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59篇
  免费   121篇
  国内免费   42篇
儿科学   6篇
妇产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119篇
口腔科学   2篇
临床医学   1063篇
内科学   502篇
皮肤病学   2篇
神经病学   24篇
特种医学   117篇
外科学   287篇
综合类   1311篇
预防医学   178篇
药学   472篇
  11篇
中国医学   123篇
肿瘤学   3篇
  2024年   18篇
  2023年   86篇
  2022年   64篇
  2021年   54篇
  2020年   101篇
  2019年   81篇
  2018年   45篇
  2017年   83篇
  2016年   93篇
  2015年   118篇
  2014年   246篇
  2013年   277篇
  2012年   359篇
  2011年   413篇
  2010年   374篇
  2009年   387篇
  2008年   301篇
  2007年   265篇
  2006年   181篇
  2005年   159篇
  2004年   132篇
  2003年   104篇
  2002年   80篇
  2001年   45篇
  2000年   36篇
  1999年   16篇
  1998年   18篇
  1997年   14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2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探讨颈内静脉球—桡动脉二氧化碳分压差(V-APCO2)及乳酸差(V-ALac)与急性重症脑梗死患者短期预后的关系。方法:2017年2月20日—2018年11月30日入住我院ICU的46例急性重症脑梗死患者,分别于入ICU后0、24、48、72h抽取桡动脉血和颈内静脉球血,测定二氧化碳分压值及乳酸值,计算出V-APCO_2及V-ALac,根据短期预后将上述患者分为好转组和恶化组,观察两组患者V-APCO_2及V-ALac的差异。结果:(1)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入ICU时的APACHEⅡ评分及GCS评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出ICU时GCS评分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2)经计算得出V-APCO_2及V-ALac的数值各184个,其中V-APCO_2最低值为2mmHg (1mmHg=0. 133kPa),最高值为12mmHg,均值为6. 14mmHg; V-ALac最低值为-0. 2mmol/L,最高值为1. 2mmol/L,均值为0. 34mmol/L。(3)根据患者短期预后绘制V-APCO_2及V-ALac的ROC曲线:V-APCO_2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 902±0. 022,95%可信区间(CI)为0. 859~0. 944,其预测好转的截点值为6. 5mmHg,在此截点的敏感度81. 9%,特异度82. 4%。V-ALac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 833±0. 030,95%可信区间(CI)为0. 774~0. 891,其预测好转的截点值为0. 35mmol/L,在此截点的敏感度74. 1%,特异度76. 5%。(4)入ICU后0h两组患者的V-APCO_2、V-ALac无明显差异(P>0. 05)。(5)入ICU后24、48、72h的V-APCO_2及V-ALac好转组逐渐减少,恶化组逐渐增大,而且两组同时间的V-APCO_2、V-ALac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V-APCO_2、V-ALac可较可靠地反映急性重症脑梗死患者的脑代谢状况,对预测此类患者的短期预后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2.
超选择动脉内溶栓治疗脑梗死的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脑梗死是神经系统的常见病和多发病。20世纪80年代初Chaise等报道了用纤维蛋白溶解剂,经动脉内灌注治疗因手术所致的血栓形成,随后超选择动脉内局部溶栓,方逐渐推广应用于脑血管病治疗领域。超选择动脉内局部溶栓,即经股动脉或桡动脉穿刺后,将导管插至颈内动脉或椎.基底动脉的分支动脉,直接将药物注人血栓所在的动脉或直接注人血栓处,达到较准确选择性溶栓目的。与静脉给药相比,理论上局部动脉内溶栓采用较少剂量的溶栓药,即可使阻塞血管更快、更完全的再通;但不利因素有动脉内插管过程可能会延误治疗时间,同时颅内动脉插管也有一定的风险。作者就超选择动脉内局部溶栓的可能性与治疗效果等有关问题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3.
经上肢动脉途径冠状动脉介入干预78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干预(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是目前治疗冠心病的重要手段之一,其常规入路为股动脉途径.自1989年Campeau[1]首次以桡动脉为入路进行冠状动脉造影(coronary angiography,CAG)以来,目前经桡动脉等上肢动脉途径进行PCI已逐渐在临床广泛应用.总结我院近年经上肢动脉途径对78例冠心病患者进行PCI的体会.  相似文献   
4.
桡动脉行冠状动脉腔内形成术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微创技术,是经桡动脉穿刺行冠状动脉内介入治疗的新方法.因桡动脉周围没有重要的神经和血管,故穿刺成功率较高,可减少手术并发症,缩短住院时间,易于护理.延边大学医院自2002年3月开始开展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腔内形成术,取得了较好的疗效.本观察对实施了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腔内形成术的163例护理措施进行了总结,探讨了减少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腔内形成术术后发生并发症的护理措施.  相似文献   
5.
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造影术的安全性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冠脉)造影术的特点及安全性。方法200例患者接受经桡动脉径路行冠脉造影术。结果196例成功,4例失败,其中3例桡动脉迂曲畸形导丝不能通过,1例为锁骨下动脉闭塞。所有患者无严重的并发症出现。结论桡动脉径路行冠状动脉造影具有止血容易,患者卧床时间短和并发症少的优点,是一种安全、有效的介入途径。  相似文献   
6.
本文介绍了冠状动脉手术检查、治疗心血管疾病的护理过程,阐明了护理在手术中的作用和重要性,并对cm经桡动脉途径进行手术的优越性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7.
浅谈颈椎前后入路同期手术的麻醉处理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病例 女性,36岁,65kg。经CT和MRI确诊为:C4~5椎间盘突出、C5椎体骨折、颈髓损伤,拟行颈椎后路减压、前路减压植骨、钛合金交锁钢板固定术。病人入室后生命体征正常,建立静脉通路和颈内静脉、桡动脉穿刺后,1%地卡因咽喉表麻,2%利多卡因3ml经环甲膜注入。静注咪唑安定5mg、氟芬合剂半量,经口插入7.5mm加强钢丝导管,  相似文献   
8.
不同血管保存液对人桡动脉血管移植物的抗痉挛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不同的血管保存液对人离体桡动脉痉挛的缓解与预防能力。方法 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手术(OPCAB)19例患者,应用“无接触(No Touch)”外科技术获取自体桡动脉,保留未处理的远段0.8~1.5cm。应用血管环灌流技术(Organ Bath)比较不同保存液的抗痉挛作用和预防痉挛作用。结果 血管环灌流实验显示,在对痉挛状态桡动脉的舒张能力方面,PS、VG、DG、NG溶液均可以在10min内100%舒张血管,舒张曲线显示舒张能力依次为VG、DG、NG、PS,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在预先浸泡处理桡动脉45~60min后,除对照组(Ringer's Solution)外,所有血管保存液均可以有效地预防离体桡动脉的痉挛,各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罂粟碱溶液、VG、DG、NG溶液均有较好的抗血管痉挛作用,单从抗血管痉挛角度考虑可以用作CABG手术中桡动脉的准备液。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桡动脉穿支皮瓣移位修复腕部及以远创面的临床效果。方法旋转轴点最远设计在腕部鼻烟壶,前臂头静脉体表投影为轴线,设计皮瓣面积最大2.5cm×4.5cm~7cm×8.5cm。结果移植皮瓣均成活,受区外形和功能良好,供区不能直接缝合的创面经中厚皮片打包加压后均一期成活,有少许瘢痕增生。结论桡动脉穿支皮瓣逆行移位修复手部创面具有不牺牲前臂主要血管和皮神经,不影响供区功能优点。在手部有血管、神经、肌腱、骨骼外露的创面修复中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是新生儿期最常见的疾病,可由多种原因所致。严重的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患儿病情进展迅速,可于1周内发生胆红素脑病,甚至死亡[1],从而严重影响新生儿的身心健康,增加家庭及社会负担,同时也给家长带来极大的精神压力。换血疗法能有效地清除血中游离胆红素,降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