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5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30篇
儿科学   1篇
妇产科学   3篇
基础医学   24篇
临床医学   32篇
内科学   19篇
神经病学   28篇
特种医学   19篇
外科学   26篇
综合类   106篇
预防医学   6篇
药学   40篇
  1篇
中国医学   28篇
肿瘤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18篇
  2000年   17篇
  1999年   22篇
  1998年   21篇
  1997年   29篇
  1996年   17篇
  1995年   31篇
  1994年   19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 观察养血柔肝中药归参止痒方对血虚肝旺型老年皮肤瘙痒症患者临床疗效及其对干细胞因子(SCF)及强啡肽(DYN)的影响,探讨其治疗老年皮肤瘙痒症的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2.
马维亚  何祥 《武警医学》1993,4(3):138-141
用放射免疫法对144例脑梗塞患者及24例对照者脑脊液中β—内啡肽(β—EP)、亮脑啡肽(LEK)、强啡肽A_(1-13)(D_(yn)A_(1-13))含量进行检测,结果显示脑梗塞急性期3天内β—EP、LEK含量较对照组显著增高.D_(yn)A_(1-13)较对照组显著降低,一周后逐渐接近或达到对照组水平。同时也发现基底节区脑梗塞患者脑脊液中β-EP、LEK较其它部位梗塞为高,D_(yn)A_(1-13)较其它部位梗塞为低,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提示脑脊液中二种阿片肽含量变化与脑梗塞时缺血性应激反应有关。三者不平衡变化,参与了急性脑梗塞时缺血性脑水肿等病理生理过程。也提示脑梗塞急性期(尤其3天内)适量应用阿片受体拮抗剂或激动剂,有利于减轻缺血性脑水肿,缓解神经受损症状。  相似文献   
3.
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大鼠青霉素致痫及加电针后脑内强啡肽1-8及亮啡肽的变化,致痫时,在海巴门区及苔样纤维上强啡肽1-8含量相显减少,在海巴下脚,CA1区等结构内亮啡肽含量明显增加,电针后海马中强啡肽1-8含量增加,亮啡肽含量在上述各区显针抗痫可能与脑内强啡肽1-8和亮啡肽的变化有关。?  相似文献   
4.
本重点观察了阿片拮抗剂纳洛酮阻断上述阿片类物质镇痛作用所需的剂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 4~5Hz电针下 ,患者血浆及小鼠脊髓的甲硫氨酸脑啡肽 (MEK)及强啡肽 (Dyn)的变化与疼痛的关系。方法 :将针灸门诊患者电针前后的血浆和随机分为电针、对照两组的雄性BALB/C小鼠的脊髓匀浆 ,分别定量点于硝酸纤维素膜上 ,应用免疫反应性蛋白质斑点印迹技术 ,用Shimadu薄层层析扫描仪进行检测。患者在电针前后、小鼠在电针 /牵拉前后均用测痛仪检测痛阈。结果 :电针后患者血浆D(MEK)及D(Dyn)均升高 (P <0 .0 1) ,而小鼠脊髓两者均降低(P <0 .0 1,P <0 .0 5 ) ,患者血浆及小鼠脊髓的D(MEK)比D(Dyn)变动显著。血浆或脊髓的D(MEK)与D(Dyn)变动呈正相关。血浆及脊髓D(MEK)分别与痛阈呈正相关 (r=0 846 ,P <0 0 1)或呈负相关 (r=- 0 6 2 5 ,P <0 0 5 )。但血浆及脊髓的D(Dyn)与痛阈不相关。结论 :在较低频率电针下MEK可能在镇痛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大鼠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PAG)内内源性强啡肽对神经降压素(NT)镇痛作用的影响。方法:以钾离子透入法引起大鼠甩尾反应的电流强度(mA)为痛行为反应的指标,观察向PAG内注入NT,抗神经降压素血清和抗强啡肽A1-13血清对动物痛阈的影响。结果:PAG内注入NT后,大鼠痛阈明显升高;注入抗神经降压素血清后,大鼠痛阈则明显降低,而注入抗强啡肽血清后,对NT的镇痛效应无显著影响,结论:PAG内NT在痛觉调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且其作用不依赖于PAG内的内源性强啡肽。  相似文献   
7.
目的阐明在癫发作与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的脑内兴奋性氨基酸类递质和内阿片肽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原位杂交方法观察了青霉素致及海马内微量注射NMDA受体阻断剂MK-801(5-methy1-10,11-dihydro-5H-dibenzo[a,d]cycloheptan-5,10-iminemaleate)和非NMDA受体阻断剂DNQX(6,7-dinitroquinoxaline-2,3-dione)后,大鼠海马内前脑啡肽原和前强啡肽原mRNA表达的变化。结果在青霉素致4h后,海马CA1区、CA3区、齿状回前脑啡肽原mRNA和海马CA3区、齿状回前强啡肽原mRNA的表达明显增加。在青霉素致前分别在海马内微量注射MK801(6μg)和DNQX(4μg),则在减弱发作的同时,海马内前脑啡肽原mRNA的表达明显减少,而前强啡肽原mRNA的表达继续增加。结论青霉素致引起大鼠脑内脑啡肽和强啡肽的变化可能和NMDA受体及非NMDA受体对其基因表达的调节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脊髓内催产素(OT)与内源性脑啡肽和强啡肽A1~13在痛觉调制中的关系.方法 以钾离子透入法引起大鼠甩尾反应的电流强度(mA)为痛行为反应的指标,观察向脊髓蛛网膜下腔内注入抗甲-脑啡肽血清、抗强啡肽A1~13血清和OT对动物痛阈的影响.结果 脊髓内注入抗甲-脑啡肽血清、抗强啡肽A1~13血清后,大鼠痛阈与注药前相比分别变化(-23.32±2.81)%~(-12.11±2.13)%和(-26.33±5.42)%~(-13.2l±2.32)%,与对照组相比痛阈明显降低;但在注射OT前预先注射抗甲-脑啡肽血清或抗强啡肽A1~13血清,大鼠痛阈较注药前增加(8.96±3.02)%~(70.22±6.16)%和(5.56±2.63)%~(61.21±5.21)%,抗甲-脑啡肽血清或抗强啡肽A1~13血清均不能完全阻断OT的镇痛效应.结论 脊髓内OT在痛觉调制中的作用不完全依赖于脊髓内的内源性脑啡肽和强啡肽A1~13.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纹状体内注射转录调控因子cAMP应答元件结合蛋白(CREB)基因对左旋多巴诱发异动症(LID)帕金森病大鼠前强啡肽原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6-羟基多巴胺(6-OHDA)立体定位注射制备偏侧帕全森病大鼠模型,左旋多巴腹腔注射治疗4周诱发LID大鼠模型。向各大鼠模型纹状体内分别注射1μL的反义、正义CREB,进行异常不自主运动(AIM)功能评分,并采用原位杂交方法观察大鼠纹状体内前强啡肽原基因的变化。结果正常大鼠纹状体内注射反义CREB后前强啡肽原mRNA水平明显增加(P〈0.01),LID大鼠给予正义、反义CREB治疗后,AIM评分与前强啡肽原mRNA水平均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在LID大鼠中,CREB失去了正常的前强啡肽原mRNA调控功能,是发生LID的关键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急性创伤性颅脑损伤患者应用盐酸纳美芬后血清β-内啡肽(β-EP)、强啡肽(DynA1-13)、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的变化,评价盐酸纳美芬对急性创伤性颅脑损伤患者的脑保护作用及不良反应。方法选取急性创伤性颅脑损伤患者40例,并随机分为盐酸纳美芬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不加用盐酸纳美芬治疗;治疗组在与对照组相同的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盐酸纳美芬治疗。所有患者在治疗前以及治疗后第1、2、3、5、7、10天测定血清β-EP、DynA1-13、NSE的含量,同时记录患者的心率、呼吸频率变化及药物不良反应,对比两组患者3个月后的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结果治疗组的血清β-EP、DynA1-13、NSE的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组,其总体变化趋势是下降。对照组的β-EP、DynA1-13的总体变化趋势升高,对照组的NSE总体变化趋势下降。以上三个指标在治疗组与对照组间比较均有显著差异。治疗组的呼吸异常率及心率异常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两组治疗过程中出现的药物不良反应患者例数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的GOS评分对比有显著差异。结论盐酸纳美芬可降低急性创伤性颅脑损伤后患者血清β-EP、DynA1-13、NSE的含量,能减轻急性创伤性颅脑损伤患者的继发性病理损伤,有一定的脑保护作用,可改善急性创伤性颅脑损伤患者的心率异常率、呼吸异常率及预后。应用盐酸纳美芬后未加重和出现新的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