨基酸含量占总氨基酸的43%,结论:GXLSML含有多种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和氨基酸,利用人体的保健作用。  相似文献   
3.
石欢  封燮  常雅晴  张丹  王蕾  郑玉光  郑倩  郭龙 《中草药》2023,54(11):3676-3684
目的 采用指纹图谱、多成分含量测定结合化学计量学方法分析和比较不同基原白芷药材(白芷Angelica dahurica和杭白芷Angelica dahurica var. formosana)的化学成分,为白芷药材的质量控制提供技术方法及数据支撑。方法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白芷和杭白芷药材化学成分进行分析,建立不同基原白芷药材化学指纹图谱;在此基础上,对白芷和杭白芷药材中的花椒毒酚、水合氧化前胡内酯、白当归素、花椒毒素、佛手柑内酯、氧化前胡素、欧前胡素、珊瑚菜素和异欧前胡素9种香豆素类成分进行含量测定;进一步应用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及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等化学计量学方法对白芷与杭白芷进行区分与比较,寻找差异化合物。结果 建立了不同基原白芷药材的化学指纹图谱,共标定了11个共有峰,所建立的化学指纹图谱专属性良好,可用于白芷药材的质量评价;多成分含量测定和化学计量学结果表明,白芷和杭白芷药材中所含香豆素类成分种类无差异,但香豆素类成分含量有明显差异;佛手柑内酯、珊瑚菜素、异欧前胡素、氧化前胡素和花椒毒素为白芷和杭白芷药材间的差异性化合物,可以作为区分和鉴别二者的质量标志物。结论 基于指纹图谱...  相似文献   
4.
新生儿应激性溃疡出血3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陆日舰 《右江医学》2001,29(3):220-221
目的 :探讨新生儿应激性溃疡出血病儿的防治措施。方法 :综合治疗原发病 ,纠正缺氧、酸中毒、抗感染等 ,静滴止血敏、甲氰咪胍止血 ,效果欠佳者加用云南白药鼻饲。结果 :治疗 3 8例 ,治愈率 86.84% ,病死率 10 .5 4% ,死因为多脏器功能衰竭和DIC。结论 :止血敏、甲氰咪胍合用止血效果好 ,加用云南白药可用于防治应激性溃疡出血。  相似文献   
5.
腰痹舒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疗效分析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用中药腰痹舒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3 1例 ,治愈 2 8例 ,有效 3例。治疗后随访 6~ 1 8个月 ,无 1例复发。与牵引、按摩、秋水仙碱内服对照组比较 ,中药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 (P<0 .0 5 )。经 CT检查 ,腰痹舒治愈后椎间盘的后突压迫、粘连均有不同程度的解除。提出可根据症状、体征将腰椎间盘出症的腰腿痛分为 1 0级。作为判断病情和疗程的主要指标。其治疗宜通经、化瘀散寒为主。  相似文献   
6.
陈琼 《辽宁中医杂志》1998,25(8):339-340
姚培发教授以经方桂枝汤为主,随证加减,治疗寒凝气滞血瘀,情志不畅,肝郁气滞,冲任失调的闭经;风寒湿邪,乘虚侵袭,注入经络,留于关节,气血受阻的痹证;气阴两伤,胸阳不运而致心悸;久病正虚,肝病及脾,脾虚中寒的虚劳,皆获佳效,并附验案,以资印证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观察当归芍药散精简方(FBD)含药脑脊液对不同因素所致的PC12细胞损伤模型的保护作用,来探讨当归芍药散精简方(FBD)防治痴呆的作用机理.方法以MTT法观察FBD含药脑脊液对谷氨酸、过氧化氢、连二亚硫酸钠和氯化钾造成的PC12细胞损伤模型中细胞存活率的影响.结果连续多次给药(1.62g生药·kg-1)后0.5h~2.5h的FBD含药脑脊液对过氧化氢损伤的PC12细胞均有明显保护作用(P<0.05~0.01),其中以1.5h的FBD含药脑脊液保护作用最明显;该时间点FBD含药脑脊液对谷氨酸、连二亚硫酸钠和氯化钾造成的PC12细胞损伤模型亦有显著保护作用,且随脑脊液添加量增加保护率捉高.结论FBD含药脑脊液对PC12细胞损伤有显著保护作用,其机制与抑制细胞内钙超载、对抗自由基的氧化损伤和谷氨酸的兴奋性毒性等有关.  相似文献   
8.
少数民族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基因突变检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了解贵州省少数民族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lucose-6-phosphato dehydrogenase。G6PD)缺乏症的发生率、基因突变类型特点及分布特征。方法 对贵州省苗族、水族、瑶族2566人采用四氮唑蓝定性法初筛、G6PD/6PGD比值法验证,再经错配引物介导的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酶切分析法检测中国人常见的基因突变型。结果 检出G6PD缺乏症175例,其中苗族检出G1388A突变7例、G1376T突变1例、A95G突变6例、C1024T突变8例;水族检出G1388A突变12例、G1376T突变24例、A95G突变9例、C1024T突变2例;瑶族检出G1388A突变15例、G1376T突变7例。结论 贵州省是G6PD缺乏症的高发区,贵州省苗族、水族、瑶族中都存在G1388A、G1376T这两种中国人常见G6PD突变型。为了解贵州省少数民族G6PD缺乏症的分布特征提供了原始数据。  相似文献   
9.
10.
Rigid external distraction is currently used to correct severe maxillary hypoplasia. The purpose of this retrospective study was to present the clinical results and complications of a two-stage surgical approach using a modified external distraction system that consists of maxillary distraction and then maxillary fixation. We treated eight patients with cleft lip and palate in this way from 2016 to 2018. Lateral cephalograms taken before the first operation, after distraction, two weeks after the second operation, and one year after treatment were used to examine maxillofacial morphology. Velopharyngeal function was evaluated by a speech therapist. The mean movements of the maxilla forwards and downwards at Point A were 12.0 mm and 8.0 mm at the completion of distraction and those at Point B were 5.0 mm backwards and 9.7 mm downwards. Mouth opening was limited at this time, and was relieved after maxillary fixation. The mean relapse one year postoperatively was 24.3% horizontally and 52.5% vertically. Velopharyngeal function was unchanged by the operation. We conclude that the method has advantages that include the short duration of wearing distractors and increased acceptance by patients. The modified external device advanced the midface sufficientl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