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3篇
基础医学   1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2篇
神经病学   1篇
综合类   19篇
眼科学   4篇
药学   2篇
  2021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27 毫秒
1.
为改进商品共聚醚聚氨酯Pellethane 236380A(Pell80A)的血液相容性,作者研究了用不同方法接枝PEO的Pell80A材料,研究了用过氧化二枯基接枝高分子量PEO及甲氧基聚(乙二醇)400丙烯酸脂(MPEGMA-400)的接枝聚合反应.作者还研究了对Pell80A膜和管进行的改性,通过接触角测定来研究改性后膜和管的性能.最后作者研究了Pell80A管内侧用PEO改性对其体外血小板沉积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研究聚化乙烯R-150辐射接枝聚乙烯醇所形成的水凝胶膜的理化性能,结果显示,聚氧化乙烯接枝水凝胶的交联密度与辐射剂量呈正相关,与混合物质量分数呈负相关,与聚乙烯醇的接枝比例未见明显相关性。聚氧化乙烯R-150接不凝胶的交联密谋明显低于单纯聚乙烯醇水凝胶。其膨胀度与辐一和聚乙烯射剂量呈正相关,聚氧化乙烯R-150接枝水凝胶的硬度与共浓度呈负相关,而与聚乙烯醇的接板比例呈正相关。结果表明,聚氧化乙烯R  相似文献   
3.
几种亲水凝胶骨架材料相关性质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Nie SF  Liu H  Liu YL  Pan WS 《药学学报》2011,46(3):338-343
以茶碱为模型药物,采用直接压片法制备亲水凝胶骨架片,从骨架片吸水性、膨胀性、溶蚀性及凝胶强度4个方面,全面比较了几种亲水凝胶骨架材料羟丙甲纤维素(hydroxypropylmethylcellulose,HPMC)、聚氧化乙烯(polyethylene oxide,PEO)、海藻酸钠[sodium alginate、低黏度NaAlg(L)、高黏度NaAlg(H)]和黄原胶(xanthan gum,XG)辅料性质和释药机制的差异。结果表明,吸水速率常数XG>>NaAlg(H)>PEO>NaAlg(L)>>HPMC;膨胀指数为XG>>PEO>>HPMC>>NaAlg;溶蚀速率NaAlg(L)>NaAlg(H)>>PEO80>PEO200>PEO300>XG≈PEO400≈K4M>K15M>PEO600≈K100M;凝胶层强度PEO>HPMC>XG>>NaAlg。对于PEO和HPMC骨架片,随着聚合物分子量增加,药物逐渐从以溶蚀机制为主的释放转移为以扩散机制为主的释放;对于NaAlg骨架片,药物主要以溶蚀机制释放;对于XG骨架片,药物主要以非Fick扩散机制释放。通过比较不同高分子材料之间的性能差异有助于合理设计和...  相似文献   
4.
采用Williamson反应成功地合成了支化聚氧乙烯,并用IR、^13CNMR、DSC对其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13CNMR可半定量地表征支化度,链的支化可以降低玻璃化温度和结晶度。  相似文献   
5.
背景 传统给药方法治疗眼内炎症时,药物难以透过血-视网膜屏障而达到有效的治疗浓度,局部药物缓释系统可以减少用药剂量并降低药物的毒性作用,构建载药药物缓释系统对眼内感染性疾病的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目的 评价多聚体材料聚N-异丙基丙烯酰胺-聚氧化乙烯(PNIPAAm-PEO)构建的盐酸去甲万古霉素-PNIPAAm-PEO(NV-PNIPAAm-PEO)纳米粒在兔眼玻璃体腔内注射给药后的眼部毒理学和眼内药代动力学特征,为眼后节给药治疗感染性眼病提供依据. 方法 NV-PNIPAArn-PEO纳米粒平均载药量约为质量分数22%,用无菌生理盐水配成质量浓度为20 g/L的凝胶液.新西兰白兔41只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31只和对照组10只,将20 g/L NV-PNIPAAm-PEO凝胶液0.1 ml注射入实验组兔的一侧眼玻璃体腔内,对照组注入等容量的生理盐水.分别于给药后的第1、2、3、7、14、21和28天进行眼前后节裂隙灯显微镜和B型超声检查,记录实验眼的视网膜电图(ERG)反应,对角膜、虹膜、玻璃体和视网膜组织行组织病理学检查,以评价NV-PNIPAAm-PEO对眼部组织结构和功能的影响.将兔眼角膜和视网膜脉络膜制备组织匀浆,收集兔房水、玻璃体和血浆样本,用高效液相色谱分析(HPLC)法检测上述各组织中的药物质量浓度.结果 NV-PNIPAAm-PEO玻璃体腔内注射后1~28 d,裂隙灯显微镜下可见眼前后节组织正常,B型超声检查未见异常;最大混合ERG b波振幅、a波振幅和峰潜时在两组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视网膜组织病理学检查表明,两组兔玻璃体腔内注射后视网膜结构均正常.HPLC法分析表明,注射后1~28d,兔眼角膜组织中药物质量分数均低于检测水平下限,血浆药物质量浓度最高为(0.34±0.11) mg/L,房水药物质量浓度为(0.08±0.04)~(2.16±0.07) mg/L,视网膜脉络膜中药物质量分数为(0.11±0.02)~(2.54±0.38)μg/g,玻璃体药物质量浓度为(5.65±1.14) ~ (406.69±21.05) mg/L,21d内玻璃体腔内药物质量浓度高于大多数革兰阳性菌的最低抑菌质量浓度. 结论 载药量约为22% NV-PNIPAAm-PEO纳米粒在兔眼玻璃体腔内注射未见明显眼内毒性反应,玻璃体腔内可维持有效药物质量浓度时间达21d,NV-PNIPAAm-PEO纳米粒是治疗眼内感染较好的缓释给药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应用聚氧化乙烯(PEO)后大鼠腹主动脉血流量及下肢循环阻力的变化,评价不同剂量PEO的减阻效果差异及其安全性.为进一步开展减阻剂相关研究奠定基础.方法 Wistar大鼠32只随机分为4组.经腹腔麻醉后,腹主动脉安置多普勒血流探头监测血流量.分别经尾静脉泵人生理盐水(对照组)、1×10-6g/ml(低剂量组)、1×10-5g/ml(中剂量组)和5×10-5g/ml(高剂量组).泵人速度均为5g/ml,持续20min.自给药开始至停药后20min内,连续监测腹主动脉血流量、心电图、颈动脉压、中心静脉压、髂动脉压和髂静脉压.根据流量及压力差推算下肢循环阻力.结果 除高剂量PEO治疗组在给药过程中,大鼠血压下降(P=0.014)外,其余各组大鼠给药前后血压均无明显变化.全部大鼠在实验过程中心率、中心静脉压均无明显变化.泵入盐水对腹主动脉血流量及下肢循环阻力无影响(P>0.05).低剂量PEO轻度增加腹主动脉血流量(P=0.026),但未能明显降低下肢循环阻力(P=0.052);中剂量PEO不仅显著增加腹主动脉血流量(P<0.001),同时显著减低下肢循环阻力(P<0.001);高剂量PEO在给药4rain后腹主动脉血流量达峰值,且伴随下肢循环阻力的降低(P<0.005),但不能持久,很快回落至基线水平.结论 PEO作为减阻剂,其减阻效应与给药浓度密切相关.与低剂量组相比,中剂量组的PEO溶液可以平稳、安全地增加腹主动脉血流量,同时降低下肢循环阻力.剂量过高其减阻效能将受到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背景:课题组前期已进行了系列体内生物相容性实验,证实了聚砜-聚氧化乙烯共聚物材料具有良好的细胞相容性、血液相容性、组织相容性和使用安全性.目的:在前期实验基础上进一步评价聚砜-聚氧化乙烯共聚物作为携带雷帕霉素涂层的新型血管支架抑制血管内膜增生防治再狭窄的安全性及有效性.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动物实验,于2007-01在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心内科完成.材料:采用超声雾化的方法将含聚氧化乙烯30%的聚砜-聚氧化乙烯共聚物均匀喷涂于316 L不锈钢金属裸支架上 ,制成含雷帕霉素130 合μg的涂层支架,由汀苏省微纳生物医疗器械重点实验室制作;金属裸支架采用相同材质和结构制作.方法:通过球囊扩张小型猪冠状动脉形成冠状动脉狭窄模型.6只小型猪随机抽签法分为2组,实验组置入雷帕霉素洗脱支架;对照组置入金属裸支架,每组3只.置入后第28天行冠状动脉造影和血管内超声检查.主要观察指标:支架置入后冠状动脉管腔丢失情况、新生内膜面积和厚度、内皮生长情况;免疫组织化学分析测定增殖细胞核抗原;TUNEL法检测血管平滑肌细胞凋亡数;扫描电镜观察内皮细胞的覆盖情况.结果:血管支架置入后第28天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显示,实验组血管腔直径丢失及直径狭窄率较对照组明显减少(P<0.05).病理学证实,实验组较对照组管腔面积增加、支架内新生内膜面积和面积再狭窄率减小(P<0.05).对照组增殖细胞核抗原细胞阳性率较实验组明显减少(P<0.05),单位面积内血管平滑肌细胞凋亡数明显增加(P<0.05).扫描电镜显示对照组支架置入28 d血管内皮细胞完全覆盖,实验组基本覆盖.结论:在小型猪/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模型中,聚砜-聚氧化乙烯共聚物携带的雷帕霉素洗脱血管支架显示出良好的安全性和降低冠状动脉再狭窄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8.
用热分析(DSC、TG)和FTIR对聚氧化乙烯(PEO)/苯乙烯-马来酸钠(St-alt-MANa,简称SMANa)共聚物共混体系的相容性、分子间作用、热失重等性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共混物可以任意比互溶,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是PEO的醚键“-O-”和共聚物盐中的“-COOH”之间形成了氢键。TG分析结果表明,随温度的升高,首先形成了酸酐,这可由FTIR光谱确定。热降解产如CO2作为酸酐和共聚物中羧基的降解产物。与不饱和结构相关的谱带(1774cm^-1、1449cm^-1)在350℃和450℃的红外光谱中可观察到,这可能是主要的碳-碳链断裂的结果。共混体系的Tg随SMANa含量的增加而增加,而体系结果温度Tc、熔融温度Tm却略有下降,这说明两组分间具有良好的溶混性。  相似文献   
9.
背景:课题组前期已进行了系列体内生物相容性实验,证实了聚砜-聚氧化乙烯共聚物材料具有良好的细胞相容性、血液相容性、组织相容性和使用安全性。 目的:在前期实验基础上进一步评价聚砜-聚氧化乙烯共聚物作为携带雷帕霉素涂层的新型血管支架抑制血管内膜增生防治再狭窄的安全性及有效性。 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动物实验,于2007-01在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心内科完成。 材料:采用超声雾化的方法将含聚氧化乙烯30%的聚砜-聚氧化乙烯共聚物均匀喷涂于316 L不锈钢金属裸支架上,制成含雷帕霉素130 μg的涂层支架,由江苏省微纳生物医疗器械重点实验室制作;金属裸支架采用相同材质和结构制作。 方法:通过球囊扩张小型猪冠状动脉形成冠状动脉狭窄模型。6只小型猪随机抽签法分为2组,实验组置入雷帕霉素洗脱支架;对照组置入金属裸支架,每组3只。置入后第28天行冠状动脉造影和血管内超声检查。 主要观察指标:支架置入后冠状动脉管腔丢失情况、新生内膜面积和厚度、内皮生长情况;免疫组织化学分析测定增殖细胞核抗原;TUNEL法检测血管平滑肌细胞凋亡数;扫描电镜观察内皮细胞的覆盖情况。 结果:血管支架置入后第28天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显示,实验组血管腔直径丢失及直径狭窄率较对照组明显减少(P < 0.05)。病理学证实,实验组较对照组管腔面积增加、支架内新生内膜面积和面积再狭窄率减小(P < 0.05)。对照组增殖细胞核抗原细胞阳性率较实验组明显减少(P < 0.05),单位面积内血管平滑肌细胞凋亡数明显增加(P < 0.05)。扫描电镜显示对照组支架置入28 d血管内皮细胞完全覆盖,实验组基本覆盖。 结论:在小型猪/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模型中,聚砜-聚氧化乙烯共聚物携带的雷帕霉素洗脱血管支架显示出良好的安全性和降低冠状动脉再狭窄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0.
红外测试结果表明:产物是含聚氧化乙烯侧链的聚合物。该聚合物电解质的室温电导率为10^-3S/cm数量级。并用动态力学方法,研究了分子链段活动性与聚合物凝胶电解质组成(增塑剂含量、含盐量和盐种类)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