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36篇
  免费   219篇
  国内免费   34篇
儿科学   6篇
妇产科学   3篇
基础医学   60篇
临床医学   50篇
内科学   1808篇
皮肤病学   5篇
神经病学   8篇
特种医学   17篇
外科学   34篇
综合类   161篇
预防医学   280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37篇
中国医学   2篇
肿瘤学   17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43篇
  2021年   66篇
  2020年   55篇
  2019年   60篇
  2018年   43篇
  2017年   65篇
  2016年   102篇
  2015年   103篇
  2014年   131篇
  2013年   156篇
  2012年   102篇
  2011年   169篇
  2010年   154篇
  2009年   162篇
  2008年   97篇
  2007年   107篇
  2006年   166篇
  2005年   69篇
  2004年   58篇
  2003年   62篇
  2002年   70篇
  2001年   47篇
  2000年   58篇
  1999年   59篇
  1998年   42篇
  1997年   48篇
  1996年   40篇
  1995年   32篇
  1994年   19篇
  1993年   21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10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9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3篇
  1976年   1篇
  197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8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The dermal absorption of niclosamide, a drug shown to prevent Schistosomiasis by blocking the dermal penetration of cercariae, has been examined in Sinclair minipigs and rats. Radioactivity in the urine and feces collected daily for 7 days after application of 14C-niclosamide accounted for less than 2 per cent and 10 per cent of the labelled compound applied to pig and rat skin, respectively. Approximately 20 per cent of the radioactivity from the dose solution was recovered on the skin excised from the area of application in both minipigs and rats. No radioactivity was detected in organs removed from the pig 7 days after application of radiolabelled drug while less than 6 per cent of the dose could be accounted for in the rat organs/carcass. Radioactivity in swine blood, removed 0.5, 1, 2, 4 and at 24 h intervals after dosing, was at or below three times background in all of the samples. Total recovery of the applied radioactivity was 78 per cent in pigs and 57 per cent in rats. These studies indicate that niclosamide is very poorly absorbed after dermal application. The results are consistent with earlier comparative studies showing that dermal penetration of xenobiotics in rats is generally higher than in swine.  相似文献   
2.
2005~2006年江西省血吸虫病疫情监测点螺情调查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2005~2006年江西省12个国家级血吸虫病疫情监测点螺情调查结果,掌握各监测点钉螺消长情况。方法依据《全国血吸虫病疫情监测点方案》,对各监测点钉螺孳生环境与可疑环境进行调查,比较两年的各项螺情指标。结果2006年12个监测点的有螺面积较2005年下降17.27%,但各监测点有螺面积下降幅度不相一致,有10个监测点查出有阳性钉螺分布;另外各监测点活螺密度、阳性螺密度也有较大波动。结论各监测点螺情依然严重,应加强控制钉螺的防治力度。  相似文献   
3.
上海市流动人口血吸虫病、疟疾、丝虫病监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评价外来流动人口对上海市人群传播血吸虫病、疟疾、丝虫病(简称“三病”)的潜在危害,从而预防和控制外源性“三病”在本市传播。方法:对外省市来沪居留3个月以上人员,进行“三病”血清免疫学检测,达到规定的阳性滴度时进行病原学追踪及治疗。结果:2001—2003年共监测外来流动人口909960人次,血吸虫病、疟疾、丝虫病抗体阳性率分别为0.55%、0.28%和0.02%;质量抽检符合率分别为98、42%、94.21%和99.84%。结论:必须加强外来流动人口“三病”监测和防治管理,以有效预防和控制外源性“三病”在本市传播。  相似文献   
4.
血吸虫病与大肠癌的地区相关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应用1974~1976年浙江省肿瘤死亡回顾调查和1975~1978年中国恶性肿瘤调查研究的资料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血吸虫病地图集,探讨了血吸虫病与大肠癌之间的统计学关系。地区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在我国和浙江省的血吸虫病流行区,血吸虫病发病率与大肠癌死亡率高低变化呈直线相关关系。我国南方12个省市自治区和浙江省嘉兴地区10个县的血吸虫病发病率与大肠癌死亡率间的等级相关系数分别为0.706和0.903,都具有非常显著的相关性,说明在我国血吸虫病严重流行地区血吸虫病可能是大肠癌高发的一个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5.
Zusammenfassung.   Bei einem 39 j?hrigen ?sterreichischen Staatsbürger chinesischer Herkunft wurden nach einer Latenzzeit von etwa 20 Jahren nicht nur in dem chirurgisch entfernten Rectumcarcinom, sondern auch in der das Carcinom umgebenden chronisch entzündlich ver?nderten Rectumschleimhaut mit verschiedenen Schweregraden der Dysplasie und in einem tumor?s befallenen benachbarten Lymphknoten, Wurmeier nachgewiesen und daher ein kausaler Zusammenhang angenommen. W?hrend aber der ?tiologische Zusammenhang einer chronischen Infektion mit Schistosoma haematobium und dem geh?uften endemischen Auftreten von Blasenkrebs als gesichert gilt, wird bei den intestinalen Formen der chronischen Schistosomiasis eine erh?hte Carcinomkoinzidenz kontrovers beurteilt. ?tiologisch und pathogenetisch ist die Kausalit?t zwischen Wurmeiablage und sp?terem Carcinom ?hnlich zu sehen wie bei anderen entzündlichen Dickdarmerkrankungen, wo es über die Sequenz chronische Entzündung/schwere Dysplasie zur sp?teren Carcinomentstehung kommen kann. Neben einer übersicht über die Parasitologie und Pathologie dieser Trematodenerkrankung wird der ?tiologische und pathogenetische Zusammenhang zwischen Rectumcarcinom und Schistosomiasis japonicum anhand entsprechender Literaturstellen hergestellt.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三峡库区血吸虫病传播危险因素,为三峡库区血吸虫病动态监测提供技术方案。方法在三峡库区进行钉螺生存模拟试验,调查库区流动人口、家畜血吸虫病传染源和钉螺输入库区的潜在危险因素,以及建坝后社会经济发展变化对血吸虫病传播的潜在影响因素,找出库区血吸虫病监测的重点。结果钉螺在三峡库区的适宜环境中能够生长繁殖;血吸虫病传染源主要是往返于血吸虫病流行区的流动人口;从血吸虫病疫区引进花草树木和牲畜,存在将钉螺和动物传染源输入库区的可能;库区社会经济发展可使血吸虫病传入的危险增加,三峡库区已成为血吸虫病的潜在流行区。结论三峡库区血吸虫病监测工作重点应是流动人口、引进的牲畜等血吸虫病传染源和钉螺输入因素的监测。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前列腺素E1对血吸虫病家兔肝脏Ⅰ,Ⅲ型胶原的生成及分子伴侣Grp78/BiP基因表达的影响。 方法:用血吸虫尾蚴皮肤敷贴法感染14只家兔,构建血吸虫病肝纤维化动物模型。其中7只兔于感染后60d开始静脉注射PGE1[2.5μg/(kg.d)]至120d。用RT-PCR检测肝组织Ⅰ,Ⅲ型胶原和Grp78/BiP基因mRNA的表达水平。 结果:血吸虫病家兔肝纤维化形成过程中Ⅰ,Ⅲ型胶原基因表达水平明显增加,分别为(14.81±3.57)%和(12.9±3.25) %;Grp78/BiP mRNA表达显著上调(P<0.05)。外源性PGE1与模型组比较显著降低胶原Ⅰ,ⅢmRNA,分别为(5.79±1.26)%和(5.34±1.08) % (P<0.01)。分子伴侣Grp78/BiP mRNA水平显著下调,分别为(0.43±0.07)%和(0.29±0.02) % (P<0.05)。结论:PGE1可通过抑制基因表达和阻遏胶原成熟而有效地降低血吸虫病家兔肝脏胶原纤维的生成。  相似文献   
8.
部分脾栓塞治疗血吸虫性脾功能亢进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观察部分性脾栓塞治疗血吸虫性脾功能亢进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24例血吸虫性脾功能亢进患者行周围性部分性脾栓塞,栓塞剂为医用明胶海绵,比较栓塞前后血白细胞(WBC)及血小板(PLT)的数量变化.结果 栓塞范围为50%~75%(平均为59%),术后随访6个月~3年,WBC术前为(2.15±0.67)×109 /L,术后峰值为(12.36±3.24)×109 /L,维持在(5.65±1.38)×109 /L;PLT从术前(31.39±13.81)×109 /L上升到峰值(178.26±123.07)×109 /L,然后维持在(116.28±31.52)×109 /L,WBC及PLT的术前和术后t值分别为11.08,8.38,P<0.001,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 部分性脾栓塞治疗血吸虫性脾功能亢进安全、微创、疗效确切,但其远期疗效需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9.
山丘型血吸虫病流行区因地制宜进行沟渠硬化、沼泽地改塘等小环境改造措施后,钉螺面积减少了66.16%,活螺密度、活螺框出现率分别下降了76.54%和76.13%,阳性螺密度下降了100%;居民血吸虫病患病率略有下降,14岁以下人群感染率为0,无急性感染发生。而实施药物灭螺的对照组9年来钉螺面积仅下降了27.62%,活螺密度及活螺框出现率分别上升了26.35%和151.01%,是小环境改造点的9.84倍和11.13倍,同时居民血吸虫病患病率较1987年上升了37.44%,14岁以下人群感染率为1.21%,并有零星急性感染病例发生。小环境改造一次性投资费用高于药物灭螺,但与农田水利相结合的小环境改造措施能够产生一定的间接经济效益,因此远期效果仍将优于药物灭螺。  相似文献   
10.
用噬菌体多肽库筛选日本血吸虫表膜抗原的模拟表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为探索可用于诊断的模拟表膜抗原。采用纯化的兔抗表膜抗原IgG作探针 ,免疫筛选噬菌体随机十二肽库 ,经 3轮生物淘洗后 ,随机挑选 30个噬菌体克隆 ,用ELISA检测其与筛选抗体的特异性结合 ,选择两个阳性克隆进行DNA序列测定 ,并用斑点ELISA比较检测正常人和日本血吸虫病患者血清各 10份。结果显示 ,随机挑选的 30个克隆中有 9个噬菌体克隆与筛选的抗体有特异性的结合反应。DNA测序结果显示 ,两个阳性噬菌体克隆 (携带的抗原表位 )所演绎的氨基酸序列与GenBank已知的氨基酸序列无同源性。斑点ELISA结果显示两个抗原表位可被血吸虫病患者血清呈特异性识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