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0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1篇
  2010年   2篇
  200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下颈椎骨折脱位伴关节突交锁的治疗策略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并评估在下颈椎骨折脱位伴关节突交锁时安全、简便和有效的治疗策略。[方法]对16例创伤性下颈椎骨折脱位伴关节突交锁的患者于清醒状态及X线透视机监视下先行早期持续闭合颅骨牵引复位。所有患者在治疗前均行X线片和MRI/CT检查及ASIA神经功能评级。持续闭合牵引复位时行动态ASIA神经功能评级及X线透视机监视。损伤至开始牵引复位的间隔平均为31 h(6~52 h)。复位成功后维持颅骨牵引并择期行颈前路或颈前后路联合手术。9例患者于复位成功后再次行MR I扫描。[结果]治疗前MRI显示分别有8例和5例患者存在脱位节段的椎间盘突出和损坏;ASIA神经功能评级分别为:C级7例,D级5例,E级4例。16例患者均闭合复位成功且无一例出现神经功能恶化。复位成功后再次MRI扫描显示:6例脱位节段的椎间盘突出中有2例接近自动回纳,4例仍维持原样;3例脱位节段的椎间盘损坏中有2例维持原样,另1例转变为椎间盘突出。平均牵引重量为19 kg(10~32kg),平均牵引时间为53 min(30~135 min)。[结论]当患者处于清醒及检体合作的状态下通过动态神经功能评级及X线透视机监视,对下颈椎骨折脱位伴关节突交锁行早期持续闭合颅骨牵引复位,择期根据全身及局部状况行颈前路或颈前后路联合手术是一种安全、简便和有效的治疗策略。  相似文献   
2.
新鲜下颈椎骨折脱位伴关节突交锁的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新鲜下颈椎骨折脱位伴关节突交锁的安全、简便和有效的早期治疗方法。方法回顾分析23例新鲜外伤性下颈椎骨折脱位伴关节突交锁的患者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在治疗前均行X线片和CT重建或MRI检查及ASIA神经功能评级。术前C级12例,D级6例,E级5例。患者于清醒状态下先行持续闭合颅骨牵引,然后进行动态ASIA神经功能评级及定时床边X线摄片。损伤至开始牵引的间隔时间平均为28h(5~51h),平均牵引重量为12kg(6~15kg),平均牵引时间为1.5h(0.5~5.5h)。复位成功后维持颅骨牵引并择期行颈前路手术。结果 23例患者均闭合复位成功,无1例出现神经功能下降。治疗后ASIA神经功能评级C级5例,D级10例,E级8例。平均提高1级以上。结论新鲜外伤性下颈椎骨折脱位伴关节交锁的患者应早期持续闭合颅骨牵引,同时进行动态ASIA神经功能评级及定时床边X线摄片,复位成功后,择期行颈前路手术。该方法简便、安全,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3.
目的 提高大重量牵引治疗颈椎骨折脱位并关节突交锁的复位效果,降低并发症与风险.方法 23例颈椎骨折脱位并关节突交锁患者在清醒情况下采用C臂X线机监视下大重量颅骨牵引进行复位,观察复位情况与并发症.结果 22例复位成功,1例(为不全瘫)复位失败改为手术切开复位内固定.复位后椎管内有压迫或不稳者7例采用手术治疗,余均采用牵引治疗.所有患者牵引过程中未发生严重并发症.随访24~30个月,神经功能平均恢复(1.06±0.73)级.结论 C臂X线机监视下大重量颅骨牵引治疗颈椎骨折脱位并关节突交锁的复位成功率高,风险小,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4.
[目的]总结前后路联合减压复位内固定治疗难复性下颈椎外伤性滑脱伴关节突交锁的临床经验和疗效。[方法]2005年10月~2009年2月收治34例难复性下颈椎外伤性滑脱伴关节突交锁患者,其中男25例,女9例;年龄21~61岁。经三维CT检查证实:双侧关节突交锁21例,单侧关节突交锁13例。手术方式均为前后路联合减压复位内固定,其中13例Ⅰ期行前路减压、后路解锁融合固定、前路融合固定手术,21例Ⅰ期行后路解锁融合固定、前路减压融合固定手术。将Frankel分级作为脊髓恢复情况的疗效评价标准。[结果]术后随访7~35个月,平均16个月。术中所有螺钉(包括侧块螺钉和椎弓根螺钉)均成功置入。术后关节突交锁及脱位均得到解除和复位。无围手术期死亡、切口感染、内固定松动断裂及术后神经功能损伤加重等发生。随访期间所有患者均获得良好骨性融合。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恢复。Frankel分级恢复一级者23例,恢复二级者8例,无变化者3例。[结论]前后路联合减压复位内固定是治疗难复性下颈椎外伤性滑脱伴关节突交锁的理想术式,具有操作相对安全和固定牢固等优点。只要正确掌握颈椎侧块和椎弓根的解剖学特点和毗邻结构,术中仔细操作,可避免大多数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